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观察穴位埋线联合中西医药物治疗对反复发作的慢性葡萄膜炎患者CD3+,CD4+,CD8+细胞及CD4+/CD8+的影响。方法 将20例38眼慢性葡萄膜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10例,采用埋线联合中西医结合药物治疗;对照组10例,采用单纯中西医结合药物治疗。治疗后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CD3+,CD4+,CD8+细胞及CD4+/CD8+的变化。结果 2组对治疗前后总TcellCD3+的影响有显著性意义(P<0.01),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对治疗前后ThcellCD4+的影响有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对治疗前后TscellCD8+的影响有显著性意义(P<0.01),优于对照组(P<0.01);2组对治疗前后CD4+/ CD8+的影响有显著性意义(P<0.05~0.01)。结论 穴位埋线能改善慢性葡萄膜炎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提高其细胞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针刺加穴位放血与西药治疗湿疹的疗效差异,并探讨针刺加穴位放血对湿疹患者血中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CD4+/CD8+)的影响.方法 将62例湿疹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针刺加穴位放血组(治疗组)和西药组(对照组),治疗组按辨证分型的方法分为3型,采用针刺加穴位放血疗法.对照组口服西药盐酸西替利嗪.共治疗6周,观察2组患者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血中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的变化.结果 2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3.9%和58.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CD4+水平上升(P<0.01),CD8+水平下降(P<0.01),CD4+/CD8+上升(P<0.01),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针刺加穴位放血治疗湿疹明显优于西药治疗,并能够调整患者血中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恢复人体的免疫稳定.  相似文献   

3.
海洛因依赖者脱毒前后T淋巴细胞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临床发现海洛因依赖者易患感染性疾病及免疫缺陷性疾病,国内外已有很多研究显示他们有细胞免疫异常及T淋巴细胞亚群异常,结果并不一致。本研究对河南省戒毒中心22例海洛因依赖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进行测定。  相似文献   

4.
5.
黄芪对慢性肺心病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观察黄芪对慢性肺心病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60例慢性肺心病急性发作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在传统综合治疗基础上黄芪组每日静注黄芪注射液40ml,14天为1个疗程,治疗前后分别抽血测定血CD、CD4和CD8水平。结果:60例慢性肺心病患者CD3、CD4水平低于正常组,CD8水平高于正常组。  相似文献   

6.
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35例糖尿病Ⅱ型患者T细胞亚群分析用CD3、CD4、CD8等单克隆抗体进行间接免疫荧光法测定,结果示CD3^+、CD4^+细胞明显下降,CD8^+细胞多数病例增高,故CD4^+/CD8^+比值明显下降,提示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患者存在细胞免疫功能紊乱。  相似文献   

7.
《中国医刊》2002,37(4):46-46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同时另设30例健康人作为正常组。对照组和治疗组均给予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同时给予针刺治疗。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CD3、CD4、CD8、CD4/CD8均高于正常组平均水平,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针刺治疗后,治疗组CD3、CD4、CD8明显降低(P〈0.05),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较对照组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对免疫系统虽有影响,但并未引起免疫调节功能的紊乱;针刺能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改善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对脑梗死患者治疗及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急性白血病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白血病是血液系统的一种恶性疾病,其发病机理与各种因素引起机体免疫监视功能降低有关。