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骥  张毅 《辽宁中医杂志》2004,31(8):700-701
消托补为治疗疮痒的总则 ,但亦可应用于治疗痤疮 ,临床中很多医家以消法为重 ,有的甚至只用消法 ,显而易见 ,这种片面强调的治疗方法是不对的。但也有部分医家消、托、补并重治疗痤疮。现就近几年来痤疮内治方面的文章分析整理综述  相似文献   

2.
痤疮多从湿热论治,笔者以补脾疏肝法治疗肝郁脾虚型痤疮1例,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3.
针刺治疗面部痤疮验案1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蒋传义 《河北中医》2011,33(2):231-231
患者,女,23岁,学生,毕业待岗。2004-05-16求诊。面部痤疮3年余,大小不等,凸凹不平,抚摸刺手。大者如枣核,凸起、顶尖、根深、坚硬,挤按之痛甚。小者如麦粟,根浅而稍软。曾用多种美容、消炎药品(具体无考),收效几微,渐至成片集簇,彼伏此起。其发际、颏颊之下、  相似文献   

4.
正玫瑰痤疮又称酒渣鼻,是发生于面部中央的红斑和毛细血管扩张的慢性充血性炎症性皮肤病,亦是一种主要累及皮肤血管和毛囊皮脂腺的常见病。其好发于女性,女性与男性的比例为3∶1,发病年龄多在30~50岁之间。临床上常表现为以面部中央为主的一过性或持久性红斑,伴毛细血管扩张、脓疱、丘疹,患者可有面部瘙痒感、疼痛感、肿胀灼热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中医"消、托、补"三法结合治疗聚合型痤疮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患者分成两组,治疗组37例口服消托补结合方,对照组33例口服枇杷清肺饮,4周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比较两组疗效。结果用消托补结合方治疗聚合型痤疮在改善临床症状等方面均优于枇杷清肺饮,且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6.
青春期面部痤疮是青少年常见的毛囊皮脂腺慢性炎症性疾病,主要病机为湿热蕴结肺胃.由于湿性粘滞,火性炎上,湿热侵犯肺胃,肺胃失宣,气郁化火,上承于面,故出现化脓痤疮.对此,笔者采用足三里、阴陵泉及曲池进行埋线治疗,获效良好,兹举验案如下.患者,男,25岁.初诊日期:2020年7月10日.主诉:面部化脓痤疮1年,加重1周....  相似文献   

7.
平世昌 《河北中医》2001,23(1):17-18
已故江苏省名中医陶君仁 ( 190 7~ 1988) ,字家尧 ,江苏常熟人 ,生前任江苏省中医学会理事、常熟市中医学会副理事长、常熟市中医院副院长、主任中医师等职。陶氏于医学上能运古铸金 ,化裁新意 ,主张“道术合一 ,方称中医”。其医术在当地享有很高声誉。笔者早年实习时 ,有幸多次侍诊 ,今检视留存医案 ,找出运用补脾法验案 3则 ,介绍如下。1 培土生金治肺痨王某 ,男 ,50岁。肺痨咳嗽 ,潮热缠绵 ,休治近载 ,未见转机。诊两脉细数且软 ,舌体肥胖 ,边见齿痕 ,苔布白腻 ,形体瘦削 ,面色萎黄 ,知饥纳少 ,便下溏泄。肺痨之证 ,气阴先虚 ,子盗母…  相似文献   

8.
痤疮验案3则     
周宝宽  周探 《河南中医》2013,33(8):1351-1352
痤疮又称青年痤疮,是一种由多因素导致的毛囊皮脂腺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主要以粉刺、丘疹、脓疱、结节、囊肿等多种类型的皮疹为特征.好发于颜面,多发于青春期男女,常伴有皮脂溢出.中医学称本病为"粉刺"或"肺风粉刺".痤疮易留瘢痕,有损容倾向,既要及时有效治疗,又要尽可能减少或消除瘢痕.痤疮内治、外治均可,其遗留瘢痕多靠外治.笔者自拟诸方,内外兼治,疗效理想,尤其对瘢痕有良效.现举验案3则如下. 1肺经风热,热毒蕴结肌肤案 巴某,女,21岁,2010年4月8日初诊.主诉:面超粉刺、脓疱2a.现病史:2 a前面部起少许粉刺,能挤出白色分泌物,外涂氯柳酊缓解,不久,粉刺再起,面积扩大,粉刺感染形成脓疱,反复出现,已留有瘢痕,现来求治.  相似文献   

9.
补中益气汤是金元医家李东垣的代表名方,根据其理论"火与元气不能两立,一胜则一负"而创立的,原方由黄芪、炙甘草、人参、当归身、橘皮、升麻、柴胡、白术组成,具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的功效,是治疗内伤杂病的代表方剂,临床常将补中益气汤用于泄泻、脱肛等的治疗中。现举使用补中益气汤治疗皮肤病湿疹、痤疮、皮炎、足癣合并感染、酒糟鼻等验案4则。  相似文献   

