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分析首次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治疗周期全部非优质胚胎新鲜周期与复苏周期胚胎移植的相关数据,探讨首次IVF-ET治疗周期全部非优质胚胎的移植价值及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1月在安徽省妇幼保健院生殖医学中心首次IVF-ET获得的全部胚胎为非优质胚胎的周期、首次行新鲜周期移植或复苏周期移植的347个周期,其中首次移植第3天(D3)新鲜周期胚胎共179个周期,首次移植D3复苏周期胚胎共107个周期,首次移植第5天(D5)新鲜周期胚胎5个周期,首次移植D5复苏周期胚胎56个周期,对其移植后的临床相关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在首次IVF-ET治疗获得全部胚胎为非优质胚胎的周期中,首次D3新鲜周期胚胎移植的临床妊娠率、种植率、流产率分别为34.63%(62/179)、22.78%(72/316)和12.90%(8/62),首次D3复苏周期胚胎移植的临床妊娠率、种植率、流产率分别为30.84%(33/107)、23.28%(44/189)和21.21%(7/33),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首次D5新鲜周期胚胎移植临床妊娠率、种植率、流产率分别为60.00%(3/5)、50.00%(3/6)和0(0/3),首次D5复苏周期胚胎移植临床妊娠率、种植率、流产率分别为48.21%(27/56)、40.85%(29/71)和18.52%(5/27),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首次D5新鲜周期移植临床妊娠率、种植率分别为60.00%(3/5)和50.00%(3/6),首次D3新鲜周期临床妊娠率、种植率分别为34.63%(62/179)和22.78%(72/316),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首次D5复苏周期移植临床妊娠率、种植率分别为48.21%(27/56)和40.85%(29/71),首次D3复苏周期临床妊娠率、种植率分别为30.84%(33/107)和23.28%(44/189),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首次IVF-ET治疗获得全部胚胎为非优质胚胎的周期中,首次复苏周期D3胚胎移植与新鲜周期D3胚胎移植的临床妊娠结局相当,新鲜囊胚移植与复苏囊胚移植均可获得较高的妊娠率,临床上应根据患者不同情况,选择适宜的移植策略,避免胚胎浪费。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早期卵裂(EC)对常规新鲜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结局的影响,评估EC能否作为第3日移植胚胎选择的一个评估指标。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67个新鲜IVF-ET周期,移植胚胎均为第3日优质胚胎,根据移植胚胎中EC胚胎的数目分为A组(移植2枚EC胚胎)、B组(移植1枚EC胚胎+1枚非EC胚胎)和C组(移植2枚非EC胚胎)。分析比较3组之间生化妊娠率、种植率、临床妊娠率、自然流产率、异卵双胎率和活产率的差异。结果 (1)患者临床及IVF特征各项指标[女方年龄、男方年龄、不孕年限、促排卵方案、获卵数、MII卵数、受精率、移植胚胎质量和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扳机日子宫内膜厚度]3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 A组与B组相比,生化妊娠率较低,种植率、临床妊娠率、每移植周期活产率均较高,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 B组与C组相比,生化妊娠率和自然流产率较低,种植率、临床妊娠率、每移植周期活产率均较高,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 A组与C组相比,生化妊娠率和自然流产率较低,种植率、临床妊娠率、每移植周期活产率均较高,其中生化妊娠率(1.3%比8.6%,χ~2=4.665,P=0.031)、种植率(42.3%比31.7%,χ~2=4.315,P=0.038)、临床妊娠率(65.4%比49.0%,χ~2=4.834,P=0.028)和每移植周期活产率(51.3%比35.6%,χ~2=4.504,P=0.0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移植发生EC的第3日优质胚胎可以获得更高的种植率、临床妊娠率和活产率,因此EC应作为第3日移植胚胎选择的一个重要评估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冷冻膜和冷冻环2种载体行玻璃化冷冻对人卵裂期胚胎和囊胚的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912个解冻复苏周期,比较2种载体行玻璃化冷冻后胚胎复苏结局和临床结局的差异及其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1) 385枚卵裂期胚胎中,冷冻环组(n=251)和冷冻膜组(n=134)的胚胎复苏率、完整胚胎存活率、临床妊娠率、种植率、流产率、移植周期出生率、双胎出生率、早产率及出生男女比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冷冻环组新鲜周期优质胚胎率(24.78%)、平均移植周期数(1.3±0.6)、复苏后优质胚胎率(40.76%)、复苏后平均移植胚胎数[(2.1±0.4)个]及低体质量儿出生率(19.01%)均明显高于冷冻膜组[18.59%,P=0.002;1.2±0.4,P=0.001;28.13%,P=0.001;(1.9±0.4)个,P=0.000;4.08%,P=0.015]。