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0 毫秒
1.
高宏  陈怀仁 《铁道医学》2000,28(6):381-382
目的 探讨外源性腺苷模拟缺血预处理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制备32只SD大鼠肝脏原位灌流模型。随机分为4组,即缺血预处理(PC)组、腺苷预处理(ADO)组、苯茶碱预处理(8-PT)组和实验对照(C)组。在充后,观察流出液中肝功能指标、一氧化氮(NO)含量、肝组织中NO合酶(NOS)的活性,并制作肝组织标本,电镜观察组织病理变化。结果 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后,流出液中转氨酶浓度明显升高,PC能明显减轻这种损伤(P〈0.01),与ADO效果类似(P〈0.01),8-PT则无这一保护作用(P〉0.05)。在PC及ADO组中流出液NO含量及肝组织NOS活性明显高于8-PT及对照组,结论 外源性ADO可以模拟PC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激活NOS而使NO释放增多所致。  相似文献   

2.
高宏  陈怀仁 《现代医学》2000,28(6):381-382
目的探讨外源性腺苷模拟缺血预处理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制备32只SD大鼠肝脏原位灌流模型,随机分为4组,即缺血预处理(PC)组、腺苷预处理(ADO)组、苯茶碱预处理(8-PT)组和实验对照(C)组。在灌流后,观察流出液中肝功能指标、一氧化氮(NO)含量、肝组织中NO合酶(NOS)的活性,并制作肝组织标本,电镜观察组织病理变化。结果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后,流出液中转氨酶浓度明显升高,PC能明显减轻这种损伤(P<0.01),与ADO效果类似(P<0.01),8-PT则无这一保护作用(P>0.05)。在PC及ADO组中流出液NO含量及肝组织NOS活性明显高于8-PT及对照组。结论外源性ADO可以模拟PC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激活NOS而使N0释放增多所致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缺血预处理(IPC)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理。方法:采用大鼠部分肝脏原位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随机分成:(1)下沉对照组,不作肝门阻断。(2)再灌注对照组;进行45min的肝门阻断及60min的再灌注;(3)预处理组:45min的肝门阻断前先进行5min肝脏缺血及5mindisplay structure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雷帕霉素(RAPA)对大鼠肝脏冷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8只。假手术组(A组)大鼠仅接受麻醉后开腹,游离肝叶及相关血管后关腹;对照组(B组)采用肝脏冷缺血再灌注模型,分别采用门静脉插管和肝下下腔静脉缺口作为灌注道和流出道,用4℃乳酸林格氏液对肝脏进行冷灌注20min;实验组(C组)大鼠术前连续3d给予10mg/(kg·d)雷帕霉素灌胃,手术操作同B组。3组大鼠均于再灌注24h后经下腔静脉采血离心获取血清,测定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浓度及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的含量。取血后处死大鼠获取肝脏标本,用于检测肝组织中丙二醛(MDA)的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光镜下观察肝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B、C组血清中TNF-α和IL-6的浓度、AST、ALT的含量以及肝组织MDA的水平高于A组,而SOD活性降低(P〈0.05);C组除SOD活性比B组有所升高外,其余指标均低于B组(P〈O.05)。A组肝脏组织形态结构未见异常,B、C组均见肝细胞损伤,C组损伤较B组减轻。结论:术前给予RAPA能减轻大鼠肝脏冷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抑肽酶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将48只Wastar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缺血再灌入组和预防性抑肽酶组,检测不同时间血浆或肝组织中谷丙转氨酶(ALT)、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变化及肝组织病理变化。结果:用抑肽酶处理组大鼠血清ALT及肝组织中MDA含量明显低于缺血再灌注(P<0.01)而肝组织中SOD含量则高于缺血再灌注组(P<0.01)肝细胞形态学异常改变较缺血再灌注组也明显减轻。结论:抑肽酶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是导致肝脏移植术后肝功能障碍和肝衰竭的重要原因,其发生机制有钙超载、氧化应激、炎症损伤、微循环障碍等。血红素加氧酶1(HO-1)是细胞内广泛表达的血红素降解的关键限速酶,可在细胞受到各种应激刺激时诱导性表达。HO-1减轻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有多种机制,如抗氧化、抗凋亡、抗炎症、促自噬等,是细胞重要的内源性防御分子,其代谢产物胆绿素、一氧化碳和游离铁也可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缺血预处理(IPC)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理。方法:采用大鼠部分肝脏原位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随机分成:①正常对照组,不作肝门阻断;②再灌注对照组:进行45 m in 的肝门阻断及60 m in 的再灌注;③预处理组:45 m in 的肝门阻断前先进行5 m in 肝脏缺血及5 m in再灌注。②、③组均在60 m in 再灌注完成后取血及肝组织标本检测肝功、N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及肝组织病理改变。结果:预处理组与再灌注对照组比较,肝功能明显改善,SOD、NO 含量升高,MDA 明显降低,两组比较差异显著。结论:缺血预处理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有明显保护作用,可能与提高内源性NO水平、清除氧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短时间多次缺血预处理(ischemic preconditioning,IP)对大鼠移植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IRI)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SD大鼠原位肝移植动物模型,供肝冷保存120 min,无肝期14 min。