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可溶性白细胞分化可溶性抗原40配体(sCD40L)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发病及预后中的临床意义及机制。方法:根据急性冠脉综合征诊断标准选择86例患者,分为两组:正常对照组(NCHD)17例,ACS组69例,其中不稳定心绞痛(UA)58例,急性心肌梗死(AMI)11例,入院当天采用ELISA测定血清sCD40L浓度和hs-CRP水平。随诊2个月,观察急性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ACS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AMI组略高于UA组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sCD40L和或hs-CRP升高组心血管事件较正常组增多。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早期外周血清sCD40L和hs-CRP水平明显升高,提示CD40/CD40L系统与ACS的发生有关,并与炎症因子C反应蛋白协同,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性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浆炎性标志物及血脂水平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目的:检测分析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浆sCD40L、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血脂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检测68例ACS患者,28例稳定性心绞痛(SA)患者及33例对照组血浆sCD40L、hs-CRP水平,分析比较各组炎性标志物的水平及与血脂的相关性。结果:ACS组血浆sCD40L、hs-CRP与SA组及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急性心肌梗死(AMI)组血浆sCD40L、hs-CRP显著高于不稳定性心绞痛(UA)组、SA组及对照组(均P<0.01),UA组血浆sCD40L、hs-CRP水平显著高于SA组及对照组(均P<0.01);而血浆sCD40L、hs-CRP在SA组及对照组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sCD40L与hs-CRP呈正相关(r=0.452,P<0.01);hs-CRP与HDL-C呈负相关(r=-0.263,P<0.05);sCD40L与HDL-C呈负相关(r=-0.234,P<0.05),与TG呈正相关(r=0.254,P<0.05)。结论:血浆sCD40L、hs-CRP与ACS及血脂有一定关系,对判断ACS病情严重程度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NST-ACS)患者炎症反应与造影剂肾病(CIN)的关系。方法:239例NST-ACS患者根据是否并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分为SIRS组(n=68)及非SIRS对照组(n=171)。两组患者均行PCI,观察PCI术前及术后3天两组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6(IL-6)、中性粒细胞明胶酶脂质运载蛋白(NGAL)水平和CIN发生率。结果:术前,SIRS组hs-CRP和IL-6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者NGAL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3天,两组患者hs-CRP及IL-6均较术前降低,NGAL较术前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SIRS组hs-CRP、IL-6及NGAL均高于对照组(P均<0.01)。SIRS组CIN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接受PCI治疗NST-ACS患者体内炎症反应可能是导致CIN发生的因素之一。NGAL可能不是CIN发生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高胆固醇血症患者血小板膜CD40配体(CD40L)和血浆可溶性CD40L(sCD40L)的表达以及普伐他汀对CD40L等的影响,探讨高胆固醇血症促动脉粥样硬化炎症反应、血栓形成的机制。方法:选择高胆固醇血症患者40例及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对照组20例,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血小板膜CD40L,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sCD40L、血浆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水平及凝血酶原片段1+2(F1+2)。高胆固醇血症患者随机分成普伐他汀组(A组,n=20)及饮食控制组(B组,n=20),A组普伐他汀20mg/天治疗,B组只作饮食控制,7天后分别测定以上指标。结果:高胆固醇血症患者血小板膜CD40L表达,血浆sCD40L、MCP-1、F1+2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1),且sCD40L与血小板膜CD40L、血清TC、LDL-C及血浆MCP-1、F1+2呈显著正相关(r值分别为0.66、0.52、0.51、0.63和0.61,P均<0.05)。普伐他汀短期治疗后,A组血小板膜CD40L、血浆sCD40L、MCP-1、F1+2显著降低(P均<0.05),而血脂无显著变化。结论:高胆固醇血症患者血小板膜表达CD40L及sCD40L增高,高胆固醇血症可能通过激活CD40L促进炎症反应、血栓形成而参与AS的发生发展。普伐他汀可不依赖血浆胆固醇水平的降低而抑制血小板膜表达CD40L和sCD40L及由CD40L介导的AS的炎症反应和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5.