(2) 527枚囊胚中,冷冻环组(n=287)和冷冻膜组(n=240)的平均移植周期数、胚胎复苏率、完整胚胎存活率、复苏后囊胚扩张率、流产率、双胎出生率、早产率、低体质量儿出生率及出生男女比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冷冻环组的临床妊娠率(67.94%)、种植率(49.72%)、移植周期出生率(52.96%)、新鲜周期优质胚胎率(27.0%)、平均移植胚胎数[(1.9±0.4)个]显著高于冷冻膜组[54.17%, P=0.001;39.58%,P=0.002;41.25%,P=0.047; 23.0%, P=0.002;(1.8±0.5)个,P=0.004]。Logistic回归显示,新鲜周期优质胚胎数、内膜厚度及冷冻胚胎所用载体类型与冷冻囊胚复苏移植后临床妊娠密切相关(P=0.017、P=0.049、P=0.044),而年龄、复苏后平均移植胚胎个数、复苏后囊胚扩张数、平均移植周期数及内膜分型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卵裂期胚胎,冷冻膜和冷冻环冷冻胚胎的复苏结局和临床结局均是相当的。对于囊胚,冷冻环组的临床结局优于冷冻膜组。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D5和D6天冷冻胚胎冻融单囊胚移植的临床结局,探讨不同发育天数囊胚的发育潜能,为进一步改进囊胚冷冻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922例复苏周期单囊胚移植患者的资料,根据冷冻时间不同,分为D5冷冻组(n=563)和D6冷冻组(n=359),待患者子宫内膜达到8~12mm时,复苏5h后移植。结果:D5冻冻组的生化妊娠率(63.23%)和临床妊娠率(56.48%)均显著高于D6冷冻组(50.97%和44.85%)(P≤0.01)。结论:D5冻融单囊胚移植相较于D6冻融单囊胚移植更有利于胚胎着床,获得更高的临床妊娠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在薄型子宫内膜患者中新鲜胚胎移植与冻融胚胎移植(FET)妊娠结局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体外受精/卵胞质内单精子显微注射-胚胎移植(IVF/ICSI-ET)治疗采用长方案胚胎移植h CG注射日与冻融周期胚胎移植内膜转化日的内膜厚度≤7 mm的患者共592个周期的临床资料。将移植周期按胚胎是否冻融分为新鲜胚胎移植组(n=173)和FET组(n=419)。比较组间的胚胎种植率、临床妊娠率、流产率、多胎率和异位妊娠率有无差异。结果新鲜胚胎移植组患者平均移植胚胎(2.1±0.4)枚,与FET组患者平均移植胚胎(2.1±0.5)枚比较,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按照移植胚胎数分为3个亚组,新鲜胚胎移植组1枚胚胎者,妊娠率为7.7%,2枚者为30.2%,3枚者为23.8%;FET组1枚胚胎者15.6%,2枚者为34.9%,3枚者为41.6%,新鲜胚胎移植组与FET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着床率、流产率、异位妊娠率等结果也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移植3枚胚胎新鲜组多胎率(80.0%)高于FET组(29.7%)(P0.05)。新鲜胚胎移植组多胎率3个亚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FET组妊娠率和流产率3个亚组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将移植胚胎数作为协变量,纳入Logistics回归模型对结果变量进行分析,说明周期类型与临床妊娠率间无显著相关性(OR=0.726,95%CI=0.504~1.104)。结论子宫内膜厚度≤7 mm的薄型内膜患者新鲜胚胎移植和FET妊娠结局相似,选择新鲜周期移植不影响妊娠结局并可缩短治疗周期,降低总费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卵巢高反应患者新鲜移植周期与冻融胚胎移植(frozen-thawed embryo transfer, FET)周期妊娠结局的差异,了解促排卵药物对新鲜周期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生殖中心促排卵周期行新鲜胚胎移植(582例)和全部胚胎冷冻再行FET(167例)周期的临床妊娠率、生化妊娠率、种植率、胚胎停育率、异位妊娠率、流产率、持续妊娠率和多胎妊娠率。