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应用CT灌注成像(CTP)方法探讨烟雾病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术对脑血流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12月至2015年5月本院就诊的烟雾病患者35例,由全脑血管造影术(DSA)确诊为烟雾病。分别于术前、术后7d检查头颅CTP,在术侧及对侧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划定相应位置作为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取得各参数后,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患者行颞浅-大脑中动脉搭桥术,94%患者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较术前增加,平均通过时间(MTT)较前缩短,达峰时间(TTP)无明显变化。术前、术后相对脑血流量(rCBF)、相对脑血容量(rCBV),相对平均通过时间(rMTT)两两比较P0.05。相对达峰时间(rTTP)P0.05。结论 CT灌注成像(CTP)对烟雾病直接搭桥术患者术前、术后脑血流的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STA-MCA)搭桥术治疗成人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31例行STA-MCA搭桥术治疗的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均行全脑血管造影(DSA)评价颈外动脉-颞浅动脉、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的狭窄程度,CT灌注成像(CTP)评估脑血流灌注情况.手术采用经额颞入...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2016年1月至2016年6月应用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术治疗的60例烟雾病(MMD)患者分析,探讨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在MMD外科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进行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治疗MMD患者60例,结合术前及术后头颅CT血管造影(CTA)及CT灌注成像(CTP),客观评估其预后。结果 60例患者,均在经颅多普勒(TCD)辅助下行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术治疗,38例术后症状消失,16例术后症状改善,1例术后遗留言语不利,5例出现并发症;(其中4例术后肢体肌力较术前下降,1例患者71岁死亡)。所有患者术后5~7d复查头颅CTA,可见颅内外搭桥血管通畅。术后3~6个月随访,4例并发症患者均较出院时有所恢复,其余55例患者症状消失,未再出现相关脑血管病事件,复查头颅CTA及CTP可见颅内外搭桥血管通畅,同侧脑组织血流供应较术前改善。结论 MMD是一种常见的颅底异常脑血管网病,可分为出血型和缺血型,其中缺血型多见,可有反复发作等特点。该病的成人患者以内科保守治疗为主,儿童患者可行硬膜翻转颞肌贴附术。随着颅内外血管搭桥术的发展,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术成为目前治疗MMD最常用的方法,其对于改善患者脑血流供应具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术治疗成人缺血性烟雾病(MMD)的疗效。方法分析接受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术的30例成人缺血性MMD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复查DSA或CTA示26例吻合口通畅良好;颅脑灌注成像示21例脑灌注较术前明显改善;术后发生脑梗死3例和过度灌注1例,TIA6例,但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较术前均明显减少。结论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术能有效增加成人缺血性MMD患者脑血流量,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磁共振(MR)灌注成像在烟雾病联合血管重建术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采用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颞肌贴附术治疗的烟雾病患者的MR灌注成像资料。将术前、术后1周和术后3个月的MR灌注成像数据,相对脑血容积(r CBV)、相对脑血流量(r CBF)和相对平均通过时间(r MTT)值进行收集、整理后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患者术前MR灌注成像表现为额叶、颞叶不同程度低灌注,术后1周发现术侧额颞部灌注较术前有所好转,术后3个月改善更为明显。将各参数均值分别行方差分析,将方差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进一步进行LSD-t检验,发现术前与术后1周额叶r CBF、MTT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术后3个月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周及术后3个月与术前枕叶r CBV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灌注成像技术能够有效评估联合血管重建术前后患者脑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因此能有效评估其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研究背景烟雾病的血管搭桥术主要以大脑中动脉(MCA)作为受体动脉,围手术期和随访期间存在大脑前动脉(ACA)供血区缺血风险。本研究对比分析颞浅动脉(STA)-ACA和STA-MCA双搭桥术与STA-MCA双搭桥术治疗烟雾病的疗效。