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雄性家兔34只,体重1.5-2.5kg,随机分为3组喂养,正常组(10只)饲以基础饲料,模型组(12只)加饲胆固醇1.5g.d^-1/只,预防级(12只)加饲胆固醇1.5g.d^-只及乙酰水杨酸ASA7.5饲mgd^-1/kg,持续3个月。结果显示,与同模型组相比,预防组血浆TC、LDL-C、ApoB水平明显下降,HDL-C/TC升高,主动脉组织Ch、ApoB及肝组织Ch含量减少,主动脉粥样硬化程  相似文献   

2.
雄性家兔34只,体重1.5~2.5kg,随机分为3组:正常组(10只)饲以基础饲料,模型组(12只)每只加饲胆固醇1.5g/d,预防组(12只)加饲胆固醇1.5g/只/d及乙酰水杨酸7.5mg·kg-1/d,持续3月。结果显示,实验第1,2,3月末,与同期模型组相比,预防组血浆血栓素B2减少,血栓素B2与6-酮-前列腺素F1α的比值下降,出血时间延长,血清丙二醛水平下降,主动脉粥样斑块面积减小,凝血时间和纤维蛋白原在2组间无显著差异。认为,小剂量乙酰水杨酸能够纠正前列腺素系统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过程中的失平衡,减缓机体脂质过氧化反应,这是其发挥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作用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3.
雄性家兔34只,体重1.5~2.5kg,随机分为3组,正常组(10只)饲以基础饲料,模型组(12只)每只加饲胆固醇1.5g/d预防组(12只)加饲胆固醇1.5g/只/d及乙酰水杨酸7.5mg.kg^-1/d持续3月。结果显示:实验第1,2,3月末,与同期模型且相比,预防组血浆栓素B2减少,血栓素B2与6-酮-前列腺素F的比值下降,出血时间延长,血清丙二醛水平下降,主动脉粥样斑块而积减小,凝血时间和  相似文献   

4.
血脂和同型半胱氨酸对家兔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高脂血症和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对家兔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影响。方法 将动物随机分组 ,对照组 (6只家兔 )饲以普通饲料 ,模型组 (10只家兔 )在普通饲料中添加胆固醇、猪油和甲硫氨酸制作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分别于第 4周、第 8周取血 ,测相关血清指标。第 8周末处死动物 ,制作主动脉病理标本。结果 在第 4周末与对照组相比 ,模型组血清内皮素显著升高 (P <0 .0 5 ) ,6-酮前列腺素F1α与血栓素B2 的比值显著下降 (P <0 .0 1)。第 8周末 ,模型组血清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及同型半胱氨酸浓度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 (P <0 .0 5 )。模型组主动脉内膜有程度不同的粥样病变 ,对照组未发现类似变化。结论 高脂血症和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促进家兔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两者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中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5.
田七花对家兔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的预防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30只雄性家兔分为三组:对照组、高脂组和预防组,分别作了实验。对照组给基本饲料,高脂组饲基本饲料加胆固醇及猪油,预防组同胆固醇组再加饲田七花。结果表明:口服田七花蕾具有抑制家兔血脂升高的作用,对主动脉内膜粥样斑块形成亦有明显抑制作用。认为田七花作为抗动脉粥样硬化的医疗保健饮料,具有一定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选取纯系雄性日本大耳白兔40只,随机分为2组,行右髂动脉内皮剥脱术,高胆固醇饲养,一组在高胆固醇饲料中加入浓缩鱼油制剂,观察其对血脂及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鱼油制剂能明显降低血清中甘油三酯水平,血管造影提示对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无影响。  相似文献   