《微循环学杂志》2016,(3):31-35
目的:观察血尿酸(UA)水平对合并系统性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造影剂肾病(CIN)的影响。方法:276例接受冠状动脉造影+PCI的ACS患者,根据是否并发SIRS分为SIRS组(A组,n=77)和非SIRS组(B组,n=199);再根据血UA水平分别将A组分为高UA组(A1组,n=30)和正常UA组(A2组,n=47),将B组也分为高UA组(B1组,n=42)和正常UA组(B2组,n=157)。观察各组PCI术前血UA、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及术后CIN发生率。结果:术前,A组、A1组、B1组UA、hs-CRP及IL-6水平分别高于B组、A2组和B2组(P0.05),其中A1组最高。术后3天,A组、A1组、B1组CIN发生率分别高于B组、A2组及B2组(P0.05),其中A1组最高。结论:高UA合并SIRS的ACS患者PCI术后易发CIN。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术前不同时机应用替罗非班对高危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患者血流、炎症反应和心肌灌注的影响。方法随机将在我院行PCI术的104例高危ACS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52例。两组患者均应用替罗非班,对照组在PCI术开始时应用,研究组在PCI术前4~6h应用。比较两组心肌梗死溶栓(TIMI)血流分级、C反应蛋白(CRP)、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TIMI心肌灌注分级(TMPG)。结果(1)两组治疗后TIMI血流分级2~3级和TMPG2~3级患者例数明显多于治疗前(P0.05),且研究组治疗后TMPG2~3级患者例数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2)研究组治疗后CRP与sCD40L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且治疗后sCD40L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PCI术前早期应用替罗非班对高危ACS患者的冠状动脉血流和心肌血供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还可有效抑制患者的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氟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8(IL-1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影响,探讨其对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的影响。方法:134例ACS患者被随机分成氟伐他汀干预组和常规治疗组,同时设置健康对照组;检测ACS两组治疗前、治疗后2周IL-18、TNF-α、hs-CRP水平变化,观察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ACS组治疗前与对照组比较血清IL-18、TNF-α及hs-CRP水平明显升高,治疗后常规治疗组与氟伐他汀干预组IL-18、TNF-α及hs-CRP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氟伐他汀干预组降低更明显(P<0.01);且随访期间发生死亡、心衰、心绞痛、心肌梗死也明显少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氟伐他汀可以降低ACS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抑制炎症反应,从而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微循环学杂志》2017,(4):43-46
目的: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新蝶呤(NP)、D-二聚体(DD)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变化,探讨其在ACS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16-01-2016-07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ACS患者120例(观察组),包含不稳定性心绞痛(UA组,n=55)和急性心肌梗死(AMI组,n=65);选择同期健康人群120例为对照(对照组)。采集受试者空腹肘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NP,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测定血浆DD,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hs-CRP水平,比较各组各指标差异。结果:观察组NP、DD和hs-CRP浓度较对照组显著升高,分别为NP(2.84±0.05ng/ml vs 1.26±0.07ng/ml),DD(0.51±0.04mg/L vs 0.22±0.06mg/L),hs-CRP(0.52±0.57mg/L vs 0.11±0.52m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且AMI组NP、DD和hs-CRP水平高于UA组患者,分别为NP(2.89±0.05ng/ml vs 2.76±0.05ng/ml),DD(0.55±0.04mg/L vs 0.43±0.06mg/L),hs-CRP(0.59±0.63mg/L vs 0.37±0.19mg/L),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CS患者NP、DD和hsCRP指标检测能够有效评估患者病情,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及其预后的关系进行相关探讨,为ACS的防治以及高敏C-反应蛋白在ACS患者预后中所起到的作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2008-01/2010-05入住我院符合ACS诊断标准的患者作为病例组,其中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42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38例;选取同期在我院门诊上健康体检的健康人44例和入住我院的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40例作为对照组。对所有研究对象的血清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ASA法)进行hs-CRP表达水平的检测。