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一期前后联合入路全脊椎切除并脊柱稳定性重建治疗胸椎骨巨细胞瘤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自2001年3月至2007年6月采用一期前后联合入路全脊椎切除及脊柱稳定性重建治疗9例胸椎骨巨细胞瘤患者.结果 术中无死亡病例,无脊髓医源性损伤等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术后获20-52个月(平均29.6个月)随访,术后患者背部疼痛及放射性疼痛基本缓解,8例有神经压迫症状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改善.1例患者术后6个月复发,给予放射治疗.影像学复查内固定物固定良好,无脊柱失稳及假关节发生.结论 一期前后联合入路全脊椎切除及脊柱稳定性重建治疗胸椎骨巨细胞瘤可以根治性切除肿瘤,降低肿瘤局部复发的危险,是一种可行且有效的外科治疗技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一期前后联合入路全脊椎切除并脊柱稳定性重建治疗胸椎骨巨细胞瘤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自2001年3月至2007年6月采用一期前后联合入路全脊椎切除及脊柱稳定性重建治疗9例胸椎骨巨细胞瘤患者.结果 术中无死亡病例,无脊髓医源性损伤等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术后获20-52个月(平均29.6个月)随访,术后患者背部疼痛及放射性疼痛基本缓解,8例有神经压迫症状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改善.1例患者术后6个月复发,给予放射治疗.影像学复查内固定物固定良好,无脊柱失稳及假关节发生.结论 一期前后联合入路全脊椎切除及脊柱稳定性重建治疗胸椎骨巨细胞瘤可以根治性切除肿瘤,降低肿瘤局部复发的危险,是一种可行且有效的外科治疗技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颈胸段脊柱肿瘤前后联合入路全脊椎切除方式、内固定重建技术及其预后。方法 自1999年6月至2004年6月,对11例颈胸段脊柱(C3-T4)骨肿瘤患者实施全脊椎切除术。其中原发性骨肿瘤9例,包括骨巨细胞瘤4例,软骨肉瘤3例,动脉瘤样骨囊肿2例。转移性肿瘤2例,原发灶来源于甲状腺癌、前列腺癌各1例。经前后联合入路行单椎节切除9例、两个椎节切除2例。经一期或二期前后联合入路行肿瘤切除与内固定重建。前路采用钛网/植骨加Orion、Zephir等带锁钢板内固定,后路SUMMIT、Vertex内固定系统重建。结果术后随访1年至4年,所有患者局部疼痛和神经症状均有改善或缓解,7例患者神经功能完全恢复。1例软骨肉瘤患者术后2年局部复发,1例骨巨细胞瘤1年后局部复发,但神经功能无下降。其余患者均在进一步随访中。结论 可根据肿瘤的性质和侵犯部位、患者对手术耐受力、预期寿命等选择相应的颈胸段前后联合入路手术进行全脊椎切除术。全脊椎切除能显著降低颈胸段脊柱原发性骨肿瘤局部复发率,改善脊髓神经功能,提高手术疗效。颈胸段脊柱全脊椎切除技术具有较高的难度及风险,应注意熟悉局部的解剖结构,防止或降低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骨巨细胞瘤(Giant cell tumor,GCT)是一种局部具有侵袭力的良性肿瘤,多见于长骨干骺端,颅骨GCT十分罕见,占所有GCT的不到1%。颅骨GCT的临床、影像学表现不典型,且容易与某些疾病相混淆,因此术前诊断困难。手术切除是其主要治疗方法,但术后是否需要放疗存在争议。随着成像设备、免疫组化技术、显微神经外科及放疗设备的发展,颅骨GCT在影像诊断、病理诊断、手术及术后放疗等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现就颅骨GCT的诊断、治疗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颅骨巨细胞瘤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颅骨巨细胞瘤的诊断和治疗原则。方法对2001年6月至2004年5月间手术治疗经病理证实的颅骨巨细胞瘤11例进行总结。结果11例患者5例肿瘤位于颞骨,5例位于蝶骨,1例位于额骨,临床表现以第Ⅱ~Ⅷ颅神经受累多见,CT上可见局部颅骨的破坏,MRI上肿瘤在T1像和他像上多呈混杂信号,尤其是T2像上的低信号多见。手术则分别采用额颞开颅、颞部人路、经蝶人路和经额人路,3例全切除,5例近全切除,3例大部分切除。手术并发症包括视力减退和脑脊液耳漏各1例。术后9例患者经过11个月至4年的随访,其中6例接受了放疗,结果所有患者肿瘤均无明显复发,能够恢复正常工作和学习。结论颅骨巨细胞瘤可根据其特有的临床、影像学特点诊断,手术是首选的治疗方法,术后放疗的效果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前后联合入路颈椎肿瘤手术中不同麻醉处理方式的临床疗效。方法通过对2011-06—2013-03收治的72例颈椎肿瘤患者在手术治疗过程中采取两种不同的麻醉方式,比较两种不同麻醉方法的视觉模拟评分、镇痛效果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2组患者治疗前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镇痛效果的有效率分别为71.9%、93.8%,术后常见并发症的发病率分别为28.1%、15.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可以有效改善视觉模拟评分,提高镇痛效果的治疗有效率,同时可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7.
