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探讨慢性浅表性胃炎(CSG)脾胃湿热证与热休克蛋白70(HSP70)表达的关系。[方法]睽沿患者38例,其中脾胃湿热证22例、脾气虚证16例,另10例正常人为对照。胃镜下取胃窦黏膜,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HSP70蛋白表达情况。[结果]脾胃湿热证组和脾虚证组HSP70蛋白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脾胃湿热证组各亚型中,HSP70表达水平呈热重于湿〉湿热并重〉湿重于热的趋势。[结论]HSP70属于人体“阳气”范畴,HSP70以热证表达最为明显,具有证的特异性;“热”与“湿”在脾胃湿热证中的比分会影响HSPT0在脾胃湿热证型中的表达:热邪提高HSP70表达,湿邪抑制HSP70表达。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隆起糜烂性胃炎(Raised Erosive Gastritis,REG)中医证型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和病理组织学及热休克蛋白60(HSP60)、热休克蛋白70(HSP70)表达的关系,以期指导中西医结合防治REG。[方法]选择131例REG患者按中医辨证分为脾胃湿热证32例(Hp阳性19例,阴性13例),脾胃气虚证52例(Hp阳性者34例,阴性18例),脾虚湿热证47例(Hp阳性者33例,阴性14例)。所有受试者均行胃镜检查,取胃窦部活检标本行快速尿素酶试验及组织染色法检测Hp;病理组织学检查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HSP60,其中63例免疫组织化学检测HSP70。并设正常对照(正常)组18例。[结果]REG脾虚湿热证组的萎缩、肠化生(IM)程度均高于脾胃湿热证及脾胃气虚证组(P0.05),而后2组之间比较以及3组中Hp阳性者与阴性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HSP60表达均较正常组增加(P0.01),而3组之间比较均P0.05;脾胃湿热证及脾虚湿热证组中Hp阳性者的HSP60表达均高于Hp阴性者(P0.05),而脾胃气虚组中的Hp阳性与Hp阴性者比较P0.05。3组的HSP70表达均较正常组增加(P0.01);而3组的HSP70阳性表达情况分别比较均P0.05;脾胃湿热证组中Hp阴性的HSP70表达高于Hp阳性者(P0.05),而脾胃气虚证组与脾虚湿热证组中Hp阳性者与阴性者HSP70表达比较均P0.05。REG Hp阳性者胃黏膜HSP60的表达明显高于Hp阴性(P0.01);REG Hp阳性者胃黏膜HSP70的表达与Hp阴性者比较P0.05。[结论]REG脾虚湿热证患者胃黏膜萎缩、IM程度均高于脾胃气虚证及脾胃湿热证。REG3组胃黏膜HSP60及HSP70的表达均较正常组增强。Hp感染可诱导胃黏膜HSP60的高表达。HSP60表达既与Hp感染有关,又与湿热之邪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慢性胃炎脾气虚证患者胃窦黏膜内表皮生长因子(EGF)和三叶因子(TFF1)表达的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的方法。检测慢性胃炎脾气虚和脾胃湿热患者及胃窦黏膜内EGF和TFF1 的表达,并与正常对照者比较。[结果] 脾气虚组和脾胃湿热组患者EGF和TFF1 的表达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 .05,P<0. 01)。两组间EGF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 01),在两组间TFF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脾气虚组TFF1的阳性率高于脾胃湿热组。脾胃湿热组Hp的感染率高于脾气虚组(P<0 .01)。[结论] 脾气虚组EGF的表达高于脾胃湿热组,可能与后者Hp感染率较高有关;脾气虚组TFF1的表达高于脾胃湿热组,可能与胃黏膜严重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脾胃湿热证大鼠胃黏膜内促胃液素细胞(G细胞)、生长抑素细胞(D细胞)和5-羟色胺细胞(5-HT细胞)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脾胃湿热证大鼠模型胃黏膜内G、D和5-HT细胞的分布。[结果]模型组G细胞数升高,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模型组D和5-HT细胞数升高,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脾胃湿热证大鼠模型存在胃肠激素的紊乱。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胃黏膜病变中突变型p53、Mdm2、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蛋白的表达及其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PV-9000法染色及Giemsa染色检测胃黏膜病变中突变型p53、Mdm2、PC-NA蛋白的表达和Hp感染情况。结果在慢性浅表性胃炎(csG)、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CAG伴IM)、不典型增生(Bys)及胃癌(GC)中,突变型p53、Mdm2、PCNA阳性表达随病变发展而逐渐升高,突变型p53在CSG组高于GC组,GC组高于CAG伴IM组(P均〈0.05)。不同胃黏膜病变之间Mdm2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同一病变中Hp阳性者突变型p53、Mdm2、PCNA阳性表达一般高于Hp阴性者,突变型p53在CAG伴IM组Hp阳性与阴性者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PCNA和Mdm2在Dys组Hp阳性与阴性者有统计学差异(P〈0.05)。GC组中突变型p53、Mdm2、PCNA蛋白表达无相关关系。结论突变型p53、Mdm2和PCNA蛋白的表达及Hp感染共同参与胃黏膜病变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6.
