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究血清铁蛋白在头颈癌患者体内的表达,并验证其是否可作为预测头颈癌转移的生物标志物。方法 比较肿瘤患者、癌前病变患者、炎症患者和正常对照之间血清铁蛋白水平的差异,并用ROC曲线验证铁蛋白和多普勒超声在有淋巴结转移和无淋巴结转移的头颈癌患者之间的区分效能。结果 肿瘤患者的血清铁蛋白水平显著高于非肿瘤患者,但与癌前病变相比具有一定的重叠。与无转移的头颈癌相比,有淋巴结转移的头颈癌患者的血清铁蛋白水平显著升高。与多普勒超声相比,铁蛋白对于颈部淋巴结转移的预测具有更大的曲线下面积和更高的敏感性和似然比。结论 铁蛋白对于头颈癌的早期诊断可能存在一定的不足,但对于预测头颈癌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是一种良好的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2.
转移是头颈癌复发与高度致死的重要原因。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感染是头颈癌发生的重要风险因素。与HPV阴性(-)头颈癌相比,HPV阳性(+)头颈癌更容易转移,目前其转移机制还未完全阐明。研究HPV相关头颈癌转移机制可为头颈癌治疗提供新思路,进一步改善患者预后。因此本文就HPV引起头颈癌转移的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癌87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治疗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癌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应用FEP-BY01或FEP-BY02型肿瘤超声治疗机对87例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癌患者进行治疗.结果 完全缓解率为8%(7/87);部分缓解率为28.7%(25/87);有效率为36.7%.能明显缓解癌性疼痛,有效率达78.3%.所有病例治疗时均未出现出血、胃肠道穿孔、皮肤烧伤等并发症.结论 HIFU是治疗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癌一种新的安全有效的局部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头颈恶性肿瘤病人的颈淋巴结分期,仍然是所有头颈外科医生主要关心的问题,已报道的淋巴结转移假阴性率在0%~77%(平均20%~40%)。本研究对临床触诊颈淋巴结阴性并行颈淋巴结清除术的病人,术前进行超声及超声引导下细针抽吸细胞学检查,以评价该技术在发现颈淋巴结隐性转移中的效用。对107例未经治疗的触诊颈淋巴结阴性的头颈鳞癌行超声检查,该107例病人共接受132  相似文献   

5.
头颈部解剖关系复杂、器官众多、肿瘤类型多种多样。以头颈部上皮源性肿瘤为例,其生长方式大多以局部浸润、扩散(包括区域淋巴结转移)为主,而发生远处转移者相对较少,因此,至今头颈肿瘤仍较多侧重于以局部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肿瘤外科治疗在其中充当了重要角色。本文就头颈肿瘤外科治疗现状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头颈鳞状细胞癌(head and neck squamous cell carcinoma,HNSCC)中Hedgehog信号通路成员Shh、Ptch1和Gli1蛋白表达的关系及其意义。方法: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Shh、Ptch1、Gli1在HNSCC和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差异预测本研究可行性,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84例头颈鳞状细胞癌及10例正常黏膜上皮组织中Shh、Ptch1和Gli1蛋白表达,分析Shh、Ptch1和Gli1蛋白表达水平与头颈鳞状细胞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头颈鳞状细胞癌组织中Shh、Ptch1和Gli1蛋白呈高表达(分别为65.5%、60.7%和63.1%),均高于正常黏膜上皮组织(分别为20%、30%和30%)。Shh蛋白表达与头颈鳞状细胞癌患者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而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局部侵袭和远处转移均无关(P>0.05);Ptch1蛋白表达与头颈鳞状细胞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均无关(P>0.05);Gli1蛋白表达仅与头颈鳞状细胞癌患者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Shh、Ptch1和Gli1蛋白的表达水平在鼻咽鳞癌和口咽鳞癌中没有差异。Shh与Ptch1、Gli1蛋白表达呈正相关。结论:Shh、Ptch1和Gli1蛋白在头颈鳞状细胞癌中高表达,与头颈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是头颈鳞状细胞癌防治的一个重要靶标。  相似文献   

