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 毫秒
1.
目的对颈髓炎性脱髓鞘病变和髓内胶质瘤的影像学特征进行分析,以提高对二者的鉴别诊断能力。方法与结果对22例颈髓炎性脱髓鞘病变、16例颈髓髓内胶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和MRI表现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临床均表现为感觉异常[77.27%(17/22)和12/16]、肢体无力[72.73%(16/22)和10/16]和自主神经功能紊乱[45.45%(10/22)和4/16]。颈髓MRI检查病灶≥3个椎体节段者分别占63.64%(14/22)和15/16,病灶平均长度为(3.41±1.74)和(3.59±1.28)个椎体节段;呈长T1[68.18%(15/22)和7/16]、等T1[31.82%(7/22)和6/16]或长T2信号[100.00%(22/22)和8/15],胶质瘤组尚可见混杂T1和混杂T2信号(3/16和6/15);脱髓鞘病变组患者病灶边界模糊常见[90.91%(20/22)],并以条片状和点状强化为主(13/16),而胶质瘤组则以局限性脊髓增粗(15/16)、脊膜增厚(14/16)更常见,呈块状或环形强化(12/16),且可见中央管周围脊髓组织受累(14/15),易发生颈髓囊性变或中央管扩张、出血坏死和帽征(7/16、5/16和4/16)。结论虽然任何单一临床和MRI特征均不足以鉴别颈髓炎性脱髓鞘病变和髓内胶质瘤,但不同特征综合分析有助于提高鉴别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在胶质瘤间质内放射治疗后疗效观察及预后评价中的作用。方法对21例胶质瘤病人行131I间质内放射治疗,在治疗后6个月行MRI和18F-脱氧葡萄糖(18F-FDG)PET随访,并行病理活检,对比分析PET与MRI影像改变与肿瘤疗效及复发的关系。结果9例18F-FDGPET显示为局部病变区葡萄糖代谢增高,肿瘤/白质(T/WM)比值为2.79±0.20;7例显示为放射性缺损,T/WM值为0.81±0.12;5例显示病变区18F-FDG浓聚无明显改变,T/WM值为1.35±0.17。其中假阴性1例,假阳性1例。MRI难以诊断放疗后脑坏死、残存肿瘤或肿瘤复发8例。与病理活检比较,PET诊断准确率为90.5%,MRI为61.9%。结论18F-FDGPET在胶质瘤间质内放疗后区分放射性坏死与肿瘤复发方面较MRI更敏感而准确。  相似文献   

3.
4.
目的探讨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在瘤样炎性脱髓鞘病(TIDD)与低级别胶质瘤(LGG)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12例经手术/活检病理证实或治疗后随诊证实的TIDD患者为病例组,1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LGG患者为对照组。采用3.0T磁共振(MRI)成像系统,所有患者手术和/或药物治疗前全部行横轴位T1WI-FLAIR、FSE-T2WI、T2WI-FLAIR及1H-MRS检查。结果与对侧正常脑组织相比较,TIDD组患者病灶侧Cho/Cr比值升高,NAA/Cr及NAA/Cho比值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侧正常脑组织相比较,LGG组患者病灶侧Cho/Cr比值升高,NAA/Cr及NAA/Cho比值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IDD组与LGG组病灶区比较,Cho/Cr比值、NAA/Cho比值和Lac/Cr峰差异p<0.05,而NAA/Cr比值差异p>0.05。结论1H-MRS能够无创性检测脑组织代谢物含量。LGG患者比TIDD患者Cho/Cr比值增高、NAA/Cho比值降低及Lac/Cr峰降低。1H-MRS对TIDD和LGG的诊断和鉴别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
研究背景随着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在临床的应用,11C-Met PET与MRI融合技术也应用于临床,本研究通过比较胶质瘤在11C-Met PET与MRI中不同影像显示结果,探讨11C-Met PET与MRI影像融合技术在脑胶质瘤外科手术前评价、术中导航和手术切除过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手术前于神经导航工作站对25例胶质瘤患者进行11C-Met PET与MRI影像融合,勾画肿瘤边界、计算肿瘤体积并进行分类。结果据影像学分类,25例胶质瘤患者中1例Ⅱ级、6例Ⅲ级和8例Ⅳ级MRI所显示的肿瘤灶轮廓大部分位于PET内(Ⅰ类);2例Ⅲ级PET所显示的肿瘤灶轮廓大部分位于MRI内(Ⅱ类);6例Ⅱ级和2例Ⅲ级MRI与PET显示的病灶轮廓无从属关系(Ⅲ类)。结论 PET在揭示胶质瘤增殖活性和描述肿瘤界限方面具有特殊优势,通过MRI与PET所显示的肿瘤轮廓关系,可用于术前初步预测肿瘤病理分级,有助于制定详细的手术计划。