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丙泊酚联合雷米芬太尼麻醉期间右旋美托咪啶对脑电双频谱指数的影响.方法 120例甲状腺全切除术全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患者均输注丙泊酚和静脉泵注射雷米芬太尼,观察组给予静脉泵注生理盐水与DEX稀释药物,对照组给予等剂量的生理盐水,观察两组不同麻醉时刻BIS、AAI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静脉泵注DEX之后BIS持续下降,到麻醉维持20min后下降至42.36±15.41,与给药前比较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丙泊酚靶控输注复合雷米芬太尼麻醉期间静脉泵注右旋美托嘧啶有助于患者降低BIS而保持AAI不发生明显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右美托咪啶对甲状腺手术患者丙泊酚-雷米芬太尼麻醉的影响.方法 甲状腺腺瘤切除术患者40例,应用靶控输注(TCI)丙泊酚-雷米芬太尼进行麻醉诱导与维持;随机均分为两组,A组在手术结束前45 min左右输注右美托咪啶1μg/kg,B组输注生理盐水作为对照.观察围麻醉期及不同脑电双频指数(BIS)值(60、70、80)的丙泊酚TCI靶浓度及平均动脉压、心率,并记录TCI结束至睁眼时的苏醒时间.结果 A组术毕至拔管各时间点的丙泊酚效应室靶浓度明显低于B组(P<0.01).A组苏醒时间(21.0±6.6)min,明显长于B组的(15.5±3.3)min(P<0.05).结论 甲状腺腺瘤手术患者行丙泊酚-雷米芬太尼TCI麻醉时,输注右美托咪啶1μg/kg能使丙泊酚的效应室靶浓度降低,但苏醒时间略有推迟.  相似文献   

3.
<正>本研究旨在观察靶控输注丙泊酚和雷米芬太尼复合右旋美托咪啶应用于高龄患者脑功能区唤醒麻醉的临床效果。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4例择期行脑功能区手术患者,其中2例患者有高血压病史并长期服用降血压药物,血压控制良好;所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右旋美托咪啶对插管反应的影响。方法60例行腹腔镜手术的妇科患者随机分为二组:右旋美托咪啶组和对照组。右旋美托咪啶组使用右旋美托咪啶+咪唑安定+芬太尼+阿曲库铵+异丙酚行麻醉诱导,对照组使用咪唑安定+芬太尼+阿曲库铵+异丙酚行麻醉诱导。结果右旋美托咪啶组患者插管时和插管后1min、3min的MAP、HR比对照组低(P〈0.05),右旋美托咪啶组发生低血压的患者与对照组相当(P〉0.05),右旋美托咪啶组发生心动过缓的患者多于对照组(P〈0.05)。结论右旋美托咪啶对插管反应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无严重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右旋美托嘧啶联合雷米芬太尼麻醉应用于无痛结肠镜检查的安全性、有效性。方法:40例ASAⅠ~Ⅱ级患者分为右旋美托嘧啶复联合雷米芬太尼肠镜组(A组,n=20),丙泊酚联合雷米芬太尼肠镜组(B组,n=20)。雷米芬太尼负荷剂量0.5μg.kg-1,然后以0.06μg.kg-1.h-1维持。A组从静脉5 min内缓慢注入右旋美托嘧啶1μg.kg-1,然后以0.2μg.kg-1.h-1维持;B组丙泊酚负荷剂量为0.8 mg.kg-1,丙泊酚维持量6 mg.kg-1.h-1,输注至肠镜到回盲部停药。根据患者反应,单次静脉追加雷米芬太尼30μg,观察并记录患者检查前,丙泊酚给药后,右旋美托嘧啶给药后,镜检开始后1、10 min,退镜完毕后1、5 min的平均动脉血压(MA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呼吸频率(RR)、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和麻醉起效时间、入镜时间、苏醒时间,镇静评分、定向力恢复、离院时间以及不良反应。结果:肠镜检查中B组MAP低于A组(P<0.05),B组RR显著低于A组(P<0.01),B组PetCO2高于A组(P<0.05);检查过程中B组呼吸抑制、肢体无意识运动发生率高于A组。各组给药后、镜检中的MAP、HR、RR低于检查前(P<0.05,P<0.01),B组苏醒时间、离院时间长于A组(P<0.01),所有患者麻醉满意度为100%。结论:老年患者应用右旋美托嘧啶联合雷米芬太尼麻醉实施无痛肠镜检查是安全可行的,但应注意右旋美托嘧啶初始注药速度,并加强监测,尽可能避免心动过缓和血压的波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人工流产术前应用右旋美托咪啶对丙泊酚麻醉的节俭作用和镇痛效果。