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小儿急诊治疗时常伴有外伤或疼痛.在急诊诊治期间,可能有必要进行某些疼痛或令人不适的诊疗操作.临床上需要急诊科医生为小儿提供安全、有效的镇痛和镇静.为此,我们对国外已发表的相关研究结果做一综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确保在急诊时小儿不会经受长时间或额外的疼痛;使用综合评估工具评估疼痛以分诊患儿;选择适当的药物、剂量和途径,在首次疼痛处理时即提供有效镇痛;尽可能选择无痛苦的方式给药(经鼻、调味糖浆)等;经常再次评估疼痛分数以确保有效镇痛,并留有足够时间来等待药物起效,同时使用非药理和药理的模式镇痛;避免"常规"进行一些不必要的致痛的侵入性操作;使用表面麻醉、局部麻醉和区域麻醉连同适当的安全程序镇静,以避免疼痛加剧.  相似文献   

2.
目的在病毒性心肌炎心肌细胞模型上观察心炎宁颗粒剂对柯萨奇病毒B组(CVB3m)感染SD大鼠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体外原代培养的新生SD大鼠心肌细胞,感染CVB3m作为病毒性心肌炎心肌细胞模型,体外给予心炎宁颗粒剂后分别测定最大无毒剂量(TD0)、细胞病变(CPF)、半数致死量(TCID50),分析其对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结果不同浓度的心炎宁颗粒剂对心肌细胞的保护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TD0、TD0、1/2TD0、1/4TD0对心肌细胞的保护率明显高于1/8TD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TD0、1/4TD0对心肌细胞的保护率与1/32TD0之间差异也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炎宁颗粒剂对CVB3感染心肌细胞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4.
目的探讨氯诺昔康和杜冷丁用于小儿术后镇痛治疗中对血糖、皮质醇的影响。方法拟行尿道手术的男性患儿40例,术毕随机分成两组,即杜冷丁1mg/kg肌注组和氯诺昔康0.25mg/kg肌注组。记录患儿注药前VAS评分及用药后2h、4h和6h的VAS评分及此期间患儿恶心、呕吐及头晕情况,并记录4h和6h的疼痛减轻程度评分(注药前VAS、注药后4hVAS/6hVAS评分)。分别于术前、术后第2天和术后第4天测定血糖、皮质醇。结果两组术前血糖、皮质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糖项氯诺昔康组术后第2天、杜冷丁组术后第2天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皮质醇项氯诺昔康组各时点无明显变化,杜冷丁组术后第2天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与氯诺昔康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4h和6h内疼痛减轻评分(TOTPAR0—4和TOTPAR0—6)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氯诺昔康组1例效果不好;两组组内TOTPAR0—4和TOTPAR0—6比较无显著差异。氯诺昔康组恶心呕吐发生率低于杜冷丁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杜冷丁组头晕、嗜睡高于氯诺昔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诺昔康可以降低围术期患者血糖、皮质醇水平,抑制围术期应激反应。氯诺昔康0.25mg/kg单次肌注与杜冷丁1mg/kg单次肌注作用相当,副反应比杜冷丁少。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CQ气腹对幼兔肝肾功能的影响,为临床新生儿腹腔镜外科气腹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 32只健康新西兰幼兔(3周龄,体重0.8~1.0 kg)按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分为4组:对照组(单纯腹腔麻醉)、开腹手术组(麻醉后行开腹手术)、低压力组(腹腔压力维持在6 mmHg)、高压力组(腹腔压力维持在12 mmHg),采用10%水合氯醛3ml/kg腹腔麻醉,术中追加用4%水合氯醛1 ml.麻醉时间持续4h.麻醉4h后每组随机取4只处死,余4只复苏后继续饲养7d后处死,均切取肝肾组织浸泡福尔马林,行HE染色,观察组织学改变.分别于麻醉前30 min、麻醉后4h及术后7d取幼兔静脉血3 ml,-80℃保存.收集血清,进行肝肾生化指标检测,包括:谷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谷氨酰转肽酶(GGT)、肌酐(CR)、尿素氮(BUN)和尿酸(UA).结果 四组幼兔麻醉前和麻醉后4h、术后7d血清CR、BUN、UA、AST、TBIL及DBIL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气腹高压力组麻醉后4h和术后7d血清ALT值分别为(81.24 U/L,59.87 U/L),两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本组麻醉前30 min(8.14 U/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与对照组、开腹手术组及气腹低压力组麻醉后4h血清ALT值(8.50、9.09和9.40 U/L)及术后7d血清ALT值(13.07、8.58和12.83 U/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气腹高压力组麻醉后4h和术后7d血清GGT值分别为193.72 U/L和156.74 U/L,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本组麻醉前30 min血清GGT值14.85 U/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与对照组、开腹手术组及气腹低压力组麻醉后4h血清GGT值(20.31、15.11和15.98 U/L)及术后7d血清GGT值(22.26、14.70和27.44 U/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显示高压组幼兔麻醉后4h和术后7d均可见弥漫肝淤血,且术后7d无明显改善,肾无明显组织形态学改变.