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鼠肝缺血-再灌流损伤脑组织p38MAPK与脑细胞凋亡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肝缺血-再灌流损伤过程中大脑皮质层p38有丝分裂素激活蛋白激酶(p38MAPK) 的变化和神经元凋亡,以探讨p38 MAPK与脑组织神经元凋亡的关系。方法建立肝缺血-再灌流损伤动物模型,分为对照组、缺血30 min组(I组)、缺血30 min再灌流组(I/R组)、缺血30 min再灌流后1 h组(I/ R 1h)、缺血30 min再灌流后2 h组(I/R 2h)、缺血30 min再灌流后4 h组(I/R 4h)。应用免疫组化法测定各组肝组织中iNOS的变化和脑皮质层p38MAPK的改变,应用原位细胞凋亡法测定神经元凋亡,同时观察肝和脑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肝缺血-再灌流损伤形成过程中,随着再灌流时间延长肝组织出现iNOS的高表达,同时大脑皮层出现p38MAPK改变和神经元凋亡。肝组织iNOS与p38MAKP呈正相关(r=0.91,P <0.05)。p38MAPK的表达与phospho-p38MAPK的表达呈正相关(r=0.89,P<0.05),phospho-p38MAPK的表达与凋亡指数呈正相关(r=0.95,P<0.05)。HE染色见肝细胞水肿,炎性细胞浸润,甚至细胞坏死。脑皮质层见神经元水肿、坏死。结论肝缺血-再灌流损伤可导致大脑结构和功能的改变。损伤过程中产生 iNOS作为炎性细胞因子导致大脑皮层p38MAKP的改变,从而引起神经元凋亡。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二氮嗪对缺血-再灌流心肌细胞凋亡,以及对Bax、Bcl-2和Caspase-3表达的影响。方法21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 operation,SO),缺血-再灌流组(ischemia/reperfusion,IR)和二氮嗪处理组(Diazoxide,DI)。SO组和IR组静脉注射相应量溶媒,DI组12.5 mg/kg剂量静脉注射二氮嗪。10min后SO组不结扎前降支,4 h后取心脏,而IR组和DI组结扎前降支2 h,再灌流2 h。采用TUNEL法和免疫组化法检测缺血心肌细胞凋亡和Bax、Bcl-2、Caspase-3表达,及心肌梗死范围。结果与SO组相比,IR和DI组心肌细胞凋亡率显著增加(P<0.05),Bax、Bcl-2和Caspase-3蛋白阳性细胞指数明显升高(P<0.05);与IR组相比,DI组明显降低心肌细胞凋亡率(P<0.05)和Bax,Caspase-3蛋白阳性细胞指数(P<0.05),增加Bcl-2蛋白阳性细胞指数(P<0.05)。IR组心肌梗死范围为(36.9±2.3)%,DI组为(20.0±8)%,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二氮嗪通过上调Bcl-2表达,下调Bax及Caspase-3表达而减少在体大鼠缺血-再灌流损伤心肌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3.
肿瘤坏死因子-α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发展是个多因素协同作用的过程.文献报道其发生可能与氧自由基、中性粒细胞、细胞凋亡等因素有关[1-3].近年来,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特别是在细胞凋亡中的作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现就TNF-α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机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对急性缺血-灌流心肌细胞凋亡及左室局部功能的影响。方法 4只健康杂种犬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缺血-再灌流组(IR组)和缺血-再灌流加特异性NF-抑制剂二硫代氨基甲酸吡咯烷组(PDTC组)。IR组于第一对角支以下1cm处套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30min,恢复血流再灌流120min,PDTC组在心肌缺血前应用PDTC(100mg/kg),C组游离左冠状动脉前降支不结扎。超声心动图中的应变率法测量左室局部收缩功能,Simpson’s双平面法测左室射血分数(EF),应用脱氧核甘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测心肌细胞凋亡指数,免疫组化法及蛋白印迹(western-blot)检测心肌组织中NF-κB的表达。结果 R组NF-κB在缺血心肌组织中表达增高,显著高于C组(P〈0.05),而PDTC组NF-κB表达明显减弱,显著低于IR组(P〈0.05);PDTC组心肌细胞凋亡数较IR组明显减少(P〈0.05);IR组左室前壁缺血节段收缩期峰值应变率(SRpeak)明显减低(P〈0.01),PDTC组的应变率与IR组比较明显增高(P〈0.05)。射血分数在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NF-κB在心肌缺血-再灌流中起重要作用,PDTC通过抑制NF-κB的表达从而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流损伤,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5.