方法:80例ASAⅠ级早孕妇女,随机分成两组:右旋美托咪啶+丙泊酚组(A组)和单纯丙泊酚组(B组)。记录两组术中生命体征及体动发生、丙泊酚用量、麻醉恢复时间、术后宫缩痛、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应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价术前患者焦虑情况。结果:A组患者术中体动明显少于B组(P<0.05),术后宫缩痛也明显轻于B组(P<0.01);A组术中丙泊酚追加量和总用量明显低于B组(P<0.05);A组患者丙泊酚局部注射痛、寒战的发生率也明显低于B组(P<0.05);A组HAMA评分明显低于B组(P<0.01)。结论:右旋美托咪啶辅助丙泊酚应用于人工流产术麻醉,可明显降低患者的焦虑心理,减少丙泊酚用量,加强术中镇痛效果,明显减轻术后宫缩痛,无明显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右旋美托咪啶对高血压患者围麻醉期间的影响.方法 选择2009年9月-2010年8月在我院行全麻手术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5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12例)和右旋美托咪啶组(13例);右旋美托咪啶组采用微量泵将4μg/ml浓度的右旋美托咪定以0.6 ml/(kg·h)速度静脉泵入,对照组以同样方法泵入0.9%氯化钠溶液;分别观察并记录入室时、给药后5 min、麻醉后30 min、麻醉后2 h血压、心率及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结果 麻醉后对照组2例使用麻黄碱,5例使用盐酸尼卡地平;右旋美托咪啶组3例使用麻黄碱,无1例使用盐酸尼卡地平和阿托品.对照组患者入室后收缩压、心率均有所增加,泵药15min后舒张压有所下降;右旋美托咪啶组心率、收缩压和舒张压无明显变化,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室后两组SpO2无明显下降,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右旋美托咪啶可对高血压患者产生明显的镇静作用和轻度的中枢降压效果,增强围麻醉期循环稳定,减少阿片类药物的用量,而且不产生呼吸抑制作用,可防止患者术后高血压恶化,防止心脑血管意外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吸入七氟醚复合瑞芬太尼麻醉期间,右旋美托嘧啶对脑电双频谱指数( BIS)的影响。方法选取行全麻乳腺改良根治手术的患者28例,咪达唑仑0.05 mg/kg、丙泊酚2 mg/kg和芬太尼2μg/kg麻醉诱导,患者失去意识后静脉推注罗库溴铵0.6μg/kg,肌松完全后行气管内插管,吸入七氟醚,泵注瑞芬太尼2μg/kg维持麻醉。将28例患者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脑电双频谱指数( BIS )稳定后观察组患者给予静脉推注0.4μg/kg右旋美托嘧啶与生理盐水稀释的5 ml药物,而对照组患者静脉推注5 m1的生理盐水。对两组患者入室后、给药前、给药后5、10、15、30 min脑电双频谱指数( BIS)的变化进行对比性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脑电双频谱指数逐步下降,30min时下降至(41.6&#177;5.1)。而对照组患者脑电双频谱指数无明显变化。结论七氟醚复合瑞芬太尼麻醉期间应用右旋美托嘧啶药物,有助于降低脑电双频谱指数,增加麻醉深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右旋美托咪啶在神经外科手术全麻对血流动力学及脑电双频谱的影响。方法将62例神经外科择期手术行全麻患者随机分入对照组与观察组,麻醉诱导前对照组泵入生理盐水,观察组患者泵入右旋美托咪啶。记录两组基础(T0)、全麻诱导后5min(T1)、插管后1min(T2)、3min(T3)及5min(T4)各时点血压、心率(HR)及脑电双频谱指数(BIS)。结果观察组T2及T3时点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及HR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T1时点BIS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其它时点两组BIS无显著差别(P>0.05)。结论神经外科手术患者全麻诱导使用右旋美托咪啶,血流动力学更稳定,显著降低BIS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右旋美托咪啶镇静联合芬太尼静脉镇痛对严重烧伤患者急性期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40例严重烧伤患者于烧伤后24h内入院,随即均分为实验组(S组)和(C组)。