7.
马齿苋对家兔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马齿苋抗动脉粥样硬化 (AS)的作用 ,研究影响AS形成的有关因素。方法 动物分为A ,B ,C ,D 4组 ,A ,B ,C 3组建立动物高脂模型 ,B ,C组分别喂饲马齿苋干粉每天每只 8g或 12g ,实验 11周末 ,采血测定血脂、丙二醛、血液粘度等指标 ,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筛选影响AS形成的主要因素。结果 B ,C组与A组相比 ,血清总胆固醇 (TC)、甘油三脂 (TG)、丙二醛 (MDA)、全血低切表观粘度、血浆中切表观粘度水平明显下降 (P <0 .0 1)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 C)明显上升 (P <0 .0 1) ,C组TC、全血低切表观粘度数值较B组明显降低 (P <0 .0 1) ,多元方程显示α =0 .0 5 ,0 .0 1时对Y有显著影响的是TC(X1) ,血浆中切表观粘度 (X6 )。马齿苋可明显阻止或降低血清TC ,TG ,MDA ,全血低切及血浆中切表观粘度的升高 ,并升高HDL C ,随着剂量的增加 ,马齿苋作用增强。结论 影响主动脉AS形成的主要因素是TC及血浆中切表观粘度 ,二者皆为正向影响 ,且TC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过程中凝血指标的动态变化.方法 采用6只健康雄性新西兰大白兔作实验动物,对其进行高脂饲料喂养及一侧肾动脉狭窄致高血压处理制备AS模型.分别在实验前、实验第4,8,12,16,20,24周末空腹12 h后,于耳缘静脉处取血,对其凝血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及血浆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进行检测.数据分析采用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结果 PT及INR值均从实验前到第8周末呈明显下降趋势,与前一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12-24周末趋于稳定;APTT从实验前到第12周末呈明显下降趋势,与前一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16-24周末趋于稳定;Fib含量呈明显升高趋势,各时间点与前一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S过程中,PT、APTT及INR在早期有明显下降的趋势,当达到一定水平后,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探讨清源调脂胶囊对大鼠实验性动脉样硬化形成的影响。方法:高脂饲料喂养建立大鼠动脉粥样硬化模型,治疗组大鼠同步给予源调脂胶囊,对照组大鼠同步给予月见草油胶丸,检测各组大鼠血脂液脂质和血清MDA含量及肝脏MDA含量,并观察主动脉组织结构变化,结果:与模型组相比,治疗组、对照组大鼠的TC、TG、LDL-c及MDA等均显著下降,尤以治疗组大鼠为最;治疗组大鼠主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明显减轻,结论:清源调脂胶囊能有效降低大鼠TC、TG、LDL-c及MDA含量,并对动脉粥样硬化早期病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1.
观察通脉活血灵胶囊对实验性高脂血症家兔血脂调节变化和动脉粥样经形成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高脂饲料喂养家兔可导致高脂血症,并可诱发动脉弱样硬化。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宽叶缬草(ValerianaOficinalisVarLatifoliaMiq,VOL)油对实验性高血脂家兔血脂代谢的影响。方法:32只健康雄性大耳白兔采用免疫损伤合并高胆固醇喂饲45d,复制高脂血症和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模型,然后随机分为四组(每组8只):(1)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对照组(CAS组);(2)小剂量VOL组(VOL1组);(3)大剂量VOL组(VOL2组);(4)舒降之组(Simvastatin,ST组)。继续喂养60d。于实验前、实验第45、75、105d分别抽血检测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结果:VOL油能显著降低TC、TG、LDL-C,升高HDL-C,VOL2组及ST组与CAS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P<0.05);VOL1组与ST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VOL油具有显著调脂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阿司匹林对兔动脉粥样硬化及其炎性过程的影响.方法 18 只雄性新西兰兔随机分为对照组(喂食普通兔饲料)、高脂模型组(喂食高脂饲料)、阿司匹林组(喂食高脂饲料并给予阿司匹林干预),饲养 12 周后处死动物,取主动脉进行病理学检查,采用免疫组化 SP 方法观察各组斑块区环氧合酶 2(COX-2) 的表达、巨噬细胞和平滑肌细胞的数量变化.结果 病理学大体观察,对照组、高脂模型组和阿司匹林组斑块/内膜面积比分别为0、(59.6±13.7)%和(49.3±7.8)%,组间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光镜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多参数分析显示,斑块最大厚度、管腔狭窄度和斑块所占周径比值 3 个指标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极显著性意义 (P<0.01).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显示:阿司匹林组斑块区 COX-2 表达、巨噬细胞数量明显低于高脂模型组,平滑肌细胞增殖和迁移也低于高脂模型组.结论 阿司匹林能明显减轻高脂饮食所致的动脉粥样硬化大小及程度.抑制斑块内 COX-2 的表达以及后续的炎症过程可能是其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4.
通过复制家兔动脉粥样硬化(AS)模型,测定血浆脂蛋白、前列腺素水平、血小板聚集(PMAR)及主动脉组织 Ch、AppB 含量和粥样病变面积,探讨血浆脂蛋白与血小饭的相关性及与二者与主动脉粥样病变的相关性。结果显示:PMAR 与血浆总胆固醇(TC、r=0.727)、血浆甘油三脂(TG,r=0.502)、血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h,r=0.705)、血浆载脂蛋白 B(ApoB,r=0.751)均呈直线正相关(P 均<0.01),与 HDL_2-Ch(r=-0.444),HDL-Ch/TC(r=-0.584)均呈直线负相关(P 均<0.01),主动脉组 Ch、ApoB 含量及粥样病变面积各自与血浆 ApoB,PMAR 呈正相关(P 均<0.05~0.0),而与血浆 HDL_2-Ch 里负相关(P 均<0.05~0.01)。结果提示:血浆 TC、TG、LDL-Ch、ApoB 升高具有激活血小板致 AS 作用.而 HDL_2-Ch,HDL-Ch/TC 升高再有抑制血小板抗 AS 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明确高糖高脂饮食对新西兰兔血清葡萄糖和脂质浓度的影响,为复制特殊饮食致新西兰兔糖尿病性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奠定实验基础。方法60只雄性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基础饲料组、高脂饲料组、中剂量糖组、高脂低糖组、高脂中糖组和高脂高糖组。实验周期12周,定时抽血检测血清葡萄糖和总胆固醇酯、甘油三酯和高密度胆固醇酯的浓度,检测糖化血红蛋白浓度评价一段时间内血糖变化情况。结果各组血糖实验前后和不同组间未见明显升高;各组每10 g血红蛋白中的糖化血红蛋白吸光度值都在正常范围内(13.3~23.5),各组间无明显差异;高脂饲料组血清总胆固醇酯和甘油三酯升高明显,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酯有所降低。结论高脂饮食易引起新西兰兔高脂血症,但通过灌胃给糖12周不易引起新西兰兔高糖血症。  相似文献   

