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生儿呼吸衰竭人工呼吸器治疗及有关呼碱调节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通过对我院两年来34例呼吸器供氧治疗呼吸衰竭(呼衰)作了总结,结果:1.鼻塞CPAP17例,全部成活。IPPV+PEEP(CPPV)17例,成活12例,CPPV成活率为70.6%。2.对呼吸性碱中毒(9/17)原因及处理加以分析,过度通气、初调值偏高为主要原因,血气分析不及时造成呼碱程度加重。处理上除调节PIP,RR,F和I:R外还可使用IMV。3.对IMV使用指征加以扩充:轻度呼衰,呼吸器撤离前的过渡和伴随自主呼吸的呼吸性碱中毒可首选使用IMV。  相似文献   

2.
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48例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目的观察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新生儿呼吸衰竭48例均经口气管内插管,起初采用间歇正压 呼气末正压(IPPV PEEP)方式通气,根据原发病情况、血气分析结果调节呼吸机参数和方式。过渡到间歇指令通气(IMV),当吸氧浓度(FiO2)<0.4,呼吸频率(RR)<10次/min,血气结果正常,一般情况较好,自主呼吸有力时,则可撤机拔管。结果治愈20例(41.67%),死亡18例(37.5%),自动放弃10例(20.8%)。结论机械通气是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的主要手段,在降低新生儿病死率、提高治愈率方面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应用正压呼吸抢救新生儿肺出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道了应用IPPV加PEEP抢救新生儿肺出血11例,结果出血停止8例,其中5例存活。IPPV和PEEP有制止肺泡出血和改善通气的功能。还介绍了不具备血气分析条件下如何应用临床观察来调节呼吸参数。并提出提高抢救成功率的关键是早期诊断,及时应用呼吸器作正压呼吸。  相似文献   

4.
新生儿呼吸衰竭的人工呼吸器治疗(附21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88年1月至1990年6月期间用人工呼吸器抢救呼吸衰竭21例,由于加强呼吸管理、严密监护、充分湿化及气管冲洗,病死率下降为19.1%。21例结合血气诊断呼衰Ⅰ型9例,Ⅱ型12例。根据不同病情采用合适的氧疗。11例用人工呼吸器湿化并供浓度氧鼻塞CPAP,平均54.3小时(18~122小时),全部存活;9例IPPV+PEEP及1例CPAP共10例,平均69.6小时,最长1例为138小时,6例存活。本文提示平均气道压(MAP)作为氧合的指标,在机械通气时以维持在10~14cmH_2O为妥。  相似文献   

5.
经鼻间歇正压通气(NIPPV)是在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 CPAP)的基础上给予间歇正压通气,通过无创途径模拟间歇机械通气,为新生儿无创呼吸支持提供了新的选择。NIPPV在初始无创呼吸支持及拔管后呼吸支持方面较n CPAP具有一定优势,同时还有助于治疗较严重的早产儿呼吸暂停。尤其是同步NIPPV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为了进一步认识和规范使用该项技术,就NIPPV在新生儿呼吸治疗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一,作间隙正压通气(IPPV)时,呼吸器各项指标应如何预调? 新生儿呼吸衰竭可由各种不同病因引起,不同原发病的病理生理变化各异,所需采用的呼吸器指标亦应有区别。但由于呼吸衰竭发展至需要应用IPPV治疗时,往往病情急,常不能做到先诊断后处理,同时经多年来各家经验的积累,一般认为应用定时限压恒流型呼吸器作IPPV通气。在开始时都可以应用以下预调指标:吸入气体氧浓度(FiO_2)0.4~0.6,频率(RR)20~30次/分,吸气峰压(PIP)20cmH_2O,呼气末正压(PEEP)3cmH_2O吸/呼比例(I:E)1:1~1.5,流量(Flow)6~8L/min。但在应用上述指标进行通气之后,  相似文献   

7.
成人型呼吸窘迫综合征(简称ARDS)可因休克,严重感染、中毒等引起.本文3例均系氧中毒所引起,报告如下.例1.男,1月17天.因支气管肺炎、呼吸衰竭,用Heathclyne 105型呼吸器以间歇正压通气(IPPV)加呼气末正压(PEEP)行机械通气,PEEP0.294kPa(3cmH_2O)、氧浓度(FiO_2)≤0.50.此间病情好转,  相似文献   

