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下颌角骨折约占下颌骨骨折30%[1].1997年11月~1999年5月我们采用口内小切口微型钛接骨板坚固内固定治疗闭合性下颌角骨折31例,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因各种原因引起的下颌骨骨折越来越多,由于下颌角是下颌骨结构上的薄弱环节,在临床上较多见。以往对该部骨折多采用口外切开内固定,不但损伤大,面部遗留瘢痕,而且易损伤面神经下颌缘支致口角歪斜。作者通过对25例下颌角骨折行口内进路坚固内固定的观察,认为对下颌角骨折从口内进路坚固内固定不但完全可行,而且相对比较简单。  相似文献   

3.
下颌角部骨折用单皮层接骨板固定,目前常用手术进路为口外下颌角后下方切开,使颌面部留下明显疤痕,也有损伤面神经下颌缘支的危险。我们介绍一种下颌角骨折内固定新手术方式——口内切开经皮穿刺固定术。临床效果良好,现介绍如下。1 器械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我科1996-06...  相似文献   

4.
下颌角骨折经口内坚固内固定临床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解永富  王宏  杭顺初 《口腔医学》2001,21(4):195-196
目的:探讨应用小钛板治疗下颌角骨折的临床可行性。方法:21例下颌角骨折或伴下颌体部骨折应用小钛板沿张力线作坚固内固定,复位技术及固定位置参照Champy方法,3个月~1年复查包括骨折复位准确性、固定稳定性、骨折愈合、伤口愈合、关系及神经损伤等。结果:21例下颌角骨折术后1例出现感染,4例术后出现干扰,其余咬合关系正常,X线复查未见骨愈合不良。结论:下颌角骨折经口内应用小钛板行张力带固定效果肯定,但不能完全摒弃颌间结扎。避免面部疤痕及面神经损伤,较传统的经颌下切口固定有明显的优点。  相似文献   

5.
口内切口坚固内固定治疗颌骨骨折的评价   总被引:20,自引:4,他引:20  
目的 探讨颌骨骨折手术治疗新径路。方法 对 31例颌骨骨折采用口内切口微型钛板坚固内固定术 ,术后 1、3、6个月复诊摄X线片 ,观察骨折线对位愈合情况与咬合关系。结果  31例患者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X线片示骨折线对位良好。咬合关系恢复良好。结论 口内切口是治疗颌骨骨折的一种理想径路。  相似文献   

6.
下颌角骨折坚强内固定的生物力学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比较下颌角骨折后两种不同的内固定方法对其应力分布的影响。方法 采用成人干燥无牙下颌骨,建立由咬肌、颞肌、翼内肌和翼外肌4组肌肉共同加载,由硅橡胶模拟颞下颌关节结构功能状态下的下颌骨机械力学模型。采用电阻应变片的测量方法,分析不同坚强内固定方式,即仅在下颌角上缘张力带固定一个小型接骨板和在下颌角下缘附加固定一个小型接骨板对下颌骨应力分布的影响。结果 两种固定方法下健侧的应力分布与骨折前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是仅在下颌角上缘固定一个小型接骨板将使患侧下颌骨下缘呈张应力趋势,造成应力轨迹的中断。结论 两种固定方法均可以恢复健侧的应力轨迹,但是要获得骨折区域充分的稳定性,固定两个小型接骨板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面部微小切口整复下颌角骨折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面部微小切口联合口内切口整复18例下颌角骨折患者。观察术后及术后3个月的咬合关系,并以X线片观察术后骨折愈合情况。结果 术后及术后3个月时,患者咬合关系均恢复正常;术后3个月、6个月X线片显示,骨折愈合良好。结论 面部微小切口联合口内切口整复下颌角骨折,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可避免在下颌下遗留较长的瘢痕,具有较好的美容效果。  相似文献   