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发展是个多因素协同作用的过程。文献报道其发生可能与氧自由基、中性粒细胞、细胞凋亡等因素有关。近年来,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特别是在细胞凋亡中的作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现就TNF-α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机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乌司他丁对大鼠肝缺血-再灌流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目的研究乌司他丁对肝缺血再灌流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将45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3组:假手术对照组(A组)、肝缺血30min、再灌流90min组(B组)、缺血前30min静脉注射乌司他丁+肝缺血30min、再灌流90min组(C组)。分别测血浆中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乳酸脱氨酶(LDH)浓度;测定肝组织中髓过氧化物酶(MPO)含量,并取肝组织作光镜及电镜观察。结果再灌流90min时C组的血浆ALT、AST、LDH值及肝组织MPO含量均低于B组(P<0.01),且C组的肝细胞显微、超微结构损害的改变较B组的轻。结论乌司他丁能抑制肝缺血再灌流时中性粒细胞在肝组织中的聚集,从而对大鼠肝缺血再灌流所致肝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损伤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在大鼠肾移植模型中依达拉奉对移植术后24h移植肾的影响及其作用。方法:36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A纽)、正常移植组(B组)、依达拉奉治疗移植纽(C组),每组12只。B纽为左肾原位移植,C组为移植术后予依达拉奉(10mg·kg^-1)干预。观察移植术后24h各组血清肌酐、尿素氮、移植肾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及移植肾损伤程度。结果:与B组比较,C组血清肌酐水平明显下降(301.75±27.53比242.73±30.21,P〈0.05);TNF—α转录水平(0.36±0.02比0.29±0.04,P〈0.05)、表达水平(212.72±20.92比179.62±21.41,P〈0.05)及IL-1β表达水平均明显下降(44.82±10.21比32.21±9.17,P〈0.05),肾组织损伤程度明显减轻(2.68±0.13比2.02±0.21,P〈0.05)。结论:依达拉奉能够抑制细胞因子TNF—α、IL-1β,改善大鼠同种异体移植肾功能。  相似文献   

8.
心肺复苏期间患者缺血-再灌流损伤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心脏复苏期间患者缺血-再灌流损伤的机制,方法:20例心搏骤停行心肺复苏术患者,根据复苏后有无自主循环分为缺血组(8例)和再灌流组(12例)。并于复苏前,复苏后即刻,15min,30min时分别测定其血中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浓度,比较两组患者血中上述指标的动态变化,并设正常对照组,结果:再灌流组MDA浓度较心博骤停前明显增高,尤以30min时增高显著,且明显高于缺血组,SOD浓度较心搏骤停前明显下降,尤以复苏后即刻下降显著,且明显低于缺血组,缺血组实施心肺复苏术前后MDA,SOD浓度无明显变化。结论:MDA和SOD在缺血-再灌流损伤中起着重要作用。动态监测血中MDA,SOD浓度对评估心肺复苏期间患者的再灌流损伤程度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NF-κB在早期心肌缺血-再灌流损伤中的作用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目的探讨核转录因子-κB(NF-κB)在心肌早期缺血-再灌流损伤中的作用.方法将18只山羊随机分为单纯体外循环(CPB)组、缺血-再灌流(IR)组、缺血-再灌流加特异性NF-κB抑制剂二硫代氨基甲酸吡咯烷(PDTC)组.建立山羊CPB模型,心脏行缺血60 min,恢复血流-再灌流90 min,PDTC组在心肌缺血前应用PDTC(100 mg/kg).于心肌再灌流后,测量血流动力学数据及测定局部心功能,并应用TUNEL染色检测心肌细胞凋亡数量,同时采用凝胶电泳迁移率改变分析(EMSA)法检测心肌组织中NF-κB的含量.结果缺血-再灌流能引起典型心肌缺血损伤的组织学改变,IR组NF-κB在缺血心肌组织中大量激活,心肌组织中NF-κB的活性水平显著高于CPB组(P>0.05);而PDTC组再灌流60、90 min后,NF-κB的核转录活性明显减弱,显著低于IR组(P<0.05);原位末端标记表明,IR和PDTC组中心肌细胞凋亡指数分别为(11.2±0.4)%和(6.4±0.2)%,心肌损伤显著减轻(P<0.05).结论核转录因子-κB在心肌早期缺血-再灌流损伤中起重要作用,PDTC通过抑制NF-κB的核转录活性,从而减轻了心肌缺血-再灌流损伤.  相似文献   

10.