结果:4组研究对象hs-CRP平均浓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病例组(包括AMI患者和UAP患者)的hs-CRP表达水平均高于SAP组,SAP患者血清中的hs-CRP高于健康体检者。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hs-CRP为ACS的危险因素,并且其表达水平与ACS成正相关(P0.05)。结论:ACS患者的hs-CRP表达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增高,与ACS患者的病情轻重也有关,hs-CRP对ACS患者的预后具有一定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应用瑞舒伐他汀协同治疗前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细胞介素-18(IL-18)水平变化。方法:住院ACS患者140例,分为不稳定型心绞痛组(UAP组,n=62)、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组(NSTEMI组,n=35)及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组(STEMI组,n=43);选择同期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健康对照组,n=50)。所有ACS患者从入院当日开始行常规治疗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2周。分别采用免疫比浊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各组ACS治疗前后血清hs-CRP、TNF-α及IL-18水平,比较各组各指标水平差异及治疗前后变化。结果:治疗前ACS各组血清hs-CRP、TNF-α及IL-18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治疗2周后,ACS各组三项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均0.01),且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可能通过明显降低血清炎性因子治疗ACS。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替罗非班对接受双重抗血小板治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的不稳定型心绞痛、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围手术期血小板最大聚集率(mPAR)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探讨两者的相关性。方法125例行择期PCI的高危NSTE-ACS患者随机分为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替罗非班组(简称替罗非班组)、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组(对照组)。替罗非班组患者在PCI前直接冠脉内弹丸式注射替罗非班10μg/k,时间不少于3min,随后以0.15μg/(kg·min)^-1持续泵点8h。检测两组患者PCI围手术期不同时间点mPAR及hs-CRP并分析两者的相关性。结果术前,替罗非班组与对照组mPAR、hs-CRP无统计学差异。术后6h,替罗非班组mPAR、hs—CRP低于术前及对照组;对照组mPAR较术前显著升高,hs—CRP虽较术前轻度升高,但无统计学差异。术后24h及术后7d,两组之间mPAR及hs-CRP无统计学差异。替罗非班组PCI围手术期不同时间点hs—CRP对数值与mPAR呈直线相关。术前及术后24h,对照组hs-CRP对数值与mPAR呈直线相关。术后6h及术后7d,对照组未见相关关系。结论PCI术后6h,在双重抗血小板治疗的基础上,替罗非班对接受PCI术的NSTE-ACS患者的血小板功能和炎症反应有抑制作用;mPAR与hs-CRP呈正相关,hs—CRP对血小板的聚集状态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应用可视化血液流变性检测仪(MC-FAN)并结合血小板功能指标的检测,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介入术后患者血液流变性的变化特点,并探讨患者血液流变性可视化结果与血小板功能指标的相关性。方法:纳入74例ACS介入术后1~3年的患者,21例健康者为健康对照组,应用MC-FAN检测2组人群的血液通过模拟人体毛细血管的时间(MC-FAN TT)和比较不同时段的结果,同时检测血小板聚集性、血小板黏附性、血小板P-选择素、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和血管假性血友病因子指标,观察ACS介入术后患者的MC-FAN 结果与血小板功能的相关性。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ACS介入术后患者的血流MC-FAN TT延长(P<0.01),红细胞变形能力减弱,白细胞附壁及血小板的黏附、聚集相对增多;ACS介入术后患者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血小板黏附率、血小板P-选择素水平及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2组间血管假性血友病因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相关性分析显示:MC-FAN TT与血小板功能存在相关性,其中10 μL MC-FAN TT和30 μL MC-FAN TT与P-选择素呈正相关(r=0.601,P<0.01;r=0.334,P<0.01);60 μL MC-FAN TT与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呈正相关(r=0.527,P<0.01);100 μL MC-FAN TT与血小板黏附率呈正相关(r=0.815,P<005)。结论:ACS介入术后患者的可视化血液流变性及血小板功能异常,MC-FAN TT与血小板功能存在相关性,MC-FAN检测仪可客观地评价介入术后患者血液流动的状态。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普伐他汀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将ACS患者80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均为4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治疗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给予口服普伐他汀20mg,1次/d,两组均治疗6个月为1个疗程。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浆MMP-9和IL-18含量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1个疗程后,两组患者血浆MMP-9和IL-18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或P<0.01),但治疗组下降更加明显(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颈动脉彩超检查,颈动脉斑块大小、厚度、数量和颈总动脉中层内膜厚度(IMT)比较基本相似(P>0.05)。