8.
《口腔医学》2017,(4):356-360
目的探讨面部小切口联合口内切口在颧骨复合体骨折治疗过程中临床应用及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我院口腔颌面外科15例使用局部小切口联合口内切口行颧骨复合体骨折手术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15例患者未出现相关并发症,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2个月,面形理想,面部对称,开口度恢复正常,眼球运动正常,复视消失。结论面部小切口联合口内切口位置隐蔽、复位精确、固定可靠,对于非粉碎性或非陈旧性颧骨复合体骨折复位能得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经口内切口手术矫治下颌角咬肌肥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颌角咬肌肥大又被称为方颌畸形。这种畸形一般在青春发育期后才表现出来 ,因而不会导致咬合及咀嚼功能障碍 ,但由于其特定的面容 ,影响美观 ,要求整形美容者近年来日渐增多 ,此类求医者中尤以年轻的女性居多。本文报告一组 15例近年来经我们手术矫治的病例 ,并就其畸形的临床表现特征 ,手术方案设计 ,手术操作要点 ,及术后注意事项进行分析和讨论。1 材料和方法1.1 研究对象收集自 1987~ 1996年经我们手术矫治的下颌角咬肌肥大患者 15例 ,其中男性 4例 ,女性 11例 ,年龄 19~ 31岁 ,平均为2 5岁 ,全部患者就诊目的均为改善面容 ,要求为…  相似文献   

10.
下颌骨边缘性骨髓炎是临床上常见疾病 ,主要是智齿冠周炎引起的牙源性感染 ,由于急性期未能彻底治疗或病灶牙存在 ,转入慢性期后反复发作 ,导致下颌骨骨膜及密质骨受累。最多见是下颌角及下颌升支外侧的骨膜骨皮质受累 ,骨坏死散在 ,病变表浅 ,用刮除方式清除 [1] 。传统切口大多在下颌骨下缘 ,因其在面部留下疤痕 ,多数患者不愿接受 ,尤其是患者大多年轻 ;另一方面 ,在刮除同时 ,还须经口内拔除病灶牙或切除口内瘘道 ,给术者带来多术野的不便 ,鉴于此 ,我们采用正颌外科的下颌升支截骨术的口内切口 [2 ] ,进行慢性下颌骨边缘性骨髓炎治疗 ,…  相似文献   

11.
胡振宇  谢志坚  曹之强  黄炜 《口腔医学》2007,27(7):364-365,367
目的改进口内切开复位治疗下颌角骨折的方法并对其临床效果进行比较探讨。方法下颌角骨折112例患者(115侧),分为A、B、C三组,均使用张力带内固定,B组、C两组分别加用口内切口下颌角外侧面行补偿固定和术后颌间固定,术后随访半年,对术后感染、咬合关系紊乱、体重丧失、颞颌关节异常和张口受限等方面进行综合比较。结果单纯张力带内固定组术后感染率为13.1%,有2例咬合关系紊乱,并有39.4%的病例下颌角下缘出现明显的外骨痂;其它两组感染率为5%、2.9%,咬合关系良好,加用颌间固定的C组体重丧失率和张口受限率为8.74%和47.1%,高于其它两组。结论单纯张力线内固定可治疗下颌角骨折,但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性,口内切开复位下颌角外侧面补偿固定和术后颌间固定作为两种辅助治疗方法,在避免口外切口的同时,大大增加了治疗效果和适应证。  相似文献   