脾胃湿热证胃病患者胃黏膜细胞凋亡基因相关蛋白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脾胃湿热证胃病患者胃黏膜细胞凋亡基因相关蛋白的表达。[方法]选取脾胃湿热证胃病患者70例,检测胃黏膜Fas、p53、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Bcl-2凋亡基因相关蛋白。并与70例脾胃虚寒证胃病患者进行对照。[结果]脾胃湿热证以糜烂性胃炎多见(58.6%),而脾胃虚寒证以萎缩性胃炎多见(22.9%)。脾胃湿热证患者Fas、p53表达明显高于脾胃虚寒证患者,阳性率分别为74.3%、75.7%和55.7%、64.3%(P<0.05),而PCNA、Bcl-2表达则与脾胃虚寒证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脾胃湿热证胃病患者胃黏膜细胞有促凋亡基因相关蛋白的过度表达。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c-met基因蛋白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胃黏膜病变演进中的表达及关系,探讨Hp感染对胃癌预后的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145例经病理证实不同胃黏膜病变的c-met和PCNA基因表达,Warthin-Starry法检测Hp感染。结果 在浅表性胃炎(CSG)、萎缩肠化性胃炎、异型增生(DYS)、早期胃癌和进展期胃癌中,c-met和PCNA2种基因在萎缩肠化性胃炎、DYS、胃癌均显著高于CSG(P<0.05)。对胃黏膜增殖程度与c-met和PCNA阳性表达强度的密切关系分析,表明两者有显著关联(P<0.01)。c-met和PCNA阳性表达与胃癌组织类型、浆膜浸润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而且Borrmann Ⅳ明显高于早期胃癌(P<0.05)。c-met-LI和PCNA-LI在胃癌中等级相关表达有极显著的相关性(P<0.001)。c-met阳性表达与肠型胃癌Hp感染有关。萎缩肠化性胃炎、DYS和胃癌组c-met阳性表达中Hp感染者明显高于阴性者。Hp阳性者5年生存期显著短于Hp阴性者。结论 c-met和PCNA基因表达与胃黏膜增殖和恶化有关,c-met基因可能成为评估胃癌恶化和预后的1项新的重要指标。Hp感染和c-met表达与胃黏膜增殖和恶化有关,Hp感染与胃癌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观察隆起糜烂性胃炎(Raised Erosive Gastritis,REG)中医证型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和p53、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之间的关系,以期更好的协助指导中西医结合防治REG。[方法]选择REG中医辨证符合脾胃湿热证、脾胃气虚证、脾虚湿热证的患者63例,并设正常对照(正常)组18例,所有受试者均行胃镜检查,取胃窦部活检标本行快速尿素酶试验及组织染色法检测Hp及p53、PCNA。[结果]REG组各证型的p53、PCNA表达均较正常组增加(均P0.01);各证型的p53、PCNA阳性表达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各证型Hp阳性与Hp阴性者p53、PCNA阳性表达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REG胃黏膜处于高增殖状态。REG中医各证型间与Hp感染及p53、PCNA表达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将慢性胃炎动物模型与脾虚证及脾胃湿热证模型相结合的方式探讨慢性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模空组、脾虚组、湿热组,每组10只。造模结束时观察大鼠体重、体温、胃黏膜病理切片等生理指标和病理学改变。[结果]模型组的体重、体温、病理学积分等方面与正常组和模空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1或P%0.05)。[结论]慢性胃炎大鼠脾胃虚证、湿热证证候模型在一定程度上与人类慢性胃炎脾胃虚证、湿热证证候相似,并有较好的可重复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规范脾气虚证模型的评估标准,建立量化参数。[方法]切除大鼠部分小肠、大肠,建立脾气虚证模型,分为模型组、假手术组,观察造模后第15天腹围指数、粪便含水量、粪便粗蛋白、粗脂肪含量。[结果]模型组腹围指数为0.059±0.01,粪便含水量为(78.30±8.28)%,粪便粗蛋白含量为(31.60±2.75)%,均显著高于假手术组(均P〈0.01),粗脂肪含量为(6.50±0.78)%,亦显著高于假手术组(P〈0.05)。