10.
正三叉神经痛是三叉神经分布区内反复发作的短暂的剧烈疼痛,疼痛程度随着病程的延长而加重,发作频率亦逐渐增加~[1]。本病难以自愈,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目前该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多认为是三叉神经局部脱髓鞘引起[2]。西医治疗主要以口服西药为主,服药无效或失效时,常使用封闭治疗、经皮半月神经节射频电凝疗法或手术治疗等。近年来有报  相似文献   

11.
案1.王某,女,学生,22岁,2007年9月10日就诊。自述40天前,暑假期间与同学到秦皇岛海边玩耍,回家后面部开始长青春痘,首先出现在两颊,后布满全脸,当地医院皮肤科给自制外用药水外涂1个月余,未见效果,开学后来我处就诊,  相似文献   

12.
13.
正痤疮,中医称之为"粉刺"、"肺风粉刺"等,多发于面部及胸背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白头、黑头粉刺、脓疱甚至囊肿结节和瘢痕等多种皮损形态,多伴有月经不调[1],西医学认为是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其发病机制主要是雄激素作用、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异常、皮脂腺过度分泌及痤疮丙酸杆菌的作用,此外,遗传因素在痤疮的发  相似文献   

14.
<正>消、托、补三法为中医治疗外科疾病的总则,分别用于疾病发展过程中初起、成脓、溃后3个不同的阶段。补托法以补为主,以托为次,用补益的药物扶助正气,托毒外出,适用于肿疡毒势方盛,正气已虚,不能托毒外出者。正如《外科精义》所载:"脓未成者使脓早成,脓已溃者使新肉早生,气血虚者托里补之,阴阳不和托里调之。"近年来笔者以益气托毒法治疗粉刺、脓耳、阴疮属正虚邪恋证者取得  相似文献   

15.
痤疮外治验案6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宝宽  周探 《河北中医》2012,34(9):1336-1337
皮肤病最适于中药外治,可体现外治优势,药物可直达病所,既起到治疗作用,又不加重脏腑负担,减小毒副作用,尤其适于不能口服或不愿口服药物者。我们接诊痤疮患者达20万人次,内治、外治皆收效,现举自拟方药外治痤疮验案6则如次。1肺经风热,肌肤失养  相似文献   

16.
张均克 《新中医》2010,(9):154-155
<正>在脏腑证治诸法中,补胆法最受冷落。当代治胆热衷利胆而攻泄,问补者少,此或源出于"肝胆无补法"之认识误区,如《本草备要.卷一》云:"相火寄于肝胆,有泻无补,泻其邪热,即所以补火也。"由此造成医界伐胆太过之流弊。然则临床上胆虚证并非少见,尤其多见于神经精神系疾病,笔者对此采取补胆法治疗,常常获效。  相似文献   

17.
<正>发热是一种常见症状,西医主要是针对病因治疗,或用解热镇痛药,中医不拘泥于病因,根据临床症状与体征辨证治疗。笔者跟随导师岳妍教授学习,受益匪浅,现将其以补中益气汤治疗顽固性发热验案1则介绍如下。患者,女,学生,主因间断发热6个月入院,患者入院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低热,最高37.5℃,先后就诊于多家医院,  相似文献   

18.
重度痤疮是临床难以治愈的一类皮肤病,易给患者带来损容的危害。黄莺教授临床辨治重度痤疮,认为其病程日久,应从正虚邪实立论,以气阴两虚为主,伴见邪热、痰湿、瘀血等病理表现,运用益气养阴托毒法治疗,能够收到很好的疗效,特在此介绍其治疗该疾病的临床经验。  相似文献   

19.
<正>喻秀兰是湖北省中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中华中医药学会仲景学术传承与创新联盟理事,师从国医大师梅国强教授。现将喻老师治疗顽固性痤疮合并桥本氏甲状腺炎医案1则报道如下。1病例资料刘某,女,32岁,2018年11月21日初诊。面部痤疮反复10余年,再发加重1月。患者10年前饮食及生活方式不规律后逐渐出现面部红色丘疹,于当地医院就诊,确诊痤疮,曾行清热解毒类口服药、外擦软膏  相似文献   

20.
补中益气汤源于李东垣的《脾胃论》,具有补气健脾、升阳举陷之功效 ,由黄芪、人参、当归、陈皮、白术、升麻、柴胡、甘草等药组成 ,临床常用于气虚发热及气虚下陷之证。笔者在实习之时侍诊于甘肃名老中医张锁庆和薛得新老师之侧 ,见二位老师另辟蹊径用于治疗惊悸、腰痛效果显著 ,简介如下。1 惊悸案患者陈某 ,女 ,40岁 ,1990年 6月初诊。久病体虚 ,因夜间突受惊吓而心悸不宁 ,自服安定片亦无缓解 ,伴有头晕目眩、少气懒言、疲乏、面色少华、纳差、舌质淡苔白、脉沉细弱。心电图大致正常。张锁庆老师方用补中益气汤加茯神、酸枣仁。药物 :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