12.
下颌角非线性有利型骨折口内切口单夹板张力带固定及颌下切口双板固定存在不足。本研究采取颌下小切口联合口内切口行张力带固定及下颌下缘补偿固定,旨在减少创伤、术后面部瘢痕及其他并发症,探讨其临床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口内入路与口外入路治疗下颌角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8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46例下颌角骨折患者进行回顾分析,患者分为2组,第1组22例患者采用口内入路,用l块宽2.0 mm小钛板复位固定.第2组24例患者采用常规下颌下入路,用2块2.0 mm钛板复位固定.术后均行颌间弹力牵引3周.采用SPSS 1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3周第1组患者无感染及口角歪斜发生;第2组患者5例出现感染,3例出现暂时性口角歪斜.3个月后复诊,第1组患者切口愈合良好,骨折断端愈合良好,咬合关系恢复良好,开口度正常;第2组患者3例出现骨折愈合不良,再次手术取出钛板,咬合关系欠佳.结论:对于下颌角骨折,采用口内入路复位固定同样可以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与口外常规下颌下切口相比,口内切口创伤小,美观,不会损伤面神经,术后并发症少,手术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下颌角稳定型骨折坚强内固定以后对髁突应力分布的影响,探讨下颌角骨折引起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生物力学机制。方法:采用螺旋CT技术、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功能、有限元处理分析软件Ansys建立下颌骨正常有限元模型及下颌角骨折有限元模型并模拟坚强内固定,定量对比分析髁突应力分布状况。结果:患侧髁突表面应力分布发生了明显改变,尤以髁突前斜面和嵴顶部最为显著;健侧髁突表面应力分布未发生明显改变。结论:下颌角稳定型骨折在外斜线行坚强内固定后髁突表面应力分布发生了异常改变,破坏了颞下颌关节的生物力学环境,可能是下颌骨损伤后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致病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5.
下颌角部是下颌骨骨折的好发部位。以往进行坚强内固定治疗时,因为手术视野不佳、器械难以到达等原因多采用口外进路,但口外进路存在颌面部术后遗留瘢痕、可能损伤面神经等缺点,患者常常难以接受,有的采用上下颌间结扎的保守治疗。笔者在内镜辅助下应用穿颊拉钩辅助口外小切口行口内进路坚强内固定治疗,取得较好效果,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和总结了口内切口可吸收固定材料在下颌骨骨折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笔者所在医院2007-2012年所收治的45例下颌骨骨折患者,选择在口内入路,使用可吸收固定材料行骨折坚强内固定术。结果:本组45例患者中有43例在1周拆线后伤口一期愈合,术后3个月复查后,45例患者伤口均愈合良好,咬合关系良好,开闭口度正常,无神经损伤症状,术后半年复查口腔全景片显示骨折断端愈合良好,骨折线消失。结论:口内切口是治疗下颌骨骨折的一种理想手术切口。生物可吸收固定材料在治疗下颌骨骨折的应用中,具有较好的固定强度,术后无需取出,是颌骨骨折内固定材料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经口内切口行坚固内固定治疗下颌角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下颌角骨折患者62例,经口内切口行骨折复位,用小型钛板固定。术后1周及1、3、6个月随访,检查患者面形、张口度及咬合关系恢复情况,X线全景片观察骨折复位、固定及愈合情况。结果术后1周所有患者面形均恢复正常,张口度大于3cm,咬合关系恢复良好;X线全景片示骨折处钛板固定良好,钛钉无松脱。术后1个月所有患者咀嚼功能恢复正常。术后3个月及6个月所有患者骨折愈合未发现异常。结论经口内切口行坚固内固定治疗下颌角骨折,创伤小,并发症少,易于被患者接受。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下颌角骨折坚强内固定时的应力分布,探讨可能发生的应力遮挡效应,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运用三维有限元软件对下颌角骨折采用双小型钛接骨板与小型板+重建板2种内固定方法,分析在骨折愈合的早、中、后3个时期的应力分布,计算各种情况下的应力遮挡率。结果:下颌角骨折采用双小型板固定时,骨折愈合早、中、后3个时期的应力遮挡率分别为88.46%、9.24%、8.99%;采用小型板+重建板固定时,3个时期的应力遮挡率分别为89.67%、11.81%、11.11%。结论:下颌角骨折坚强内固定后应力遮挡效应是始终存在的,随着骨折的愈合,下颌角骨折各种内固定系统的应力遮挡率逐渐减小。且同一骨折愈合时期,小型板+重建板的应力遮挡率大于双小型板,即接骨板的强度越高,应力遮挡作用越明显。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内镜辅助下经口内行髁突骨折复位固定的可行性。方法经口内切口到下颌骨髁突外侧,辅以颊部小切口,利用内镜等特殊器械完成手术操作。结果复位固定3例患者,术后无面神经损伤,张口正常,咬合关系正常,咀嚼力正常。结论口内入路内镜辅助下行髁状突骨折复位与固定的方法具有安全、创伤小、疤痕小等微创外科手术特点。  相似文献   

20.
我们自 1989~ 1999年采用不同方法治疗下颌角骨折共12 0例 ,对其并发症进行了随访观察。1 对象与方法在过去 10年中我科对下颌角骨折采用不同方法进行治疗 ,并对被接受治疗的下颌角骨折的患者进行随访研究。治疗方法及结果见表 1。表 1 下颌角骨折患者治疗方法及并发症方法例数并发症 %单纯颌间牵引骨折复位固定术 3 0 62 0 .0口内切开复位 ,非坚强固定加颌间牵引 3 0 413 .3口内切开复位小型钢板内固定术 3 0 2 6.7口外切开复位小型钢板内固定术 3 0 413 .3合计 12 0 1613 .32 结 果2 .1 单纯颌间牵引骨折复位固定术对单纯下颌角骨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