8.
本法一般使用人工呼吸机和气管内插管进行。适用于无自主呼吸、严重的频发呼吸暂停、以及重症呼吸衰竭患儿,是保证有效通气的最重要手段。如呼吸机的通气频率调到10次/分以上,称IPPV;如随着患儿自主呼吸的逐渐恢复,通气频率调到10次/分以下,称间断强制性通气(IMV)。 1、作用:本法通过调节最高吸气压(PIP)所造成的呼吸道内外的压力差,能扩张呼吸道,增加通气量。并通过调节呼气末正压(PEEP)增加功能残气量,改善通气  相似文献   

9.
例1,36 4周早产儿。生后即有呼吸急促、口周发绀,呼吸困难进行性加重,血气示低氧血症,胸片示双肺透亮度减低,伴支气管充气征,考虑肺透明膜病(RDS)。氧疗方式从头罩→鼻塞持续呼吸道正压给氧(CPAP)→气管插管间歇正压通气 呼气末正压给氧(IPPV PEEP),峰压(PIP)20 cm H2O、PEEP 5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鼻塞式呼吸机间歇指令通气(NIMV)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PS)治疗早产儿肺透明膜病(NHMD)的临床疗效,并与常规机械通气及持续气道内正压通气(CPAP)的疗效进行比较.方法 NIMV组25例患肺透明膜病的早产儿经气管内滴入PS[100 mg/(kg·次)],然后拔管,予NIMV支持治疗,并与25例常规机械通气及24例CPAP的患儿进行比较,指标包括患儿的临床症状、体征、血气变化及并发症.结果 治疗后1 h,患儿症状体征明显好转;6、12及24 h,3组患儿的血气较治疗前显著改善,NIMV、常规机械通气及CPAP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治疗过程中NIMV组的肺部感染及慢性肺疾病的发生率明显低于机械通气组[(8%vs 36%)、(20%vs 72%)],且NIMV组的反复呼吸暂停和二氧化碳潴留的发生率也明显低于常规CPAP组[(8%vs 36%)、(20%vs72%)].结论 应用NIMV治疗早产儿肺透明膜病既可减少或避免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慢性肺病等并发症,又可治疗早产儿常发生的反复呼吸暂停,避免二氧化碳潴留.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鼻塞持续正压通气(CPAP)联合大剂量沐舒坦(盐酸氨溴索注射液)治疗新生儿肺透明膜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13例新生儿肺透明膜病患儿应用鼻塞CPAP联合大剂量沐舒坦30mg/(kg·d),分3次静脉滴注治疗.根据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和血气分析结果调节CPAP参数,观察治疗前后SpO2、呼吸频率(RR)、PaO2、PaCOz、SaO2的变化,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13例肺透明膜病患儿治愈10例,治愈率76.9%(10/13),死亡2例,放弃治疗1例.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1 hSpO2显著改善(P<0.001),治疗后24 h RR、PaO2、SaO2均显著上升(P<0.01),PaCOz明显下降(P<0.05).结论 鼻塞CPAP联合大剂量沐舒坦治疗轻型新生儿肺透明膜病,能有效缓解症状,改善通气换气功能,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值得广大基层医院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同步间歇正压通气较传统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的优越性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64例因呼吸衰竭需用机械通气治疗的新生儿,34例用同步间歇正压通气(SIPPV),30例用间歇正压通气(IPPV)。将两组患儿的呼吸机参数氧浓度(FiO2)、吸气峰压(PIP)、呼吸频率(RR)和肺氧合功能指标在0、2、6、12、24h进行组内比较,并比较两组患儿机械通气中镇静剂的使用次数、平均上机时间以及并发症的多少。结果SIPPV组在上机后6hFiO2、PIP有显著下降(P<0.05),RR在上机12h有显著下降。而IPPV组在上机12hFiO2开始下降、上机24hPIP才有显著下降(P<0.05),RR在上机24h仍无显著改变。上机2hSIPPV组肺氧合功能指标较上机前明显改善,差异显著(P<0.01),而IPPV组在上机后6h出现显著改变。SIPPV组机械通气中镇静剂的使用次数较IPPV组明显减少(P<0.05),平均上机时间明显缩短(P<0.05),机械通气并发症也较IPPV组明显减少(P<0.05)。结论需用机械通气的新生儿,SIPPV通气方式能更快地降低FiO2和PIP,改善通气和氧合,缩短上机时间,减少机械通气中镇静剂的使用次数和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急性呼吸衰竭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目的探讨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治疗新生儿急性呼吸衰竭56例疗效。方法在传统治疗基础上对56例急性呼吸衰竭新生儿采用CPAP辅助治疗,根据临床表现及血气变化,调节CPAP的压力、流量及氧浓度。结果所有患儿上机6 h后临床症状缓解,pa(O2)上升,平均使用时间28 h,与上机前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使用CPAP治疗新生儿急性呼吸衰竭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4.
辅助呼吸治疗是呼吸系统疾病治疗中的关键,目前常用的辅助呼吸治疗方法包括鼻导管吸氧或面罩吸氧、无创及有创通气等。高流量鼻导管吸氧(HFNC)是一种新型的辅助呼吸支持方式,最早在儿科的应用是在早产儿中替代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使用,但近年来除了在早产儿及新生儿中应用,HFNC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儿童重症监护室及普通儿科...  相似文献   

