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预防性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肩手综合征的发生率及患侧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10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两组,2012年1~12月收治的50例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治疗护理;2013年1~12月收治的58例为观察组,在常规治疗护理基础上,增加预防性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患者肩手综合征发生率及上肢功能情况。结果观察组肩手综合征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偏瘫上肢Fugl—Meyer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预防性护理能有效降低脑卒中偏瘫患者肩手综合征的发生率,促进患侧上肢功能康复。  相似文献   

2.
超早期康复介入对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的改善作用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脑卒中后留下了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探讨脑卒中功能障碍患者的超早期康复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2003-10/2004-06对南阳市中心医院干部病房神经内科住院的脑卒中患者101例进行筛选。其中符合纳入与排除标准的60例。将60例脑卒中患者按康复介入不同分为康复组(发病3d)和对照组(3~28d),两组均进行软瘫期和恢复期康复技术治疗,康复组还进行超早期康复技术治疗。结果康复组神经功能评分,入院4周后为13.56&;#177;8.52,出院4个月后为9.03&;#177;5.64。对照组入院4周后为14.13&;#177;8.87,出院4个月后为10.25&;#177;3.76。康复组运动功能Brunnstrom分级,入院4周后上肢Ⅰ-Ⅲ级10例,Ⅳ-Ⅵ级20例;下肢Ⅰ-Ⅲ级15例,Ⅳ-Ⅵ级15例;手Ⅰ~Ⅲ级16例,Ⅳ-Ⅵ级14例。出院4个月后上肢Ⅰ-Ⅲ级5例,Ⅳ~Ⅵ级25例;下肢Ⅰ~Ⅲ级6例,Ⅳ-Ⅵ级24例;手Ⅰ~Ⅲ级7例,Ⅳ-Ⅵ级23例。结论对脑卒中功能障碍患者采用超早期康复技术,可有效地减少废用综合征,对其功能恢复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综合康复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观察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采用综合康复措施治疗56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治疗方法包括正确体位摆放、避免腕屈曲、关节注射、压迫性向心缠绕、冰疗、主动和被动运动、电针、超短波及药物治疗等,治疗时间为4周。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量表和目测类比评分法(VAS)对患者上肢关节被动运动范围、上肢和腕手关节的运动功能、疼痛及水肿程度进行评定。结果 56例患者经过为期4周的综合康复治疗后,其病情均有明显改善,共显效35例(62.5%),有效2l例(37.5%);治疗后患侧上肢关节被动运动范围、上肢及腕手关节的运动功能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均P〈0.05),上肢疼痛和水肿程度亦均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均P〈0.05)。结论 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具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4.
35例脑卒中偏瘫患者,男周例,女14例。年龄46~78岁,平均65.8岁。脑出血12例,脑梗死23例.左侧偏瘫22例,右侧偏瘫13例。全部病例的诊断都经过脑CT或MRI检查证实。住院时间24~160d。病程<3个月30例,rt6个月5例。肌张力降低11例,增高24例。所有的患者均住院进行内科常规治疗和整体康复。①体位治疗:在偏瘫早期,患者仰卧位时患侧的肩呷骨下垫高,使肩呷骨处于前伸位,同时患者上肢轻微外展,肘关节伸直与屈曲gO度交替,前臂旋后,腕关节微背屈,指关节轻度屈曲,手握纱布或毛巾卷;患者在侧卧位时后呷骨处于前伸位,患例上肢有支…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本体促通技术和运动再学习诱发上肢和手运动功能训练,探讨其对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 选择1998-06/2003-06辽宁省友谊医院康复科住院的脑卒中偏瘫患者4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相同形式的本体促通技术康复治疗,但治疗组患者还接受患肢运动再学习训练。偏瘫患者上肢、腕手运动功能评定采用简式Fugl-Meyer积分法;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采用Barthel指数法。同时对上、下肢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比较。治疗前后各评定1次。结果 40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两组治疗后上肢、腕手功能评分和Barthel指数均明显高于治疗前,治疗组治疗后各项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26.18&;#177;7.01),(16.17&;#177;5.73)分;(15.06&;#177;3.49),(8.17&;#177;2.23)分;76.43&;#177;8.54,51.46&;#177;7.32]。治疗组治疗前肩痛5例,肩关节半脱位6例,肩手综合征3例,上肢屈肌痉挛6例。治疗后分别为1例,2例,0例,2例。对照组治疗前肩痛4例,肩关节半脱位7例,肩手综合征3例,上肢屈肌痉挛6例。治疗后分别为4例,5例,2例,5例。结论 上肢和手运动功能训练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偏瘫患者上肢的综合能力,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限制患侧上肢被动运动的方法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征(SHS)的预防作用。对象:治疗组为1994~1996年入院的81例患者,采用限制患侧上肢被动运动的方法,脑卒中发作后随访231.6d。对照组为1991~1994年入院患者,未用上述方法,随访时间257.2d。方法:治疗组患者均未被确诊为肩手综合征,脑卒中后4个月内由训练有素的治疗师进行被动训练,限制患者自行被动训练。肩手综合征确诊后服用皮质类固醇。评估指标:肿胀指数、肩手综合征诊断和评估标准、Brunnstrom分级、感觉障碍评估。结果:治疗组肩手综合…  相似文献   