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头颅CT对于瘤样炎性脱髓鞘病(TIDD)与脑胶质瘤及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的鉴别意义.方法 对20例TIDD患者[男性10例,女性10例;发病年龄6~51岁,平均年龄(35.6±14.0)岁]与32例脑胶质瘤[男性16例,女性16例;发病年龄12~75岁,平均年龄(42.0±19.8)岁]及6例PCNSL[男性3例,女性3例;发病年龄32~68岁,平均年龄(53.8±11.8)岁]的头颅CT特点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1)38例脑肿瘤患者中19例(50.0%)头颅CT显示病灶呈高密度(其中胶质瘤14例,PCNSL 5例),10例(26.3%)呈等密度(其中胶质瘤9例,PCNSL 1例),9例(23.7%)呈低密度(均为胶质瘤);而TIDD组病灶均为低密度.(2)所有PCNSL及90%高级别胶质瘤(胶质瘤WHO分级Ⅲ、Ⅳ级)均有头颅CT病灶呈高或等密度特点,而Ⅱ级者仅占41.7%.(3)19例头颅CT显示高密度病灶的脑肿瘤患者中,7例呈不均匀点片状高密度影(其中胶质瘤6例,PCNSL 1例),呈均匀大片状高密度影(其中胶质瘤1例,PCNSL 3例)、周边高密度环(均为胶质瘤)及弥漫性高密度影(其中胶质瘤3例,PCNSL 1例)者各4例.另外,脑肿瘤组仅4例PCNSL行增强CT检查,均有增强(平扫高密度者3例,等密度1例),而TIDD组7例行增强CT仅3例可见轻度强化.(4)经Spearman's rho相关分析发现,胶质瘤组头颅CT病灶呈高或等密度与WHO分级密切相关(r=0.435,P=0.013),即胶质瘤WHO分级Ⅲ、Ⅳ级患者和PCNSL患者头颅CT病灶呈高或等密度的出现概率较高,而胶质瘤WHO分级Ⅱ级者则较少出现.结论 头颅CT对脑胶质瘤及PCNSL与TIDD的诊断及鉴别意义显著,该检查简单、经济、实用,是对于头颅MRI、磁共振波谱等影像技术的必要补充,若CT显示占位病变为高密度和(或)显著强化,可基本除外TIDD.  相似文献   

7.
阿尔茨海默病~(18)F-FDG PET显像诊断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阿尔茨海默病(AD)脑葡萄糖代谢及其18F-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18F-FDG PET)显像的影像学特征和PET诊断标准。方法 静脉注射18F-FDG后行脑断层显像,检查13例 AD、13例非AD痴呆及13例正常人。获得纹状体、丘脑、黑质、顶叶、颞叶、额叶、枕叶、海马单位面积放射性计数与小脑计数的比值(Rcl/cb),进行半定量分析,并与MR进行对照。结果AD患者PET异常率为100%,MR异常者占10/13。PET显像特征:①对称性双侧颞顶叶及海马伴额叶或枕叶代谢减低占9例(9/13);②双侧颞叶对称性代谢减低伴海马或额叶代谢下降占3例(3/13);③双顶叶对称性代谢降低1例(1/13)。12例(12/13)非AD痴呆表现为不对称、多发性代谢降低,降低区位于黑质、纹状体、丘脑及脑皮质区,MR异常率为11/13。结论 在除外脑内结构特异性损害基础上,PET发现对称性双颞顶叶、海马或颞叶、顶叶,伴或不伴枕叶、额叶代谢下降,可诊断AD。PET对AD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18)F-FDG PET显像观察特发性快眼动睡眠期行为障碍(iRBD)患者脑葡萄糖代谢改变和iRBD脑葡萄糖代谢改变与病程间的相关性。方法纳入多导睡眠监测(PSG)确诊的iRBD患者20例(iRBD组)和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对照者19例(对照组)。两组均行~(18)F-FDG PET脑显像。基于自动解剖标记模板将大脑划分为90个左右对称的脑区,计算各脑区葡萄糖代谢半定量值。对iRBD组和对照组各脑区葡萄糖代谢半定量值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并对iRBD组脑葡萄糖代谢改变与病程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 (1)与对照组比较,iRBD组的双侧背外侧额上回、双侧眶部额上回、双侧眶部额中回、双侧海马、双侧海马旁回、双侧杏仁核、左侧眶部额下回、左侧岛叶、左侧内侧与旁扣带脑回、左侧中央旁小叶、左侧苍白球的葡萄糖代谢半定量值均增高(P0.05);双侧距状裂周围皮质、双侧楔叶、双侧舌回、双侧枕上回、双侧枕中回、双侧枕下回、双侧角回、双侧颞上回、双侧颞中回、右侧颞横回的葡萄糖代谢半定量值均降低(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iRBD组双侧杏仁核、双侧颞上回、右侧楔叶、右侧枕上回、右侧颞横回、左侧海马、左侧颞中回的葡萄糖代谢半定量值与病程呈正相关(P0.05);而双侧眶部额上回、双侧眶部额中回、左侧中央旁小叶、左侧眶部额下回、左侧内侧和旁扣带回、右侧背外侧额上回、右侧海马旁回的葡萄糖代谢半定量值与病程呈负相关(P0.05)。