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核酸扩增(PCR)微板杂交捕获检测宫颈脱落细胞内高危型人乳头状病毒(HPV)感染的临床意义,建立快速、灵敏的检测方法。方法:采用PCR微板杂交捕获检测140例宫颈脱落细胞高危型HPV(HPV16/18/31/33/35/39/45/51/52/56/58/59/68)感染状况。结果:细胞学诊断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56例,高危型HPVDNA阳性18例(阳性率为32.5%);细胞学诊断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42例,高危型HPVDNA阳性25例(阳性率为59.5%);未明确诊断意义的不典型鳞状上皮细胞(ASCUS)31例,高危型HPVDNA阳性11例(阳性率为35.5%);鳞状细胞癌9例,高危型HPV阳性8例(阳性率88.9%)。结论:PCR微板杂交捕获检测宫颈脱落细胞内高危型HPV感染,具有快速、简便、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等优点,适用于大规模筛查和临床常规工作。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比较PCR联合地高辛标记探针杂交法与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宫颈液标本中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的一致性,评价PCR联合地高辛标记探针杂交法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4型HPV(16、51、54和56)探针3′端加尾地高辛标记,检测标记探针的灵敏度和特异性。收集63例第二代杂交捕获(HC-Ⅱ)阳性和18例HC-Ⅱ阴性的宫颈液标本,采用HPV通用引物MY11/09对所有标本L1区基因序列进行PCR扩增,利用地高辛标记探针杂交法对PCR产物进行检测分型;同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对这81例标本进行检测,将两者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地高辛标记探针杂交法检测出HC-Ⅱ阳性标本中HPV-16型40例,HPV-51型2例,HPV-56型2例,分别占HC-Ⅱ阳性标本的63.5%、3.2%和3.2%,HC-Ⅱ阴性标本中检测出HPV-16型1例;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出HC-Ⅱ阳性标本中HPV-16型39例,HPV-51型2例,HPV-56型2例,占HC-Ⅱ阳性标本的61.9%、3.2%和3.2%,HC-Ⅱ阴性标本中检测出HPV-16型1例;重复性检测显示两种方法检测4型HPV感染的变异系数(CV)为0~1.45%和0~1.50%,检测标本中4型感染的符合率为97.5%~100%。结论PCR联合地高辛标记探针杂交法具有较好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可能对于临床HPV分型检测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比较PCR联合地高辛标记探针杂交法与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宫颈液标本中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的一致性,评价PCR联合地高辛标记探针杂交法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将4型HPV(16、51、54和56)探针3′端加尾地高辛标记,检测标记探针的灵敏度和特异性.收集63例第二代杂交捕获(HC-Ⅱ)阳性和18例HC-Ⅱ阴性的宫颈液标本,采用HPV通用引物MY11/09对所有标本L1区基因序列进行PCR扩增,利用地高辛标记探针杂交法对PCR产物进行检测分型;同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对这81例标本进行检测,将两者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 结果 地高辛标记探针杂交法检测出HC-Ⅱ阳性标本中HPV-16型40例,HPV-51型2例,HPV-56型2例,分别占HC-Ⅱ阳性标本的63.5%、3.2%和3.2%,HC-Ⅱ阴性标本中检测出HPV-16型1例;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出HC-Ⅱ阳性标本中HPV-16型39例,HPV-51型2例,HPV-56型2例,占HC-Ⅱ阳性标本的61.9%、3.2%和3.2%,HC-Ⅱ阴性标本中检测出HPV-16型1例;重复性检测显示两种方法检测4型HPV感染的变异系数(CV)为0~1.45%和0~1.50%,检测标本中4型感染的符合率为97.5% ~100%. 