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从中药半枝莲中分离提取具有抗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活性的成分,并对其抗菌活性进行验证。方法以活性为导向,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ODS RP-18反向硅胶等柱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最后通过对照品进行色谱法比对鉴定化合物结构,并通过测定最小抑菌浓度(MIC)明确其活性。结果从中药半枝莲中分离得到活性明确的黄酮类化合物3个,分别为山奈酚-3-O-鼠李糖苷(MIC 15.63μg/ml)、山奈酚-3-O-葡萄糖苷(MIC 15.63μg/ml)、山奈酚-3-7-二鼠李糖苷(MIC 31.25μg/ml)。结论从半枝莲中分离得到的这3个化合物均具有较好的抗幽门螺杆菌活性,并能降低氨苄西林对幽门螺杆菌的MIC,具有较好的开发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甘草抗肿瘤活性成分研究近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草为常用的中草药,现代药理表明,甘草除具有镇咳、镇痛、抗溃疡、抗炎、抗变态反应等作用外,还有明显的抗肿瘤作用。文章对近10多年来国内外学者对甘草各有效成分的抗肿瘤作用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幽门螺杆菌是慢性胃炎的主要致病因子,近年来其感染率逐渐增高。中医药在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方面优势显著,副作用小,耐药率低。基于目前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研究进展,从证候特点、常用中药及其活性成分、作用机制和相关研究方法的角度进行综述,以期为相关中药复方中活性成分的辨识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大量的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Hylori,Hp)是慢性活动性胃炎的病原菌、消化性溃疡的致病因子。还可能是胃癌的协同致病因子,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致病因素。在其治疗上,理想的药物治疗方案Hp根除率可达到90%以上。现将其研究现状简要予以既述。 1 药物 1.1 羟氨苄青霉素(Amoxycillin Cahsules) 羟氨苄青霉素已广泛应用于治疗Hp。因为羟 相似文献
5.
6.
7.
幽门螺杆菌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及MALT淋巴瘤等疾病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因此,抗幽门螺杆菌感染对这些疾病的防治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明确了国内外抗幽门螺杆菌感染治疗的临床指征、根除指征、根除方案以及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失败者的补救方案,从而使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治疗更加简捷化。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阿莫西林(羟氨苄青霉素)、甲硝唑、克拉霉素、痢特灵等4种抗生素对慢性胃炎患者幽门螺杆菌(HP)的根除率。方法 经胃镜下快速尿素酶及组织学Warthin-Starry染色确诊的HP阳性慢性胃炎患者,分别选用阿莫西林、甲硝唑、克拉霉素及痢特灵4种抗生素治疗,另外各组均加入甲氰咪胍,共8组,疗程为2周。治疗结束后4周经HP检测观察HP根除率。结果 单纯应用抗生素组阿莫西林对HP根除率(88.10%)明显高于其他3组,差异显著(P<0.05)。加入甲氰咪胍组阿莫西林对HP根除率(92.86%)亦高于其他3组,但与甲硝唑、克拉霉素组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 阿莫西林对HP根除率高于甲硝唑、克拉霉素及痢特灵等其他抗生素,加入甲氰咪胍可提高其疗效。 相似文献
9.
幽门螺杆菌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自从Warren和Marshall于1983年发现幽门螺杆菌(Hp)与胃、十二指肠疾病的关系以来,进展迅速,成为消化系病研究的热点之一。十余年来,Hp与各种慢性胃病(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等)之间的关系,基本上已取得了一致认识。各国学者以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Hp是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与胃恶性肿瘤也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0.
<正> 早在19世纪末,就有人注意到胃粘膜组织中存在一种螺旋形微生物,其后陆续有类似报道,但均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1983年,澳大利亚学者Warten和Marshall报告,在人胃粘膜活检组织中分离出这种细菌,即幽门螺杆菌(Helieobacter pylori,Hp;原名幽门弯曲菌Campylobacter pylori,CP),并认为该菌可能是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病原菌。目前HP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高度重视,在其致病严重性的认识和诊疗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 1 HP致病性的认识过程 自1983年分离出HP以后,人们已认识到HP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有高度相关性。1990年在悉尼召开的第九届世界胃肠大会上,HP被正式定为慢性胃病的致病菌,一个专题委员会基于HP研究的重大进展,提出了新的胃炎分类法—悉尼系统。但在此间的许多会议上与会者对HP引起消化溃疡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的幽门螺杆菌(Hp)感染情况,探讨抗Hp治疗对Hp感染阳性ITP患者的疗效。方法 ITP组45例,正常对照组32例,利用双抗夹心ELISA法检测两组Hp感染情况,对Hp感染阳性的ITP患者在治疗ITP的同时加用抗Hp治疗,与ITP组中Hp阴性病例治疗后的血小板数进行比较。结果 ITP组及正常对照组的Hp检出阳性率分别为66.7%与43.8%,ITP组Hp阳性率明显较高(P〈0.05);25例Hp阳性的ITP患者经抗Hp治疗后,转阴21例的血小板数明显高于ITP组中Hp阴性组(P〈0.05);Hp根除后的21例中,有12例血小板计数明显上升或恢复正常。结论 ITP患者Hp感染阳性率高于正常人;抗Hp治疗可以提高Hp感染的部分ITP患者血小板数量;Hp感染可能与ITP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不同中药提取物对幽门螺杆菌(helicobter pylori,H.pylori)耐药菌株是否具有体外抗菌活性,为中药治疗H.pylori耐药菌株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琼脂稀释法分别检测不同中药乙醇提取物对H.pylori标准菌株和临床耐药菌株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分别计算其MIC50和MIC90。结果中药提取物大黄、黄连、黄芩、败酱草、延胡索的MIC50和MIC90分别为:32,64,32,64,128,256,>512,>512,>512,>512 mg/L。结论大黄及黄连提取物对H.pylori临床耐药菌株具有较明显的体外抑菌作用;黄芩提取物对H.pylori临床耐药菌株具较弱的体外抑菌作用;败酱草、延胡索提取物对于H.pylori临床耐药菌株无明显体外抑菌作用。 相似文献
13.
