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亚低温治疗急性重症颅脑损伤80例临床体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彭成  胡生  赵刚 《中国现代医生》2008,46(16):73-74
目的探讨急性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应用亚低温治疗的疗效。方法亚低温治疗组80例患者均于伤后18h内行常规治疗同时行亚低温治疗,控制肛温为32℃-34℃,于降温前及亚低温过程中监测体温、心率、血压、呼吸、PaO2。对照组84例于伤后18h内行常规治疗。结果亚低温治疗组患者伤后早期较高的心率降至正常范围,PaO2上升,并发症发生率低。平均随访5个月,效果与常规治疗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亚低温治疗急性重症颅脑损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亚低温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世远 《中原医刊》2007,34(6):70-71
目的观察亚低温脑保护对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治疗效果。方法将17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亚低温和常温治疗组(对照组),对照组85例给予控制血压、降颅压、营养脑细胞等常规治疗,亚低温组除常规治疗外,加用32~35℃亚低温治疗,3个月后对两组的病死率、生活自理能力进行评测。结果亚低温组病死率为17、6%。常温组病死率28.2%。生活自理能力亚低温组为23%,常温组为1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合有关文献,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已经证实亚低温在脑出血治疗中有肯定的脑保护作用,展现了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2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应用亚低温疗法,并与常规综合治疗进行对照。结果亚低温疗法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病死率低于对照组。结论亚低温疗法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重症颅脑损伤198例亚低温治疗并发症回顾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重症颅脑损伤亚低温治疗并发症的产生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重症颅脑损伤392例,随机分组,198例发病后24小时内开始行亚低温治疗,发病后1~2月按COS评定预后。结果:亚低温组较常规治疗组预后好,死亡率明显降低,亚低温组除血小板数降低外,对呼吸功能、机体循环及电解质的影响较常规治疗组无差异。结论:严密监护,细致护理和缓慢复温将能防治并发症产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亚低温治疗重症脑血管病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36例重症脑血管病患者随机分为亚低温和常规治疗组,亚低温组在常规治疗上辅助亚低温治疗3—5d。比较2组患者第1,14天的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评分(NIHSS)、30d Barthel index scroes(BI)和病死率。结果亚低温治疗组第14天的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评分(NIHSS)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30d的Barthel index scroes(BI)高于常规治疗组(P〈0.05)。2组的病死率为31.3%和4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亚低温治疗可以促进脑血管病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改善预后,无严重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重度弥漫性轴索伤的效果。方法:对81例重度弥漫性轴索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分别采用亚低温(32~35℃)和常温治疗,同时进行ICP监测.比较两组患者ICP变化情况,3个月死亡率以及GOS评分。结果:与常温治疗组比较,亚低温组可降低ICP、3个月死亡率以及改善预后。结论:早期亚低温治疗联合常规治疗可降低重度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ICP,提高生存率,提高存活的生存质量,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32例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效果。方法将64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平均分成两组,治疗组采用常规综合治疗及亚低温治疗,对照组采取常规综合治疗。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在采取综合治疗的基础上行亚低温治疗可明显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亚低温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疗效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亚低温组(n=25)及常规治疗组(n=25)。亚低温组接受32℃~35℃低温治疗,常规治疗组除亚低温治疗外,其余治疗与亚低温组相同。比较两组的颅内压(ICP)、并发症及预后的差异。结果亚低温治疗组伤后ICP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P<0.01)。应激性溃疡、肝肾功能异常和外伤性癫痫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P<0.01)。预后显著好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亚低温治疗能显著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高颅压,减少并发症,改善预后和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亚低温治疗对急性重症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寻找一种切实可行的亚低温治疗的监测指标.方法 选取2006年1月~2010年12月该科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70例,按住院顺序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与亚低温治疗组各35例.随访3个月观察其临床疗效,同时监测局部脑组织的氧饱和度(rSO2)在亚低温治疗各时点的变化.结果 亚低温治疗组治愈率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亚低温治疗组的致残率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亚低温治疗24 h后rSO2明显上升,48 h后rSO2持续维持在稳定状态,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结论 对急性重症脑梗死患者实行亚低温治疗能减轻脑组织氧代谢紊乱,改善预后.无创持续监测rSO2对亚低温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外伤的护理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3年江基尧等首先将28~35℃的轻、中度低温称为低温。随后亚低温这一概念被国内外学者所引用。亚低温治疗作为重型颅脑外伤的治疗手段之一,目前有些医院的神经外科已将亚低温列为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的治疗常规方法。特别是颅脑外伤及开颅术后高热病人采用亚低温治疗,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由于32℃以下亚低温可能引起低血压和心律失常等并发症,所以目前临床多采用32--35℃亚低温。  相似文献   

