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介绍了手的作用及特点,以及一般人的掌指特征,探讨了手诊的原理.并从手掌的厚度和手掌的颜色变化两个角度,介绍了几种常见病的手诊特点.  相似文献   

2.
手诊是中医望诊的一部分,是中医诊断学中颇具特色的传统诊法。介绍了手诊医学的概念及意义,并从中医学的整体观念,经络学说,遗传学和肤纹学,生物全息论,微循环学说,解剖学特点等多角度探讨了望手诊病的基本原理。  相似文献   

3.
手诊是中医望诊的一部分,是中医诊断学中颇具特色的传统诊法.介绍了手诊医学的概念及意义,并从中医学的整体观念,经络学说,遗传学和肤纹学,生物全息论,微循环学说,解剖学特点等多角度探讨了望手诊病的基本原理.  相似文献   

4.
刘文超 《光明中医》2023,(18):3635-3638
手诊在中国医学史中历史悠久,在东西方医学中都可以找到研究资料和成果,但是在中医诊断学中论述的较少,在当代已成为专门的学科,广泛应用于临床和生活。手诊的理论基础:中医学理论的特点是整体观念,人体的器官是一个系统性的整体,“有诸内,必形诸外”,内脏有病具体可反映于形体官窍。中医经络学说、全息理论、脏象学说的发展,奠定和规范了观手诊病的方法。手诊在中医辨证论治和整体观念的指导下,有助于对临床疾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5.
手诊是观察手部信息以判断人体健康状态的方法,手诊分区是开展手诊的前提及手诊法中的重要内容,在临床应用中十分广泛。本文对手诊分区法的原理进行探讨与解析,并对手诊具有代表性的七个学说:即鱼际络脉诊法、小儿食指络脉诊法、手诊九宫八卦分区法、星丘学说分区法、生物全息手诊法、皮肤纹理学及手诊三维诊法的分区内容与诊断特点进行探讨,以期推进手诊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6.
血瘀的致病特点及其证候特征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均宁  刘持年 《中医药学刊》2003,21(8):1299-1300
  相似文献   

7.
后溪穴功能及其临证应用揽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琳  裴景春 《中医药学刊》2004,22(4):726-727
后溪属手太阳小肠经,为该经的输木穴。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原理,后溪可治疗小肠经所主病症。  相似文献   

8.
黄芪是临床中常用药,在临证时对其应用体会颇深,现整理数则,与同道共享.  相似文献   

9.
黄芪是临床中常用药,在临证时对其应用体会颇深,现整理数则,与同道共享。  相似文献   

10.
四逆汤源于张仲景的《伤寒论》,是治疗少阴虚寒证的代表方剂,为少阴证脾肾阳虚、阴寒内盛之“脉微细,旦欲寐”所设,主要用于少阴病之亡阳救逆。该方由甘草、干姜、附子组成,具有回阳救逆之效。考《伤寒》、《金匮》两书中共14条原文论述该方的适应范围,归纳起来主要用以下4种病证:①阳虚寒盛证:证见四肢逆冷,恶寒贪卧,神疲欲寐,舌质淡,脉沉细;②脾阳虚衰证:腹满胀痛,下利清谷,呕恶不食,脉沉迟;③汗下误治,亡阳虚脱证:恶寒,  相似文献   

11.
葛根,来源于豆科植物野葛的干燥根。秦汉之际,已被广泛应用,在《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并有记载,主“消渴身大热,呕吐,诸痹,起阴气,解诸毒”。《伤寒论》中,张仲景以桂枝加葛根汤用于治疗“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其中,“太阳病,汗出恶风”为桂枝汤所主治,加上一味  相似文献   

12.
血瘀是许多疾病极为常见的一种基本病变和共有病态 ,对于疾病的发展转归有重要影响 ,近 2 0多年来 ,深入研究血瘀理论一直是研究、发展中医药学的重要课题之一。血瘀理论肇始于《内经》 ,散见于书中多篇 ,后虽经历代医家不断充实、发展 ,使血瘀理论得以深化 ,但其内容仍显支离。尽管血瘀病证范围较广 ,变证百出 ,但血瘀为患 ,必有其内在、共同的病理基础 ,因而必然具备许多共同的且主要的临床特征。本文将以《内经》血瘀理论为基础 ,结合历代医家的论述和治验 ,尝试从血瘀的致病特点与证候特征方面 ,探讨血瘀致病的临床特征 ,丰富血瘀理论 ,…  相似文献   

13.
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是炮制的主要目的之一。《黄帝内经》记载的“治半夏”,即是经炮制过的半夏;《神农本草经》载乌头:“其汁蒸之,名射罔,杀禽兽”;陶弘景在《名医别录》中载有:“凡使半夏,须用汤洗十遍,令滑尽,不尔有毒,戟人咽喉。”以上这些论述说明古人不仅认识某些有毒药物,而且有制毒的炮制方法和炮制标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人们用现代的科学方法对药物的成分进行分析,对中药炮制进行研究,为了探讨中药炮制“制毒”的原理,本文试从药物化学结构、有毒性成分、辅料解毒三方面进行了浅析。1 改变有毒成分的化学…  相似文献   

14.
厚朴的临证应用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厚朴味苦辛,性温。主要作用是下气、除满、燥湿、消胀。  相似文献   

15.
活血化瘀药临证应用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活血化瘀药的使用历史悠久,随着药理研究的深入,活血化瘀药的使用范围大为拓宽,并取得满意疗效。其适用范围为凡见疼痛固定不移、痛如针刺、夜间加重、局部肿块、固定不移、肌肤甲错、唇舌紫暗、脉涩及妇女痛经、闭经等属于血脉瘀阻、气血内停者。笔者认为应用活血化瘀药宜注意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6.
半夏泻心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具有寒热平调,消痞散结的功能,用治寒热错杂痞证。该方为调和寒热,辛开苦降治法的代表方剂。在临床应用半夏泻心汤时,应重点掌握寒热虚实四要点,寒为胃阳不足,热为脾胃运纳不健、食积化热上蒸,虚为脾气虚、胃阳弱,实为气机升降失常所致,详审其病因病机,其不仅可用治脾胃系疾病,还广泛用于多种疾病,本文就其临证应用做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17.
山楂味酸而甘 ,性微温 ,入脾、胃二经 ,并入血分。药用有南北山楂两种。最早重视山楂之功效者是元代医家朱丹溪 ,在《本草衍义补遗》中 ,他记载山楂“健胃、行结气 ,治妇人产后儿枕痛 ,恶露不尽”。其后李时珍更指出 :山楂可“化饮食、消肉积、症瘕” ,治疗因食肉类脂肪过多引起的疾患。明·李士材亦赞山楂疗疾之功效 ,谓本品可治“小儿乳食停留” ,“理偏坠疝气 ,发痘疹不快”(《本草图解》)。前辈总结的经验 ,都十分宝贵。现代对山楂之药理及临床应用 ,已大大超越前人的认识。据文献资料及笔者个人体会 ,山楂的功能及应用 ,大致可归纳四个…  相似文献   

18.
桂枝临证配伍应用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桂枝味辛、甘而性温,归肺、心、肝、膀胱等经.功能发汗解表、温经通脉、助阳化气.现代药理研究发现桂枝含有挥发油,其主要成分为桂皮醛等,有解热、降温、镇静、镇痛、抗炎、止咳、祛痰、强心、利尿、健胃、抑菌等多种药理作用.  相似文献   

19.
20.
孙一奎是新安“固本培元”学术流派的代表,其学术思想、治疗理论独具特色,概括孙氏的用药特点,并将其对痹证和积聚症的治疗思想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