15.
451048 呼吸器和呼吸道持续正压在先天性食管闭锁患儿的应用董声焕等中华小儿外科杂志6(1):2~5,1985 先天性食管闭锁患儿17例,为了顺利渡过术后呼吸负担最大阶段而用呼吸器13例次,呼吸道持续正压(CPAP)15例次,存活14例(带瘘出院2例),死亡3例(吻合口瘘、食管  相似文献   

16.
新生儿的机械通气分为有创机械通气及无创机械通气。为了减少有创通气的肺损伤,目前临床越来越多应用无创通气模式。经鼻间歇正压通气(NIPPV)的早期应用已经成为目前很多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的主要无创通气模式,同时早期联合选择性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可以减少慢性肺疾患的发生。文章讨论无创呼吸支持模式的使用,包括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双水平CPAP模式,例如SiPAP及NIPPV;以及处于研究阶段的同步经鼻间歇正压通气、神经调节辅助通气,无创高频振荡通气等无创通气模式的应用现状及前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Bi PAP)作为气管插管呼吸机撤离后过渡通气模式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病例随机对照方法,将胎龄<35周、需应用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的RDS早产儿,在符合拔管指征时,随机分为Bi PAP组和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组。比较两组患儿的血气分析变化、拔管失败率、呼吸机累计时间、住院时间、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Bi PAP组33例,CPAP组32例,两组患儿基本情况和RDS分级、拔管时间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创通气3 h和12 h Bi PAP组PO2和动脉血氧饱和度(Sa O2)均高于CPAP组[3 h PO2:(63.5±3.7)mm Hg比(54.8±7.6)mm Hg,3 h Sa O2:(92.6±2.1)%比(88.4±2.2)%],PCO2低于CPAP组[3 h:(45.5±3.9)mm Hg比(55.0±3.4)mm 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拔管后,Bi PAP组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发生率及拔管失败率均低于CPAP组(9.0%比31.2%,12.1%比34.4%,9.0%比1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i PAP组呼吸机累计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CPAP组[(96.7±19.4)h比(118.5±30.1)h,(35.4±5.7)天比(42.7±6.1)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i PAP模式作为拔管后的过渡通气模式,治疗早产儿RDS比CPAP模式更有优势,可作为气管插管呼吸机撤除后的优先选择。  相似文献   

18.
机械通气的应用虽然提高了早产儿的存活率,但也增加了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和不良神经发育结局的风险。近年来,双水平正压通气(BiPAP)作为一种较新的无创通气模式,越来越多的应用于早产儿的呼吸支持。由于BiPAP交替提供两个压力水平,且两个压力相均允许自主呼吸,因此能更好的改善气体交换,提高氧合,在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和呼吸暂停等疾病中的作用优于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文章阐述BiPAP的工作原理,评价其在早产儿呼吸支持中的应用,为临床推广使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呼吸治疗在现代加强医护单位(ICU)发展中已成为中心问题。对呼吸衰竭(以下简称呼衰)的病人,不仅在医疗及护理上提供需要的设备条件而且发展了正压通气治疗。早在50年代Larsen已报道长期应用间歇正压通气(IPPV)抢救脊髓灰白质炎成功的病例,说明呼吸治疗在治疗危重病人中的重要地位。呼吸系统在正常体内平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且明显地与身体其它主要器官相互依存着。凡心血管、中枢神经系统和肾脏有病变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从呼吸力学的角度评价低出生体重儿机械通气不同脱机模式的优劣及临床意义。方法 通过BicoreCP 10 0呼吸监测仪测定 2 1例早产儿在IMV、SIMV、CPAP模式、脱机拔管前及拔管后 2 0min等条件下的呼吸力学的变化。结果 CPAP 3cmH2 O时WOBp明显高于SIMV、IMV组 ,有显著性差异 ;脱机后患儿每分呼吸功 (WOBp)明显降低 ,与三组比较 ,有显著性差异。CPAP模式下0、1、2、4hWOBp明显改变 ,4h与 0h有显著性差异。 结论 不同脱机模式下WOBp存在差异 ,早产儿呼吸机的撤离以低频率的SIMV、IMV模式较为适宜 ,而CPAP模式不适合早产儿呼吸机的撤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