16.
通过复制家兔动脉粥样硬化(As)模型,初步探讨实验前、后家兔 LPL 活性及其与病理变化的关系。同时检测了血脂水平。实验组 PH—LPL 活性于实验后4周开始降低,尤以13周为明显(P<0.01);13周时成活的11只兔中,有8只主动脉呈现不同程度的病变(霞度4只,中度1只,轻度3只),且与 PH—LPL 活性呈负相关(r_s=-0.685,P<0.05)。PH—LPL 活性差值(与实验前);重度>0.965mmol/L/h,中、轻度0.820~0.540mmol/L/h,<0.300mmol/L/h 为As 病变较难形成,因此,PH—LPL 活性在估计主动脉病变的有无和程度上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通心痹合剂对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家兔血脂及炎症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探讨该方防治AS的机制。方法:将60只家兔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辛伐他汀组,通心痹合剂大剂量组、中剂量组、小剂量组,每组10只。以球囊导管内皮损伤术和高脂饵食法建立家兔AS模型,通心痹合剂各剂量组及辛伐他汀组在造模的同时分别给药,空白组、模型组以等量生理盐水灌胃,8周后取出主动脉于光镜下进行病理观察,检测各组大鼠家兔血脂、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IL-1、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umour necrosis factor alpha,TNF-α)。结果:病理结果显示,通心痹合剂大剂量组局部增厚的动脉内膜明显减轻,无泡沫细胞沉积及粥样斑块形成,优于辛伐他汀组;通心痹合剂各剂量组、辛伐他汀组均可明显降低家兔血脂、IL-6、IL-1、TNF-α水平,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但通心痹合剂大剂量组、中剂量组在降低LDL-C,升高HDL-C、IL-10方面与辛伐他汀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通心痹合剂对AS有明显的预防和治疗作用,调节血脂和降低炎症细胞因子水平可能是其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阿司匹林对高脂性动脉粥样硬化兔血脂和血小板聚集的影响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 对雄性新西兰兔给予高脂饮食加腹主动脉内膜剥脱术制成高脂性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然后采用阿司匹林5~20mg/kg治疗4周,用比色法测定各组兔的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用比浊法测定ADP和花生四烯酸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性。结果 阿司匹林治疗4周后,血清TC降低25.7%~48.0%,低密度脂蛋白(LDL-C)降低38-3%-66.2%,HDL-C升高3313%-70.8%,LDL-C与HDL-C比值降低48.3%-81.9%。阿司匹林(5-10mg/kg^-1)对ADP或花生四烯酸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均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当剂量增加至20mg/kg。时,对血小板的聚集抑制作用反而减弱。结论 阿司匹林对高脂性动脉粥样硬化兔具有明显的调脂和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但两者发挥最佳作用的剂量不同。  相似文献   

19.
应用苏丹Ⅳ染色、抗载脂蛋白E、B抗体和抗巨噬细胞单克隆抗体等免疫组化染色及极坐标法检测,并应用扫描、透射电镜观察了家兔主动脉弓分支入口分流部内皮细胞的形态和动脉粥样硬化早期病变的部位及特征。研究结果证明家兔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在高脂肪食投与后2周时,发生于距离分流部尖端460μm的肩部;扫描、透射电镜观察显示分流部的内皮细胞在不同部位呈现不同的形态特征;载脂蛋白E、B和单核/巨噬细胞在内膜的沉积和浸润与苏丹Ⅳ染色阳性部位相一致,随之所见的泡沫细胞来源于单核/巨噬细胞。这些结果表明,动脉粥样硬化早期病变受低切变应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