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分析我院发生的药品不良反应的规律及产生原因,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13年1月~2015年4月上报的409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09例药品引起的不良反应中,男性发生率(57.9%)高于女性(42.1%);抗感染药物居首位(34.5%);静脉给药是引发ADR的主要途径(64.3%)。结论通过多种途径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某三甲医院1603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艳  李苑雅  沈爱宗 《安徽医药》2017,21(1):183-185
目的 分析某三甲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规律和特征,加强药品的合理使用.方法 对某院2010年1月—2015年6月上报的1603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别从上报人职业、不良反应的分类、病人性别、年龄、可疑药品的类别、不良反应影响到的系统及其主要的临床表现、药物的给药途径等方面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 在1603例ADR报告中,男性797例,女性806例,男女比例基本持平;其中41~60岁年龄段发生ADR最多,为626例(39.05%);抗菌药物诱发的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23.52%),其次为抗肿瘤药物(21.83%);消化系统是ADR最常见累及的系统(25.14%),其次是皮肤及其附件(22.52%).结论 临床用药过程中应密切关注41~60岁年龄段人群的抗菌药物和抗肿瘤药的合理使用与用药安全,以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加强对医院医护人员ADR专业知识培训,提高ADR上报率.  相似文献   

3.
我院2006年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家跃 《安徽医药》2007,11(11):1053-1054
目的分析宿州市立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提高本院的合理用药水平。方法对宿州市立医院2006年收集的168例临床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68例临床ADR涉及的药品种类及例次中以抗菌药占首位,应用的药物中为抗感染药(101例,占60%)占很大比例;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76例);女性ADR发生率高于男性;老年人ADR发生率较高。结论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必须注视药物的不良反应,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确保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4.
邓晓莉 《海峡药学》2016,(11):259-262
目的 通过统计分析对我院上报的624例药品不良反应(ADR)报告,旨在促进ADR监测工作的开展,保障用药安全.方法 回顾性地分类统计分析我院2014~2015年收集上报的624例ADR报告.结果 624例ADR中,女性发生率略高于男性,≥70岁的患者发生药品不良反应的比例最高(189例,占30.29%);静脉给药引发的药品不良反应最多(448例,占71.79%);最易引发不良反应的药物类别为抗感染药(138例,占22.12%),其次为心血管系统用药和中药类制剂;药品不良反应可发生于人体各个系统,但主要以皮肤及附件为主(251例,占39.72%);624例药品不良反应中新的、严重的不良反应占118例.结论 临床应该重视和强化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积极开展药学监护,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96例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进行统计分析,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2012年我院上报的96例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分别从药物种类、抗菌药物类别、临床表现、给药途径及患者年龄等方面进行系统分析。结果 96例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中,涉及药品45种,其中抗菌药物有关的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最多(50例,占52.08%);静脉滴注给药发生引起的最多(88例,占91.67%)。60岁以上老人发生率高于其他年龄段43例(占44.79%),严重药品不良反应/事件4例(占4.17%)。药品不良反应/事件临床表现最为常见的是皮肤及其附件损害(77例,占80.21%),其次是心血管系统损害等。结论应重视药品不良反应/事件,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以减少和避免药品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李爱香  梁美凤 《海峡药学》2010,22(11):267-269
采用回顾性分析,对我院2007~2008年上报的136例ADR,按年龄、性别、用药情况、涉及药品品种、累及器官或系统以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涉及的药品共有75种,抗菌药物居首位,其次是中成药;男性患者发生ADR多于女性;老人和儿童的发生率较高;静脉注射是引发的ADR的主要给药途径;ADR主要皮肤及附件损害最为常见。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广西壮族自治区桂东人民医院抗菌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的规律和特点,为抗菌药物的临床安全合理使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统计方法从患者基本情况、给药途径、药物种类、ADR累及器官和(或)系统、临床表现及ADR的严重程度等统计分析广西壮族自治区桂东人民医院2019年上报国家不良反应中心的抗菌药物ADR报告173份。结果 173份抗菌药物ADR报告中,女性患者略多于男性患者;61~80岁患者发生率最高(42.20%);静脉滴注是引发抗菌药物ADR的主要给药途径(94.22%);涉及抗菌药物ADR的药物种类中头孢菌素类占比最高(29.48%),其次为喹诺酮类(22.54%);ADR主要累及器官和(或)系统为消化系统(36.60%),其次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30.93%);新的ADR共17例(9.82%),严重的ADR共27例(15.60%)。结论医院应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ADR监测工作,规范化使用抗菌药物,以降低ADR发生率,促进临床安全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的情况和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筛选2013年6月~2014年10月90例住院患者的临床ADR报告,分别对患者的年龄、性别、引起ADR的药品种类、给药途径等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90例ADR中,男性(39例)低于女性(51例);年龄方面,大于61岁患者的ADR发生率较高,占26.68%;涉及的药品有8类53种,其中抗感染药物引发的ADR最多,占35.56%;静脉给药引发的ADR例数最多,占92.22%;ADR累及的器官/系统及主要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常见,占43.52%。