7.
朱婷  鲍杨漪  李娟 《实用癌症杂志》2010,25(1):57-58,61
目的探讨高能聚焦超声(HIFU)治疗胃肠道肿瘤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应用HIFUNIT9000型肿瘤超声治疗机,对67例胃肠道肿瘤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癌患者进行治疗。结果完全缓解率为8.95%(6/67),部分缓解率为28.35%(19/67),有效率为37.31%.所有病例均未出现胰液外漏、腹腔内出血、皮肤烧伤等并发症,结论HIFU是治疗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癌的1种安全有效的局部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高能聚焦超声治疗腹盆腔淋巴结转移癌97例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观察FEP—BY01型肿瘤超声治疗机治疗腹、盆腔淋巴结转移癌的近期疗效。方法:应用FEP—BY01肿瘤超声治疗机治疗腹、盆腔淋巴结转移癌患97例。结果:显有效率(CR)29.9%(29/97);有效率(PR)50.5%(49/97);总有效率80.4%(CR PR);无效率19.6%(19/97).癌性疼痛缓解率77.5%(55/71)。结论:高能聚焦超声治疗中晚期腹、盆腔肿瘤患淋巴结转移癌疗效确切,是中晚期恶性肿瘤局部姑息治疗的一种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头颈癌放疗后因肿瘤复发进行挽救性手术,带蒂胸大肌肌皮瓣修复手术切除后软组织缺损的可行性和价值。方法:7例头颈部恶性肿瘤进行了根治性放疗后局部复发或颈淋巴结转移,通过手术切除病灶,颈淋巴结清扫,同侧带蒂胸大肌肌皮瓣移植修复软组织缺损创面。结果:7例移植的带蒂胸大肌肌皮瓣全部成活,有2例出现切口裂开,愈合困难。结论:在头颈癌放疗后手术中,带蒂胸大肌肌皮瓣移植是修复手术切除后软组织缺损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高能聚焦超声治疗腹盆腔淋巴结转移癌30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观察FEP -BY0 1型肿瘤超声治疗机治疗腹、盆腔淋巴结转移癌的安全性及近期疗效。方法 :应用FEP BY0 1肿瘤超声治疗机治疗腹、盆腔淋巴结转移癌 30例。结果 :完全缓解率 (CR) 30 % (9/ 30 ) ;部分缓解率 (PR) 5 7% (17/ 30 ) ;有效率 87% (CR PR) ;无效率 13% (4 / 30 )。并且能明显缓解癌性疼痛 ,有效率达 87% (2 6 / 30 )。所有病例治疗时均未出现腹腔内出血、胃肠道穿孔、皮肤烧伤等并发症。结论 :高能聚焦超声治疗技术对中晚期腹、盆腔肿瘤患者淋巴结转移的治疗安全有效 ,是肿瘤局部治疗的又一新技术。  相似文献   

11.
作为治疗与预防头颈恶性肿瘤颈部淋巴结转移的首要方法,颈淋巴结清扫术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已经日趋规范合理。但是,由于头颈恶性肿瘤的种种特殊性导致其颈部淋巴结转移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头颈外科医师在施行原发灶手术时,往往会面临是否需要行颈淋巴结清扫术、如何确定颈淋巴结清扫范围的困惑。根据常见头颈恶性肿瘤的颈淋巴结转移特性及手术对患者的创伤程度,梳理出当前较为规范的颈淋巴结清扫术术式,为头颈外科医师提供参考,有助于改善头颈恶性肿瘤颈部淋巴结治疗和预防的总体效果。  相似文献   

12.
128例甲状腺癌死亡病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报告自1954~1985年共外科治疗937例甲状腺癌病人,其中死亡128例,死亡率为13.66%。全部死亡病例中乳头状癌,滤泡癌,髓样癌及间变癌的死亡率分别为10.28%,15.09%,25.93%及75.0%。分化型癌与低分化型癌死亡率差异显著。颈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腺外及周围组织侵犯皆与死亡率有关。其中70例(54.26%)因侵犯局部重要器官或淋巴结转移致死,58例(45.31%)因远处转移致死。肿瘤局部侵犯及血行转移是主要致死因素。  相似文献   

13.
恶性肿瘤的治疗除了处理局部病变以外,尚需解决区域性淋巴结转移,这是Halsted于1894年在治疗乳腺癌的时候确立的。1906年Crile根据这一原则发表了颈部淋巴结清扫术的观点,奠定了头颈外科治疗转移灶的手术基础。其5年生存率就鳞癌来说,在30%~50%之间。50年代Martin及Beahrs将手术规范化,成为头颈外科的经典手术。这二篇文章应该为所有处理颈部转移灶的外科医师熟读。  相似文献   

14.
浅表淋巴结(头颈、锁上、腋窝、腹股沟)肿大在临床上很常见,全身性和局部性感染、结核、淋巴瘤和转移癌等都可表现为淋巴结肿大。目前用于评价浅表淋巴结肿大病变常用的影像学方法包括CT、MRI、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及超声(US),其中US以其检查方便、经济、  相似文献   

