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研究乳腺癌组织中nm23-H1和CD44v基因蛋白表达量与肿瘤腋下淋巴结转移等多个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流式细胞术对60例乳腺癌组织中的nm23-H1和CD44v基因蛋白表达进行定量研究。结果 nm23-H1基因蛋白在乳腺癌组织中表达阳性率为21.7%(13/60),nm23-H1蛋白表达与肿瘤大小、临床分期和腋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CD44v在乳腺癌组织中表达阳性率为61.7%(37/60),CD44v蛋白表达与组织学分级、肿瘤大小、临床分期和腋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性。结论 CD44v和nm23-H1基因在乳腺癌的侵袭和淋巴结转移过程中发挥正、负性调控作用,对判断乳腺癌预后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凋亡抑制蛋白Survivin和转移抑制蛋白nm23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腋淋巴结转移和5年生存率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80例乳腺癌组织中Survivin,nm23的表达,分析其与腋淋巴结转移和5年无病生存率之间的关系。结果:Survivin蛋白在乳腺癌中阳性表达率为68.75%(55/80),与腋淋巴结转移呈低度正相关(r=0.263,P=0.019),与5年无病生存率呈低度负相关(r=-0.255,P=0.024);nm23阳性表达率为57.50%(46/80),与腋淋巴结转移呈低度负相关(r=-0.253,P=0.024),与5年无病生存率低度正相关(r=0.235,P=0.037)。Survivin和nm23蛋白表达与肿瘤病理类型、发病年龄、临床分期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Survivin蛋白的抑制凋亡作用和nm23蛋白的抑制转移作用可能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联合检测有助于判断乳腺癌的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nm23-H1基因在人乳腺癌和良性乳腺疾患中的表达规律,及其与淋巴结转移等预后因素之间的关系。 方法 乳腺组织标本共76例,HE染色对病变进行病理诊断,以鼠抗人nm23-H1单克隆抗体IgG2a、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nm23-H1基因在乳腺组织中的表达产物。 结果 ①nm23-H1表达产物位于胞浆;②nm23-H1表达频率在良性乳腺疾患中明显高于乳腺癌中;③nm23-H1的表达与乳癌淋巴结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一23-H;基因在人乳腺癌和良性乳腺疾患中的表达规律.及其与淋巴结转移等预后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乳腺组织标本共76例,HE染色对病变进行病理诊断,以且抗人urn刀一写单克隆抗体IgG。、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n。23-H;基因在乳腺组织中的表达产物.结果①"m23-H;表达产物位于胞浆;②"m23一马表达频率在良性乳腺疾患中明显高于乳腺癌中;③"m23一q的表达与乳疗淋巴结转移负相关.结论"m23-H;的检测在评估乳腺肿瘤的恶性程度及淋巴转移上有肯定的意义,且是评估乳腺癌患者预后有价值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粘附分子CD44和抑癌基因nm23与乳腺癌侵袭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对30例乳腺癌及10例乳腺良性肿瘤组织中CD44V6和nm23-H1基因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乳腺癌组织中CD44V6及nm23-H1的表达明显高于乳腺良性肿瘤;CD44V6和nm23-H1的阳性表达与乳腺癌的临床分期和是否有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而与乳腺癌的病理类型无关。结论:CD44V6和nm23-H1异常表达是乳腺癌发生发展,浸润转移的重要分子学改变。同时检测两者可更好地预测其进展程度和对淋巴结转移的判断。  相似文献   

6.
CD44v3在乳腺癌及其淋巴结转移组织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粘附分子CD44v3在乳腺肿瘤浸润转移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 应用病理形态观察及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50例乳腺癌及23例淋巴结转移灶的CD44v3蛋白表达情况进行检测。结果 CD44v3在乳腺良性组织表现为肌上皮细胞着色;在浸润性乳腺癌中,除肌上皮细胞外,有此癌细胞胞膜也着色。癌细胞胞膜表达阳性率达58.8%,与乳腺癌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癌栓、肿瘤大小及病理核分裂未见相关关系。CD44v3在淋巴结转移灶中仅表现为转移癌细胞胞膜表达,其阳性率为52.1%,与原发灶接近。结论 CD44v3在乳腺癌癌细胞胞膜呈阳性表达,其意义及在侵袭转移中的作用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nm2 3 H1和CD4 4v蛋白表达及其与胆管癌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对 35例胆管癌中nm2 3 H1和CD4 4v蛋白表达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2 1例nm2 3 H1蛋白表达阳性 ,阳性表达率为6 0 .0 % ,FI值为 (1.11± 0 .2 5 ) ,nm2 3 H1表达量与胆管癌的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 ;2 5例CD4 4v蛋白表达阳性 ,阳性表达率为 71.4 % ,FI值为 (1.5 0± 0 .5 0 ) ,CD4 4v表达量与胆管癌的发生、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结论nm2 3 H1蛋白表达与胆管癌的发展有关 ,CD4 4v蛋白表达与胆管癌的发生、发展有关 ,两者均可反映胆管癌的恶性生物学行为  相似文献   

8.