经胸联合后正中入路切除胸椎哑铃型神经源性肿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胸椎哑铃型神经源性肿瘤的手术方法。方法 1991年3月至1999年3月经胸联合后正中入路一期切除胸椎哑神经源性肿瘤7例,其中神经纤维瘤4例,神经鞘瘤2例,恶性神经鞘瘤1例。结果 6例获肉眼下全切除,1例次全切除,所有患症状均不同程度改善。随访6例,平均3.5年,5例正常生活、工作,1例恶性神经鞘瘤3例前次全切除刚结束放射治疗,未见复发。结论 经胸联合后正中入路能满意暴露肿瘤,安全切除复杂的胸椎哑铃型神经源性肿瘤。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鞍上脑膜瘤经前纵裂入路切除的价值及效果。方法 29例经MRI检查及术后病理检查确诊为鞍上脑膜瘤患者,瘤体最大直径3~6 cm,采用小骨窗(约4 cm×5 cm)经前纵裂入路显微手术切除。结果肿瘤全切除25例(86%)(SimpsonⅠ、Ⅱ),次全切除4例。视力视野改善者19例。术后尿崩症2例,电解质紊乱1例,无手术死亡。结论鞍区脑膜瘤向前方、上方、鞍内生长者,采用小骨窗经前纵裂入路能较好显露瘤体,脑组织牵拉轻,并发症发生率低,显著提高肿瘤的全切除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应用经纵裂-胼胝体前部入路切除侧脑室中枢神经细胞瘤的效果.方法 对经纵裂-胼胝体前部入路手术切除16例中枢神经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6例患者,肿瘤最大径2 ~4 cm7例,>4 cm9例;病变基底位于透明隔9例,位于一侧脑室的外侧壁7例,脑室扩大8例;全切12例,次全切4例(术后行放疗),无手术死亡,术后均出现短暂缄默症,2周后消失;5例出现偏瘫,经康复后可以行走;4例发生脑积水,行脑室-腹腔分流术.随访14例,时间为1-7年,无复发.结论 应用经纵裂-胼胝体前部入路手术,利用颅腔自然间隙,脑组织损伤少,术后反应轻,是切除侧脑室中枢神经细胞瘤的较好入路;肿瘤与侧脑室外侧壁和下壁的粘连是影响肿瘤全切的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颅骨巨细胞瘤的诊断要点、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09~2010-09我院神经外科手术治疗3例患者临床、影像和病理资料以及术后随访情况。结果本组3例病人,1例术后放疗再手术,1例术后放疗,1例放疗后手术。平均随访37月,1例复发,1例恶变,1例无复发。结论颅骨巨细胞瘤是少见的低度恶性肿瘤,根据生长特点、影像特征不难做出诊断,术前放疗可减少术中出血、局部复发,且预后与手术切除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1.