结论临床应重视和加强ADR监测,促进药物的合理应用,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抗菌药物药品不良反应(ADR)的特点及发生规律。方法采用数据挖掘方法,对东莞市2008年至2011年收集和评价的6 716例抗菌药物ADR进行系统分析。结果在不同性别和年龄段,男性患者ADR发生率略高于女性,19~39岁年龄段所占比例显著高于其他年龄段(P<0.01),其发生过敏性休克的构成比亦显著高于其他年龄段(P<0.01);ADR以静脉滴注给药引发居首位(86.81%),多数发生于用药30 min内(45.98%);ADR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67.91%),其次为全身损害(9.18%)和胃肠系统反应(8.58%),其中19~49岁年龄组的ADR发生率最高(71.76%),其次为1个月至3岁年龄组(16.06%);6 716例ADR共涉及抗菌药物9类105个品种,以头孢菌素(58.80%)、喹诺酮类(16.04%)和青霉素类药物(8.68%)最多。结论抗菌药物ADR是在药品质量、临床用药和患者机体因素共同作用下的非线性复杂表现,呈一定规律性。要减少抗菌药物ADR的发生,必须进一步控制其过度使用,提高公共卫生和健康知识普及水平,控制青壮年感染性疾病的发生,控制静脉输液,对ADR发生的高危人群、药物、时间等加强用药监护。  相似文献   

10.
310例抗感染药物ADR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和规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2009年度收集的310例抗感染药物ADR报告,按患者性别、年龄及诱发ADR的药物种类、给药途径、临床表现等进行分析。结果:310例抗感染药物ADR中,女50.65%(157/310),男49.35%(153/310);60岁以上患者发生ADR比率为35.81%(111/310);涉及14类59种药品,其中发生率最高为头孢菌素类29.35%(91/310),其次是喹诺酮类23.87%(74/310);静脉给药ADR82.58%(256/310);ADR临床表现中,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常见(38.84%)。结论:临床应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加强不良反应监测,减少ADR对患者的危害。  相似文献   

11.
谢建翔 《中国药业》2011,20(19):44-45
目的了解医院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医院2007年至2009年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抗感染药物所致不良反应的年龄段以40~59岁最高(32.63%),静脉给药的发生率(88.20%)最高,发生率前3位为头孢菌素类(39.62%)、喹诺酮类(31.31%)和大环类酯类(10.94%);累及系统器官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多(46.09%),其次为消化系统(22.64%);严重的不良反应临床表现以过敏性休克和皮疹为主。结论临床医生在使用抗感染药物时,需要高度警惕不良反应的危害性,合理选用药物和给药途径,以避免或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威海市文登中心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和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11-2012年收集上报的有效ADR报告420例按照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物种类、ADR累及器官和(或)系统、临床表现、转归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20例ADR中,男性214例,女性206例,男女之比为1∶1.04;ADR多发生于50岁以上人群;静脉滴注为ADR发生的主要途径,共290例(占69.05%),其次为口服给药,共81例(占19.29%);抗感染药导致的ADR为最多,共126例(占30%),其次是中药制剂,为59例(占14.05%);ADR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多,共170例(占40.48%).结论:应重视ADR的监测和宣传工作,降低ADR的发生率,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3.
郝朵  刘俊保 《现代药物与临床》2018,33(12):3396-3400
目的 了解鄂尔多斯市中心医院抗菌药物致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和规律,为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17年1月—2018年5月鄂尔多斯市中心医院上报国家ADR监测中心的所有抗菌药物致ADR报告270例,对其患者的年龄、性别、给药途径、抗菌药物种类、ADR累及器官/系统及处理情况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ADR报告中男性多于女性;<10岁和>60岁患者ADR发生率较高,分别占35.6%、29.6%;静脉给药途径ADR发生率最高,占95.6%;引发ADR最多的为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占36.8%;ADR主要累及皮肤及其附件和消化系统,分别占47.7%、23.6%;大部分患者ADR给予对应处理预后较好;用药后1 d内发生ADR最多,占63.7%。结论 临床中应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对其潜在的不良反应加以重视,发现ADR后要及时处理,减少ADR造成的损害。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药物致血液系统不良反应(ADR)特点,为保障患者用药安全,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2014年11月1日至2019年11月30日我院上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443例血液系统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内容包括性别、年龄、给药剂型与途径、临床表现、药品品种、临床转归情况、是否超说明书使用等。结果一般ADR 313例(70.65%),严重ADR 130例(29.35%);男258例(58.24%),女185例(41.76%);60岁以上老人所占比例最高(53.05%)。涉及药品品种10类61种,最多为抗肿瘤药(51.92%);药品剂型以注射剂(59.14%)为主;给药途径以静脉给药(60.72%)为主;用药后0~3 d内发生ADR(223例)比例最高;39例存在超说明书用药情况。ADR临床表现以血小板减少/出血和凝血障碍为主;痊愈124例(27.99%),好转278例(62.75%),未好转31例(7.00%),不详10例(2.26%)。结论血液系统ADR比较严重又比较隐秘,应加强防范与治疗,以减少及预防ADR的发生,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5.