结论 PCR联合地高辛标记探针杂交法具有较好的灵敏度和特异性, 可能对于临床HPV分型检测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实时PCR)检测人乳头瘤病毒(HPV)16、18型与第二代杂交捕获法(HC-Ⅱ)检测13种HPV高危亚型.方法 采用实时PCR与HC-Ⅱ分别检测宫颈脱落细胞标本中的HPV16、18型和13种HPV高危亚型,并进行测序分析.结果 HPV16、18型实时PCR总的检出率为24%,13种HPV高危亚型HC-Ⅱ总的检出率为46.6%;高度鳞状上皮细胞内病变(HSIL)组实时PCR和HC-Ⅱ的检出率均较低度鳞状上皮细胞内病变(LSIL)组要高,分别为54%与21%、84.3%与65.6%.HPV16、18型在HPV高危亚型中的总检出率为51%.有2例宫颈炎组标本HC-Ⅱ检测阴性而实时PCR检测阳性,测序结果与实时PCR一致.结论 实时PCR法检测HPV16、18较HC-Ⅱ灵敏度高,但检测的HPV亚型少,相比之下HC-Ⅱ更适合于临床上HPV高危亚型的筛查检测.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实时荧光PCR检测方法在宫颈癌筛查中的应用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利用实时荧光PCR技术对310例妇科疑似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患者进行高危型HPV检测,同时利用低密度基因芯片对310例样本进行HPV基因分型。结果在310例样本中,使用实时荧光PCR技术和低密度基因芯片方法分别检出HPV高危型145例(46.8%)和132例(42.6%),两种方法检测符合率为94.5%(293/310)。基因分型结果:感染率最高的为16型(25%),其次为52型(16%)、58型(15.2%)、56型(7.5%)和31型(7.5%)等。结论实时荧光PCR技术能有效地检测常见高危型HPV的感染,与细胞学检测方法相结合,对宫颈筛查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冯琼  肖青  邱秀 《中国热带医学》2010,10(2):142-143,152
目的分析广州地区尖锐湿疣(Condylomata acuminata,CA)患者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的型别特点,为临床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中国生殖器疣的多中心临床流行病学研究"课题组所制定的标准检测技术———通用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CR)及基于序列分析的基因分型方法,检测HPV型别。结果经PCR扩增分析153份CA患者活检标本中,93例HPVDNA阳性(60.8%);PCR阳性标本中,75例成功分型;单一型别感染率为47.1%,复合型别感染率为2.0%;高危型HPV16检出24例(15.7%),低危型HPV6和HPV11型分别检出27例(17.6%)和24例(15.7%)。结论本地区CA患者HPV感染以单一型别及HPV6、HPV11和HPV16型为主;感染高峰集中于40岁以下的性活跃期人群。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在宫颈癌前病变筛查中采用高危型HPV检测联合肉眼醋酸试验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07年8月~2010年2月于我院治疗的可疑宫颈癌前病变患者532例,应用5%醋酸和Lugol's液涂抹于宫颈表面,筛选出有异常着色的患者320例,再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高危型HPV病毒感染情况。结果:320例肉眼醋酸试验异常着色患者进行高危型HPV病毒感染检测发现,HPV阳性感染190例,阳性率为59.38%;212例肉眼醋酸试验正常着色患者进行高危型HPV病毒感染检测发现,HPV阳性感染18例,阳性率为8.49%。结论:肉眼醋酸试验联合高危型HPV检测可及时、有效地发现宫颈癌前病变,可作为宫颈癌前病变筛查方案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8.
