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AgNOR在子宫内膜病变组织中的定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AgNOR)在子宫内膜腺癌早期诊断与预后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银染法染色,检测子宫内膜增殖症25例,非典型增生内膜19例,子宫内膜腺癌63例,共107例为观察组;因患宫颈原位癌子宫切除后的正常子宫内膜组织25例为对照组;计数正常子宫内膜及不同内膜病变组织中单位细胞核内AgNOR的定量值,并对其进行形态学观察。结果AgNOR每核颗粒数在正常子宫内膜(2.51±1.97)、子宫内膜增殖症(2.92±2.02)、非典型增生内膜(3.04±2.05)间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子宫内膜腺癌(7.43±2.18)中,AgNOR颗粒数明显升高,与良性病变组(子宫内膜增殖症、非典型增生内膜)及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AgNOR颗粒计数与子宫内膜腺癌的分化程度[高分化(4.69±2.32)、中分化(5.38±2.99)、低分化(7.54±2.09)]、临床分期[Ⅰ期(3.68±3.16)、Ⅱ期(4.53±2.94)、Ⅲ期(7.27±2.84)、Ⅳ期(7.84±2.33)]、淋巴结转移[无转移(3.62±3.27)、有转移(7.68±2.42)]密切相关(P<0.05);AgNOR颗粒的形态分布随着子宫内膜病变的进展由单一型转变为弥散型。结论AgNOR的每核颗粒数及其形态分布与子宫内膜腺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检测AgNOR的定量值对早期诊断子宫内膜腺癌、判断疾病预后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
3.
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argyrophilic nucleolar or-ganizer regions proteins,AgNOR)染色是病理形态学计量研究的一种方法[1],也是用于良恶性肿瘤辅助诊断的一种技术[2,3]。此方法步骤虽然简单,所用试剂也不繁杂,但做出满意的实验结果并不容易。笔者屡次的实验操作使得对这一方法及结果有一定的认识,对此做一整理、分析,以期对以后的工作有所帮助。1材料与方法1.1材料与试剂试剂:①50%的硝酸银溶液,②1%甲酸溶液,③取2 g明胶溶于1%的甲酸溶液100 m l中配成2%的甲酸-明胶溶液,④用前将甲酸-明胶溶液和50%的硝酸银溶液按1∶2的体积比混合。 相似文献
4.
用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AgNOR)的银染技术研究了57例经内镜切除的大肠腺瘤的AgNOR计数变化,以探讨AgNOR计数评价大肠腺瘤增殖性的价值。结果显示,管状绒毛状大肠腺瘤的AgNOR计数明显市政地管状腺瘤,而又明显低于绒毛状腺瘤(P<0.05);随着腺瘤异型增生的出现和程度的加重,其AgNOR计数逐步增加(P<0.05);随着腺瘤直径的增大,其AgNOR计数亦逐渐递增(P<0.01),且腺瘤的AgNOR计数与其直径呈现有意义的正相关(r=0.38,P<0.025);腺瘤的数目对AgNOR计数无明显影响;位于左半结肠的腺瘤的AgNOR计数高于位于右半结肠的腺瘤(P<0.05)。结果提示AgNOR计数反映了大肠腺瘤的增殖活性,它可作为评价大肠粘膜异型增生的定量参数。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核仁组成体区相关嗜银蛋白在增生期、增生过长以及子宫内膜癌的意义。采用核仁组成体区相关嗜银蛋白染色法试剂盒染色。油镜下测量计数增生期子宫内膜增生过长和子宫内膜癌细胞中AgNoRs的颗粒数目、大小及形态。结果 ,增生期宫内膜AgNoRs的数目为 10 2 4± 1 4 3,增生过长的宫内膜数目为 16 6 2± 2 6 4 ,子宫内膜癌的数目为 2 7 0 9±3 4 6 ,三者之间的差异有高度显著性 (P <0 0 1)。各组间AgNoRs颗粒的大小、形态、分布也不同 ;宫内膜增生组和增生过长组的颗粒形态大小较一致 ,颗粒间无融合现象 ,多弥漫分布于核内 ,宫内膜癌的AgNoRs颗粒大小悬殊 ,形态多样 ,分布不均匀。提示AgNoRs可作为宫内膜良恶性以及交界性病变诊断和鉴别诊断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6.
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染色在胃粘膜病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染色体的数量、性质和形态均可发生一定变化。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Ag-NORs),是某些染色体上特殊部位的核仁组成区(NoRs)产生的核仁嗜银性非组蛋白。晚近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7.
8.