2008年我院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规律和特点,为临床提供药品安全性信息。方法:对我院2008年上报的74份ADR报告,按患者年龄、性别、给药途径、引起ADR的药品种类、涉及器官或系统以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静脉滴注较其它给药途径更易发生ADR(57例,占77.03%);抗微生物药引发ADR的比例最高(39例,占52.70%);74例报告中,男女性别比例无明显差异,10岁以下和60岁以上患者ADR发生率高于其他年龄段;ADR的临床表现以皮疹、瘙痒等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其次为心血管系统以及消化系统损害。结论:抗微生物药是不良反应监测的重点,提高临床安全用药意识,应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确保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6.
我院440例药品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和分析山东省淄博市妇幼保健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2006年8月—2010年12月440例ADR报告按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品种类、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回顾性统计和分析。结果:440例ADR中,女性ADR的发生率高于男性,男女比例为1∶1.75;0~5岁人群最多,占33.6%;84.8%的ADR由静脉滴注引发;91.6%的ADR发生于用药后3 d内;在涉及的药物品种中,居首位的是抗感染药260例,其次为中药制剂83例;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占总ADR的57.5%。结论:正确合理地使用药物是降低ADR和药源性疾病发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以下简称“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发生的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6—2018年我院监测与上报的ADR报告221例,对ADR类型、患者性别及年龄、涉及药物类别、给药途径、ADR累及器官和(或)系统及ADR的关联性分析及预后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6—2018年,我院上报的ADR病例数逐年增长。221例ADR中,一般的ADR居多,共137例(占61.99%);男性患者(127例,占57.47%)多于女性患者(94例,占42.53%);>60~70岁年龄段发生ADR的患者居多;ADR涉及14类药物、76个品种;引发ADR病例数最多的药物为抗感染药,其次为诊断用药(造影剂);静脉给药是发生ADR最主要的途径,其次为口服给药;ADR主要累及皮肤及其附件,其次为消化系统;严重的ADR有29例,其中11例(占37.93%)由抗感染药引起;67例新的ADR中,24例由抗感染药导致;经停药及对症处理后,大部分患者的ADR好转。结论:ADR的发生与药物类别、给药途径及患者年龄等多种因素有关,医务人员应重视ADR监测,促进临床安全用药。  相似文献   

18.
尹文杰  侯继秋  王虹 《安徽医药》2017,21(9):1739-1743
目的 了解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一般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 ,对3 181例ADR报告从ADR发生的年龄与性别分布、给药途径、药品种类、累及的系统/器官及临床表现、ADR报告类型及ADR转归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 181例ADR报告中,男性1 501例(47.19%),女性1 680例(52.81%);ADR在各年龄段均有分布,>50~60岁者ADR发生率最高,有829 例,占26.06%;引起ADR药品以抗感染药物居多,且主要为头孢菌素类,其次为心血管系统用药;引发ADR的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为主,占73.09%;ADR最常累及系统/器官为全身性损害,占23.07%;一般ADR占87.11%,大多好转或治愈,新的ADR占12.39%,严重ADR占0.69%,其中1 例留有后遗症,参麦注射液发生过敏性休克而死亡1例.结论 临床应高度重视ADR监测和报告工作,降低用药风险.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总结西安市中心医院2014—2016年抗菌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ADR),探讨其影响因素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对西安市中心医院2014—2016年收集的268例抗菌药物ADR报告进行分析.结果 268例ADR报告中,女性患者比率略高于男性患者,老年人及儿童发生率较高;最易发生ADR的抗菌药物种类为喹诺酮类和头孢菌素类;累及皮肤及附件的比率最大,其次为消化系统;静脉滴注为引发ADR的主要给药途径;经采取正确的处理措施和对症治疗,一般预后较好;ADR主要来源于药师收集.结论 临床应重视和加强抗菌药物ADR监测和上报工作,保证合理用药和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