结果 582例促排卵周期新鲜胚胎移植与167例FET周期比较临床妊娠率(42.44% vs. 69.46%),生化妊娠率(7.22% vs. 2.99%),种植率(28.27% vs. 48.99%),胚胎停育率(8.10% vs. 7.76%),异位妊娠率(5.26% vs. 4.31%),流产率(8.10% vs. 6.90%),持续妊娠率(34.19% vs. 59.88%),多胎率(35.22% vs. 37.93%)。组间比较临床妊娠率、生化妊娠率、种植率、持续妊娠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全胚冷冻再行冻融周期移植可显著提高卵巢高反应患者临床妊娠率、种植率及持续妊娠率,不增加多胎率的发生,可获得更为理想的妊娠结局。新鲜周期高雌激素可能对子宫内膜容受性有损害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年轻、卵巢储备正常女性黄体期长方案中最佳获卵数范围,以取得最佳的临床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首次接受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且卵巢储备正常的1 52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获卵数不同分为5组:A组(4~6枚)、B组(7~9枚)、C组(10~12枚)、D组(13~15枚)、E组(≥16枚),比较各组的受精率、卵裂率、种植率、可移植胚胎数、早期流产率、临床妊娠率及活产率、因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倾向全部胚胎冷冻率、无可利用胚胎取消周期率和累积妊娠率及活产率等。结果:1各组受精率、卵裂率、无可利用胚胎取消率、种植率及早期流产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新鲜周期移植临床妊娠率及活产率C组最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随着获卵数的增加,可利用胚胎数增加,因OHSS倾向全部胚胎冷冻率显著增加。可利用胚胎率E组显著低于其他4组,D组显著低于B组(P0.05)。累积妊娠率及累积活产率A组显著低于C组、D组及E组,B组显著低于E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 E组全部胚胎冷冻后首次复融移植临床妊娠率显著高于新鲜移植周期(P0.05)。结论:行黄体期长方案促排卵的年轻患者,获卵数为10~12枚时,在获得理想妊娠结局的同时,能够降低OHSS的风险,是理想的获卵数范围。当获卵数≥16枚时,全部胚胎冷冻后择期行复融移植能够取得更理想的临床结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授精第3日发育迟缓(5~6-细胞)的胚胎冷冻价值及如何提高其利用价值的可行性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进行冷冻复苏移植第3日发育迟缓胚胎的124个周期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的复苏移植方案和培养条件,分为第3日冷冻,复苏移植周期提前1 d解冻者(A组,32个周期)、解冻后培养至囊胚再移植组(B组,62个周期)、当日解冻组(C组,30个周期),再与同期新鲜周期第3日发育迟缓行囊胚培养再冷冻复苏囊胚(复苏囊胚组,D组)的58个周期比较。结果:1各组在女方年龄、不孕年限、排卵日子宫内膜厚度、移植日激素水平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2D组的周期临床妊娠率(55.4%)和种植率(42.2%)都高于其他组(P0.05)。A组和B组的周期取消率(12.5%和35.5%)均高于其他组(P0.05),B组的临床妊娠率(40.0%)高于C组(33.7%)(P0.05),但与A组(39.3%)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授精第3日5~6-细胞胚胎可以通过新鲜周期延长体外培养时间至第6日,获得囊胚后再进行冷冻复苏,可以得到更好的临床结局。2对于胚胎少的患者,可以在患者知情同意下选择5~6-细胞胚胎第3日直接冷冻,复苏周期提前解冻来挑选具有发育潜能的胚胎进行移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新鲜移植周期与冻融胚胎移植(FET)周期妊娠结局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本中心刺激周期行新鲜胚移植(190例)和全部胚胎冷冻后再行FET(97例)周期的临床妊娠率、种植率以及流产率。结果:190例刺激周期新鲜胚胎种植后的妊娠率、种植率、流产率分别为47.4%(90/190)、30.2%(103/341)、10.0%(9/90),97例全部胚胎冷冻后行FET后的妊娠率、种植率、流产率分别为60.8%(59/97)、47.0%(86/183)、10.2%(6/59),组间妊娠率与种植率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流产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于有OHSS风险等不适宜进行新鲜胚胎移植的患者,选择全部胚胎冷冻并择期进行FET,并不降低胚胎种植率和临床妊娠率,从而预防迟发型OHSS的发生,可获得更为理想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胚胎移植策略对高龄低可利用胚胎患者体外受精/卵母细胞质内单精子显微注射(IVF/ICSI)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在解放军第105医院生殖中心接受IVF/ICSI治疗、年龄≥40岁且可利用胚胎≤3枚的不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209个周期;其中受精后第2天(D2)行胚胎移植87个周期(D2移植组),受精后第3天(D3)行胚胎移植122个周期(D3移植组),比较两组的临床结局;同时对本次D2移植与自身既往D3移植患者的临床结局进行自身对照比较。