7.
急性卒中后手法治疗对肩手综合征患者P300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 目的:探讨早期手法康复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上肢功能改善的影响,同时探讨康复治疗前后患者P300的影响,为脑卒中后改善认知功能的康复机制提供临床依据。 方法:将42例脑卒中后肩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5例,治疗手法为对肩、肘、腕、手指诸关节行手法被动运动及定量运动;对照组17例,对患肢仅行良肢位摆放及无规则随意被动活动,两组治疗师选择采用盲法分组,治疗时间均为0.5h/次,2次/d。2个月后比较临床表现,采用Fugl-Meyer评定法评定康复治疗后偏瘫侧上肢的关节活动度和主动运动功能。对疼痛采用目测类比评分法(VAS)评定。对所有患者治疗前后进行事件相关单位(ERP)P300检查。 结果: ①对脑卒中患者予早期手法康复措施,在并发肩痛时,患侧上肢关节活动范围受限程度和疼痛程度均较非手法康复组轻。②经手法康复2个月后,脑卒中后肩痛患者患侧上肢的临床症状、关节活动度和运动功能均有改善(P<0.05),且手法康复组疗效显著优于非手法康复组。③治疗组手法康复2个月后,P300的潜伏期明显缩短,波幅明显增高(P<0.01)。 结论:早期康复干预可以预防和减轻脑卒中患者肩痛的发生程度,可改善康复期患侧上肢运动,且手法康复更显著改善偏瘫上肢运动功能;同时手法康复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手法按摩配合中药封包防治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2018年1月~2019年8月收治的60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30例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30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手法按摩配合中药封包治疗。比较两组干预前后上肢功能、治疗效果、生活能力、疼痛及躯体功能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干预3个月后上肢功能评分,生活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干预3个月后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临床疗效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手法按摩联合中药封包能够改善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的上肢功能,减轻疼痛,提高躯体活动功能。  相似文献   

9.
肩关节半脱位是脑卒中患者的常见并发症,其发生率高达60%~73%[1],对患者上肢功能的恢复有很大影响。我们对22例脑卒中患者采用早期预防性康复治疗并与22例按常规治疗的患者进行对照,结果如下。1资料与方法1.1对象44例急性脑卒中患者,发病时间1~3d,均经CT及临床确诊,随机分为①对照组22例,男14例,女8例,平均年龄58±10.23岁。脑出血9例,其中基底节6例、内囊3例;脑梗塞13例,其中基底节7例,多发性腔隙梗塞6例。平均住院时间28±12d。②康复组22例,男16例,女6例,平均年龄59±9.64岁。脑出血8例,其中基底节5例,内囊3例…  相似文献   

