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Kielland产钳在持续性枕后位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评估Kielland产钳对持续性枕后位进行反置上钳旋转胎头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 对100例胎头双顶径已达或已过坐骨棘水平的持续性枕后位产妇,用Kielland产钳进行反置上钳旋转胎头产钳术。结果 成功率100%,母体软产道损伤17%,新生儿损伤12%,无会阴Ⅲ度裂伤,无后穹窿,宫颈,膀胱损伤及子宫破裂,无新生儿颅内出血及死亡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Kielland产钳反置上钳旋转胎头术用于双顶  相似文献   

2.
Kielland‘s产钳助产150例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持续性枕横位是常见的头位难产,临床上常用的助产方法有徒手转胎头、负压吸引器及Kieland's产钳旋转胎头。我院自1991年2月至1998年4月,应用Kieland's产钳对持续性枕横位150例(KF组)行助产术,并与同期130例手转胎头后Simps...  相似文献   

3.
4.
枕位异常是造成难产的原因之一,对异常枕位的产程观察不足,处理不当,可使母婴受到损害。本文对我院1999年11月至2001年10月分娩的765例中持续性枕后位52例的产程特点、分娩方式及对母婴的影响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枕位异常的早期诊断和处理提出讨论。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侧俯卧位对于纠正持续性枕横位和持续性枕后位的效果,降低临床产妇的剖宫产率。方法:以我院2012年1—2013年5月于我院分娩的98例持续性枕横位和持续性枕后位产妇为对象,采取缩宫素调整宫缩后指导其以侧俯卧位来纠正,并记录相关临床资料。结果:对98例持续性枕横位和持续性枕后位产妇纠正后经阴道自然分娩者73例,占74.49%;产钳助产11例,占11.22%;纠正不成功而进行剖宫产者14例,占14.29%;新生儿均健康,产妇也未发生严重的并发症。结论:侧俯卧位对于调整宫缩后持续性枕横位和持续性枕后位纠正效果显著,能有效的降低剖宫产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6.
<正>头位难产中以持续性枕后位及枕横位最为多见,部分有阴道分娩意愿的产妇因头位难产行剖宫产术。改变体位联合手法扶持纠正持续性枕后位,可明显提高阴道分娩率。现回顾性分析了2010年1月至12月我院孕足月试产的枕后位产妇,行上述方法纠正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胎儿体重与持续性枕后(横)位发生与结局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13140次分娩中持续性枕后(横)位848位,发生率为6.5%。随着胎儿体重的增加,持续性枕后(横)位的发生率明显增加,≥3500g胎儿的发生率高达9.6%,剖宫产率为89.1%。胎儿体重≥3000g,〈4000g者产钳助产率最高(16.8%)。胎儿体重≥2500g,〈3000g者胎吸助产率最高(18.7%)。体重〈2500g者阴道自然分娩率为70.4%;体重≥2500g,〈3000g者阴道自然分  相似文献   

8.
分娩期综合性干预预防持续性枕后位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产程不同时相干预预防持续性枕后位的措施,以降低持续性枕后位的发生率,改善分娩结局。方法将96例枕后位产妇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对研究组的产妇施行针对产程不同时相的一系列干预措施,包括人工破膜、纠正异常胎轴、产妇采取与胎背同侧的高坡侧俯卧位、徒手扩张宫颈及徒手旋转胎头。结果研究组活跃期及第二产程较对照组短,研究组活跃期先露下降平均速度及宫口扩张平均速度均快于对照组,研究组的持续性枕后位发生率及胎儿窘迫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产后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综合性干预措施安全、有效、易行。  相似文献   

9.
枕后位及其脊方位与持续性枕后位相关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持续性枕后位 (POPP)是较常见的异常胎头方位 ,在头位难产中居首位[1] 。其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多限于骨盆类型、头盆关系、产力等方面。我们应用B超扫描多指标综合判断胎儿方位的方法 ,监测了产程早期 185例枕先露的枕方位、脊方位等 ,探讨了枕后位及其脊方位与POPP的相关性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1995年 2月至 4月在北京妇产医院临产的产妇 ,具备以下条件者纳入研究范围 :(1)单胎头位 ,初产 ,2 2~ 34岁、孕 38~ 42周 ,正常女性骨盆[2 ] ,无严重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 ;(2 )已临产 ,宫缩规律 ,宫口扩张 <2cm…  相似文献   

10.
持续性枕后位的临床特点及分娩方式选择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7  
目的探讨持续性枕后位的临床特点及分娩方式。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1998年1月至2004年12月在重庆医科大学两所附属医院住院分娩的112例持续性枕后位(枕后位组)和112例枕前位(枕前位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比较两组产程情况、分娩方式及母儿结局。结果两组头位分娩评分、第一产程、第二产程及总产程时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枕后位组产钳助产、剖宫产、会阴裂伤、产后出血、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率等均明显高于枕前位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枕后位组宫口扩张及胎头下降延缓和第二产程延长的发生率均高于枕前位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剖宫产组富口扩张延缓、胎头下降停滞和第二产程延长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阴道分娩组(P〈0.05)。而剖宫产组和阴道分娩组骨盆临界狭窄、潜伏期及活跃期延长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持续性枕后位导致母儿并发症增加,及时处理并选择最佳分娩方式可减少母儿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胎儿体重对持续性枕后位产程特征和分娩结局的影响.方法:对2005年12月至2009年12月在本院产科住院分娩228例持续性枕后位产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新生儿出生体重分为对照组112例(胎儿体重≥2500 g且<3500 g)和研究组116例(胎儿体重≥3500 g且<4250 g).并将两组产程特征、母儿结局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两组产妇产程异常(宫口扩张延缓、停滞,胎头下降延缓、停滞)发生率、临床干预(体位矫正、手转胎头)成功率、剖宫产率、母儿并发症(产后出血、产褥病率、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持续性枕后位产程处理中充分考虑胎儿的体重因素,对于胎儿估计体重≥3500 g的枕后位病例应积极临床干预,干预失败应放宽手术指征,以降低母儿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设计一种在临床上能更及时、准确地做出顺产与难产判断的头位分娩评分法,并探讨其对判断初产妇持续性枕横位、枕后位分娩方式的临床价值。方法:拟定新式头位分娩评分法,对236例诊断为持续性枕横位、枕后位的初产妇进行临床分析。结果:新式头位分娩评分法总分小于70分者,90.63%行剖宫产术,大于80分者91.49%经阴道分娩(P<0.01),无一例严重母婴并发症发生。结论:新式头位分娩评分法全面地对整个产程及胎儿情况进行量化评分,对顺产与难产做出综合判断,在确保母婴安全的情况下,尽可能地降低了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13.
持续性枕后位(persistent occipito posterior position,POPP)是分娩过程中胎头枕部内回转受阻,持续于母体骨盆后方或侧后方,以枕额径通过产道,与骨盆诸径线不相适应而致梗阻性难产。我们在排除骨盆狭窄因素后,研究临产早期枕后位伴不同脊方位与持续性枕后位的相关意义,探讨POPP发生的高危因素,以便为及时诊断、采取干预措施防治难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