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对有和无民心绞痛病史的135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无心绞痛痛病史组与有心绞痛组比较,心梗多发生于前壁(P〈0.05),且前进合并糖尿病者较多(P〈0.05);两组患者CPK峰值、LVEF值、早期并发症及再梗率、住院死率无明显差异。提示无心绞痛病史的心肌梗塞与有心绞痛具有相似的病理生理及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2.
心肌梗塞后心绞痛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楚霞 《医学综述》1995,1(2):75-77
有报道心肌梗塞后心绞痛(Post-infarctionanginaPIA)预后差,一年死亡率达17%~50%[1]。本文报告61例PIA病例的临床特点,并与38例AMI后无心绞痛的病例进行对比分析,旨在提高对本病特殊性的认识。1 资料与结果1.1 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系本院住院病人,首发或再发AMI诊断按WHO制定的标准。PIA组指AMI发作24小时后出现心绞痛伴/或ECG有缺血性改变而无酶学改变者共61例,男48例,女23例,年龄36~90岁。对照组指AMI后无心绞痛发作及/或ECG无缺血性改变者,男27例,女11例,年龄45~79岁。两组间年龄分布无显著差异(u=1.62,P>0.05)。病因均…  相似文献   

3.
报告急性心肌梗塞后早期溶性治疗和非溶栓治疗者各49例心梗后心绞痛发生情况的比较观察,结果表明,溶栓和非溶栓组间,心梗后心绞痛发生率无明显差异;单溶栓和溶栓加抗凝组间、链激酶和尿激酶溶栓组间。  相似文献   

4.
何嗣华 《广西医学》1999,21(4):635-637
对心绞痛病史大于2天(54例)和心绞痛病史小于2天或无心绞痛病史(62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心绞痛病史大于2天者,心梗多发生于下壁(P〈0.01),心绞痛病史小于2天或无心绞痛病史者,心梗多发生于广泛前壁(P〈0.05)。(2)两组肌酸磷酸激酮同功酶、严重性心律失常发生率,病死率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提示:心绞痛病史小于2天或无心绞痛病史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梗塞前心绞痛(AP)对老年急性心肌梗塞(AMI)预后的影响。方法:作者对60例AMI患者(老年人60例,老年前期60例),观察AMI前48h有无AP发作,分为AP(+)和AP(-)组,分析两组患者的预后。结果:在〈60岁的AMI患者中,梗塞前AP可降低AMI患者1月内充血性心衰(CHF)、心源性休克和心源性死亡率(P〈0.01);CK峰值降低,达峰时间缩短(P〈0.01);高危性室性心律失常,高度房室传导阻滞(AVB)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35%者均减少(均P〈0.05)。在老年患者中,AMI前有AP发作和无AP发作者1月内CHF、心源性休克和心源性死亡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无AP发作者CK峰值显著升高(P〈0.01);广泛前壁心梗和高度AVB者增多(P〈0.05)。结论:梗塞前心绞痛能改善AMI的预后。  相似文献   