用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AgNOR)的银染色技术研究了30例原发性十二指肠癌、20例十二指肠溃疡及20例正常十二指肠粘膜的AgNOR计数变化,以探讨AgNOR计数对原发性十二指肠癌的诊断价值。结果显示:十二指肠溃疡组与正常十二指肠粘膜组AgNOR计数无显著差异(P>0.05),原发性十二指肠癌与十二指肠溃疡和正常粘膜比较AgNOR计数有显著性差异(P<0.001),且低分比腺癌及粘液腺癌与高分化腺癌及乳头状腺癌比较AgNOR计数也有显著者差异(P<0.05)。结果表明AgNOR计数能较好反映原发性十二指癌的增殖活性,可以作为评价原发性十二指肠癌恶性程度的定量参数 相似文献
9.
对76例乳腺针吸细胞涂片,进行了AgNOR分型和计数。其中良性病变12例,恶性病变64例。染色方法及计数按常规进行,分型刚参考Meehan法,按自订的三种参数判断标准进行观察。 相似文献
10.
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染色在良恶性疾病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AgNOR)计数在良、恶性疾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李青AgNOR改良法对组织切片进行染色,按照“上海方案”(1993)进行分型计数。结果:74例良性疾病AgNOR计数均值X=1.94/细胞,S=0.42;74例恶性疾病AgNOR计数X=5.98/细胞,S=0.49。经统计学处理P<0.001,两者之间差异有极为显著性。结论:AgNOR可以用于临床良、恶性疾病的鉴别诊断,而且有快速、经济可靠、易操作、易推广之特点。 相似文献
11.
王小冰 《同济医科大学郧阳医学院学报》1994,13(2):108-110
应用核仁组成区相关嗜银蛋白(Ag-NOR)染色技术,对68例宫颈粘膜活检标本进行观察。其中宫颈炎症粘膜21例,不典型增生11例,宫颈癌36例,光镜定量显示,不典型增生和宫颈癌上皮AgNOR数目有显著差异。结果提示核仁组成区相关嗜银蛋白技术对宫颈良恶性病变的诊断有价值。 相似文献
12.
应用核仁组成区相关嗜银蛋白(Ag—NOR)染色技术,对68例宫颈粘膜活检标本进行观察。其中宫颈炎症粘膜21例,不典型增生11例,宫颈癌36例,光镜定量显示,不典型增生和宫颈癌上皮AgNOR数目有显著差异、结果提示核仁组成区相关嗜银蛋白技术对宫颈良恶性病变的诊断有价值。 相似文献
13.
14.
15.
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Ag—NORs)的定量计数和定性观察,用于良、恶性肿瘤鉴别及肿瘤分型、分级的研究日趋增多。为了使Ag—NORs颗粒更清晰地显示出来,我们对胶质银液染色后的切片用法梅氏减薄液处理,细胞核和细胞浆的背景着色明显减轻,Ag—NORs颗粒轮廓清晰,更易计数。 相似文献
16.
对55例淋巴结石腊包埋切片进行了核仁组成区的相关嗜银蛋白(AgNORs)定量研究。结果提示,Ag-NORs技术简便、快速、实用,对淋巴结良恶性病变的鉴别及恶性淋巴瘤的病理分级,可提供有价值的形态学资料。 相似文献
17.
应用银染色方法对11例正常胃粘膜、52例病变胃粘膜及6例淋巴结转移的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Ag-NORs)进行定量研究。结果Ag-NORs均数随正常胃粘膜、肠化生、异型增生、粘液癌、腺癌,低分化腺癌的顺序而递增。癌组织分化越差,Ag-NORs均数越高。提示,Ag-NORs计数对胃粘膜良、恶性病变的判断很有帮助。 相似文献
18.
对55例淋巴结石腊包埋切片进行了核仁组成区相关嗜银蛋白(AgNORs)定量研究。结果表明:31例恶性淋巴瘤Ag-NORs计数为6.62±3.02,24例良性淋巴结病变为1.69±0.47,两组比较有极显著差异(P<0.01);在非何杰金淋巴瘤(NHL)中,低度恶性组Ag-NORs计数为3.79±1.46,而中、高度恶性组为8.28±2.58,两组间亦有极显著差异(P<0.01);何杰金病(HD)与NHL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果提示,Ag-NORs技术简便、快速、实用,对淋巴结良恶性病变的鉴别及恶性淋巴瘤的病理分级,可提供有价值的形态学资料。 相似文献
19.
应用银以方法对11例正常胃粘膜、52例病变胃粘膜及6例淋巴转移的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进行定量研究。结果Ag-NORs均数随正常胃粘膜,肠化生、异型增生、粘液癌、腺癌、低分化腺癌的顺序而递增。癌组织分化越差,Ag-NORs均数越高。提示,Ag-NORs计数对胃粘膜良、恶性病变的判断很有帮助。 相似文献
20.
食管鳞癌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的定量研究及其意义汪黎明陈东义(中国医科大学附属一院胸外科沈阳110001)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argyrophilicnucleolarorganizerregionprotein,AgNOR)作为一种定量指标,对于良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