Cft、CD4、Cfy这几个参数测定能很好的反映机体细胞免疫功能,因此我们检测30例急性白血病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现报告如下。II$床资料1.l检测对象1.1.l白血病组急性白血病30例,均为我院自lop年一lop年5月份收治的住院病人。所有患者均根据临床症状、骨髓细胞学检查及组织化学染色诊断,符合《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其中ALLll例人4例人6例人1例,ANIJI.19例,M;l例,M。5例,M。7例,%2例,M53例,%l例。年龄14-54…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脑梗塞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单克隆抗体醛化红细胞花环法。结果脑梗塞患者的CD3、CD4、CD8阳性细胞百分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01、P〈0.01、P〈0.001)、CD4^+/CD8^+比值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脑梗塞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明显异常。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内关”和“心俞”穴位埋线对心肌梗死大鼠巨噬细胞Mer受体酪氨酸激酶(MerTK)相关表达影响,探讨“内关”和“心俞”穴位埋线对心肌梗死大鼠心肌肥大其可能的机制作用。方法 雄性大鼠(SD)采用左冠状动脉前降结扎法构建心肌梗死模型,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伪手术组、模型组、“内关”和“心俞”穴位埋线组、培哚普利组,每组5只,其中伪手术组只开胸撕开心包膜。术后第2 天开始干预治疗,以第7、28 天为观测点。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心肌组织病理形态,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IL-6、TNF-α、IL-1β浓度水平,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ting)检测心肌组织MerTK、p-Mertk蛋白表达。结果 (1)与伪手术组大鼠相比较,模型建构后7、28 d,模型组大鼠HE染色心肌细胞形态异常、错乱排列,游离细胞核增多,见明显的细胞间质且心肌细胞横截面积增大(P<0.05),血清IL-6、TNF-α、IL-1β浓度呈明显上升趋势,MerTK蛋白表达降低(P<0.05),p-MerTK蛋白表达升高(P<0.05)。(2)与模型组大鼠相比较,治疗后7、28 d,两治疗组大鼠HE染色心肌细胞形态和大小相对规则,排列相较平行有序,心肌细胞核游离及肥大的情况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且心肌细胞横截面积均不同程度降低(P<0.05),IL-6、TNF-α、IL-1β浓度均下降(P<0.05),MerTK蛋白表达均不同程度升高(P<0.05),p-MerTK蛋白表达不同程度降低。结论 “内关”和“心俞”埋线能够改善心肌梗死大鼠心肌肥大的程度,其机制可能与维持心肌组织中巨噬细胞表面受体MerTK的表达、降低血清炎症细胞因子含量相关。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借助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分析穴位埋线治疗哮喘的选穴规律.方法:计算机检索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等关于穴位埋线治疗哮喘的相关文献,检索时间为1965年5月至2019年6月.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整理文献中记录的穴位处方,并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疗法对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免疫功能的的影响及其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观察组采用穴位埋线治疗3个月,对照组口服匹多莫德口服液3个月。治疗前及治疗结束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静脉采血,观察血清免疫球蛋白IgA、IgG及T淋巴细胞亚群CD_4、CD_8水平变化,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86.11%,对照组有效率为75.00%,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对照组均能提升患儿血清IgA、IgG及淋巴细胞亚群CD_4水平,降低淋巴细胞亚群CD_8水平,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且随着时间增加,作用增强。结论:穴位埋线疗法能显著升高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血清IgA、IgG及淋巴细胞亚群CD_4水平,降低淋巴细胞亚群CD_8水平,提高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5.