方法纳入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治疗的32例大脑前动脉供血区缺血的烟雾病患者共计41例次手术,分别行STA-ACA和STA-MCA双搭桥术联合颞肌脑贴敷术(ACA组,10例计10例次手术)和STA-MCA双搭桥术联合颞肌脑贴敷术(MCA组,25例计31例次手术),对比分析颞浅动脉血流指标[包括切割流量(CF)、血流量和切割流量指数(CFI)]、桥血管通畅性、脑灌注[包括平均通过时间(MTT)、达峰时间(TTP)、脑血流量(CBF)和脑血容量(CBV)相对值]、神经功能预后[改良Rankin量表(mRS)],以及围手术期和随访期间脑缺血和颅内出血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结果 32例患者顺利完成41例次手术,ACA组术中颞浅动脉CF值低于MCA组[24.00(15.38,53.00)ml/min对47(36,70)ml/min;Z=-2.547,P=0.011],术后1周CFI值高于MCA组[3.57(1.66,4.66)对1.30(0.75,1.70);Z=-2.357,P=0.018],而两组术后1周颞浅动脉血流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2.00(62.50,103.00)ml/min对75.00(27.90,104.50)ml/min;Z=-0.221,P=0.825]。ACA组桥血管通畅率为12/12,MCA组为81.58%(31/38),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68,P=0.260)。围手术期ACA组有1例次(1/10)出现双侧额叶多发点状缺血,MCA组有4例次(12.90%)出现术侧额叶缺血、1例次(3.23%)术侧颞枕叶大面积缺血伴颞叶出血,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isher确切概率法:P=1.000)。术后1年ACA组未发生脑缺血、颅内出血和死亡,MCA组1例次(3.23%)出现术侧额叶缺血,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isher确切概率法:P=1.000);ACA组好转6例次(6/10)、无变化3例次(3/10)、恶化1例次(1/10),MCA组好转10例次(32.26%)、无变化17例次(54.84%)、恶化4例次(12.90%),组间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Z=-1.355,P=0.223)。结论 STA-ACA和STA-MCA双搭桥术联合颞肌脑贴敷术治疗大脑前动脉供血区缺血的烟雾病,桥血管通畅性良好,可获得满意的长期疗效;与STA-MCA双搭桥术联合颞肌脑贴敷术相比,该术式颞浅动脉CFI值更高,而术后长期疗效相当。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CTA(CT Angiography,脑血管成像)及CTP(CT Perfusion,脑灌注成像)筛选大脑中动脉狭窄导致血流灌注下降的患者。用TCD(Transcranial Doppler Ultrasound,经颅多普勒超声)评估大脑中动脉狭窄导致血流灌注下降患者的CVR(Cerebral Vascular Reserve,脑血流储备),研究脑灌注与CVR的关系。方法收集2008年10月~2010年6月北京友谊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患者中完成头颅CTA,CTP及CO2吸入试验者共31例。按单侧大脑中动脉狭窄大于50%以及脑灌注参数下降20%为参考标准分为患者组(15例)及对照组(16例)。在颞窗固定探头记录CO2激发试验前,试验后1 min,2 min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并得出最大血管反应性,用血管反应性作为CVR参考指标,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的CVR值,用线性相关分析评估CTP与CVR的关系。结果吸入试验前后脑血流速度出现显著差异,脑血流速度会在一过性降低后升高。脑灌注减低组和对照组之间的CVR有显著差异(P<0.05)。CVR与灌注参数中CBF(Cere-bral Vascular Flow,脑血流量)呈正相关(r=0.747,P<0.05)。结论大脑中动脉狭窄的患者脑灌注受损时会出现CVR的下降,CVR与CBF有着较高的一致性,CVR或许可以作为一种相对简易的指标来观察患者脑灌注的改变。  相似文献   

8.
大脑中动脉(MCA)狭窄、闭塞会导致脑组织血流动力学障碍,是缺血性脑卒中发作最常见的病因[1].大脑中动脉狭窄、闭塞患者血流动力学变化不同,治疗原则也不尽相同.本文依据PWI的4个参数(MTT、TTP、CBV、CBF)的变化,来评价大脑中动脉狭窄、闭塞患者的脑组织血流动力学状况,旨在为临床诊断、选择合理化的治疗方案提供影像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脑磁共振灌注成像(perfusion-weighted imaging,PWI)对于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运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神经内科经颅内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诊断为单侧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狭窄或闭塞的35例患者,并行脑磁共振灌注成像(Perfusion Weighted Imaging,PWI)检查,并对不同程度MCA狭窄状态下患侧和健侧大脑半球的脑灌注参数局部脑血容量(r CBV)、局部脑血流量(r CBF)、局部平均通过时间(r M...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初步探讨侧-侧吻合在成人烟雾病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STA-MCA)搭桥术中应用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2—5月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46例采用侧-侧吻合式STA-MCA搭桥术联合颞肌贴敷治疗成人烟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头颅MRI及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SPECT)检查评估脑血流灌注情况及确认搭桥部位;术后1~2 d行头颅MRI、SPECT检查评估脑血流改善情况;行头颅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或DSA检查评估搭桥血管的通畅性;术后3个月行DSA检查并使用松岛分级评估血运重建效果;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估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46例患者的手术均顺利完成, 4例发生围手术期并发症, 其中高灌注综合征和脑梗死的发生率分别为6.5%(3/46)和2.2%(1/46);术后1 d 46例患者的SPECT结果显示搭桥区域相对脑血流灌注与术前的比值为1.20±0.14;术后MRA或DSA随访显示搭桥血管的通畅率为97.8%(45/46)。术后3个月34例患者获得DSA随访, 结果显示松岛分级A、B、C级的患...  相似文献   

11.