背景:桡骨远端骨巨细胞瘤瘤段切除后重建方法较多,但是各种重建方法术后腕关节功能均较差。有关大段同种异体骨重建桡骨远端骨关节缺失国内报道少。 目的:观察应用瘤段切除、同种异体骨关节移植治疗桡骨远端骨巨细胞瘤的效果。 设计、时间及地点:回顾性病例分析,病例来自2003-07/2008-01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骨科。 对象:按纳入标准选择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骨科收治的桡骨远端骨巨细胞瘤患者9例,男5例,女4例,年龄17~39岁,平均年龄29.6岁;其中左侧4例,右侧5例;按Campanacci影像学分级Ⅱ级3例,Ⅲ级6例。 方法:全部患者均采用瘤段切除、同种异体桡骨远端骨关节移植,钢板内固定治疗,定期门诊随访,采用Mankin评分方法进行功能评定。 主要观察指标:①腕关节活动度。②X射线平片表现。③Mankin评估结果及术后并发症。 结果:9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门诊随访7例,电话随访2例),随访时间12~64个月。术后腕关节平均活动范围为掌屈32.8°,背伸44.4°;较术前掌屈29.4°,背伸26.7°明显提高。X射线可见骨愈合良好,未见明显骨质吸收。全部患者腕关节处均有不同程度的骨关节炎、关节间隙变窄等,但无疼痛出现。所有患者骨内无复发,仅1例术后2年软组织内复发,并再次行软组织内肿瘤切除,复发率为11%。9例患者中按Mankin标准评定,优3例,良4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为80%。所有患者未见肺部转移,异体骨植骨区及全身无排异反应,术后无感染、骨不连、不愈合、骨质明显吸收及钢板螺钉断裂松动等并发症。 结论:瘤段切除复合同种异体骨移植重建腕关节治疗Campanacci Ⅲ级、复发及合并病理性骨折的桡骨远端骨巨细胞瘤术后复发率低,腕关节活动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后方经椎弓根入路脊髓减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6年3月至2009年12月北京宣武医院神经外科行后方经椎弓根脊髓减压术的7例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的患者,通过手术前后症状改善和手术疗效对比,评估该方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结果 术后随访时间平均13.7个月,5例术后下肢运动功能显著改善,1例术后一过性单侧下肢肌力下降,1例左下肢瘫痪.神经根性症状和二便功能术后均有较好缓解.末次随访时JOA评分较术前提高2.9分,术后复查脊柱稳定性良好.结论 后方经椎弓根入路脊髓减压术治疗胸椎后纵韧带骨化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侵犯颅底及颌面部骨巨细胞瘤的诊断与手术治疗. 方法 对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自2001年3月至2009年4月收治的3例侵犯颅底及颌面部骨巨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该病的诊断要点、鉴别诊断及手术治疗体会.3例患者肿瘤均位于中颅窝底,向外侵及颌面部,临床症状以颅神经症状和面容改变为主.CT及MRI提示病变呈膨胀、破坏性生长.3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2例患者术后行放射治疗. 结果 3例患者术后效果良好,术后病理证实均为骨巨细胞瘤.随访中1例患者肿瘤复发但生长缓慢,另一例未见明显复发. 结论 侵犯颅底及颌面部骨巨细胞瘤的诊断可根据其生长特点、其引起的颅神经症状及影像学特征来做出判断.手术是其治疗的首选方式,术后是否放疗仍存在争议.  相似文献   

14.
15.
The most common of age distribution ranges from second to fourth decade of life and patients with giant cell tumors (GCT) aged less than 18 years is more uncommon. We are aiming to reveal what the conservative nerve-sparing surgery values for adolescent patients with sacral GCT. We retrospectively reviewed 15 adolescent patients with sacral GCT aged <eighteen years, who received the conservative nerve-sparing surgery at our center from 2007 to 2018. Four patients presented with tumor of Campanacci grade II and 11 patients with grade III. According to the location of tumor at the sacrum, we classified the surgical resection of sacral giant cell tumor into three types. In our adolescent cohort, nine had the aortic balloon occlusion and five received the selective arterial embolization. All patients were free of disease and no one had the pulmonary metastasis or died of disease. All five wound complications required the debridement. 6 out of 15 patients had the local recurrence that required surgery treatment. The average time to recurrence after initial surgery in the present adolescent cohort was 22.4 months. Two patients had the surgical site infection and three had the wound dehiscence. One had the femoral artery thrombosis due to the aortic balloon occlusion and received the surgical removal of thrombosis. With the help of preoperative selective embolization and intraoperative aortic balloon occlusion, adolescent patients undergoing conservative nerve-sparing surgery for giant cell tumor of sacrum based on the proposed surgical resection classification have an acceptable clinical outcome and neurologic func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