声门上型喉癌颈淋巴结转移与nm23基因表达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声门上型喉癌组织中nm23/NDPK的表达及与癌恶性度和颈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结果:80例喉癌原发灶中NDPK表达阳性率58.8%;其中无颈淋巴结转移者阳性率为69.8%,伴有颈淋巴结转移者阳性率45.8%,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低度恶性原发灶中NDPK表达阳性率68.8%,高度恶性阳性率45.9%,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高度恶性原发灶NDPK表达阴性病例颈淋巴结转移率显著高于低度恶性NDPK表达阳性病例颈淋巴结转移率(P<0.01)。结论:nm23基因在声门上型喉癌颈淋巴结转移过程中发挥负性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CD44v6蛋白表达在乳腺癌侵袭、转移和预后中的作用。方法: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04例浸润性乳腺癌石蜡切片中肿瘤细胞CD44v6的表达,结合临床和病理资料作分析。结果:CD44v6主要定位于细胞质。CD44v6蛋白表达与浸润性乳腺癌的组织学类型无关(P>0.05),与患者年龄大小无关(P>0.05),CD44v6在髓样癌、浸润性小叶癌、管状癌、浸润性导管癌、管内为主的浸润性导管癌的阳性率分别为69.2%、71.4%、79.2%、0%、72.8%在年龄>50岁和年龄≤50岁患者的表达为66.7%、74.3%。CD44v6与乳腺癌的组织学分级有关(P<0.05)。Ⅰ级阳性表达率为64.5%,Ⅱ级为94.1%,Ⅲ级87.5%。CD44v6蛋白表达与乳腺癌浸润程度、腋窝淋巴结转移、存活时间有关(P<0.05),且随着肿瘤组织浸润程度的增加,表达强度增大(P<0.05)。CD44v6在组织浸润Ⅰ级、Ⅱ级、Ⅲ级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55.8%、87.5%、95.2%。在腋窝淋巴结转移为(-)、( )、( )的乳腺癌标本中,CD44v6蛋白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27.3%、68.8%、89.7%表明CD44v6蛋白表达与腋窝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结论:黏附分子CD44v6的表达与浸润性乳腺癌的浸润、转移、预后有关,CD44v6可作为一个与乳腺癌预后密切相关的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nm23H1与大肠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利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Southernblot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LSAB法),检测80例大肠癌及正常粘膜DNA中nm23H1杂合性缺失(nm23H1LOH)和石蜡组织切片中nm23H1蛋白表达。结果:80例中45例为杂合子,其中LOH14例,9例有淋巴结转移,31例无LOH者,仅6例有淋巴结转移(P<0.01);nm23H1蛋白表达阴性20例中11例有淋巴结的转移,表达阳性25例中4例有淋巴结转移(P<0.01)。nm23H1LOH和nm23+H1蛋白表达阴性者在DukesC/D期较A、B期多见(P<0.05)。LOH和蛋白表达与年龄、性别、肿瘤大小、部位、组织类型无关。结论:nm23H1LOH与大肠癌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蛋白表达与大肠癌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检测大肠癌组织DNA中nm23H1LOH和组织切片中nm23H1蛋白表达,可能成为预测大肠癌淋巴结转移的生物学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 :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C( VEGF-C)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 S-P法检测 5 7例乳腺癌石蜡包埋标本中 VEGF-C的表达情况。结果 :淋巴结转移与组织学分级、脉管侵犯有显著性差异 ( P <0 .0 5 )。 2 8例 VEGF-C阳性病人中 ,淋巴结转移阳性者 2 0例 ( 71 .43 % ) ,明显高于无转移者 ( P <0 .0 5 )。结论 :VEGF-C可作为判断淋巴结转移状况的指标之一 ,从而进一步推断病人的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MDR-1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与大肠癌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用逆转录PCR定量法检测16例原发大肠癌病人的正常大肠粘膜和癌组织中MDR-1mRNA的含量,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其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组织形态等多因素的关系。结果:筛选出MDR-1mRNA的表达量与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与其他因素无关。