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电镜下电切治疗大肠息肉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针对不同患者息肉的病理类型、大小和形状,选择性采用高频电凝电切套圈切除术,射频烧灼或活检钳咬除术的治疗方法。结果治疗大肠息肉患者108例,237枚息肉全部摘除,1例发生出血并发症,经电凝止血治疗后出血停止,无1例穿孔。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证实患者年龄和息肉的病理类型、以及大肠癌的发生有显著的相关性。结论电镜下电切治疗大肠息肉具有安全、便捷、疗效快、痛苦小、费用低的特点,是目前治疗大肠息肉的首选方法,对防治早期大肠癌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大肠癌合并大肠息肉的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在葫芦岛市中心医院行肠镜患者,随机选取41例大肠癌合并的大肠息肉的患者以及200例非大肠癌大肠息肉的患者,并且所有入组患其大肠息肉性质均为腺瘤,进行病理研究。结果大肠癌合并的大肠息肉组的年龄高于非大肠癌大肠息肉组,其息肉病理为腺上皮重度异型增生、腺上皮癌变的方面均高于非大肠癌大肠息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大肠癌合并大肠息肉的患者,其恶性潜能较高。  相似文献   

3.
572例大肠息肉内镜治疗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大肠息肉的临床表现、内镜治疗、病理结果、息肉与癌的关系和随访情况。方法 对内镜检出的大肠息肉患者的临床表现、内镜治疗、病理资料、随访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大肠息肉的检出率为12.73%,其中腺瘤性息肉占53.92%。主要临床表现为便血,息肉的分布主要在左半结肠。非腺瘤性息肉未发现癌变,腺瘤性息肉的瘤理类型和大小与重度不典型增生、癌变有密切关系。随访观察大肠息肉有较高的复发率和再发率(6.00%和18.00%)。结论 高频电凝切除息肉是有效的治疗方法。息肉绒毛成分多、体积大易发生重度不典型增生和癌变。定期随访对于预防息肉恶变、降低癌发生率、提高大肠癌患者的生存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大肠息肉的临床表现、内镜治疗、病理结果、息肉与癌的关系和随访情况。方法对内镜检出的大肠息内患者的l临床表现、内镜治疗、病理资料、随访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大肠息肉的检出率为12.73%,其中腺瘤性息内占53.92%。主要临床表现为便血,息肉的分布主要在左半结肠。非腺瘤性息肉未发现癌变,腺瘤性息肉的病理类型和大小与重度不典型增生、癌变有密切关系。随访观察大肠息肉有较高的复发率和再发率(6.00%和18.00%)。结论高频电凝切除息肉是有效的治疗方法。息肉绒毛成分多、体积大易发生重度不典型增生和癌变。定期随访对于预防息内恶变、降低癌发生率、提高大肠癌患者的生存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大肠息肉的临床特点与息肉恶变的相关性分析。方法选取2006年3月~2014年1月使用内镜中心电子结肠镜所检测大肠息肉患者1482例的资料,根据患者的年龄、部位、病理类型和大小及恶变程度来分析大肠息肉的临床特点与息肉恶变的联系。结果大肠息肉恶变率占4.9%。大肠息肉恶变多发生于男性,发病年龄多在40岁左右,病变部位主要发生在直、乙状结肠;随着息肉的增多,恶变率增加;不同病理类型息肉恶变率不同。结论不同病理类型大肠息肉所表现的临床特点不同,有助于早期诊断大肠息肉的性质,及时地进行干预及治疗,降低大肠癌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洞泾镇大肠癌初筛阳性居民中大肠息肉的患病特点.方法:在大肠癌初查阳性并进行结肠镜检查的522例对象中,收集到173例被诊断为大肠息肉患者的信息,分析大肠息肉患病的性别和年龄分布以及大肠息肉类型与患病部位的关系.结果:在173例大肠息肉患者中,男性检出率42.25%,女性检出率24.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0岁及以上受检者的大肠息肉检出率高于50岁以下受检者(34.7% 比12.1%,P<0.05).类型以腺瘤性息肉最多(75.14%),发病部位以直肠(32.95%)和乙状结肠(23.70%)为主.结论:大肠息肉的发病与年龄和性别有关,腺瘤型息肉居多,好发部位为直肠和乙状结肠.  相似文献   