检测镇痛开始前及开始后1、8、24、48h的血糖、血浆胰岛素(Ins)、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皮质醇(Cor)、肾上腺素(AD)、去甲肾上腺素(NA)的水平;监测用药时、用药后5min、10min、20min、30minRamsay镇静评分。结果 S组镇痛效果明显优于C组;S组镇痛后1~48h血糖和镇痛后8~48h与镇痛前C组比较明显降低,S组镇静效果明显优于C组。两组患者均无恶心、呕吐、幻觉以及呼吸抑制、镇静过度等不良反应。结论右旋美托咪啶镇静联合芬太尼静脉镇痛可有效的降低严重烧伤患者急性期的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观察异丙酚-瑞芬太尼静脉麻醉下过度通气时脑电双频谱指数(BIS)的变化,了解过度通气对异丙酚麻醉作用的影响。方法:20例ASAⅠ~Ⅱ级择期下肢手术患者,靶控输注异丙酚和瑞芬太尼行麻醉维持,效应室靶浓度分别为2~5/μg/mL和2~6ng/mL。术中通过调节通气量使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依次降低至35、30、25mn Hg(1mm Hg=0.133 kPa),各个阶段稳定30min后观察BIS值;并在各时段终期快速静注异丙酚1mg/kg后,再次观察BIS值的变化及变化所需时间。结果:术中靶控输注异丙酚和瑞芬太尼进行麻醉维持,随着PetCO2依次降低至35、30、25mm Hg,患者BIS值无显著性变化;在各时段快速静注异丙酚1mg/kg后,BIS值均显著降低,但随着PetCO2的下降,B俗值降低幅度逐渐减小且从用药到BIS发生变化所需时间逐渐延长(P〈0.05)。结论:随着PetCO2的降低,异丙酚的麻醉作用有所减弱且起效时间逐渐延长,这种影响可能与过度通气降低脑血流量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丙泊酚不同用药方法对全身麻醉时老年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ASAI。II级择期行腹部手术老年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丙泊酚靶控输注(TcI)组与丙泊酚常规微泵恒速输注(P)组。麻醉过程中根据脑电双频指数(BIS)调整丙泊酚输注速度或靶浓度,分别记录麻醉诱导前(T0)、麻醉诱导后插管前(T。)、气管插管完成即刻(T2)、气管插管后5rain('r3)、切皮即刻(T4)、切皮后5min('r5)、气管拔管即刻(T6)两组患者相应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包括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同时记录各时刻BIS值、苏醒时间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与T0比较,TCI组在T2一T6各时点血流动力学指标波动较小(P〉0.05);P组HR、SBP与DBP在T1时显著降低,T2与T6时显著升高(P〈0.05)。P组与TcI组比较,T2时SBP与DBP显著增高(P〈0.05)。TCI组患者术后睁眼、拔管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明显低于P组(P〈0.05)。结论靶控输注丙泊酚用于老年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更加平稳,术后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3.
异丙酚全麻下瑞芬太尼在手术患者的药代动力学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研究瑞芬太尼(麻醉药)复合异丙酚靶控输注静脉全麻的临床药代动力学。方法选择24例靶控输注异丙酚全麻手术患者,以不同速度0.50,0.75,1.00μg·(kg·min)-1输注瑞芬太尼,取桡动脉血浆,用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法检测瑞芬太尼浓度,用DAS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瑞芬太尼符合二室模型,3组患者的t1/2α、t1/2β、V1、V、CL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AUC(0-∞)、V、t1/2β和CL的RSD分别为33.42%,67.38%,51.22%和68.10%。结论瑞芬太尼不同输注速率对药代动力学无明显影响,但应注意个体化给药。  相似文献   

14.