目的:采用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实时PCR)检测10种人乳头瘤病毒(HPV)高危亚型,比较不同病变程度标本的HPV高危亚型的检出率。方法:采用实时PCR法检测240例妇女宫颈脱落细胞标本中的10种HPV高危亚型,并对部分标本的检测结果应用测序法进行验证。结果:10种HPV高危亚型总的检出率为42.9%;高度鳞状上皮细胞内病变(HSIL)组的检出率均较低度鳞状上皮细胞内病变(LSIL)组要高,分别为81.7%与52.5%。15例HPV检测阳性的标本经测序验证均在10种亚型的范围内。结论:实时PCR法能同时检测10种HPV高危亚型,操作简便、结果准确,适合临床上用于HPV高危亚型的筛查检测。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重庆地区妇女人乳头瘤病毒(HPV)的感染率、型别分布及其与宫颈疾病的相关性。方法用核酸分子芯片快速杂交法检测宫颈细胞HPV,并对HPV感染率、型别分布及其与宫颈疾病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共检测7 016例标本,HPV阳性率为33.6%,高危型阳性1 558例(66.1%),型别以HPV 16、58、52、33、18、31、68亚型为主;高危型合并其他型阳性447例(19.0%),型别以HPV 16、52、58亚型为主;低危型合并其他型阳性23例(1.0%),以HPV 6、52亚型为主;低危型159例(6.7%),以HPV 11、6亚型为主;其他型170例(7.2%),以HPV CP8304和53亚型为主。宫颈病变程度与HPV感染呈正相关。结论重庆地区妇女HPV感染率相对较高,HPV-DNA检测对宫颈恶性病变的早期诊断和预防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宫颈尖锐湿疣组织中HPV分型与端粒酶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由于宫颈尖锐湿疣(CA)皮损中HPV高危型感染常与其癌变有关,而端粒酶活性增高多见于恶性疾病。该研究探讨宫颈CA皮损中HPV分型与端粒酶活性的关系。方法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HPV病毒分型,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文件-酶标法(TRAP—ELISA)检测端粒酶活性。结果尖锐湿疣患者皮损中端粒酶活性明显高于正常皮肤组织;24例(40.0%)HPV16/18型阳性,34例(56.7%)HPV6/11型阳性,2例未检测到HPV;HPV16/18型感染的皮损中端粒酶活性明显高于HPV6/11型感染者。结论认为端粒酶活性与HPV型别有关,可能与HPV病毒协同参与CA发病,HPV16/18型阳性者在临床可能有癌变倾向,抑制端粒酶活性可能可以阻碍疣体生长,为临床治疗提供一个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2种前处理方法对粘液型标本HPV DNA杂交结果的影响,为进一步提高临床检验质量和改进检测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收集100例妇科门诊患者粘液型宫颈脱落细胞标本,分别采用常规方法(生理盐水震荡法)和蛋白酶K消化法对脓性粘液型标本进行前处理,应用核酸分子快速导流杂交技术进行21种HPV亚型感染检测.研究不同前处理方法对HPV DNA浓度、纯度和分型结果的影响.结果 ①常规方法处理后所抽提的DNA纯度、含量分别为1.63±0.71和(96.35±13.15)μg/ml,蛋白酶K消化法处理后所抽提的DNA纯度、含量分别为1.80±0.52和(105.14±18.65)μg/ml,蛋白酶K消化法处理后检测的DNA纯度和含量分别高于常规法(P<0.01).②常规法检测出现PCR反应抑制物的例数为4例,而蛋白酶K消化法则为0例.③常规法和蛋白酶K消化法HPV分型的总阳性率、单一感染率、多重感染率分别为28.0%、23.0%、5.0%和32.0%、26.0%、6.0%,两法一致性检验Kappa=0.888,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结论 基于蛋白酶K消化法的HPV检测,对粘液型标本可获得质量较好的HPV DNA,无核酸丢失和污染,分型结果满意,可以有效去除PCR反应抑制物,操作简便,适合临床检验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从孕妇外周血浆中检测胎儿躲y基因的高灵敏性及高准确性方法。方法应用PcR、实时荧光定量PcR、PEP—PcR技术,检测33例妊娠8~14周的正常孕妇血浆中游离胎儿DNA的脓y基因。组织标本躲y基因检测结果作为性别判定的标准。结果33例孕妇血浆标本检测职y基因,普通PcR检出的灵敏性为58.82%,特异性100%。PEP—PCR的灵敏性为88.24%,特异性100%。荧光定量PCR的灵敏性为88.24%,特异性100%。结论PEP—PCR技术和荧光定量PcR技术均可以提高胎儿游离DNA检测的灵敏度及准确性.可用于进一步染色体疾病的无创性产前筛查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液基细胞学(TCT)联合高危型(8个型)人乳头瘤病毒DNA(HR—HPV—DNA)定量检测,探讨其在宫颈疾病筛查中的价值。方法对怀疑有宫颈病变的患者进行(TCT)和HR—HPV—DNA(16,18,31,33,45,52,56,58型)实时荧光定量检测,并将两者结果和病理活检进行对照分析。