乳杆菌具有调节胃肠道菌群、改善胃肠道功能的益生作用.幽门螺杆菌是定植于胃黏膜的革兰阴性致病菌,可诱发胃癌.目前,幽门螺杆菌根除率逐年下降,临床上开始尝试应用嗜酸乳杆菌、鼠李糖乳杆菌和加氏乳杆菌等乳杆菌联合抗生素治疗幽门螺杆菌.然而不同临床研究结论有差异,临床疗效仍有待提升.该文通过综述乳杆菌治疗幽门螺杆菌的临床研究,进... 相似文献
14.
幽门螺杆菌的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分析幽门螺杆菌(Hp)菌株对阿莫西林、克拉霉素、甲硝唑、呋喃唑酮的耐药情况,并探讨Hp对克拉霉素耐药与23S rRNA基因点突变的关系.方法:分离培养Hp,药敏纸片法进行药敏实验,按酚-氯仿法提取Hp的DNA,PCR方法扩增23S rRNA基因中的片段,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检测克拉霉素耐药菌株的点突变.结果:Hp菌株对阿莫西林、克拉霉素、甲硝唑、呋喃唑酮的耐药率分别为9.3%、18.6%、53.5%、0%;8个克拉霉素耐药的Hp菌株有7个存在23S rRNA基因的A2143G点突变,进行PCR-RFLP的29个敏感菌株均无23S rRNA的点突变.结论:Hp菌株对甲硝唑耐药率高,对克拉霉素、阿莫西林和呋喃唑酮敏感;23S rRNA基因A2143G点突变与Hp对克拉霉素的耐药相关. 相似文献
15.
左旋氧氟沙星抗幽门螺杆菌的实验室评价和临床研究 总被引:38,自引:0,他引:38
目的 了解左旋氧氟沙星 (利复星 )在体外和体内对幽门螺杆菌 (Hp)的抗菌活性。 方法 琼脂稀释法检测 5 2株Hp对左旋氧氟沙星的最低抑菌浓度 ,并与阿莫西林和克拉霉素比较 ,同时比较在培养基 pH分别为 4 .0、5 .0、7.0条件下左旋氧氟沙星的最小抑菌浓度 (MIC)。 85例慢性活动性胃炎或活动期消化性溃疡伴Hp阳性的病人 ,被随机选入 ,给予口服奥美拉唑 2 0mg 1日 2次 ,阿莫西林 10 0 0mg 1日 2次和左旋氧氟沙星 2 0 0mg 1日 2次 ,疗程 1周。抗Hp治疗结束后 4~ 6周后 ,复查13 C呼气试验和 (或 )胃镜 ,检查Hp状况。 结果 左旋氧氟沙星、阿莫西林和克拉霉素的耐药菌株分别是 1.9%、11.5 %和 2 5 0 % ,对阿莫西林和克拉霉素同时耐药的菌株 9.6 % ,这些菌株对左旋氧氟沙星均敏感。左旋氧氟沙星耐药率明显低于克拉霉素 (P <0 .0 1) ,但与阿莫西林无明显差异(P >0 .0 5 )。左旋氧氟沙星在酸性环境下抗菌活性降低。 84例遵医嘱完成了全部治疗 ,其中 76例Hp被根除 ,按治疗方案分析和按意图治疗分析的根除率分别为 91.7%、90 .6 %。 5例出现轻度的不良反应 (5 .9% )。结论 北京地区Hp耐药菌株多见 ,左旋氧氟沙星联合奥美拉唑和阿莫西林是一种安全、疗效高、耐受性好的治疗Hp感染的方案。 相似文献
16.