瑞芬太尼和丙泊酚联合闭环靶控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以脑电双频指数(BIS)、平均动脉压(MBP)、心率(HR)为闭环反馈指标行丙泊酚和瑞芬太尼联合闭环靶控的可行性。方法:40例年龄18~39a,拟行妇科腹腔镜择期手术病人随机分成2组,靶控组设丙泊酚3mg·L-1,瑞芬太尼4μg·L-1的浓度行诱导和维持;闭环靶控组设同样初始浓度,以BIS值(50~60),MBP(8~12kPa),HR(60~100次·min-1)为反馈指标在诱导和麻醉维持过程中进行靶控浓度的反馈调控,术中监测HR,MBP,BIS等指标。结果:术中BIS最高值靶控组为63.7±s2.8,明显高于闭环靶控组的53.3±2.0(P<0.01),且超出所设上限60。插管期靶控组MBP最低值低于闭环靶控组(P<0.05),且低于8kPa;切皮期靶控组MBP最高值明显高于闭环靶控组(P<0.01),且超过12kPa。切皮期靶控组HR最高值明显高于闭环靶控组(P<0.01)。结论:以BIS,MBP和HR作为反馈指标行丙泊酚和瑞芬太尼联合闭环靶控可以更好地维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及适当的麻醉深度。  相似文献   

15.
自从麻醉应用于临床以来,极大地减轻了患者术中的疼痛。适当的麻醉深度有利于患者安全度过围术期,减少术后并发症。麻醉深度的判断有很多方法,目前临床体征是判断麻醉深度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心率、血压、呼吸形式和节律、瞳孔对光反射、眼球运动等,但这些指标不易定量,而且手术和麻醉的相互作用会导致更复杂的情况,因此不能准确判断麻醉深度。近年来,以脑电分析为基础的麻醉深度监测研究较多,本文综述了脑电双频谱指数和听觉诱发电位指数在麻醉深度监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沈亮言  方才 《安徽医药》2011,15(4):483-485
目的探讨异丙酚在不同靶控浓度下,罗库溴铵对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监测麻醉深度的影响。方法 ASAⅠ级或Ⅱ级择期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四组:观察组(R2组和R3组)和对照组(C2组和C3组),每组15例。设定异丙酚初始效应室浓度(effect-site concentration,Ce)为4.0 mg·L-1,当患者镇静警觉评分(OAA/S评分)≤1时置入喉罩,机械通气,调节异丙酚靶控浓度,使Ce维持在2.0 mg·L-1或3.0μg·L-1,达到靶浓度后稳定20 min,R2、R3组静脉注射2倍半数有效量(ED95)的罗库溴铵0.6 mg.kg-1,C2、C3组注射生理盐水5 ml。于异丙酚诱导前即刻(T1)、静脉注射罗库溴铵或生理盐水即刻(T2)、TOF消失为0时(T3)、TOF的第一个肌颤搐恢复到5%时(T4)记录BIS值,并记录R2、R3组TOF恢复到T3、T4两个时点所需的时间。结果四组患者性别、年龄、体重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异丙酚在不同靶控浓度下对罗库溴铵的肌松效应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T1~T4时C2、C3组BIS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T2时比较,T3、T4时R2组BIS值明显下降(P0.05),但R3、C2和C3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2、C2组与R3、C3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异丙酚在不同靶控浓度下对罗库溴铵肌松效应无明显影响,但罗库溴铵对BIS值的影响却与镇静深度有关,异丙酚靶控浓度维持在2.0 mg·L-1较浅的镇静状态下,静脉注射2倍ED95剂量的罗库溴铵可引起BIS数值的下降,而在3.0 mg·L-1较深的镇静状态下,2倍ED95剂量的罗库溴铵对BIS值无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舒芬太尼对靶控输注丙泊酚麻醉血流动力学和脑电双频指数的影响。方法:选择下腹部手术病人30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15例,麻醉诱导调定丙泊酚效应部位浓度为3 mg·L~(-1),丙泊酚达到稳态效应部位浓度1 min时,依次给予维库溴铵0.1 mg·k~(-1)和2种剂量的舒芬太尼(A组0.5 μg·kg~(-1), B组1.0μg·kg~(-1))。观察2组病人血流动力学和脑电双频指数(BIS)的变化。结果:与麻醉诱导前相比,2组病人入睡时、丙泊酚达到靶控血药浓度时、丙泊酚达到靶控血药浓度1 min时的血压和BIS值均下降(P< 0.05),推注舒芬太尼后1,3,5 min以上值下降更明显,尤以B组显著。A组气管插管后1,3 min的血压及心率值较插管前升高(P<0.05),5 min降至插管前水平,B组变化不明显,2组插管前后BIS值均小于70,无不良记忆反应。结论:在抑制插管应激反应方面,舒芬太尼1μg·kg~(-1)优于0.5μg·kg~(-1),尽管插管前有比较明显的血流动力学变化,2种浓度均能使病人达到足够的麻醉深度。  相似文献   

18.