11.
亚低温治疗对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亚低温治疗对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免疫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对98例急性重型颅脑损伤者按数字随同法分为亚氏温组50例,对照组48例,亚低温组接受亚低温和常规治疗,对照组仅作常规治疗,两组病例均测定血清淋巴细胞转化率(LTT)、C-反应蛋白(CRP)、免疫球蛋白IgG、IgA、IgM等指标并观察呼吸道感染和预后,结果:亚低温组的LTT、CRP、IgA、IgG、IgM、等指标多数正常,对照组的CRP,病死率均明显升高(P<0.05)。结论:亚低温对急性型颅脑损伤患者的免疫功能有明显的稳定和保护作用,并显著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亚低温对脑梗死治疗的远期疗效。方法 将75例大脑中动脉皮层支梗死患者机分为亚低温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组间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性,以发病后1个月(1M),6M、12M、18M为4个时间点测定欧洲卒中评分(ES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MBI指数)、痴呆程度(CDR评分)和语言功能(ABC评分),分别记录后3个时间点与各自前1个时间点比较各项指标的变化情况,比较两组在不同时间点各指标的变化是否具有显著差异性。结果 (1)亚低温组ESS评分在6M、12M与常规组比较有显著改善;(2)亚低温组在发病后12M内日常生活能力与常规组比较有显著提高;(3)亚低温组在6M内语言能力较对照组有显著改善;(4)亚低温组在18M内痴呆程度与常规组比较有明显改善。结论 亚低温组对脑梗死患者的远期疗效明显优于常规组。在发病6M内亚低温对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语言能力及痴呆均有显著改善作用,提示亚低温对脑梗死患者在远期脑保护方面可能有作用。  相似文献   

13.
亚低温治疗大面积脑梗死28例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坤  黄智武 《广西医学》2010,32(11):1377-1379
目的观察亚低温辅助治疗早期大面积脑梗死的效果。方法将5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常规组24例给予常规药物保守治疗;亚低温组28例,在常规药物保守治疗的基础上配合亚低温疗法。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亚低温组有效率78.6%,常规组为50.0%,亚低温组疗效好于常规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个月亚低温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亚低温能保护早期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脑功能,明显改善患者预后,可作为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亚低温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30例和亚低温组30例。常规治疗组给予常规内科综合治疗;亚低温组在常规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给予亚低温(头戴冰帽、睡水循环式降温毯、肛温控制33~35℃)持续48~72 h。比较两组治疗有效率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CSS)。结果亚低温治疗有效率86.7%,常规组有效率5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亚低温组CSS评分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亚低温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具有脑保护作用,加快神经功能恢复,提高临床疗效,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5.
亚低温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贝为武  赵世金 《广西医学》2010,32(10):1193-1194
目的观察亚低温配合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48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常规组23例行微创血肿清除术,亚低温组25例在常规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亚低温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亚低温组总有效率为76.0%,常规组为52.2%,亚低温组疗效好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亚低温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微创血肿清除术联合亚低温治疗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亚低温疗法治疗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亚低温疗法对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把92例大面积脑梗死并发高热的患者随机分为亚低温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6例。亚低温治疗组给予33~35℃的低温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物理和药物降温治疗。10d后评定2组患者的体温、心率等指标;1个月后根据死亡率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评估患者的预后。结果 亚低温治疗组患者的体温、心率均低于对照组,死亡率亦低于对照组,神经功能改善(P<0.05),预后较好。结论 亚低温疗法治疗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安全有效,能够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脑出血病人配合应用亚低温治疗的疗效及护理体会。方法:用亚低温配合常规治疗护理的脑出血病人24例及常规治疗及护理的脑出血病人24例进行治疗对照观察。结果:亚低温组有效率为95.8%死亡率4.2%。对照组有效率66.7%死亡率12.5%。两组结果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亚低温有脑保护的作用,加之卓有成效的临床护理配合,使临床疗效有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临床疗效分析。方法颅脑损伤分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再给予亚低温冬眠治疗。结果经比较,亚低温组37例,对照组28例病:亚低温治疗组病死率(21.6%)低于常规治疗组病死率(35.7%),两组各主要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亚低温治疗组的病死率明显降低、恢复良好率显著提高,证实了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有效性、可行性。  相似文献   

19.
郑坤木  童绥君  马琪林 《医学综述》2009,15(13):2046-2048
目的研究局部亚低温对急性脑出血患者病灶区脑血流灌注的影响,探讨局部亚低温治疗脑出血的机制和临床意义。方法将急性脑出血患者36例随机分为局部亚低温组19例和甘露醇等常规治疗组17例。局部亚低温组在甘露醇等常规治疗基础上施予病灶侧局部亚低温治疗72h。对照组为20例健康体检者。应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成像术(SPECT)显示脑出血患者脑水肿高峰期(发病第4天)局部脑血流灌注情况,并对患者入院时及第3、7、14、21天分别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结果脑出血患者病灶区脑SPECT血流灌注明显低于健康对照,局部亚低温与常规治疗组两组病灶区平均血流灌注对比,常规治疗组明显低于局部亚低温组(P<0.05),NIHSS评分在常规治疗组和亚低温治疗组患者在入院时,第3天和第7天无明显差异(P>0.05),第14天和第21天亚低温组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局部亚低温治疗可显著改善脑出血急性期病灶区的脑血流灌注,减轻神经损伤,保护和改善急性脑出血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疗效。方法将62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随机分为亚低温组和常规组,各31例。前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冰毯将体温降至33℃-35℃,并给予以脱水、止血、抗感染、神经营养、对症支持治疗。后者为常规治疗,不用冰毯机。结果亚低温组预后起好率为54.8%,病死率为16.1%;对照组预后良好率为161%,病死率为38.7%。预后良好率两组比较,P〈O05,差异有显著性。结论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能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及生存质量等,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适合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