54只SD大鼠随机分成5组:对照组(A组,n=6),不做肝脏移植手术;肝移植组(B组,n=12),供体大鼠肝脏4℃乳酸林格液保存2 h后,采用双袖套法行原位肝移植;缺血预处理肝移植组(C1、C2、C3组,每组12只):将供肝进行缺血预处理后切除供体大鼠肝脏,4℃乳酸林格液保存2 h,行原位肝移植,根据阻断第一肝门5 min,开放再灌注5 min为1个循环,处理1~3个循环分别命名为C1、C2和C3组。术后检测各组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活性,每分钟胆汁量,免疫组化检测肝细胞Bcl-2表达,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电镜观察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术后B组血清ALT、AST、LDH活性明显高于A组,每分钟胆汁量明显低于A组(P<0.01);C组ALT、AST、LDH活性虽明显高于A组(P<0.01),但比B组明显降低(P<0.05);随着IP次数增加,C1、C2、C3组ALT、AST、LDH活性递减,而每分钟胆汁量逐渐增加。细胞形态学检查发现,与B组比较,C组供肝组织细胞结构改变较小,Bcl-2表达增加,凋亡指数降低(P<0.01或P<0.05)。结论:IP对大鼠供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短时间多次IP对肝脏的保护作用更强。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大鼠肝脏原位冷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规律和肝细胞生长因子 (HGF)的保护作用。方法 建立大鼠肝脏原位冷缺血再灌注模型 ,分为保护组和对照组 ,分别于术前 30min给予HGF(1.5mg 10 0g体重 )和生理盐水 ,于术后不同时段处死大鼠并测定血清中的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透明质酸(HA)的浓度 ,检测肝脏匀浆中的丙二醛 (MDA)的含量。肝脏组织做光镜及透射电镜检查。并检测凋亡细胞数。结果 HGF保护组在各采样时间点上血清AST、ALT、HA和肝组织匀浆中MDA的含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 .0 5或P <0 .0 1) ;HGF保护组中肝组织中凋亡细胞数低于对照组。结论 保护组的生化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复灌12 0min升高显著。HGF可减轻大鼠肝脏的冷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10.
银杏叶提取物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赵珂 《中原医刊》2007,34(3):5-6
目的 研究银杏叶提取物对大鼠急性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单纯缺血再灌注组、缺血再灌注+银杏叶提取物处理组。通过阻断大鼠肝门30min后再开放建立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在肝脏再灌注90min时测肝组织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测血ALT、AST,并观察肝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再灌注90min时缺血再灌注(1/R)+银杏叶提取物处理组的肝组织MDA生成,SOD消耗,血清ALT、AsT升高值均少于L/R组(P〈0.01),且L/R+银杏叶提取物处理组的肝细胞显微结构损害的改变较L/R组轻。结论 银杏叶提取物通过抗氧化,对急性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肝移植中供肝热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生机制。方法:建立大鼠动脉化肝移植胆道外引流模型,测定术后24h移植肝组织学、肝功能和移植肝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mRNA转录水平的变化。结果:随着供肝热缺血时间的延长,移植肝损伤加重,血清ALT、AST、LDH、GGT、DBIL和ICAM-1mRNA转录水平显著升高。结论:肝移植中供肝热缺血主要损伤肝细胞,血清ALT、AST、LDH是反映供肝热缺血造成肝细胞损伤的指标。ICAM-1可能是导致移植肝缺血再灌注时肝细胞损伤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青藤碱对大鼠原位肝移植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青藤碱对大鼠原位肝移植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Kamada’s“二袖套法”建立SD→SD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对照组、低剂量(40 mg/kg)和高剂量(80 mg/kg)青藤碱组,分别观察移植术后1周存活率,检测术后2、6、12、24 h血清ALT,TUNEL法检测肝细胞凋亡指数(AI),RT-PCR检测肝脏组织中的TNF-α、IL-1β mRNA的含量,并观察移植肝脏病理学改变。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青藤碱低剂量、高剂量组术后1周存活率显著提高(75%、75% vs 12.5%,P<0.01);在各个时间点,青藤碱治疗组的ALT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肝组织中的TNF-α、IL-1β mRNA表达与对照组相比均显著降低(P<0.01),肝脏病理学形态也明显改善。结论:青藤碱可以通过抑制TNF-α、IL-1β等炎症性细胞因子合成,抑制肝细胞凋亡,减轻肝细胞及肝窦内皮细胞的损伤,达到保护肝移植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大鼠自体原位肝移植胆道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目的:为降低手术难度,设计一个能客观反映大鼠肝移植胆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模型.方法:采用80只SD大鼠建立此模型,并使用门静脉、腹主动脉双重恒压灌注,除血管吻合外,其余方法同大鼠原位肝移植.且门静脉、肝动脉再灌注由血管夹控制.结果:本模型手术成功率95%(76/80),热、冷缺血和再灌注时间可精确控制,无肝期(16±2)min.双重恒压灌注效果好,光镜下胆道壁毛细血管未见红细胞.结论:本模型模拟了肝移植的全过程,手术简单、成功率高、可比性强.且排除了免疫因素对胆道损伤的影响,更好的反映了胆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为肝移植胆道损伤的基础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实验方法.  相似文献   

14.