单侧大脑中动脉狭窄的脑磁共振灌注成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MCA)不同狭窄程度时的脑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PWI)表现。方法对31例经DSA诊断为单侧MCA狭窄或闭塞患者行脑磁共振PWI检查,并对不同程度MCA狭窄状态下患侧和健侧大脑半球的脑灌注参数局部脑血流量(rCBF)、局部脑血容量(rCBV)、局部平均通过时间(rMTT)、局部达峰时间(rTTP)进行定量分析。结果31例患者中,DSA诊断单侧MCA轻中度狭窄14例,其中脑灌注异常11例;患侧大脑半球rTTP较健侧显著延长(P0.01)。MCA重度狭窄或闭塞17例,均出现异常灌注;患侧大脑半球rTTP较健侧显著延长(P0.01),而患侧rCBF较健侧明显减少(P0.05),患侧rMTT健侧亦显著延长(P0.05)。结论通过脑灌注成像参数综合分析,磁共振PWI能准确评估MCA狭窄程度和脑组织血供情况,可为脑缺血的临床诊断提供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及闭塞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责任血管范围侧支循环及磁共振灌注状态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19年7月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行CT血管成像检查诊断单侧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及闭塞的急性脑梗死患者79例,根据侧支循环情况分为侧支循环良好组及侧支循环不良组,均行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检查,比较灌注参数情况、入院时与治疗7 d后NIHSS评分及出院3个月后的MRS评分、出院3个月内终点事件情况。结果(1)侧支循环良好组患侧rCBV增加,rTTP、rMTT延长(P均<0.01); 侧支循环不良组患侧rTTP、rMTT延长,患侧rCBF降低(P<0.01);(2)侧支循环不良组患侧rMTT、rCBV低于侧支循环良好组(P<0.05);(3)侧支循环良好组入院时、治疗7 d后NIHSS评分、出院3个月后MRS评分、出院3个月内终点事件发生率均较侧支循环不良组低(P<0.05)。结论 良好的侧支循环及脑灌注状态对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及闭塞导致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预后改善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椎动脉发育不全(vertebral artery hypoplasia,VAH)对小脑后下动脉供血区脑灌注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12—2015-07年龄≥30岁并行头颅磁共振灌注成像和头颈部三维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检查的头晕或眩晕患者244例。获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和达峰时间(TTP)灌注图,测量一侧小脑后下动脉供血区及对侧镜像区的灌注参数值(CBF、CBV、MTT、TTP),计算椎动脉直径较小侧/对侧镜像区的灌注参数相对比值(rCBF、rCBV、rMTT、rTTP)。定义VAH为椎动脉直径≤2mm,或双侧椎动脉不对称比≥1.7:1,分为VAH组和non-VAH(Nonhypoplasitic vertebral artey)组,对临床资料和小脑、延髓灌参数相对比值进行比较。结果共纳入114例患者,男女各57例;VAH组31例(27.2%),左侧5例(16%),右侧26例(84%);Non-VAH组83例。2组间VA直径较小侧与对侧的rTTP和rCBF≤0.85的例数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P值分别为0.005,0.031);rCBF倾向于有统计学差异(P=0.098);rCBV、rMTT及rCBV≤0.85例数无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 VAH可以造成小脑后下动脉供血区域低灌注改变,且以TTP延长或CBF降低为主。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颞浅动脉(STA)-大脑中动脉(MCA)分流术治疗大脑中动脉狭窄致缺血性卒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STA-MCA分流术治疗的75例大脑中动脉狭窄引起的缺血性卒中的临床资料。结果 术中B超探查显示71例吻合口血流通畅满意,4例血流缓慢。术后3 d死亡2例,其余73例术后CT灌注成像检查显示脑血流灌注明显改善。术后7、14 d神经功能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6、12个月神经功能评分进一步好转(P<0.05)。术后随访12个月,73例未出现因搭桥血管狭窄或闭塞引起的新发脑梗死及TIA;67例CTA检查显示血管显影良好。结论 STA-MCA分流术是预防和治疗大脑中动脉狭窄性卒中安全、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对比研究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稳定与易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间的脑灌注情况,探讨斑块性质与脑灌注的关系。方法 利用磁共振成像技术检测颈动脉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并筛选单侧颈内动脉狭窄程度为70%~99%患者30例。对30例患者行动态磁敏感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测定患侧与健侧大脑半球、额叶、顶叶、半卵圆中心、皮质分水岭前区、皮质分水岭后区的平均通过时间(MTT)、相对脑血流量(rCBF)、相对脑血容量(rCBV)比值。将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纤维帽是否完整、斑块表面是否有大片钙化、其内是否有近期出血及是否有较大的脂质中心作为易损斑块诊断标准,分为稳定和易损斑块两组,比较两组患者脑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差异。结果 与稳定斑块组比较,易损斑块组在皮质分水岭前区和后区的MTT值明显延长(t =1.561,P =0.042和t =1.227,P =0.038),rCBF和rCBV无统计学差异。