结果TCT检测与HR—HPV—DNA检测特异性比较有显著差别(P〈0.01),HR—HPV—DNA检测诊断敏感度高(92%),但特异性低(75%);TCT检查特异性高(97%),敏感性低(83%);TCT与联合筛查检出率高达100%,两组比较有明显差别(P〈0.01)。结论TCT联合HR—HPV—DNA进行宫颈疾病的筛查,能明显提高检出率和筛查效率,在宫颈癌高危人群中进行大规模的初筛更具价值,适合在条件允许的地方进行开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反应(qPCR)检测人乳头瘤病毒(HPV)的感染情况及检测HPV分型的临床意义。方法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技术检测424例门诊患者阴道分泌物中HPV6/11和HPV8个基因型(HPV16、18、31、33、45、52、56、58型)的病毒拷贝数。结果共检出HPV6/11阳性者99例,阳性率为23%,其中<20岁年龄组阳性率最高,达到50%;共检出HPV8个基因型阳性者103例,阳性率为24%,其中>50岁年龄组阳性率最高,达到42%。结论 qPCR检测技术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及操作快捷等特点,可为HPV感染患者的临床治疗及预后观察提供可靠依据,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北京地区女性宫颈细胞中23种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的基因型分布情况,为宫颈癌的防治及疫苗的研发提供流行病学资料。方法采用HPV基因分型技术对北京地区2050例女性宫颈上皮细胞标本进行23种HPV基因型别检测,并对各种亚型的感染情况进行分析。结果2050例宫颈上皮细胞标本中检出HPV感染总体阳性率为25.85%(530/2050),其中高危型阳性率为17.37%(356/2050);低危型阳性率为5.02%(103/050);在23种亚型中,最常见的类型依次为16、6、58、52、43型,未检测出44、39及MM4型。HPV单一感染共检测出20种型别,其阳性检出率为19.12%(392/2050),最主要的为16亚型,占21.43%(84/392)。多重型别HPV感染阳性率为6.73(138/2050);以二重感染最常见,占78.79%(109/138),其中(HPV11+43)、(HPV16+6)型各6例,是混合型感染的主要型别。结论本地区女性宫颈细胞HPV感染高危型以16、52、58型为主,低危型以6、43型为主。对宫颈HPV感染基因型的调查,可以有效降低HPV感染导致宫颈癌的概率,并为宫颈癌疫苗的研发提供流行病学资料。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建立荧光定量聚合酶链 (FQ PCR)方法检测宫颈细胞中人乳头瘤病毒 16型(HPV16 )E6基因的方法。方法 以 2 2 0例新疆妇女宫颈不同病变组织DNA作为样本 ,人乳头瘤病毒 16型 (新疆株 )E6基因 (HPV16E6 ,AF32 785 1)作为扩增的靶基因 ,同时以人 β 肌动蛋白基因片段作为内参照 ,借助于设计的目的基因引物 ,两个特异的荧光探针 ,在筛选的FQ PCR优化反应体系中 ,同时对两个基因片段进行扩增 ,得到HPV16E6的相对含量。结果 对 β 肌动蛋白阳性的宫颈不同病变组织中HPV16E6阳性率及其相对含量进行统计分析 ,新疆妇女宫颈脱落细胞标本 96例中 ,HPV16E6阳性 3例 (3 3% ) ;宫颈癌蜡块组织 5 9例中HPV16E6阳性 4 9例 (83 0 % ) ;宫颈上皮内瘤变 (CIN)蜡块组织 6 5例中 ,HPV16E6阳性 2 8例 (75 7% ) ;宫颈炎蜡块组织 33例 ,HPV16E6阳性 2 8例 (93 3% )。HPV16E6的相对含量随病情加重呈上升趋势 ,二者呈显著正相关 ,相关系数为 0 83。结论 建立的FQ PCR检测宫颈不同病变组织内HPV16E6基因的方法 ,能反映单位细胞人乳头瘤病毒的复制情况 ,筛查宫颈癌患者 ,并可能应用于宫颈癌的风险评估和疗效观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人乳头瘤病毒( HPV)16/18与下咽鳞癌及其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原位杂交( ISH)技术检测20例下咽癌组织及其颈部淋巴结组织中HPV16/18 DNA的表达情况,并结合病人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例下咽组织中检出HPV16/18 DNA阳性2例占10.0%,12例转移性颈部淋巴结标本中检出 HPV16/18 DNA 阳性1例占8.3%,颈部正常淋巴结中均未检出 HPV16/18 DNA。3例HPV16/18阳性病例均为临床Ⅳ期下咽鳞癌病例。结论 HPV16/18在下咽鳞癌及其颈部转移性淋巴结中的检出率较低。