结论 iRBD患者脑内存在疾病相关的葡萄糖代谢水平改变,有助于客观评估iRBD病情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CT和MRI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搜集60例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CT和MRI影像资料,CT检查37例,MRI检查53例,CT和MRI检查30例,其中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瘤5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42例,影像资料典型15例,经伽玛刀治疗随访证实;脑外型海绵状血管瘤3例,均经手术病理治疗证实。结果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瘤可位于脑内任何部位,单发病灶多见,无明显占位效应,周围无或轻度水肿。CT检查的全部病例呈稍高及混杂密度影32例,增强扫描大都无强化;MRI检查T2WI表现为"桑葚状"混杂高信号,周围有云絮状低信号环,增强后病灶仅少数轻度强化。脑外型病灶位于中颅窝、鞍旁,MRI呈类似哑铃形或类圆形较均匀的稍长T1、明显长T2信号,增强扫描呈明显均匀强化。结论脑内与脑外型海绵状血管瘤的CT和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MRI优于CT像,特别是MRI的T2WI像有助于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18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luorodeoxyglucose,18F-FDG)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计算机断层扫
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PET/CT)脑显像评价认知障碍患者中的脑小血
管病变对皮层功能的影响。
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纳入2009年1月~2010年12月北京协和医院PET中心行18F-FDG PET/CT
脑显像且颅脑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提示存在小血管病变的认知障碍患者21例,
其中临床诊断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aD)10例,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或混
合型痴呆(mixed dementia,MD)11例。首先目测两组患者的18F-FDG PET/CT脑显像皮层及皮层下核团代
谢减低特点,并结合颅脑MRI判断病变血管对脑代谢的影响。使用NeuroQ软件和Scenium软件对18F-FDG
PET/CT脑图像在像素基础上进行定量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皮层代谢情况。
结果 通过目测和NeuroQ软件分析发现VaD组患者18F-FDG PET/CT脑显像图像特点为无规律,不对
称皮层或皮层下核团代谢减低,其中额叶皮层代谢减低范围最广,程度最重。结合颅脑MRI改变,考
虑皮层和皮层下核团代谢减低主要为小血管病变引起。AD或MD组患者脑代谢均呈现双侧颞顶叶代谢
减低,其中8例出现皮层代谢减低不对称表现,6例出现基底节丘脑不对称代谢减低表现,与典型AD
的表现不符,结合颅脑MRI表现,考虑为病变血管所致,小血管病变可能导致相应皮层代谢减低。通
过定量分析发现两组患者的SUV比值在左右顶叶、内外颞叶和枕叶差异具有显著性。
结论 18F-FDG PET/CT脑显像作为功能影像可以推断小血管病变与皮层及皮层下核团代谢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颅内胶质瘤手术并放射治疗后18F-FDG PET影像学特点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08-03-2011-04在我院行颅内胶质瘤手术加放射治疗的50例患者,分别使用18F-FDG PET和CT检查,比较两种方法的效果.结果 18F-FDG PET影像和 CT检查的图像显示效果以及残存肿瘤或复发病灶的检查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及放射后出现脑损伤的组织与正常脑白质组织的放射性摄取(L/WM)的比值与残存肿瘤或肿瘤复发病灶测定(T/WM)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8F-FDG PET检查能够清楚显示出颅内胶质瘤手术并放射治疗后的脑损伤和肿瘤复发情况,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2.