穴位埋线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针灸加穴位埋线方法与单纯针灸方法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效果,进而摸索治疗支气管哮喘病治疗的更佳方案。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将哮喘治疗的病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采用针灸加穴位埋线法;对照组单纯使用针灸方法。结果:实验组112例病人经过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9.3%,对照组107例病人的总有效率为72.8%,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显著(p<0.05),提示实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针灸加穴位埋线的方法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效果优于单纯针灸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和比较穴位注射、穴位埋线保护胰岛β细胞功能的机制。方法:将5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模型组、穴位注射组、穴位埋线组。空白对照组用普通饲料喂养,其余3组用高糖高脂饲料喂养4周,并按体质量35 mg·kg-1右侧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复制2型糖尿病大鼠动物模型。空白组注射等量柠檬酸缓冲液,穴位埋线组予双侧足三里、三阴交、胃脘下俞埋线,穴位注射组在相同穴位注射参麦注射液,均隔日1次,共4周。观察各组大鼠的血糖水平、胰岛形态学变化及pander、Caspase-3蛋白的表达。结果:穴位埋线组、穴位注射组空腹血糖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穴位注射组下降更显著。穴位埋线和穴位注射组大鼠胰腺组织内的胰岛细胞损伤少于模型组(P0.05),穴位注射组胰岛细胞损伤更少。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胰腺pander、Caspase-3蛋白表达上升(P0.05);穴位埋线组与穴位注射组胰腺pander蛋白表达较模型组下降(P0.05),穴位埋线组下降更显著。结论:穴位注射、穴位埋线或许通过降低血糖,抑制高血糖对胰岛β细胞pander的激活和Caspase-3表达,以减少胰岛β细胞凋亡,缓解2型糖尿病的进程,且穴位注射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更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太极六合穴位埋线治疗脾虚痰湿型糖尿病前期患者的疗效,探索治疗脾虚痰湿型糖尿病前期的方法和思路。[方法]选取2017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于天台县中医院确诊为脾虚痰湿型糖尿病前期的患者共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40例)和治疗组(40例),对照组采用指导生活方式干预,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太极六合选穴方法进行穴位埋线,每15d埋线一次,4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分别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1、2个疗程后,以及疗程结束12个月后空腹血糖及餐后2h血糖,并比较临床疗效。列举验案一则作为佐证。[结果]对照组脱落2例,治疗组脱落4例。治疗1个疗程后,两组患者空腹血糖及餐后2h血糖改善均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个疗程后,两组空腹血糖及餐后2h血糖均较治疗前下降,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已恢复正常水平;疗程结束12个月后,治疗组空腹血糖及餐后2h血糖降低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保持正常水平。治疗1、2个疗程,以及疗程结束12个月后,治疗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举验案中患者诊断为糖尿病前期脾虚痰湿型,予太极六合穴位埋线治疗后,空腹血糖和餐后2h血糖恢复正常水平;随访12个月后,空腹血糖和餐后2h血糖仍维持正常水平。[结论]太极六合穴位埋线治疗能够明显改善脾虚痰湿型糖尿病前期患者的糖代谢,是逆转糖尿病前期病变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疗法对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模型大鼠胃黏膜的影响。【方法】将9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埋线组、针刺组,后3组采用20 mmol/L去氧胆酸钠、0.5~1.0 g/L氨水、0.5 g/L吲哚美辛和体积分数40%酒精等综合方法复制大鼠CAG模型。埋线组选取足三里、中脘、胃俞穴进行穴位埋线,每2周治疗1次;针刺组取穴同埋线组,每天治疗1次,2组共治疗12周。治疗结束后观察穴位埋线对模型大鼠体质量、胃液量、胃液游离酸、总酸度、总酸排量的影响,并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各组胃黏膜的病理形态。【结果】治疗结束后,空白对照组、针刺组、埋线组体质量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空白对照组、针刺组和埋线组的胃液量、游离酸度、总酸度及总酸排量均高于模型组(P0.05);针刺组和埋线组胃黏膜病理形态均有明显改善。【结论】穴位埋线疗法对CAG的治疗作用可能与其能促进胃液分泌、改善胃黏膜病理形态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配合情志护理治疗妇科恶性肿瘤术后抑郁状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80例疗妇科恶性肿瘤术后抑郁状态患者采用简单数字表随机方法,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治疗组给予穴位埋线配合情志护理治疗,上星、申脉、丰隆、三阴交、肝俞每周埋线1次,对称穴位交替进行,同时给予情志护理,3次/w。对照组给予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片,每次早上10 mg口服。连续治疗10 w,10 w后统计2组患者的HAMD量表积分、临床疗效及治疗的副作用。统计2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的变化。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HAMD量表积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87.50%,对照组总有效率72.50%,2组总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副作用的发生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埋线配合情志护理治疗妇科恶性肿瘤术后抑郁状态优于对照组,无明显不良反应,能明显改善妇科恶性肿瘤术后抑郁状态患者的抑郁状态,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