15.
背景与目的:近年来,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发病率逐年增高。在诊断、治疗方面业界存在诸多分歧。该研究通过分析患者资料,总结并探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临床诊治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2015年1月于山西大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收治的61例经病理证实的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资料。结果:61例患者术前均行颈部高分辨率超声检查,准确率为86.89%。所有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接受患侧叶及峡部切除+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者共39例,其中11例同期行对侧叶部分切除术;接受甲状腺全切+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者共22例。5例同期行颈侧淋巴结清扫术。27例发生中央淋巴结转移(44.3%),5例发生颈侧区淋巴结转移(8.2%)。年龄<45岁、多灶性病变、肿瘤位置跨越或接近中线、肿瘤最大径大于等于5 mm者更易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P<0.05),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66.7%、60.7%、66.7%和53.8%。结论:高分辨率超声检查对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诊断灵敏度较高,规范化及个体化的手术方式对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原发灶不明的颈部淋巴结转移癌的治疗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分析原发灶不明和颈部淋巴结转移癌治疗失败的原因,探讨治疗方法和技术。方法:共收集122例初治治疗的病例,单纯放射治疗(R)62例,单纯手术治疗(S)23例,单纯化疗(C)5例,手术加放射治疗(S+R)20例,放射治疗加手术(R+S)12例。手术治疗局部淋巴结切除术 18例,单侧颈淋巴结清扫术34例,双侧颈巴结清扫术3例。放射治疗94例中,全咽部和全颈部照射65例,全颈部照射9例,部分颈部照射20例。结果:全组5年总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分别为71.9%和36.5%,颈部转移癌未控和复发占45.9%,远地转移率为26.2%,原发灶发现占8.2%。影响颈部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是N分期、综合治疗、全颈照射和肿瘤的放射敏感性。影响远地转移的主要原因是N分期、颈部淋巴结转移部位和原发灶出现。影响原发灶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是颈淋巴结转移部位。结论:早期鳞癌或低分化部、未分化癌局部手术切除或活检术后直接进行放射治疗,晚期颈转移以放射治疗和手术综合治疗为主,可同时加化疗,而腺癌治疗以手术为主。对上中颈部低分化和未分化癌应采用全咽部和全颈部照射,除锁骨上淋巴结转移癌以外,原发灶不明的颈部淋巴结转移癌照射野至少应该包括全颈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以颈部转移淋巴结囊性变为首发症状的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2年至2006年收治的16例以颈部囊性肿物为首发症状而就诊的甲状腺乳头状癌临床资料。结果 3例经术前囊性肿物切除后病理检查确诊,2例经术中冷冻确诊,11例据术前彩色超声、CT检查基本明确诊断结合术中情况确诊。均行甲状腺癌联合根治术,4例行保留颈内静脉的颈部淋巴结清扫术,12例行功能性颈部淋巴结清扫术。16例随访,局部复发1例,对侧转移1例,无远处转移及死亡病例。结论 颈部囊性转移灶为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囊性变所致。甲状腺肿物伴同侧肿大淋巴结囊性变且在囊肿穿刺抽出棕褐色液体,具有特异性,正确认识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临床特点及术中冷冻病检可以提高诊断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本研究旨在回顾性分析头颈部腺样囊性癌的颈部淋巴结的临床转移规律。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1 月至2008年12月就诊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 头颈肿瘤科的616 例腺样囊性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中62例腺样囊性癌合并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患者进行临床统计学分析。结果:头颈部腺样囊性癌的颈淋巴结转移的发生率约为10% ,原发于舌根、舌体及口底部的腺样囊性癌较其他部位更易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分别为19.2% 、17.6% 和15.3% ,转移部位多发生在Ⅰb区与Ⅱ区。淋巴结转移的方式以经典的管道性转移为主,直接浸润型转移仅常见于下颌下腺的腺样囊性癌累及颌下淋巴结。原发部位及瘤周淋巴血管浸润与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发生密切相关。出现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其临床预后明显较差(P < 0.01)。结论:舌- 口底复合体为头颈部腺样囊性癌发生淋巴结转移的常见原发部位,在临床治疗及随访上应得到更多关注。   相似文献   

19.
甲状腺乳头状癌是最常见的头颈部恶性肿瘤,有较高的颈淋巴结转移率。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检出对其治疗与预后具有指导意义。近年来,超声、细针穿刺、CT、MRI及PET/CT在甲状腺乳头状癌颈淋巴结转移评估的研究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进展,且各有利弊。全文主要阐述这些技术的应用现状及研究进展,为临床甲状腺乳头状癌颈淋巴结转移评估方式的选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颈部恶性淋巴结的多层螺旋CT灌注研究;面罩适形技术在头部肿瘤放疗中的临床应用;侵及颈动脉的晚期转移头颈鳞状细胞癌的挽救手术;基因工程腺病毒(H101)瘤内注射联合化疗治疗头颈部及食管鳞癌的Ⅲ期临床研究;放射性粒子^125Ⅰ立体种植治疗头颈部转移瘤(附3例);原发灶不明颈淋巴结转移癌42例临床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