瘤块样脱髓鞘病变脑组织活检临床病理及细胞凋亡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对瘤块样脱髓鞘病变(TDL)髓鞘脱失、胶质细胞再生及凋亡等特点进行观察,并对1例Balo病作形态发生学的探讨。方法 对5例经大脑活组织病理检查诊断为TDL的组织切片作苏木素-伊红(HE)、固蓝、Bielschosky、CD68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染色,并对Bcl-2、Bcl-XL、Bad、Bak、Bax、Fas、Fas-L等7种凋亡基因蛋白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观察。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结果 白质内同时可见散在大小不一的空泡状脱髓鞘病变和带状/片状的髓鞘保留区(1例为典型的同心圆状排列)。脱髓鞘区同时存在星形胶质细胞增生、肥大及异常核分裂象。髓鞘保留区存在明显的胶质细胞增生。脱髓鞘区胶质细胞的促凋亡基因蛋白表达上调而抑制性基因表达下调。结论 在小块活检组织中,空泡状脱髓鞘区和髓鞘保留区同时存在及分裂象的出现,可作为诊断TDL的参考依据。在1例Balo病中,“髓鞘保留区”存在明显的胶质细胞增生。异常有丝分裂及促凋亡基因蛋白表达上调在髓鞘病变中的意义有待进一步阐明。影像诊断中,TDL还应与脑内其他的占位性病变区别开来。  相似文献   

13.
研究背景随着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在临床的应用,^11C—MetPET与MRI融合技术也应用于临床,本研究通过比较胶质瘤在^11C-MetPET与MRI中不同影像显示结果,探讨^11C—MetPET与MRI影像融合技术在脑胶质瘤外科手术前评价、术中导航和手术切除过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手术前于神经导航工作站对25例胶质瘤患者进行^11C—MetPET与MRI影像融合,勾画肿瘤边界、计算肿瘤体积并进行分类。结果据影像学分类,25例胶质瘤患者中1例Ⅱ级、6例Ⅲ级和8例Ⅳ级MRI所显示的肿瘤灶轮廓大部分位于PET内(I类);2例Ⅲ级PET所显示的肿瘤灶轮廓大部分位于MRI内(Ⅱ类);6例Ⅱ级和2例Ⅲ级MRI与PET显示的病灶轮廓无从属关系(Ⅲ类)。结论PET在揭示胶质瘤增殖活性和描述肿瘤界限方面具有特殊优势,通过MRI与PET所显示的肿瘤轮廓关系,可用于术前初步预测肿瘤病理分级,有助于制定详细的手术计划。  相似文献   

14.
目的回顾分析侵犯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纤维瘤病之临床特点和治疗经验。方法14例诊断明确的神经纤维瘤病患者,Ⅰ型者(2例)主要以神经胶质细胞或神经细胞发育不良(巨脑回)、成瘤性(视神经胶质瘤)以及颅骨缺损为特征;Ⅱ型者(12例)病变主要侵犯脑的被覆组织,如脑膜和神经鞘膜,表现为许旺细胞瘤和脑膜瘤病。针对不同肿瘤类型和主要病征采取个体化治疗方案.其中Ⅰ型蝶骨发育缺损导致进展性突眼者采取眶后壁钛板塑形修补术,脑发育异常引起癫痫发作者予以药物治疗:Ⅱ型双侧听神经瘤者,根据肿瘤大小、听力损伤程度选择手术切除;有占位效应的并发性肿瘤(多发脑膜瘤、神经鞘瘤)患者也分别采取手术切除;对侧未手术的听神经瘤或多发脑膜瘤、手术后残留听神经瘤复发者施以γ-刀治疗。结果14例患者平均随访27个月,12例Ⅱ型患者中11例经综合治疗后所有肿瘤控制良好,1例死于颅内多发肿瘤侵袭生长。10例13耳行听神经瘤切除术,3例复发.1例死亡:仅3耳保存听力。结论神经纤维瘤病在中枢神经系统中表现多样,多部位、多种类型肿瘤和畸形并存.使治疗十分困难,应当根据不同病变类型和主要的临床症状采取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5.