目前有关减少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IRI)的经典方法是缺血预处理(ischemic preconditioning,IPC),即通过对心脏进行反复多次短暂的缺血刺激,来提高心肌本身对随后较长时间的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耐受力.IPC已经应用于如冠状动脉球囊血管成形术、冠状动脉...  相似文献   

11.
氨基酸对大鼠肾缺血-再灌流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祥毅  谢立平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3,12(3):173-175,208,I003
目的 探讨八种L 支链氨基酸合剂对肾脏热缺血 再灌流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采用大鼠急性缺血性肾损伤模型 ,肾缺血 4 5min、再灌流 180min。 2 4只大鼠随机分成 3组 ,A组 :假手术组 (缺血前 60min及再灌流全程输注生理盐水 ) ;B组 :对照组 (生理盐水 ,同A组 ) ;C组 :治疗组 (缺血前 60min及再灌流全程输注氨基酸合剂 ) ,观察缺血后肾功能和肾脏组织学改变。结果 该氨基酸合剂增加大鼠缺血 再灌流后肾小球滤过率 ,180minCcrB组 (2 2 7± 2 7 0 ) μl/min、C组 (471 0± 12 1 5 ) μl/min ,P <0 0 1;增加尿量 ,90minB组 (2 4 3 7± 7) μl/min、C组 (63 6± 15 2 ) μl/min ,P <0 0 1;减缓血肌酐、尿素氮升高 ,2 4h时B组血Cr (112 71± 9 5 ) μmol/L、血BUN (2 0 7± 6 6)mol/L ,C组血Cr (85 0± 7 7) μmol/L、血BUN (11 4± 3 9)mol/L ,P <0 0 5 ;减轻肾小管的损伤程度 ,Paller评分B组 (168 8± 14 8) ,C组 (10 8 7± 15 7) ,P <0 0 1。结论 该氨基酸合剂对大鼠肾脏缺血 再灌流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N-去硫酸肝素对肝和肾缺血-再灌流损伤防治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N-去硫酸肝素对肝和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防治作用。方法:分别建立大鼠肝及肾缺血-再灌流损伤模型,观察和比较经N-去硫酸肝素处理前后大鼠肝、肾组织P-选择素表达,组织病理学改变及肝、肾功能变化,以及对凝血指标(PT和KPTT)的影响。结果:肝、肾缺血再灌流后,大鼠肝、肾组织内P-选择素广泛表达,出现明显的组织病理学改变及肝、肾功能损伤。经给予N-去硫酸肝素处理后,肝、肾组织P-选择素表达受到抑制,组织病理学改变减轻,肝、肾功能得到改善,进一步发现N-去硫酸肝素对PT和KTPP无明显影响。结论:N-去硫酸肝素可能通过间接抑制P-选择素作用,而对肝和肾缺血-再灌流损伤起到防治效果,且对凝血指标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七氟醚预处理对大鼠肝缺血-再灌注后心肌损伤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 健康雄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n=10)、肝缺血一再灌注组(IR组,n=10)和七氟醚预处理组(S组,n=10)三组.建立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模型,S组大鼠在阻断入肝血流前吸入2.5%七氟醚30 min,IR组和s组大鼠肝缺血45 min再灌注120 min.分别测定各组大鼠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心肌型肌酸激酶(CK-MB)、乳酸脱氢酶1(LDH1)浓度及心肌组织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浓度,光镜观察心肌组织形态学.结果 与Sham组比较,S组和IR组血清ALT、AST、CK-MB、LDH1浓度均明显升高(P<0.05);心肌组织MDA、TNF-α和IL-6浓度明显升高(P<0.05),SOD活性明显降低(P<0.05).与IR组比较,S组血清ALT、AST、CK-MB、LDH1浓度明显降低(P<0.05);心肌组织MDA、TNF-α和IL-6浓度明显降低(P<0.05),SOD活性明显升高(P<0.05).Sham组心肌肌束及细胞形态正常,IR组和S组可见肌束断裂、细胞边界不清及炎症细胞浸润,S组改变较IR组轻微.结论 七氟醚预处理可减轻大鼠肝缺血-再灌注后心肌损伤,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减少氧自由基的释放和抑制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动物实验观察肢体缺血再灌流损伤对肠粘膜形态学结构的影响。方法 :11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成三个组 :缺血 2h ,缺血 3h和对照组。缺血、再灌注 1、 2、 3和2 4h取材行光镜观察和组织学评估。结果 :肢体缺血和再灌流期间 ,大肠和小肠粘膜固有层毛细血管扩张、充血、多核白细胞浸润 ,粘膜厚度和隐窝深度明显减少 (P <0 0 1)。小肠绒毛高度相对增加 ,隐窝细胞变性、坏死。结论 :肢体缺血再灌流可引起肠结构和功能改变  相似文献   

15.