10.
刘慧萍  纵亚 《护理与康复》2009,8(10):864-865
总结脑卒中肩手综合征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对80例脑卒中肩手综合征患者采用正确摆放良肢位、自我锻炼法(Bobath握手法、Bobath撑手法)、手指缠绕、冷温水浸泡等方法,治疗及护理连续实施1月,患手疼痛减轻,上肢运动功能明显改善,总有效率为93.75%。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西方现代促通技术与中国传统推拿手法治疗偏瘫上肢屈肌痉挛患者痉挛缓解时间进行比较,分析两种方法治疗偏瘫上肢屈肌痉挛效果。 方法:①选择2002-12/2004-12上海几家医院及社区(奉贤中医院、龙华医院、长寿路地段医院、静安老年医院、市一医院宝山分院、市六医院、瑞金医院、华山医院以及田林社区)中的28例上肢屈肌痉挛的偏瘫患者,男17例,女11例;年龄31-85岁;改良Ashworth痉挛分级2~4级。均对干预方案知情同意。②抑制患侧上肢屈肌痉挛统一采用的现代促通技术:Rood易化技术中的快速刷擦、叩击等方法刺激患侧上肢伸肌;抑制技术中的持续缓慢牵伸方法,沿上肢长轴挤压肘、腕关节,在肘、腕关节伸展位时让患者将身体的重心移到患侧使之负重,必要时用分指板辅助伸指。中医推拿手法:刺激性手法中的滚法、揉法、捏拿等治疗手法施于患侧上肢伸肌。根据患者的情况每天或隔天做1次抗痉挛治疗。6次治疗分别是:第1次:促通技术5min;第2次:促通技术20min;第3次:推拿手法5min;第4次:推拿手法20min;第5次:结合治疗10min(先用促通技术结合推拿手法将肘、腕关节伸展,再负重保持至10min);第6次:结合治疗20min(先用促通技术结合推拿手法将肘、腕关节伸展,再负重保持至20min)。6次治疗在一两周内完成。③疗效评价: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分级标准(0~5级:0级:无肌张力的增加;5级:受累部分僵直)评估患者每次治疗前后上肢屈肌痉挛的程度,将治疗后改良Ashworth痉挛分级下降1级以上视为痉挛缓解;从治疗结束后痉挛缓解开始计算时间,到痉挛再次回到原来的级数所经过的时间视为痉挛缓解时间,将该时间作为疗效判定依据。④应用配对的秩和检验分析,用中位数表示均数,用四分位数间距表示均数的范围。结果:上肢屈肌痉挛的偏瘫患者28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相同治疗时间下,治疗效果比较:治疗时间为5min时,促通技术治疗与推拿手法疗效相同,痉挛缓解的时间分别是9.5和10.0min(P〉0.05)。治疗时间为20min时,促通技术治疗后痉挛缓解的时间明显长于推拿手法(37.5和26.0min,P〈0.05),两种方法结合治疗10min与推拿手法单独治疗20min痉挛缓解时间相近(P〉0.05)。两种方法结合治疗20min与促通技术单独治疗20min痉挛缓解时间相近(P〉0.05),促通技术和两种方法结合治疗明显优于推拿手法(P〈0.01)。②相同治疗方法,不同作用时间治疗效果比较:促通技术治疗20min痉挛缓解的时间明显长于促通技术治疗15min(37.5和9.5min,P〈0.01);推拿手法治疗20min痉挛缓解的时间明显长于推拿手法治疗5min(26.0和10(min,P〈0.01);两种方法结合治疗20min痉挛缓解的时间明显长于两种方法结合治疗10min(41.0和24.5min,P〈0.01)。 结论:促通技术和推拿手法在对偏瘫患者的抗痉挛治疗方面都有效,相同的治疗方法下,治疗时间越长,疗效越好。在相同治疗时间下,治疗时间为5min时,两种治疗方法治疗效果相同。治疗时间为20min时,促通技术显优势,与两种方法结合治疗效果相近,疗效均优于推拿手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以及脑卒中术后肩手综合征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将2003年8月-2006年4月收治的脑卒中患者1068例作为观察组,在给予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及护理的同时,采用合理的肢体位置摆放、运动训练、手法按摩、心理干预等方法进行护理;将2003年8月以前收治的830例脑卒中患者作为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和护理。采用rusl—Meyer评定法(FMA)对运动功能进行评分,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ADL进行评分,并比较2组患者脑卒中术后肩手综合征的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rusl—Meyer评分和MBI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肩手综合征发生率为15.6%,对照组发生率为20.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康复护理能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且能避免和减少脑卒中术后肩手综合征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自 1998年 11月~ 2000年 9月我们在对脑卒中患者一对一的康复治疗中,共治疗 9例丘脑出血的患者,男 3例,女 6例,平均年龄 64(49~ 72)岁。均为首次发病 1~ 3 h入院。康复治疗时间均在病后 7、 10、 15 d及 25 d以内进行。 2 方法 2.1 良肢位的设计 脑卒中患者发病后,患侧上肢主动运动尚末出现或主动运动控制能力差时,正确的患肢摆放对预防肩关节半脱位及肩-手综合征有重要的意义。 仰卧位:患侧肩胛下需放一软枕,上肢垫一长枕,使上肢呈伸展位。掌心向上,手中避免握健身球及握力圈等,防止手的痉挛及屈曲…  相似文献   

14.
近2年来,我科对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极早采取一系列康复措施预防肩手综合征,获得满意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68例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均为住院病人,符合1986年第二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诊断标准。住院期间(1月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康复组。对照组32例,脑出血12例,脑梗塞20例,男性22例,女性10例,患侧上肢肌力0~Ⅱ级13例,Ⅲ~Ⅳ级19例,年龄39~78岁(平均60.2岁)。康复组36例,脑出血15例,脑梗塞21例,男性21例,女性15例,患侧上肢肌力0~Ⅱ级20例,Ⅲ~Ⅳ级16例,…  相似文献   