脱髓鞘假瘤35例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及病理特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总结脱髓鞘假瘤(DPT)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及病理特点,并与脑胶质瘤进行鉴别。方法 回顾分析35例临床、影像和(或)病理证实的脱髓鞘假瘤,其中18例为活检证实(2例位于脊髓),总结其临床、影像及病理特点。结果 本组35例患者发病年龄9~69岁,性别差异不明显。发病前多无明确的前驱感染史或诱因。病变单纯累及大脑病灶者多为多发,而脊髓、脑干病灶单发者多,且症状与影像分离,病灶大而多,但症状及体征相对少。病灶CT强化不明显,而MRI可见环形、片状强化,有占位效应。9例行DWI均为明显高信号,有别于脑胶质瘤。脑脊液髓鞘碱性蛋白检查对于鉴别胶质瘤有帮助。病理除表现为典型脱髓鞘、炎细胞浸润及反应性星形细胞增多外,多数可见核分裂状的Creutzfeuldt细胞(肥胖型星形胶质细胞)。治疗后病灶缩小或消失,但不能把试验性的激素治疗有效作为鉴别DPT和胶质瘤的主要依据。结论 DPT是一种酷似脑肿瘤的特殊类型的脱髓鞘病,其临床表现和常规影像学检查难以与脑胶质瘤鉴别,而DWI检查有助于鉴别,其病理改变除符合脱髓鞘之外,还可见到特征性的Creutzfeuldt细胞。可先试用激素治疗或者行组织活检,不要急于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16.
脑胶质瘤卒中MRI诊断及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胶质瘤卒中MRI影像学特点,提高临床认识。方法对病理证实的12例胶质瘤卒中影像表现进行分析。结果间变性星形细胞瘤7例,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3例,少突胶质瘤1例,低级别胶质瘤1例。MRI表现7例肿瘤征象与出血征象并存;5例出血征象掩盖肿瘤组织。结论胶质瘤卒中MRI正确诊断率与瘤出血量相关,对瘤出血量大,掩盖肿瘤组织易误诊。应结合MRI信号及临床与其他出血性疾病鉴别。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视神经脊髓炎(neuromyelitis optica,NMO)脑部瘤样脱髓鞘病变(tumefactive-like demyelinating lesions,TDLs)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方法 对2007年12月至2012年3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神经科住院的5例脑部出现TDLs的NMO患者的临床、影像学特点、治疗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例患者中男性1例,女性4例,发病年龄17 ~ 44岁,平均32岁,TDLs出现的平均时间为首次发病后的36个月.5例患者均存在血清NMO-免疫球蛋白G(IgG)阳性,4例出现脑病症状(昏迷2例,抽搐1例,嗜睡1例,同向性偏盲1例).行头颅MRI见TDLs均孤立生长,位于顶枕叶者2例,顶叶1例,小脑1例,颞叶1例;MRI增强4例未见TDLs强化,1例呈开环样强化.3例患者的TDLs病灶在行DWI及表观弥散系数检查时为混杂信号,表观弥散系数值均升高,2例出现明显占位效应及1例伴明显水肿.后经MRI随访1例TDLs消失,3例明显缩小,1例基本不变,3例伴空洞形成.全部患者经大剂量激素贯续冲击及丙种球蛋白治疗,均获得不同程度缓解.结论 NMO脑部TDLs临床并不十分少见,多伴不同类型的脑病症状.TDLs急性期多不强化,伴广泛的血管源性水肿.NMO-IgG检测及头颅MRI检查对TDLs诊断有重要意义,对激素及丙种球蛋白治疗敏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成人Still病合并脱髓鞘脑病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方法 报道1例表现为脑病症状的成人Still病患者,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讨论.结果 成人Still病中枢神经系统受累可表现为头痛、偏瘫及一过性意识障碍,头部MRI呈大片状长T1长T2异常信号,周围呈袖套样水肿带,占位效应显著,类似肿瘤的影像表现,病理检查证实为中枢神经系统炎性脱髓鞘,经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球蛋白治疗症状好转.随访4个月头部MRI病灶基本消失.结论 成人Still病可合并中枢神经脱髓鞘脑病,头部MRI呈类肿瘤样影像,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球蛋白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9.
多发性硬化PET代谢显像与MRI和病理对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比较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和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ET)及病理对判定脑内多发性硬化(MS),尤其是脱髓鞘假瘤及疾病分期的价值。方法 经临床明确诊断的MS2例.均经过MRI扫描,T1、T2加权,行PET显像,将两者进行比较,其中1例病灶做病理检查。结果 2例MRI扫描T1WI表现为低信号.T2WI可见明确高信号,例2呈团块状。PET显像:例1右侧顶叶、左侧小脑半球等处可见形态欠规则的稍高代谢灶;例2左侧顶叶、颞叶及枕叶皮层及皮层下显示较大范围代谢降低区。病理学检查证实病灶处有大量泡沫样细胞(CD68^ )及增生的胶质细胞,病灶区血管周围T淋巴细胞浸润呈套袖状,髓鞘染色显示髓鞘脱失。结论 使用PET技术可辅助判定脑内白质区病灶是急性期还是非急性期,并可协助鉴别脱髓鞘假瘤与颅内肿瘤,同时能为MS患者脑功能异常与病蛮的范围的关系提供良好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