结果:D2移植组的获卵数及胚胎耗损率均显著低于D3移植组(P0.05),优胚率则显著高于D3移植组(P0.05);两组间促性腺激素(Gn)用量和天数、移植日内膜厚度、成熟卵子(MⅡ)率、受精率、移植胚胎数、胚胎种植率、临床妊娠率及早期流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自身对照结果显示,本次D2移植组的获卵数、胚胎耗损率及周期取消率均显著低于既往D3移植组(P0.05),而优质胚胎率、胚胎种植率及临床妊娠率均显著高于既往D3移植组(P0.05)。结论:对既往D3移植失败且低可利用胚胎的高龄不孕患者,选择行D2移植不失为一个可供选择、有价值的胚胎移植策略。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减少优质胚胎移植数目对重复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患者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重复IVF-ET治疗的不孕患者427个周期,根据胚胎移植数分为2枚组和3枚组,分别比较年龄<35岁患者及年龄≥35岁患者移植2枚或3枚优质胚胎的妊娠结局。结果:年龄<35岁患者中,重复周期移植2枚优质胚胎组与3枚组临床妊娠率、流产率和活产率均无明显差异(P>0.05),但2枚组多胎妊娠率显著低于3枚组(P<0.05),新生儿体重显著高于3枚组(P<0.05);年龄≥35岁患者中,两组妊娠率、流产率、活产率和新生儿体重均无差异,但2枚组多胎妊娠率显著低于3枚组(P<0.05)。结论:对于不同年龄段重复周期患者,移植优质胚胎数从3枚减少到2枚,并不会明显降低临床妊娠率,但可减少多胎妊娠的发生,获得更好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全部胚胎冷冻保存对卵巢低反应患者微刺激方案助孕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微刺激方案IVF-ET共483个周期,根据胚胎移植时机不同分为A组(新鲜胚胎移植组,275个周期)和B组[全部胚胎冷冻保存首次冷冻胚胎复苏移植术(FET)组,208个周期],比较组间患者的年龄、基础FSH、不孕年限、扳机日优势卵泡数目、内膜厚度、获卵数、可利用胚胎数及临床妊娠率、胚胎种植率、流产率。结果:A组扳机日内膜厚度和获卵数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临床妊娠率、胚胎种植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的年龄、基础FSH、Gn总量、扳机日优势卵泡数、扳机日雌二醇(E2)和孕酮(P)值、可利用胚胎数、移植周期内膜厚度、移植胚胎数、流产率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于使用微刺激方案助孕的卵巢低反应患者,全部胚胎冻存择期进行FET可以改善其助孕结局,是一种值得临床推广的助孕策略。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D3仅一枚优质胚胎患者新鲜周期不同移植方案的临床结局。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山东大学附属生殖医院接受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治疗周期的第3天(D3)仅一枚优质胚胎的3286例患者,其中2677例新鲜周期移植。根据正常受精数分为3组:A组仅有一枚正常受精胚胎;B组仅有两枚正常受精胚胎;C组大于两枚正常受精胚胎。将3组患者按移植方案再分为3组:第三天移植一枚卵裂期胚胎(D3-1组);第三天移植两枚卵裂期胚胎(D3-2组);第五天移植一枚囊胚(D5-1组)。分别比较3组患者不同移植方案的临床结局。结果:A组中,D3-1组和D5-1组的临床妊娠率、胚胎着床率、早期流产率、多胎妊娠率方面均无显著差异(P0.05);B组中,D3-2组的临床妊娠率和多胎妊娠率均高于D3-1组(48.59%vs 33.73%,19.88%vs0,P0.01);C组中,D3-2组的临床妊娠率和多胎妊娠率均高于D3-1组(52.88%vs 40.24%,34.34%vs 0,P0.01),D3-2组的胚胎着床率低于D5-1组(34.95%vs 46.43%,P0.01),D3-2组的多胎妊娠率高于D5-1组(34.34%vs 1.56%,P0.01);D5有优质囊胚形成周期占比方面:C组高于A组和B组(68.93%vs 46.70%和56.67%,P0.01);放弃周期率方面:C组低于A组和B组(13.79%vs 32.42%和28.0%,P0.01)。结论:对于D3仅一枚优质胚胎的患者,移植一枚胚胎可显著降低多胎妊娠率;D5移植降低了胚胎的利用效率;D3移植两枚卵裂期胚胎比移植一枚卵裂期胚胎可获得更高的临床妊娠率;当正常受精胚胎数大于两枚时,D5移植可以获得更高的种植率。  相似文献   

14.