6.
7.
8.
目的:探讨初发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梗塞前72 h内心绞痛对AMI预后产生的影响。方法:选择166例初发AMI患者进行分析,根据AMI前72 h内有无典型心绞痛发作分为:梗塞前心绞痛组(76例):即AMI前72 h有典型心绞痛发作;对照组(90例):即AMI前72 h无心绞痛发作。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梗塞前心绞痛组肌酸磷酸激酶(CPK)峰值更低,多部位梗塞明显减少,且心衰、心源性休克及近期死亡的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P<0.01)。结论:AMI前72 h的心绞痛发作可减少梗塞范围、严重并发症及近期死亡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先兆性心绞痛对急性心肌梗塞 (AMI)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 15 3例AMI患者根据AMI前48h内有无先兆性心绞痛分为观察组 92例和对照组 61例 ,测定入院后肌酸磷酸激酶 (CPK )峰值、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左心室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情况 ,观察住院期间心功能不全、心源性休克、恶性心律失常及心脏性死亡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CPK峰值明显低于对照组 (t =2 .685 ,P <0 .0 1) ,而LVEF值明显高于对照组 (t =2 .64 0 ,P <0 .0 5 ) ,此外 ,左心室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心功能不全、心源性休克、恶性心律失常及心脏性死亡发生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 <0 .0 5 )。结论 AMI前先兆性心绞痛可产生心肌缺血预适应 ,在AMI后的人类心脏同样存在心脏保护作用 ,有利于减少心肌梗塞面积和保护左心室收缩功能 ,并减少住院期间心脏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11.
①目的 探讨既往或(和)梗死前心绞痛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左心室(左室)功能的影响。②方法 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和左室造影252例首次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中,兼有既往和梗死前心绞痛者46例(A组),单纯既往心绞痛者112例(B组),单纯梗死前心绞痛者43例(C组),梗死前无心绞痛者51例(D组),比较既往或(和)梗死前心绞痛对肌酸激酶(CK)峰值浓度、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浓度、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和左室功能等的影响。③结果 A组CK峰值浓度显著低于D组(F=8.17,q=4.13,P〈0.05);A组CK-MB峰值浓度显著低于B、D组(F=6.52,q=9.14、3.27,P〈0.05),B、C组CK-MB峰值浓度显著低于D组(q=4.02、2.95,P〈0.05)。A组非Q波心肌梗死发生率显著高于D组(X^2=4.74,P〈0.05)。A、B组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分级明显好于C、D组(u=2.284,P〈0.05)。A组左室排血分数(LVEF)显著高于其他各组,B组和C组LVEF均显著高于D组(F=13.85,g=3.52~12.86,P〈0.05)。而A组Critina记分则明显低于其他各组,B组和C组均显著低于D组(F=9.36,q=4.15~15.32,P〈0.05)。④结论 既往心绞痛促进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建立,梗死前心绞痛可能导致缺血预适应的产生,二者协同对急性心肌梗死后的心脏功能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梗死后早期心绞痛(PIA)的发生率及其相关因素,防止梗死面积扩展或发生再便,提高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存活率。方法分析AMI患者不同性别、年龄、梗死部位及不同心功能状态下PIA的发生率、发作诱因及发作时心电图改变等。结果PIA发生率为20.9%。与梗死部位、梗死面积、心功能状态及高血压有关。结论多支病变的大面积心肌梗死、心功能Ⅲ-Ⅳ级及并发高血压者,PIA发生率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13.
对临床有Q波和无Q波的心肌梗塞患者92例进行了心电图与超声心动图比较及随访研究。结果是无Q波的心梗患者在梗塞前心绞痛发生率高,心梗范围小于有Q波者(P<0.01)。无Q波者的2年病死率较低(P<0.01),左心室射血分数较高(P<0.05),与有Q波者比较,二者的3年病死率、左室射血分数无显著差异,但前者3年内再梗塞和梗塞后心绞痛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后者(P<0.01~0.05),提示无Q波的心梗患者的病情更不稳定。  相似文献   

14.
我们观察了静滴硝酸甘油及口服长效消心痛对58例急性心肌梗塞病人梗塞后心绞痛、ST段变化及心功能的影响。结果显示:静滴硝酸甘油控制梗塞后心绞痛的发生和持续时间比口服长效消心痛显著有效(P<0.01);对入院后24h、48h的ΣST及入院后24hNST的变化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对入院后48h的NST的减少及入院后两周的心功能改善则前者显著优于后者(P<0.01)。  相似文献   

15.
INTRODUCTION  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 (VEGF)orvascularpermeabilityfactor (VPF)consistsofafamilyofpolypeptideisoformsthatspecificallyregulateendothelialcellfunction ,includingenhancementofangiogenesis( 1) ,enhancementofmicrovascularpermeability ( 2 ) ,an…  相似文献   