治疗1个疗程后,治疗组颈动脉斑块大小、厚度、数量和IMT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小(P<0.05),而对照组变化不明显(P>0.05),两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结论:普伐他汀对ACS患者外周血MMP-9和IL-18的表达有一定调节作用,从而改善动脉粥样硬化情况影响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观察血清腱糖蛋白-C(TN-C)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在不同类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中表达水平,探讨二者与不同类型冠脉综合征的相关性.方法 总共入组诊断为急性冠脉综合症的患者90例,进一步分为两组:急性心肌梗死(AMI)组(n=48),不稳定性心绞痛(UAP)组(n=42),以及另入组稳定性心绞痛60例稳定心绞痛(SAP)组,及健康体检者55例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放射免疫法分别测定血清TN-C和hs-CRP水平,并在各组间进行比较.结果 AMI组和UAP组TN-C表达水平明显高于SAP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AP组TN-C水平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MI组、UAP组和SAP组hs-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AMI组和UAP组hs-CRP较SAP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TN-C、hs-CRP在ACS患者血清中升高,TN-C可作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斑块稳定性病变严重程度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中国汉族人群基质金属蛋白酶-9(maxtrix nietalloproteinase-9,MMP-9)基因C1562T多态性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发病的关联性。方法 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法分析101例经冠状动脉(冠脉)造影确诊的ACS患者MMP-9基因的C1562T多态性,以同期冠脉造影阴性、排除冠心病诊断的105例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间MMP-9基因多态性频率分布的差异,并结合造影情况,探讨MMP-9基因多态性与ACS发病及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结果 ACS患者CT TT基因型频率(27.7%)明显高于对照组(13.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567,P=0.01),T等位基因频率在ACS组和对照组分别为14.9%、7.2%(c。=5.617,P=0.018);MMP-9基因C15621’多态性分布与ACS冠脉狭窄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601,P=0.896)。结论MMP-9基因C1562T多态性可能与中国汉族人群ACS有关,MMp-9基因1562T等位基因可能是ACS遗传易感性的基因标记之一;MMP-9基因C1562T多态性与ACS冠脉狭窄程度无关。  相似文献   

16.
探讨血清缺血修饰白蛋白(ischemia-modified albumin,IMA)测定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的临床应用价值及与血浆脑钠肽(BNP)、肌钙蛋白Ι(cTnΙ)等标志物的相关性.检测56例ACS患者、38例非冠心病患者及72名健康对照者(对照组)的血清...  相似文献   

17.
可溶性CD40L在评价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伤中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血清可溶性白细胞分化抗原40配体(sCD40L)在评价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中的意义,并探讨sCD40L水平和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及其与C-反应蛋白(CRP)和血沉(ESR)的相关性。 方法:按照WHO关于冠心病的诊断标准,并结合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选择84例冠心病(CHD)患者和20例非冠心病患者(NCHD)作为研究对象。84例CHD分为3组:急性心肌梗死(AMI)30例, 不稳定心绞痛(UA)30例 ,稳定性心绞痛(SA)24例。4组患者均在入院当天采用双抗体夹心酶标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标本中的sCD40L水平(μg/L)。并进行CAG检查,确定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和Jenkins评分。同时测定ESR、CRP。 结果:4组患者血清sCD40L水平存在明显差异(P<0.01)。AMI组sCD40L水平[(8.48±4.13) μg/L]明显高于SA组[(4.36±2.68) μg/L](P<0.01)和NCHD组[(4.12±1.96) μg/L](P<0.01);UA组sCD40L水平[(8.72±4.26) μg/L]明显高于SA组和NCHD组(P<0.01);UA组sCD40L水平轻微高于AMI组,但无显著差异(P>0.05);SA组sCD40L水平轻微高于NCHD组,但无显著差异(P>0.05)。冠心病患者血清sCD40L水平与Jenkins评分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0.524,P<0.01)。sCD40L水平与ESR和CRP显著相关(r=0.722,P<0.01和r=0.734,P<0.01)。 结论:AMI和UA组患者血清sCD40L水平明显高于SA和NCHD患者,提示sCD40L水平可能反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易损性。sCD40L水平随着冠脉病变支数和Jenkins积分的增加而升高,提示sCD40L可能有促进冠状动脉硬化的作用。sCD40L与ESR和CRP具有显著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