牛磺酸对鼠肝缺血-再灌流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牛磺酸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流损伤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48只实验大鼠随机分为三组:假手术组(A组)、缺血-再灌流组(B组)和给予牛磺酸后缺血-再灌流组(C组).检测再灌流30 min的肝组织钙含量、丙二醛(MDA)含量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力.并同步观察肝组织光镜和电镜下的形态变化. 结果 B组肝组织钙含量和MDA含量明显高于A组(P<0.01),而GSH-PX活力低于A组(P<0.01).C组肝组织钙和MDA含量低于B组(P<0.01, P<0.05),而GSH-PX活力高于B组(P<0.05).肝损伤病理改变C组轻于B组(P<0.05).结论 牛磺酸能显著减轻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流损伤,其机制与减轻钙超载、抑制氧自由基生成和增强氧自由基清除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大鼠骨骼肌缺血再灌注(I/R)时黏附分子的动态变化及其在骨骼肌I/R损伤中的作用。方法42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6)、缺血组(n=6)、缺血再灌注组(n=30)。分别于缺血期,再灌注1、2、4、8、12h测定白细胞上黏附分子β2整合素(CD11b/CD18)和骨骼肌血管中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的表达情况,测定血浆中的丙二醛、骨骼肌组织中的髓过氧化物酶,及各组的组织学改变。结果随着骨骼肌再灌注的时间的延长,黏附分子的表达逐渐增多,再灌注8~12h表达最多,骨骼肌组织损伤也随再灌注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加重,时程上与黏附分子表达同步。结论黏附分子的表达与骨骼肌I/R损伤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正>在动物实验和临床观察中发现,恢复缺血组织的血液再灌注后,部分动物或患者细胞功能代谢障碍及结果破坏反而加重,人们把这种血液再灌注后缺血性损伤进一步加重的现象称为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缺血-再灌注损伤是在缺血性损伤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再灌注可以使可逆性缺血损伤加重,亦可能促进可逆性缺血损伤转化为不可逆性损伤。  相似文献   

18.
缺血预处理对心肌的保护作用表现为两个时相,其延迟保护作用出现在缺血预处理后12~24h并持续到72h。虽然预处理的延迟保护作用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但是其保护机制目前所知甚少。此外,由于缺血预处理难以在临床重现,所以提出了一种新的概念“药物预处理”,即用药物替代缺血刺激,产生缺血预处理样的保护作用。本研究希望通过酶学、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等多方面的观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细胞间粘附分子 1在大鼠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表达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Zivin法建立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以GAPDH为内参照物 ,应用半定量RT PCR方法、免疫组化及免疫荧光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定性、定量测定脊髓微血管内皮细胞表面ICAM 1mRNA表达变化。结果 正常脊髓微血管内皮细胞表面仅有微量的ICAM 1表达 ,单纯缺血不引起ICAM 1表达。再灌注后损伤区ICAM 1表达发生了改变 ;再灌注 4h ,ICAM 1mRNA表达量明显升高 ,再灌注 12h其在单位微血管面积上的荧光强度约比单纯缺血组增加了 1 2。提示脊髓损伤后微血管内皮细胞初始ICAM 1表达增加是由再灌注损伤激发 ,其后延迟递增表达增强 ,说明ICAM 1参与了脊髓再灌注损伤的炎症病理过程。结论 ICAM 1可做为脊髓I R后炎症反应程度的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20.
细胞凋亡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及中医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心肌细胞凋亡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中所起作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心肌缺血和再灌注时,细胞凋亡发生的确切机制还不清楚,可能与细胞在受到刺激后产生大量氧自由基、细胞内钙超载、线粒体损伤、炎性细胞浸润和基因调控有关[1,2].近年研究表明,不少中药单体、有效部位、复方、成药及针灸均有抗细胞凋亡的作用,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