15.
推拿疗法治疗脑卒中后非肩-手综合征性肩痛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推拿疗法对脑卒中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非肩-手综合征性肩痛的治疗效果。方法60例脑卒中后肩痛的患者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内科治疗和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推拿疗法治疗。根据发病时间长短不同治疗10~30d,每日2~3次。治疗后30d时测定上肢被动或主动上举180°时是否有肩痛。结果对照组肩痛发生率80%,观察组肩痛发生率43.3%(P<0.01)。结论推拿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肩痛有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以神经促通技术为主的综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2003-09/2004-12辽宁省友谊医院康复科收治的脑卒中患者60例,排除有明显意识障碍和严重认知障碍者,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常规药物组,每组30例。常规药物组仅给临床常规药物治疗,康复组在临床常规治疗的同时,采用神经肌肉促通技术,同时辅以功能性电刺激、经络导平针灸等综合方法进行康复治疗。疗程4个月。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价法评价其运动功能。结果两组患者均完成4个月的治疗,全部纳入结果分析。治疗前康复组和常规药物组运动功能评价法上肢评分相似(16.8&;#177;14.1,19.1&;#177;15.4。t=0.93~1.71,P&;gt;0.05);下肢评分相似(14.3&;#177;6.9,14.1&;#177;7.1,t=0.93~1.71,P&;gt;0.05)。治疗后常规药物组上肢评分较治疗前无明显改变(23.5&;#177;16.8,19.1&;#177;15.4。t=0.54~1.28。P&;gt;0.05),下肢评分较治疗前无明显改变(17.4&;#177;6.1,14.1&;#177;7.1,t=0.54~1.28,P&;gt;0.05);治疗后康复组上肢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提高(39.8&;#177;17.2,16.8&;#177;14.1,t=6.49~19.27,P&;lt;0.05),下肢评分明显提高(23.8&;#177;6.2,14.3&;#177;6.9,t=6.49~19.27,P&;lt;0.05)。治疗后康复治疗组上肢评分均值较常规药物组明显提高(39.8&;#177;17.2,23.5&;#177;16.8,t=12.66~23.24。P&;lt;0.05),下肢评分均值也明显提高(23.8&;#177;6.2,17.4&;#177;6.1,t=12.66~23.24,P&;lt;0.05)。结论以神经促通技术为主的综合康复有助于促进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7.
彭艳梅  钟新云 《中国康复》2009,24(4):260-260
目的:观察关节松动术对脑卒中肩手综合征患者康复的作用。方法:脑卒中肩手综合征患者6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均采用常规药物和康复治疗,观察组加用张力试验和上肢选择性运动等关节松动术。结果:治疗3个月后,2组患侧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均P〈0.01)。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显效及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卒中肩手综合征配合使用关节松动术能有效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肩-手综合征又称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脑卒中后由于交感神经功能紊乱,肩部活动受限及腕关节掌屈等,上肢血液回流受阻,很容易发生肩-手综合征。一旦发生肩-手综合征,治愈非常困难,对患侧上肢功能恢复影响极大。2000年10月~2001年10月对10例肩-手综合征患者进行康复,收效较好,现报告如下。1对象与方法1.1对象本组10例,均为首发,病程1~3月不等。其中男6例,女2例;年龄49~76岁。脑出血5例,脑梗死5例,均有中枢性偏瘫。入院后5~20d,患者出现肩部疼痛,手部肿胀,皮肤色泽发亮,皱纹变…  相似文献   

19.
郝玉红 《中国临床康复》2003,7(22):3068-3068
肩手综合征是脑卒中后患的常见并发症之一,主要表现为上肢出现肩手疼痛,皮肤潮红肿胀,皮温上升,手指屈曲受限,严重影响了上肢的功能恢复,如治疗不及时,最终导致手部肌肉萎缩,上肢功能丧失,从而影响患的生活自理能力.目前临床治疗还没有特效的治疗方法。采用通痹活血舒筋汤外用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80例,疗效明显,稳定。  相似文献   

20.
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在脑卒中和脑外伤上肢康复中的应用   总被引:24,自引:3,他引:24  
目的:定量评价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在脑卒中和脑外伤中的康复效果。方法:9例脑卒中和脑外伤患者使用夹板固定限制健侧手,患侧手进行每日6小时康复训练,共2周;在治疗前2周,治疗前和治疗后分别采用Carrol上肢功能评定和金子翼上肢功能评定对患者进行评价。结果:治疗后和治疗前及基线相比,两种评价方法值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和脑外伤上肢功能有显著的康复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