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川崎病的诊断、治疗,便于临床治疗方法的总结。方法:分析本院52例小儿川崎病患儿临床表现、辅助检查以及治疗与好转,总结采用静脉注射阿司匹林和丙种球蛋白对治疗川崎病的临床疗效。结果:本组病情稳定出院50例,占96.2%,3个月后对患儿复查没见冠状动脉扩张;2例患儿没有采用丙种球蛋白,发病3周的时候心脏超声检查示心包积液,出院后半年时间随访心包积液消失。结论:在临床止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川崎病的诊断和治疗,以免误诊、漏诊,确保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2007。2010年58例儿童川崎病住院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辅助检查及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表明典型川崎病46例,非典型川崎病12例。有发热、球结膜充血、口唇皲裂潮红、杨梅舌、皮疹、指(趾)端硬肿,肛周脱皮,发热为最早、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期,5岁以内儿童多见。发病早期可发现冠状动脉病变,少数可并发多器官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小儿川崎病的典型临床表现,从而指导临床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其临床表现分为完全性川崎病组(cKD组)42例及不完全性川崎病组(iKD组)26例,统计不同组别患川崎病典型临床表现的发生率率。结果 42例cKD组患儿发热、球结膜充血、口唇改变、皮疹、手足硬肿脱皮、颈部淋巴结肿大、肛周脱皮等发生率分别为100%,100%,88.1%,80.1%,95.2%,83.3%,92.9%,iKD组分别为100%,42.3%,84.6%,38.5%,57.7%,19.2%,42.3%;KD组患儿WBC、CRP、Plt、ESR、Hb、ALT、ALB、尿沉渣WBC等实验室指标的阳性比例分别为52.4%,57.1%,19.0%,90.5%,16.7%,11.9%,9.5%,9.5%,而iKD组患儿上述实验室指标阳性比例分别为53.8%,57.7%,15.4%,88.5%,15.4%,7.7%,7.7%;cKD组患儿超声心动图所示冠状动脉异常(CAL)的比例为23.8%,iKD组患儿超声心动图所示CAL比例为46.2%;cKD组患儿ECG异常比例为26.2%,iKD组患儿ECG异常比例为57.7%;2组患儿发热、口唇改变、WBC、CRP、PLT、ESR等比例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而cKD组患儿球结膜充血、皮疹、手足硬肿脱皮、颈部淋巴结肿大、肛周脱皮等发生率显著高于iKD组患儿(P均<0.05),iKD组患儿CAL比例、ECG异常的比例均高于cKD组患儿(P均<0.05)。结论与完全川崎病患儿相比,不完全川崎病患儿的症状、体征更不特异,容易造成误诊、漏诊,但WBC、CRP、PLT、ESR等实验室指标以及超声心动图、ECG等辅助检查手段对不完全川崎病患儿的诊断意义更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小儿川崎病的临床诊治措施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牟4月至2010年4月我科收治64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在临床观察中发现的26例冠状动脉受累患儿,4例在病情出现的10天内进行诊断处理,22例在10天之后得到确诊,在治疗时采取了静脉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随防时间12个月~2年。当患儿的发热消退后,冠状动脉内径也在1周内恢复正常状态。且未出现扩张现象;结论:早期诊治是减少其心血管损害和其后遗症发生的关键,大剂量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能有效防止冠状动脉病变。  相似文献   

5.
川崎病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 (简称MCLS) ,是一种原因未明的小儿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我院儿科近 8年来共收治本病患儿 53例 ,笔者对其临床经过做了较细致的观察及护理 ,现分析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53例患儿中 ,男 3 7例 ,女 16例 ;~ 1岁 18例 ,~ 2岁15例 ,~ 3岁 7例 ,~ 4岁 8例 ,4岁以上 5例。年龄最小 4个月 ,最大 9岁。53例均有发热 ,多为弛张热 ,体温 3 8.0~3 9 .5℃ 3 3例 ,3 9.5℃以上 2 0例 ;其中 14例出现双峰热。热程 5~ 2 5d ,平均 10d。48例于发病 1~ 8d(平均 3 .8d)出现斑丘疹、猩红热样疹或荨麻疹 ,以面部、四肢…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典型川崎病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方法:对我院2008年12月-2012年12月收治的23例不典型川崎病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指标进行分析。结果:发热、球结膜充血、1:7唇潮红辍裂、指趾端膜状脱皮、肛周潮红脱皮、颈部淋巴结肿大、手足硬结水肿、卡痂红、皮疹的发病率依次为:95.65%、78.26%、73.91%、69.57%、56.52%、47.82%、47.82%、43.48%、26.09%,伴咳嗽20例、腹泻8例、头晕头痛2例,其中血小板升高、血沉增快、白细胞升高、CRP升高、血红蛋白下降、心肌酶升高、尿常规、白细胞〉10/HP、超声心动图示冠脉扩张10例、冠脉瘤1例、心包积液2例、胸片异常15例、心电图异常8例、脑电图异常1例。结论:不典型川崎病可结合实验室指标拟诊,尽早作超声心动图,早期应用免疫球蛋白及阿司匹林,减少冠脉动脉损害.  相似文献   

7.
川崎病(KD)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MCLS),是一种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好发于婴幼儿。主要病理改变为全身性血管炎,特别容易侵犯冠状动脉,是儿童及青少年冠状动脉性疾病的主要原因。近年来我国川崎病发病率有增加趋势。笔者对1992年4月-2002年4月我院13例川崎病患儿进行分析,探讨其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中医药治疗川崎病1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安效先 《中医杂志》1989,30(8):31-32
川崎病又称急性热性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好发于4岁以下小儿。本病自1967年日本川崎富作首先发现以后,国内屡有报告,至今病因未明。我们用中医药治疗10例效果尚  相似文献   