玻璃化冻融和程序化冻融胚胎移植的妊娠结局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移植玻璃化冻融胚胎的妊娠结局。方法:对300个玻璃化冻融移植周期(共移植720枚胚胎)和151个程序化冻融移植周期(共移植333个胚胎)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它们的妊娠结局。结果:玻璃化组和程序化组的胚胎复苏率分别为91.60%和76.56%(P<0.01);平均移植胚胎数分别为2.4枚和2.2枚(P>0.05),胚胎种植率分别为19.72%和14.41%(P<0.05);周期临床妊娠率分别为36.33%和25.83%(P<0.05),多胎分娩率分别为24.71%和6.25%(P<0.01),早产率为32.08%和14.29%(P<0.01)。结论:玻璃化冷冻胚胎具有更好的复苏和着床能力,是现阶段有效和相对安全的胚胎冷冻方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寻找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治疗中选择合适时期和高质量囊胚进行移植的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行囊胚移植的4 23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新鲜单囊胚移植1 574例,冻融单囊胚移植854例,新鲜双囊胚移植135例,冻融双囊胚移植1 674例。根据囊胚发育天数和发育阶段分为第5日(D5)早期组、D5扩张组、第6日(D6)早期组和D6扩张组。比较各组临床妊娠率、种植率、妊娠结局和新生儿情况等各项指标。结果:①单囊胚移植:新鲜周期D5扩张组临床妊娠率和种植率显著高于其它组,其活产率显著高于D6早期组和D6扩张组,流产率明显低于D6扩张组(P0.05);冻融周期D5扩张组具有较高的复苏率、临床妊娠率和种植率显著高于D5早期组和D6早期组(P0.05);②双囊胚移植:D5移植2枚扩张期囊胚的种植率显著高于D5移植2枚早期囊胚,其他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冻融周期D5扩张组移植2枚囊胚种植率最高,且临床妊娠率显著高于D5早期组,而流产率明显低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单囊胚移植和双囊胚移植,无论新鲜周期或冻融周期,D5扩张组囊胚妊娠结局最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玻璃化冷冻与程序化冷冻对胚胎发育潜能及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590个复苏周期,比较2种冷冻方法的胚胎复苏率、临床妊娠率、胚胎种植率和流产率等各项指标。结果:玻璃化冷冻组的平均移植胚胎数(2.2±0.5枚)显著少于程序化组(2.5±0.6枚)(P<0.05),复苏率(94.4%)、完整胚胎率(73.7%)、临床妊娠率(50.8%)和种植率(30.2%)显著高于程序化组(77.2%、44.3%、36.2%、21.1%)(P<0.05),而流产率和周期取消率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16.6%vs 27.7%,1.3%vs 2.3%)(P>0.05)。程序化冷冻胚胎的种植率在完整胚胎(13.5%)和非完整胚胎(16.0%)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玻璃化冷冻完整胚胎组的种植率(30.4%)显著高于非完整胚胎组(20.1%)(P<0.05);而2种冷冻方法的流产率完整胚胎组(35.7%,15.1%)均显著高于非完整胚胎组(8.7%,2.9%)(P<0.05)。在玻璃化冷冻中,卵裂期胚胎组的各项指标与囊胚期组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玻璃化冷冻法适用于人类胚胎的保存,对卵裂期和囊胚期胚胎有同样理想的保存效果和临床结局,玻璃化冷冻中,胚胎完整性对胚胎种植率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缩宫素受体拮抗剂在冷冻周期胚胎移植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4年6月至12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生殖医学科行冷冻胚胎移植(FET)的509例患者,根据胚胎移植术前是否应用缩宫素受体拮抗剂阿托西班分为观察组(287例)和对照组(222例),比较两组不同年龄段(年龄30岁,30岁≤年龄37岁,37岁≤年龄43岁)和不同移植周期数(移植周期数=1次;移植周期数≥2次)的患者应用阿托西班后生化妊娠率、临床妊娠率、胚胎种植率、多胎率及流产率的差别。