上述两组在其余部位的血液动力学参数比值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和相应皮质分水岭供血区域灌注情况有关,易损斑块容易导致同侧皮质分水岭区低灌注,MTT是最敏感的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320排动态容积CT全脑灌注成像(CTP)在脑梗死患者中的价值。方法对2014-01—2016-01驻马店市中心医院收治的33例脑梗死患者采取CT全脑灌注成像检查,测量梗死核心区、缺血半暗带(IP)与健侧镜像区的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达峰时间(TTP)及平均通过时间(MTT)值,计算梗死核心区及IP的相对脑血流量(rCBF)、相对脑血容量(rCBV)、相对达峰时间(rTTP)、相对平均通过时间(rMTT),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33例患者中,头颅平扫发现9例早期脑梗死征象,其余24例未发现异常。33例患者行CTP成像均发现异常灌注区,其中25例存在IP;与健侧镜像区对比,CBV无显著差异(P0.05),而TTP、MTT值明显延长,CBF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梗死核心区对比,CBF、CBV升高,TTP缩短,MTT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P区与梗死核心区rCBF、rCBV、rTTP、rMTT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例超急性期(发病6h以内)、15例急性期(发病6~72h)中11例、8例亚急性期(发病72h~14d)中4例存在IP。缺血半暗带分期:Ⅰ2期6例,Ⅱ1期12例,Ⅱ2期7例。结论 320排动态容积CT全脑灌注成像可通过注射一次对比剂获得常规CT、CTP、CTA数据,对脑梗死患者的病变部位、范围及有无IP等提供明确的影像学依据,且可对IP进行分期,为临床实现对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提供了可能,且显著降低了患者所受的辐射剂量,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7.
A simultaneous decrease of cerebral blood volume (CBV) and cerebral blood flow (CBF) has been described after subcortical stroke with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However, this imaging modality cannot be applied routinely to stroke patients. Dynamic susceptibility contrast-enhanced MRI techniques (DSC-MRI) might be interesting in the assessment of these effects. Dynamic T2-weighted echo planar imaging was used to produce DSC-MR images during an intravenous bolus injection of gadopentetate dimeglumine in 9 patients who experienced a subcortical stroke involving thalamus or basal ganglia and in 8 control subjects. A series of 50 consecutive images at 1-second intervals was acquired at the anatomic level of the centrum semiovale quite distant from the subcortical lesion, rCBF and rCBV were determined over frontal and parietal regions of interest and through the entire cortical mantle. DSC-MRI enabled the detection of hemodynamic changes induced by subcortical stroke. Analysis of rCBV and rCBF values showed that the hemodynamic parameters were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on the affected side. In controls mean rCBF and rCBV values recorded over the whole cortical mantle of each hemisphere showed no significant interhemispheric asymmetry.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超早期溶栓治疗对缺血性卒中患者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灌注成像的影响。方法 选取发病6h内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45例,随机分为溶栓组和对照组。于溶栓前、后行CT灌注成像检查,观察溶栓前后病变区相对脑血流量(relative cerebral blood flow,rCBF)、相对脑血容量(relative cerebral blood volume,rCBV)、相对平均通过时间(relative mean transit time,rMTT)的变化,于溶栓前、后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 两组患者CT灌注成像均发现与临床症状对应的脑灌注异常区,表现为CBF、CBV降低,MTT延迟,表明存在缺血半暗带。溶栓组大部分患者溶栓后脑灌注情况明显改善,梗死核心区rCBF、rCBV与溶栓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缺血半暗带区rCBF值显著增加(P<0.01),rMTT值减小(P<0.01)。对照组常规治疗后缺血半暗带区rCBF、rCBV值明显减低,rMTT增加(P<0.01)。治疗后两组相比,溶栓组缺血半暗带区rCBF、rCBV值较对照组明显增加,rMTT值明显减少(P<0.01)。溶栓组神经功能恢复比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溶栓后缺血半暗带区rCBF显著增加,rMTT减少,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