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在新疆维吾尔族宫颈癌患者中的表达、存在状态及其与宫颈癌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第2代杂交捕获(Hybrid capture,HC2)检测HR—HPV阳性的30例维吾尔族宫颈鳞癌(SCC)患者,利用巢式PCR检测其组织标本中的HPV16-DNA的表达,多重Taqman探针荧光定量PCR检测HPV16~DNA在组织中的存在状态。结果 巢式PCR检测结果 显示宫颈鳞癌患者HPV16-DNA检出率为96.7%,与HC2法的HPV—DNA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PV16-DNA在宫颈癌组织中以整合态存在,其整合率为89.7%;HPV16-DNA的表达水平与宫颈癌患者的年龄、有无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但其在病理分级高的患者中表达高于病理分级低的患者(P〈0.05),在临床分期高的患者中表达高于低分期患者(P〈0.05)。结论 HR—HPV感染是导致宫颈癌的主要因素,而HPV16是新疆维吾尔族宫颈癌主要的病毒类型,其在组织中多以整合态存在,在宫颈癌发病中起主要作用,HPV—DNA整合状态与宫颈细胞的恶性转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检测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组织中HPVl6/18感染和P16^INK4A蛋白表达的情况,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在病理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应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对宫颈组织进行HPV DNA定性检测,采用Envision两步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P16^INK4A蛋白表达。结果268例宫颈组织中HPVl6/18的总检出率为53.73%(144/268),其检出率随CINI级、CINⅡ~Ⅲ级和宫颈鳞癌病变程度的加重而显著增高(P〈0.05)。P16^INK4A“蛋白表达的阳性率在慢性宫颈炎、CINI级、CINⅡ一Ⅲ级和宫颈鳞癌组织中两两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HPVl6/18感染与P16^INK4A蛋白的表达呈正相关关系(r8=0.689,P〈0.01)。结论HPV16/18感染可能通过影响P16^INK4A“蛋白的过表达与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二者联合检测对宫颈癌的筛查和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第二代杂交捕获法(HCⅡ)与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技术(real-time PCR)在检测女性生殖道人乳头瘤病毒(HPV)高危亚型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11年1~6月我院妇产科行液基细胞薄层涂片技术进行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检查,检查结果为未明确诊断意义的不典型鳞状上皮细胞(ASCUS)患者100例,分别采用real-time PCR与HCⅡ检测HPV高危亚型,比较两者的检测结果。对检测HPV阳性的样本或HPV阴性但液基细胞薄层涂片技术(LCT)≥LSIL的妇女采用阴道镜下活组织病理学检查,以病理结果作为验证两种HPV检测的参考标准。结果:共取病理68例。病理结果证实该人群中子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Ⅲ级5例,CINⅡ级11例,CINⅠ级19例,慢性宫颈炎和鳞状上皮化生33例。该100例患者HCⅡ和real-time PCR检测高危型HPV的阳性率分别为63.0%和71.0%,二者总符合率为82.3%;HCⅡ检测手段对高危宫颈病变患者进行高危HPV筛查的灵敏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阳性似然比和阴性似然比分别为79.3%、88.2%、91.2%、10.1%、99.7%、8.9和0.327;real-time PCR以上各指标分别为100.0%、92.5%、86.7%、8.6%、100.0%、8.7和0。结论:Real-time PCR与HCⅡ检测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高危型HPV有较好的相关性;但real-time PCR检测高危型HPV具有更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