7.
266例大肠息肉的临床病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大肠息肉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其癌变的相关因素,对大肠腺瘤的癌变风险进行分层,以决定随访方案,提高大肠癌的早期诊断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研究266例大肠息肉的内镜下表现,临床病理特点及癌变的相关因素,对部分患者进行了内镜下治疗及随访。结果266例大肠息肉中,腺瘤性息肉164例,其中高危性腺瘤112例,癌变8例,低危性腺瘤52例,无癌变病例,高危性腺瘤的癌变率高于低危性腺瘤(P〈0.05)。有蒂腺瘤、亚蒂腺瘤及无蒂腺瘤的癌变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增生性息肉38例、炎性息肉64例,均未发现癌变病例。结论高危性腺瘤的癌变率较高,应加强对此类患者的内镜下治疗及随访,低危性的癌变率较低,可根据肠镜及病理检查结果进行随访,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可不常规随访。  相似文献   

8.
大肠息肉16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凌敏 《中国当代医药》2010,17(10):148-148
目的:研究大肠息肉的分布、大小、形态和临床病理特征,以早期发现并摘除大肠息肉及降低肠癌发病率。方法:经內镜检查确诊的160例大肠息肉患者收入本项分析,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息肉的部位、形态、大小及病理类型加以总结。结果:大肠息肉以左半结肠为多,息肉越大,恶变概率越高,绒毛性息肉恶变概率较其他类型高。结论:发现息肉应常规活检并尽早切除。  相似文献   

9.
朱戎  龙毓灵 《云南医药》1998,19(3):182-183
经结肠镜摘除大肠息肉对大肠癌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朱戎龙毓灵王红大肠癌的发生呈现缓慢的发展进程,从组织病理上经历息肉形成阶段,腺瘤形成阶段,最终发展成大肠癌。通过本文检出息肉482例,其中腺瘤息肉230例,癌变26例进行分析,探讨了大肠息肉癌变的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大肠息肉的临床以及病理特点。方法通过菏泽市立医院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肠镜检查者,发现息肉者使用活检钳分次钳除后派送病理检验,同时根据不同患者对的年龄、性别、息肉发生部位等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6 843例肠镜检查者发现息肉中606例(8.86%),共895个息肉,多发220例,单发386例。炎性息肉210个,增生性息肉190个,腺瘤性息肉495个,26个息肉发生癌变(4.29%)。息肉的癌变风险随着体积的增大而增加(P<0.05),其中绒毛状的腺瘤癌变风险最大,再者是绒毛状管状腺瘤,最低风险率是管状腺瘤。结论大肠息肉的临床发生率较高,对息肉的确诊和病理的分析是非常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1.
大肠息肉264例临床与内镜治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肠息肉的临床表现、内镜、病理特点及内镜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4年里大肠息肉264例的临床资料。结果结肠镜大肠息肉的检出率为23.40%,其中67.33%为腺瘤性息肉;息肉分布以直肠和乙状结肠为最多;息肉癌变者均为腺瘤性息肉;腺瘤体积越大、呈分叶或菜花形、无蒂或广基、含绒毛成份越多者,越易发生癌变;高频电凝切摘除息肉195例,并发症发生率为0.4%。结论腺瘤癌变与体积大小、形态、绒毛成份含量等因素相关;息肉不论大小应尽可能予以切除;高频电凝切摘除息肉安全有效,是大肠息肉首选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去氧孕烯炔雌醇片(妈富隆)在宫腔镜子宫内膜息肉(EP)切除术后的临床疗效。方法:186例EP患者均接受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电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均为良性子宫内膜息肉,其中94例(观察组)术后口服妈富隆治疗6个月,另92例(对照组),术后未服药物。随访12个月,观察月经量、EP复发、月经周期情况。结果:(1)月经量:观察组术后月经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息肉复发情况:对照组复发11例(11.96%),观察组复发6例(6.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月经周期:对照组有19例患者表现为月经不规则,而观察组仅4例表现为偶发的月经间期少量出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CRP术后口服妈富隆可有效改善月经状况,减少子宫内膜息肉复发。  相似文献   