改良背驮式肝移植麻醉中电解质的变化及调控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秦丹丹  梁宁  黄中华 《广西医学》2006,28(9):1358-1360
目的 探讨改良背驮式肝移植手术患者围术期电解质的变化及处理方法.方法 4例终末期肝病患者接受改良背驮式肝移植手术,观察围术期不同时间点的血浆钾、钠、钙离子浓度.结果 围术期血钙偏低,血钠在正常范围,血钾在新肝开放时有一过性升高.结论 肝移植患者围术期应采用补充氯化钙、胰岛素、纠正酸中毒等综合措施以维持电解质的稳定.  相似文献   

15.
苦参碱防治肝血窦内皮细胞冷缺血-再灌注损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苦参碱对大鼠原位肝移植中肝血窦内皮细胞冷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应用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供肝保存5h,168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小剂量治疗组、大剂量治疗组和假手术组,分别检测移植术后1、2、4、24h血透明质酸(HA)、一氧化氮(NO)、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肝组织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的含量,并观察肝血窦内皮细胞形态学的改变。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术后各时间点的HA和ICAM-1表达均显著减少,NO含量增加,TNF—α、MDA、SOD水平均明显降低,肝血窦内皮细胞形态出现改善。结论:苦参碱对大鼠原位肝移植冷缺血-再灌注中肝血窦内皮细胞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改良"二袖套法"制备大鼠原位肝移植动物模型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建立稳定的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方法:在Kamada等用袖套法吻合血管的基础上,采取肝上、下腔静脉缝合的二袖套方法,根据不同实验目的在3个月中行大鼠原位肝移植共62只。结果:切取供肝时间平均32min,修肝时间平均12min,无肝期平均18min。手术成功率提高到90%。结论:应用二袖套法制作的实验模型稳定,可作为肝移植实验研究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7.
双袖套法大鼠原位肝移植术的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双袖套法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的手术改进方法。方法 采用自制套管,供受体SD大鼠均取腹部横切口,受体无肝期前预置门静脉缝扎牵引线,肝上下腔静脉采用血管膜端端“三定点”吻合法,门静脉及肝下下腔静脉采用袖套吻合法,用自制“小针沟”排气。结果 行大鼠原位肝移植术96次,其中正式实验40次。改进后正式实验,供体手术时间29min,袖套准备时间10min,受体手术时间51min,无肝期17min;2d存活率95%(38/40),1周存活率92%(37/40)。结论 ①改进的双袖套法大鼠原位肝移植术可在单人直视下进行,安全确切实用。②所有吻合均应无张力、保持原位,耐心细致的手术操作是模型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亚低温下缺血预处理(MHIP)对肝缺血再灌注后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将24只犬随机分为4组:非缺血对照组、缺血再灌注组、缺血预处理组和亚低温血预处理组,用透射电镜观察各组肝组织超微结构改变。结果:肝缺血再灌注组超微结构损伤较重;缺血预处理组和亚低温缺血预处理线超微结构改变的较小,但亚低温缺血预处理组与缺血预处理组比较线粒体保护更好(P<0.01,P<0.05)。结论:缺血预处理对肝缺血再灌注后超微结构具有保护作用,亚低浊缺血预处理的这种保护作用具有增强效应。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大鼠原位肝移植术后肝叶坏死的原因以及预防措施.方法:应用Lewis大鼠和BN大鼠分别作供、受者,采用Kamada“双套管法”行大鼠原位肝移植50次,对所有死亡大鼠进行尸体解剖,分析其死亡原因.结果:术后10只大鼠死于肝叶坏死.2只死于门静脉主干栓塞,全肝灰黄色、坏死.8只死于门静脉分支栓塞,其中左支栓塞5只,右支栓塞1只,右后叶分支门静脉栓塞2只.结论:肝叶坏死是大鼠肝移植术后后期死亡的主要原因.防止肝上下腔静脉吻合口狭窄、肝叶扭转和预防感染是防止门静脉及其分支栓塞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目的:在体外静脉静脉转流下行猪原位肝移植术观察其血流动力学及血气电解质变化情况。-,方法:选健康猪12头,体重±,静脉复合麻醉。经右颈内静脉及颈动脉插管后连接测压仪,监测血流动力学变化;右颈动脉抽血监25.502.10kg测血气及电解质。无肝期行体外静脉静脉转流。-结果:无肝期和新肝期早期显著下降。体外静脉转流中血气指标以MAP,BEHCO3及血钙变化显著。结论:无肝期体外静脉静脉转流有助于血流动力学的稳定,但在无肝期和新肝期早期仍有显著-变化;术中血气及电解质变化不容轻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