结论:MDR-1mRNA高表达的大肠癌细胞可能较相对低表达的大肠癌细胞具有更强的扩散转移能力;MDR-1基因的作用可能不仅限于细胞耐药性,还影响细胞的其它生物学行为。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CD44v6和nm23-H1在鼻咽癌的表达及其与颈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81例鼻咽癌组织中CD44v6和nm23-H1蛋白产物.结果81例鼻咽癌中CD44v6和nm23-H1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2.8%和29.6%.51例颈淋巴结转移阳性组CD44v6蛋白表达率(82.4%)高于30例阴性组(56.7%)(P<0.05),而nm23-H1蛋白表达率(21.6%)低于阴性组(43.3%)(P<0.05).CD44v6阳性表达伴nm23-H1阴性表达的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可能性大.结论CD44v6和nm23-H1基因在鼻咽癌淋巴结转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检测CD44v6和nm23-H1基因的表达可作为临床预测淋巴结转移和估计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乳腺癌组织内淋巴管密度(lymphatic vessel density,LVD)及其与腋窝淋巴结癌细胞转移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5-核苷酸酶和碱性磷酸酶组织化学双霞染色法,对50例乳腺组织标本(包括乳腺癌组织标本40例,乳腺纤维瘤组织标本5例,正常乳腺组织标本5例)中的LVD进行光镜观察和图像分析.结果 乳腺癌组织中的LVD值16.10±1.51,明显大于乳腺纤维瘤组织中的LVD值12.45±0.47,也大于正常乳腺组织中的LVD值12.37±0.45.在腋窝淋巴结出现癌转移组,其乳腺癌组织中的LVD值17.74±0.48,明显大于无腋窝淋巴结癌转移组的LVD值为14.88±0.49.结论 乳腺癌组织中的LVD与腋窝淋巴结癌转移状态密切相关,是预测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状态的有价值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超声弹性成像和CDFI诊断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23例女性乳腺癌患者同侧123枚腋窝淋巴结进行二维超声、CDFI及超声弹性成像检查,123枚腋窝淋巴结均有病理诊断作为金标准。CDFI对腋窝淋巴结血流进行分型,超声弹性成像对腋窝淋巴结弹性评分。对比分析淋巴结血流分型与超声弹性评分诊断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准确性。结果:乳腺癌非转移性腋窝淋巴结血流以Ⅰ型为主,占48.15%,弹性评分以≤2分为主,占74.07%;转移性淋巴结血流以Ⅲ型为主,占49.28%,弹性评分以≥3分为主,占86.96%。以淋巴结血流分型Ⅲ型为界值诊断腋窝淋巴结转移的 ROC 曲线下面积、准确度分别为0.763、67.48%。以弹性评分≥3分为界值诊断腋窝淋巴结转移的 ROC 曲线下面积、准确度分别为0.884、81.30%。淋巴结血流分型与超声弹性成像评分的 ROC曲线下面积及准确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者联合诊断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准确度为85.37%,高于两者单独指标的诊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弹性评分诊断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准确度高于CDFI血流分型,二者联合可以提高术前临床诊断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7.
MMP-2、CD44v6、端粒酶活性与宫颈癌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MMP-2、CD44v6、端粒酶活性与宫颈癌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和银染色端粒酶重复扩增法分别检测62例宫颈癌对MMP-2、CD44v6、端粒酶的表达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正常宫颈组织对MMP-2、CD44v6呈低表达,其端粒酶活性低。而在宫颈癌组织中MMP-2、CD44v6均呈高表达,其端粒酶的活性增强。有淋巴结转移组其MMP-2、CD44v6呈过高表达,端粒酶活性明显增强,与无淋巴结转移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MMP-2、CD44v6、端粒酶的表达与宫颈癌有关。且MMP-2、CD44v6、端粒酶阳性表达组织具有淋巴结转潜能。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大肠癌中nm23-H1表达与浸润的转移的关系。本文应用链霉菌素-生物素(LSAB)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74例大肠癌中nm23-H1和Ⅳ型胶原的表达。结果发现大肠癌中nm23-H1阳性率为71.6%,nm23-H1你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有关,nm23-H1的表达在Ⅳ型胶原表达不同肠癌中无明显差异。结果:nm23-H1低表达可能仅在大肠癌转移过程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