13.
王小琼  喻德暄 《江西医药》1999,34(5):265-266
目的 研究内镜下行高频电凝电切术对大肠息肉的疗效。方法 采用单纯圈套摘除术,热活检钳烧灼术、圈套摘除术或息肉分块切除术加热活检钳烧灼术等方法进行对比。结果 除8例术后中小量出血外无穿孔等其他并发症,5颗息肉术后病理诊断局灶区癌变。结论 大肠息肉应切除,术前术后应送病检,局灶区癌变息肉应追加外科手术,内镜下电切术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患者的病理特点以及临床意义。方法 80例大肠癌患者,其中40例散发性结直肠癌患者作为对照组, 40例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患者作为试验组。对比两组患者的性别、肿瘤部位、肿瘤分期及病理类型及3、5年生存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肿瘤部位、肿瘤分期和病理类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的3、5年生存率分别为87.5%、65.0%,均高于对照组的67.5%、42.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患者的病理特点显著,且预后比散发性结直肠癌要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大肠腺瘤性息肉早期癌变的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经内镜高频电切全瘤活检,病理诊断为腺瘤性息肉早期癌变患者临床资料。结果22例Tis及T1期患者经内镜高频电切治疗,其中8例追加根治性手术,无区域淋巴转移。长期随访无癌复发。结论大肠腺瘤性息肉早期癌变经内镜高频电切既可治愈,一般不须追加手术。  相似文献   

16.
大肠息肉22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大肠息肉是一种常见病,且大多为腺瘤样息肉,腺瘤属癌前病变己被公认。大肠癌多数由息肉恶变而来,研究大肠息肉的分布、大小、形态和临床病理特征,对早期发现并摘除息肉及降低肠癌发病率有重要意义。现将我院肠镜发现的226例大肠息肉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内镜治疗大肠息肉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内镜治疗的814例大肠息肉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息肉的不同大小和形态,采取恰当的治疗方法。结果 814例患者的2645枚息肉均成功切除,活检钳钳除492枚,高频电切除1085枚,氩离子凝固术460枚,内镜下黏膜切除术553枚,尼龙绳套扎联合高频电切除24枚,钛夹钳夹联合高频电切除6枚,分片切除术8枚,内镜黏膜下剥离术17枚。2352枚息肉行病理检查,腺瘤性息肉1579枚,错构瘤性息肉7枚,炎症性息肉574枚,增生性息肉191枚,息肉癌变2枚,再追加外科手术治疗。术中出血14例,无1例发生穿孔。结论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能在有效切除息肉的同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陈鹃  梁小妍 《现代医药卫生》2013,(15):2330-2331
目的探讨宫腔镜联合炔雌醇环丙孕酮片(达英-35)治疗子宫内膜息肉的疗效。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宝山分院妇产科经B超诊断为子宫内赘生物患者71例,均在宫腔镜下行探查及电切术,术后病理检查确诊为子宫内膜息肉,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37例,术后给予达英-35口服3个月;对照组34例,术后不给予任何治疗。术后随访1年,比较两组患者月经恢复情况、子宫内膜厚度及子宫内膜息肉复发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月经恢复情况、子宫内膜厚度及复发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宫腔镜联合达英-35治疗子宫内膜息肉可改善患者月经情况,抑制子宫内膜增殖,减少复发,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宫腔镜电切术治疗子宫内膜息肉的疗效。方法83例子宫内膜息肉患者,依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实验组(42例)和对照组(41例)。实验组采用宫腔镜电切术治疗,对照组采取刮宫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月经量、复发、妊娠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住院时间、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患者月经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个月,两组患者月经量均少于本组术前,且实验组患者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实验组患者复发率9.52%低于对照组的26.83%,妊娠率80.95%高于对照组的34.1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宫腔镜电切术治疗子宫内膜息肉可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及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及术后月经量,降低复发率,提高妊娠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无痛内镜下氩气刀切除与常规外科手术切除胃肠息肉癌变的临床效果差异。方法连续选取2012年2月至2014年2月入我院诊断为胃肠息肉癌变患者共162例(息肉198枚),所有患者均经内镜下息肉切除,病理证实为癌变。该研究取得我院伦理委员会通过及患者、家属的知情同意权后,将其分为对照组(75例)和试验组(87例),对照组患者经内镜下病理证实为癌病后转为外科手术治疗,试验组患者行无痛内镜下氩气刀切除息肉治疗,比较2组患者息肉切除率、手术时间、手术相关的并发症(如出血、穿孔、腹痛、腹胀、尿潴留等)发生率,随访1年后复查胃肠道内镜,比较2组患者的肿瘤复发率的差异性。结果 2组患者息肉的山田分型和息肉切除率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的手术相关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腹胀者给予暂禁食;腹痛者给予抑制胃酸分泌和解痉治疗;出血者局部喷洒止血药;针对穿孔者行胃镜下钛夹夹闭治疗后痊愈。2组患者随访内镜下行病理分析肿瘤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无痛消化内镜下氩气刀切除癌变胃肠息肉,可以达到无痛治疗的目的,且创面损伤小,肿瘤复发率低,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