Tiing Leong Ang Kim Wei Lim Daphne Ang Yu Jun Wong Malcolm Tan Andrew Siang Yih Wong 《Singapore medical journal》2022,63(9):503
Introduction:H. pylori eradication reduces the risk of gastric malignancies and peptic ulcer disease. First-line therapies include 14-day PAC (proton pump inhibitor [PPI], amoxicillin, clarithromycin) and PBMT (PPI, bismuth, metronidazole, tetracycline). Second-line therapies include 14-day PBMT and PAL (PPI, amoxicillin, levofloxacin). This clinical audit examined current treatment outcomes in Singapore.Methods:Clinical data of H. pylori-positive patientswho underwent empirical first- and second-line eradication therapies from 1 January 2017 to 31 December 2018 were reviewed. Treatment success was determined by 13C urea breath test performed at least 4 weeks after treatment and 2 weeks off PPI.Results:A total of 963 patients (862 PAC, 36 PMC [PPI, metronidazole, clarithromycin], 18 PBMT, 13 PBAC [PAC with bismuth], 34 others) and 98 patients (62 PMBT, 15 PAL, 21 others) received first-and second-line therapies respectively. A 14-day treatment duration was appropriately prescribed for first- and second-line therapies in 65.2% and 82.7% of patients, respectively. First-line treatment success rates were noted for PAC (seven-day: 76.9%, ten-day: 88.3%, 14-day: 92.0%), PMC (seven-day: 0, ten-day: 75.0%, 14-day: 69.8%), PBMT (ten-day: 100%, 14-day: 87.5%) and PBAC (14-day: 100%). 14-day treatment was superior to seven-day treatment (90.8% vs. 71.4%; P = 0.028). PAC was superior to PMC (P < 0.001) but similar to PBMT (P = 0.518) and PBAC (P = 0.288) in 14-day therapies. 14-day second-line PAL and PBMT had similar efficacy (90.9% vs. 82.4%; P = 0.674).Conclusion:First-line empirical treatment using PAC, PBMT and PBAC for 14 days had similar efficacy. Success rates for second-line PBMT and PAL were similar. 相似文献
17.
18.
幽门螺杆菌耐药性对其根除治疗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目的了解幽门螺杆菌(Hp)耐药菌株以及患者性别、年龄和不同临床疾病对Hp根除治疗的影响,阐明Hp根除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方法对因上胃肠道症状而来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胃镜室接受胃镜检查的Hp培养阳性患者,采用E-试验法测定Hp菌株对甲硝唑及克拉霉素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对所有人选患者采用兰索拉唑、甲硝唑和克拉霉素的三联7d疗法进行Hp根除治疗。结果共有157例患者进入本研究,并完成了治疗。Hp对甲硝唑和克拉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45.9%(72/157)和18.5%(29/157)。157例接受治疗患者的Hp根除率为61.8%(97/157),Hp根除率在不同性别、年龄及不同临床疾病患者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甲硝唑敏感菌株和耐药菌株的根除率分别为89.4%(76/85)和29.2%(21/72)(P〈0.01)。克拉霉素敏感菌株和耐药菌株的根除率分别为72.7%(93/128)和16.0%(4/29)(P〈0.01)。结论Hp对抗生素耐药是导致Hp根除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根除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对胃食管返流病药物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经胃镜诊断为胃食管返流病(Ⅰ ̄Ⅱ级)并经快速尿素酶测定伴有Hp感染的患者36例,随机分成HP根除治疗组(根除组)和对照治疗组(对照组)。对照组口服奥美拉唑40mg/日,根除组口服奥美拉唑40mg/日+甲硝唑0.4g,一日2次,克拉霉素0.25g一日2次。两组均治疗14天。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对患者进行24小时食管内pH值监测及快速尿素酶试验检测Hp。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了研究。治疗后1个月,两组患者食管24小时pH值的各项参数均有改善,但是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胃灼热和返流的评分显著降低(P<0.05),且根除组症状改善更为明显,但两组间差异没有显著性。结论胃食管返流病患者在口服奥美拉唑的基础上根除Hp1个月对胃食管返流没有显著优越性,但对一些返流相关症状可有更明显的改善。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根除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对胃食管返流病药物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经胃镜诊断为胃食管返流病(Ⅰ~Ⅱ级)并经快速尿素酶测定伴有Hp感染的患者36例,随机分成HP根除治疗组(根除组)和对照治疗组(对照组)。对照组口服奥美拉唑40mg/日,根除组口服奥美拉唑40mg/日4-甲硝唑0.4g,一日2次,克拉霉素0.25g一日2次。两组均治疗14天。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对患者进行24小时食管内pH值监测及快速尿素酶试验检测Hp。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了研究。治疗后1个月,两组惠者食管24小时pH值的各项参数均有改善,但是两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胃灼热和返流的评分显著降低(P〈0.05),且根除组症状改善更为明显,但两组间差异没有显著性。结论胃食管返流病患者在口服奥美拉唑的基础上根除Hp1个月对胃食管返流没有显著优越性,但时一些返流相关症状可有重明显的改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