结果:观察组的生化妊娠率、临床妊娠率及胚胎种植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54.00%、47.74%、27.75%vs 44.59%、37.84%、22.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0岁≤年龄37岁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生化妊娠率、临床妊娠率、胚胎种植率增高(57.86%、48.43%、28.64%vs 39.06%、34.38%、20.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周期数≥2次观察组的生化妊娠率、临床妊娠率及胚胎种植率高于对照组(50.61%、46.91%、25.60%vs 29.09%、25.45%、15.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多胎率及流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30岁、37岁≤年龄43岁和移植周期数=1次,观察组与对照组各项指标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缩宫素受体拮抗剂可以改善冷冻胚胎移植患者的结局,尤其有利于提高30岁≤年龄37岁和既往有过胚胎移植失败患者的冷冻胚胎移植成功率。  相似文献   

18.
胚胎冷冻及复苏移植120个周期临床效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冷冻胚胎复苏移植后的妊娠结局。方法2003年1月至2007年5月,对2~4细胞期胚胎进行慢速冷冻保存,快速复苏及移植,共有88例患者在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进行了120个周期的冷冻胚胎复苏移植,观察冷冻复苏移植的效果。结果复苏胚胎370个,存活316个,完整存活胚胎232个,移植316个胚胎,临床妊娠39例,妊娠率为32.5%(39/120)。胚胎种植率16.5%(52/316)。比较妊娠组与非妊娠组在年龄、雌二醇水平、子宫内膜厚度、胚胎复苏存活率及完整存活率上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优质胚胎率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优质胚胎是移植后获得妊娠的关键,采用冻融胚胎移植技术可以提高辅助生殖技术的累计妊娠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冻融胚胎移植周期中胚胎复苏时间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行冻胚移植(FET)的206对夫妇共248个周期,根据解冻时间的不同分为A组(对照组):排卵后2~3d或注射黄体酮3~4d后解冻,培养2h移植;B组(实验组):提前1d解冻,培养20h移植。比较各组间患者一般资料、复苏胚胎存活率、完整率、临床妊娠率、胚胎着床率和流产率。结果:A、B组间患者年龄、不孕年限、不孕原因、继发不孕所占比例、第3日冷冻胚胎比例、冷冻胚胎数、移植时内膜厚度、优胚数、胚胎复苏存活率、完整率、平均移植胚胎数均未见差异,而B组临床妊娠率和胚胎着床率显著高于A组(46.36%、25.29%vs30.88%、13.54%,P<0.05),组间流产率未见差异。过夜培养后有胚胎生长组临床妊娠率高于无生长组(49.47%vs26.67%,P>0.05)。结论:冻胚移植周期中提前解冻可以改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玻璃化冷冻卵母细胞的临床应用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玻璃化冷冻卵母细胞34个周期,对其复苏率、受精率、卵裂率、临床妊娠率等进行统计分析,并筛选出因男方因素不孕的21个周期(研究组)和同期因男方因素进行新鲜卵细胞浆内单精子注射-胚胎移植(ICSI-ET)的78个周期(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298枚玻璃化冻存的卵母细胞复苏后存活278枚,对其中成熟的234枚卵母细胞进行ICSI受精后,受精182枚,形成优质胚胎82枚,移植70枚胚胎,11例患者获得成功分娩(10例单胎,1例双胎)。研究组受精率﹑优质胚胎率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卵裂率、临床妊娠率、种植率、活产率和流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玻璃化冻融卵母细胞的技术可以在有适应证的患者中应用,可获得较好的临床结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