异丙酚静脉麻醉期间利多卡因临床药动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异丙酚靶控输注静脉全麻下恒速输注不同速率利多卡因时机体吸收、分布、代谢情况。方法选择18例异丙酚静脉全麻手术患者,麻醉稳定后随机输注利多卡因0.15 mg·kg~(-1)·min~(-1)(组Ⅰ,n=9)或0.20 mg·kg~(-1)·min~(-1)(组Ⅱ,n=9)。利多卡因注药后和停药后不同时间分别抽取桡动脉血,应用HPLC-UV法检测利多卡因血浆浓度,DAS软件包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利多卡因注射后血药浓度-时间曲线可用开放性二室模型描述,2组患者利多卡因药动学参数除AUC_((0-65))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_(1/2α)为(2.701±2.346)min,t_(1/2β)为(53.508±25.111)min,V_1/F为(0.251±0.151)L·kg~(-1),EL为(6.704±5.098)mL·min~(-1)·kg~(-1),k_(10)为(0.019±0.005)·min~(-1),k_(12)为(0.038±0.023)·min~(-1),k_(21)为(0.195±0.158)·min~(-1)。t_(1/2α)、t_(1/2β)、V_1、CL、k_(10)、k_(12)、k_(21)的RSD分别为86.85%、46.93%、60.10%、76.04%、26.07%、60.55%和80.80%。结论临床应用利多卡因不同输注速率对药动学无明显影响。与异丙酚联合用于全麻患者时利多卡因参数个体差异较大,静脉麻醉靶控输注时应注意个体化用药。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罗哌卡因(ropivacaine,RPC)硬膜外用药后对胃肠肿瘤手术患者全麻诱导期丙泊酚靶控输注(TCI)时脑电双频指数(BIS)的影响及机制。方法40例患者随机分为硬膜外生理盐水组(GG)和硬膜外RPC组(GR),硬膜外穿刺置管成功后连接BIS,设定丙泊酚TCI的效应室浓度2.5μg/mL维持麻醉,手术开始前15min硬膜外给药,GC组用0.9%的生理盐水,GR组用0.75%的RPC,首次剂量10ml,然后以5ml/h持续硬膜外注射,记录患者麻醉维持时的BIS值。结果清醒状态两组BIS值差异无显著性(P〉0.05),手术后Gc组30rainBIS值平均85.46、GR组BIS值平均80.33,60minGC组BIS值80.19、GR组BIS值72.51,两组患者BIS值显著降低(P〈0.05)。结论硬膜外RPC阻滞显著降低丙泊酚TCI麻醉时的BIS值,增强了镇静深度,可适度减少丙泊酚的用量,提高手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两种剂量右美托咪啶(dexmedetomidine,Dex)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用于宫腔镜手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择期宫腔镜手术患者60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3组,n=20,D1、D2及B组分别术前泵注Dex 0.6,1μg.kg-1及NS并于10 min完成,后均予丙泊酚靶控输注麻醉并据手术刺激调整丙泊酚靶浓度。观察3组术前OAA/S镇静评分,麻醉期间血流动力学及SpO2变化,扩宫、电切时丙泊酚浓度及用量;记录麻醉手术时间、苏醒时间、术中呼吸抑制及术后嗜睡情况。结果:3组间术前OAA/S镇静评分有显著差异(P<0.05)。D1、D2组术中心率明显低于B组(P<0.05),且D2组更显著(P<0.05);B组术中收缩压较D1、D2组低(P<0.05)。D1、D2组扩宫、电切时丙泊酚浓度及用量均明显低于B组(P<0.05),呼吸抑制发生率也低于B组(P<0.05)。D1组与B组苏醒时间无显著差异,但D2组明显延长(P<0.05)。D2组术后嗜睡比例明显高于D1组和B组(P<0.05)。结论:小剂量右美托咪啶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能安全应用于宫腔镜手术,并明显减少丙泊酚靶浓度和总用量,且不增加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