9.
川崎病是全球好发于婴儿和幼年儿童的一种原因不明的全身性血管炎综合征,诊断缺乏特异性,极易造成误诊、漏诊。为了加深对该病的认识,笔者收集并分析了我院55例川崎病患儿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正>川崎病是全球好发于婴儿和幼年儿童的一种原因不明的全身性血管炎综合征,诊断缺乏特异性,极易造成误诊、漏诊。为了加深对该病的认识,笔者收集并分析了我院55例川崎病患儿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收集我院2003年1月—2008年10月收治的川崎病患儿55例,临床诊断标准均符合日本MCIS研究委  相似文献   

11.
小儿川崎病34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韦俊  王晓琪 《中医杂志》1999,40(3):163-164
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川崎病34例。急性期下为气营两燔,热毒发斑型,用清营汤化裁;恢复期辨证为热灼津液,阴虚内热型,用知柏地黄汤化裁。同时应阿斯匹林等治疗,结果全部治愈。经随访1-15年,检查心电图,B超均正常。  相似文献   

12.
川崎病亦称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病因尚不完全清楚的以变态反应性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小儿急性发热性疾病。临床表现复杂多变,症状出现时间不一,给临床早期诊断带来一定困难,若错过急性发热起的干预治疗,则往往造成严重并发症。为准确、尽早认识该病,力争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对28例川崎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总结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中西药合用治疗川崎病38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川崎病(KD),又名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MCLS),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急性、热性、发疹性疾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本病因血管受损,故易导致冠状动脉瘤及缺血性心脏病发生。在本病不同时期近似于中医学“斑疹”、“血瘀”。我院1994年1月~19...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分析小儿川崎病的早期诊断特点和治疗方案。方法:选取2009年06月-2012年06月我科收治的188例川崎病患儿,观察并总结患儿的临床症状特征、实验室及辅助检查结果,并于确诊后给予人免疫球蛋白及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疗效。结果:患儿具有发热、结膜充血,均未见眼部分泌物、口唇改变、杨梅舌、皮疹、四肢末端改变、颈部淋巴结肿大的症状。本组病例中发病早期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c反应蛋白水平增高、血沉增快等实验室检查异常发生率分别为63.3%、92%、75.5%,37.8%行心脏超声检查提示存在冠状动脉损害。治疗上95.7%的患儿静脉滴入人免疫球蛋白后48小时左右体温降至正常,有3.7%静注人免疫球蛋白72小时体温未降至正常,按原剂量再次静注人免疫球蛋白后体温可降至正常。结论:小儿川崎病早期的主要临床表现有发热、眼结膜充血、口唇潮红皲裂、杨梅舌、皮疹、手足硬肿、颈淋巴结肿大等.出现以上症状时应考虑到川崎病可能,并结合其实验室及辅助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以对川崎病进行早期诊断。早期应用丙种球蛋白及阿司匹林抗炎治疗可明显改善患儿发热症状,以期减轻冠脉病变程度,改善患儿预后。  相似文献   

15.
中西医结合治疗川崎病2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相似文献   

16.
败血症合并川崎病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川崎病(简称KD)曾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变为主要病理改变的急性发疹性疾病,病原至今尚不明确,一般认为与细菌或病毒感染及其免疫反应有关。现将我院儿科1990—2009年住院的86例川崎病常规血培养中发现3例合并败血症的资料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小儿不完全川崎病的诊断和临床表现,增强小儿不完全川崎病的早期确诊率,降低川崎病的延迟诊断和冠状动脉病变的出现。方法:选取10例小儿不完全川崎病和20例典型性川崎病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不完全川崎病和典型性川崎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特点以及彩色超声心电图的区别。结果:不完全川崎病患者的临床诊断症状相比典型性川崎病患者明显降低(P<0.05);不完全川崎病患者和典型性川崎病患者的检查指标中白细胞、血小板、C-反应蛋白等没有显著差异(P>0.05);不完全川崎病患者的二维超声显示冠状动脉受累几率为40.0%,典型性川崎病患者的为30.0%,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完全川崎病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出现几率较高,在临床上应着重注意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小儿川崎病误诊原因及防范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1年至2010年近10年收治的小儿川崎病128例,其中误诊病例36例。结果:小儿川崎病不典型者较多,易导致误诊误治。结论:提高对小儿川崎病的认识,特别是不完全川崎病的认识,对发热持续5天以上的患儿,应注意川崎病的可能,避免误诊。  相似文献   

19.
王珊  周燕群 《内蒙古中医药》2011,30(13):168-169
目的:探讨小儿川崎病的临床特点及护理方法。方法:对我院61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对患儿的症状和体征观察实施相应的有效护理措施,同时对患儿及家属进行健康心理指导。结果:61例川崎病患儿58例治愈出院,3例发生冠状动脉改变,经随访3月均恢复正常。结论:对川崎病患儿实施有效合理护理是缩短疗程,提高治愈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其基本病理改变为全身血管炎。本病缺乏特异性检测指标。且近年有发病增多趋势,不典型病例也增多,如治疗不及时,冠脉损害的发病率会明显增高。该病与成人缺血性心脏病关系密切,已引起临床重视。1999年1月-2004年12月,本院收治81例川崎病患儿,现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