16.
肌钙蛋白T在诊断急性心肌梗死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肌钙蛋白T半定量试纸条检测急性心肌梗死16例,心绞痛13例,以2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结果显示,AMI组阳性反应15例,心绞组仅1例阳性,对照组均为阴性,结果提示,TnT半定量试纸条检测法在AMI诊断中,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方法简便方便,尤其适用于急诊室,内科监护病房及基层医院使用。  相似文献   

17.
本文应用放射免疫方法测定了12例急性心肌梗塞和14例心绞痛病人,疼痛时及痛后三天血中P物质的含量。结果,12例急性心肌梗塞病人疼痛时血清中P物质含量为4.20±0.23pmol/L(X±SD),痛后三天血中P物质含量为3.39±0.30pmol/L。14例心绞痛病人疼痛时血清中P物质含量为4.04±0.24pmol/L,痛后三天血清中P物质含量为3.19±0.37pmol/L。这一结果证明,疼痛发作时,血中P物质含量明显高于疼痛后三天的P物质含量,说明心肌缺氧疼痛时,P物质可能是痛觉传递物质。  相似文献   

18.
为观察缺血预适应对心肌缺血的保护作用,将AMI106例分为缺血预适应组(A组)77例和无缺血预适应组(B组)29例。根据血清肌酸激酶及同工酶、丙酮酸激酶活性-时间变化曲线定量计算其心肌梗塞范围,A组分别为34.2±22.5CK-MB-g,35.2±24.4CK-g,32.8±22.7PK-g;B组分别为44.9±21.7CK-MB-g,46.6±23.6CK-g,43.6±20.7PK-g,A组心肌梗塞量明显小于B组(P<0.05)。提示缺血预适应对心肌具有保护效应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梗死前心绞痛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心率变异性(HRV)的影响。方法选择1999年1月~2003年12月我院心内科收治的AMI病人208例,按有无梗死前心绞痛史分为A(无心绞痛史)、B(有心绞痛史)2组。比较两组病人HRV、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病死率及死亡原因。结果HRV各项指标如NN间期的标准差、短时程平均NN间期的标准差、连接NN间期均方差值的均方根、全程记录中每5 min NN间期标准差的平均值,B组均高于A组(t=2.862~3.675,P<0.01)。病死率及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A组高于B组(χ2=7.79、7.18,P<0.01)。死亡原因无明显差别。结论梗死前心绞痛能使AMI病人HRV增大,同时能够降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常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志物临床应用价值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①目的 比较几种常用的急性心肌梗死 (AMI)诊断标志物的临床应用价值。②方法 检测 46例AMI病人及 62例心绞痛 (AP)病人血清中的心肌肌钙蛋白Ⅰ (cTnⅠ )、肌红蛋白 (Mb)、肌酸激酶 (CK)、肌酸激酶同工酶 (CK MB)含量 ,并进行对比分析。③结果 AMI组cTnⅠ、Mb、CK、CK MB各指标阳性率分别为 93 .48%、97.83 %、65 .2 2 %、76 .0 9% ;AP组各指标阳性率分别为 1 .68%、48.39%、32 .2 6 %、1 4 .52 %。Mb与cTnⅠ对AMI诊断灵敏度差异无显著性 (χ2 =0 .345 ,P >0 .0 5) ;两者高于CK、CK MB对AMI诊断灵敏度 (χ2 =4.1 2 8~ 9.552 ,P <0 .0 1、0 .0 5)。cTnⅠ与CK MB对AMI诊断特异度分别为 90 .32 %、85 .48% ,两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 (χ2 =0 .683 ,P >0 .0 5) ;两者高于Mb与CK对AMI诊断特异度 (χ2 =9.538~ 2 2 .545 ,P <0 .0 1 )。④结论 cTnⅠ是诊断AMI较好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