结论 幼兔可良好耐受6 mmHg和12 mmHg的气腹压力,术后可存活.气腹压力为6 mmHg时肝肾功能均不受显著影响,12 mmHg时肾功能影响不显著,但肝出现了肝淤血改变,且术后7d无明显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小儿骶管应用左旋布比卡因复合舒芬太尼对术后镇痛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0年4月至2011年4月在我院住院的2-6岁择期行下腹部、会阴和下肢手术60例患儿.随机分成左旋布比卡因组(Ⅰ组)和左旋布比卡因复合不同浓度舒芬太尼组(Ⅱ组)和(Ⅲ组),每组20例.入室后开放静脉通路,监测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及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麻醉诱导均采用静脉注射氯胺酮1 mg/kg,异丙酚2 mg/kg,置人喉罩进行机械通气.然后行骶管穿刺,成功后Ⅰ组注入0.25%左旋布比卡因,Ⅱ组注入0.25%左旋布比卡因与舒芬太尼0.5μg/ml混合液,Ⅲ组注入0.25%左旋布比卡因与舒芬太尼1.0 μg/ml混合液,三组均按l ml/kg缓慢注入.分别于术后2、4、8、12、16、24h观察镇痛效果,记录镇痛评分、镇痛时间、苏醒时间及不良反应.结果 术后4、8、12 h镇痛评分Ⅱ组和Ⅲ组明显低于Ⅰ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8h镇痛评分Ⅲ组低于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16、24h的镇痛评分三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Ⅱ组和Ⅲ组的镇痛时间明显长于Ⅰ组(P<0.05),Ⅲ组比Ⅱ组的镇痛时间明显延长(P<0.05),三组患儿术后苏醒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儿术后均无呼吸抑制.Ⅱ和Ⅲ组各有1例患儿在术后出现面部皮肤瘙痒及1例患儿出现运动阻滞,术后约3h运动功能完全恢复,Ⅲ组有1例患儿在术后出现恶心呕吐.结论 0.25%左旋布比卡因复合0.5 μg/ml及1.0μg/ml舒芬太尼均可安全应用于小儿骶管麻醉及术后镇痛,且可增强术后镇痛效果,延长左旋布比卡因镇痛持续时间,不良反应少,而复合1.0μg/ml舒芬太尼组的术后镇痛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7.
解脲脲原体对新生小鼠的致病作用和发病机理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探讨解脲脲原体(Uu)对新生小鼠的致病作用和致病机理,应用常规病理、免疫组化和电镜等技术观察了1~14型Uu株对不同日龄小鼠肺的致病作用。结果表明,各型Uu均可引起新生小鼠急性自限性的间质性肺炎,对14日龄小鼠则较少引起感染;感染后的小鼠症状较轻;在有病灶的肺组织中可再培养出Uu;部分14日龄小鼠产生对Uu的特异IgM抗体;免疫组化显示在支气管壁及肺泡间隔处有Uu抗原;电镜显示,在纤毛细胞间、肺间质中有Uu的存在。结果提示,Uu可能是通过吸附纤毛细胞,然后经细胞之间连接和支气管上皮细胞之间,沿支气管向肺泡扩散,引起肺部间质性炎症。Uu肺炎的发生与小鼠年龄及免疫状态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中药防哮饮早期干预对哮喘小鼠血清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以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EOS%)的影响。方法将60只健康昆明小鼠随机分为6组:正常对照组、哮喘模型组、防哮饮小剂量组、防哮饮中剂量组、防哮饮大剂量组、布地奈德组各10只,用卵蛋白致敏激发造模。中药防哮饮组从致敏第1天起,将中药防哮饮按小剂量(含生药0.5 g/mL)、中剂量(含生药1.5 g/mL)、大剂量(含生药2.5 g/mL)灌胃给药,每日1次,每次0.4 mL,共27 d。在最后1次激发后24 h(第28 d)处死小鼠,采用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小鼠血清IL-10的含量,并镜检BALF中EOS%。结果哮喘模型组小鼠BALF中EOS[(2.9±1.4)%]较对照组[(1.3±0.9)%]明显升高(P<0.01);血清IL-10的含量[(7.6±3.0)ng/mL]较对照组[(44.9±33.0)ng/mL]降低(P<0.05)。防哮饮小、中、大剂量组均能显著提高哮喘小鼠血清IL-10水平,与哮喘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布地奈德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防哮饮大...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加味麻杏石甘汤(MG)对卵清蛋白所致实验大鼠支气管哮喘外周血中嗜酸性粒细胞(EOS)及肺组织中细胞黏附分子1(ICAM-1)的调节作用。方法将48只SD大鼠按完全随机法分成正常对照组、哮喘模型组、MG小剂量组、MG大剂量组、地塞米松组、MG地塞米松联合组6组,每组10只。采用腹腔注射卵清蛋白和灭活百日咳杆菌,制成大鼠哮喘模型。MG小剂量组灌胃MG21.2g/(kg·d),MG大剂量组给予灌胃MG42.4g/(kg·d),地塞米松组给予灌胃地塞米松0.75mg/(kg·d),MG地塞米松联合组给予灌胃地塞米松0.375mg/(kg·d)和MG21.2g/(kg·d),以上各组大鼠给药容量均为10mL/kg,正常对照组和哮喘模型组灌胃等量生理盐水,均每日1次,共8d。2周后麻醉处死。常规计数法检测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大鼠肺组织中ICAM-1蛋白的表达。结果 (1)模型组外周血EOS数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MG小剂量组、MG大剂量组、地塞米松组、MG地塞米松联合组均能减少哮喘大鼠外周血EOS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用药组间相比差异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