[结论]腹围指数、粪便中水分、蛋白、脂肪含量能准确反映出腹胀、腹泻、便溏、脾失健运、清阳不升的程度,可作为脾气虚证模型的量化参数。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同证型胃炎大鼠能量代谢指标的差异。[方法]选取40只清洁级SD大鼠,随机分成4组:脾胃湿热组,脾胃虚弱组,单纯胃炎组,正常组。造模5周后取胃黏膜和骨骼肌通过酶促反应,检测并比较各组能量代谢指标ATP酶活性。[结果]与正常组胃黏膜和骨骼肌ATP酶活性相比,脾胃虚弱组偏低(P<0.01),单纯胃炎组、脾胃湿热组偏高(P<0.01);单纯胃炎组、脾胃虚弱组均较脾胃湿热组偏低(P<0.05、P<0.01)。[结论]脾胃虚弱组数值明显偏低,表明长期处于脾胃虚弱状态的大鼠ATP合成减少;脾胃湿热组数值明显偏高,表明基础酶活性和能量代谢增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肝组织中程序性死亡分子-1(programmed death-1,PD-1)的表达与肝脏病理及中医辨证分型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00例CHB患者均行肝组织穿刺术检查以明确肝组织病理分级和分期,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肝组织中PD-1的表达,以同期住院的5例肝血管瘤患者为对照组,并对100例患者行中医辨证分型,研究肝组织中PD-1表达与肝脏病理及中医证型的关系。结果:CHB轻度、CHB中度、CHB重度各组患者肝内PD-1表达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D-1表达强度与肝组织炎症活动度及纤维化程度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26(P〈0.001)和0.822(P〈0.001)。不同炎症、纤维化程度患者PD-1表达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脏病理分级、分期:肝郁脾虚型和湿热中阻型患者分布主要以G1-G2、S0-S2为主,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瘀血阻络型的分布以G3-G4、S3-S4为主,与肝郁脾虚型、湿热中阻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中医证型的患者PD-1表达具有差异,瘀血阻络型最高,肝郁脾虚型最低;肝郁脾虚型与瘀血阻络型、湿热中阻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偏实证组显著高于偏虚证组(P〈0.05)。结论:PD-1在不同病情程度CHB患者肝组织中表达水平不同,与肝组织炎症活动度及纤维化程度呈正相关,提示与CHB病情及慢性化机制有着密切关系,与不同中医证型也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检测肝脏内PD-1表达可为临床治疗、中医辨证分型提供一个新的方法与策略。  相似文献   

13.
[目的]健脾益气活血方对脾虚型血小板聚集缺陷症糖盏蛋白(glycocalicin,GC)表达的影响,探讨其治疗该病的可能机制。[方法]127例脾虚型血小板聚集缺陷症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组与西药组,中药组82例用健脾益气活血方治疗,西药组45例用安络血治疗,2组均治疗2个月;观察2组治疗后脾虚症状改善、止血疗效及血小板聚集恢复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2组治疗前后及52例健康人(正常对照组)的血浆GC含量。[结果]中药组脾虚症状改善总有效率87.81%、西药组为64.44%,中药组止血总有效率为89.02%、西药组为37.78%,中药组血小板聚集功能恢复率64.63%、西药组仅4.44%;2组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患者治疗前GC含量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中药组治疗后患者的GC含量下降明显优于西药组(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脾益气活血方降低脾虚型血小板聚集缺陷症患者高于正常的GC含量,抑制GPⅠbα过度水解可能是其止血和恢复血小板聚集功能的疗效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4.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与肝脏病理变化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潘晨  李芹  郭泽剑  周文 《传染病信息》2010,23(3):159-160,175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中医的肝郁脾虚、湿热中阻、瘀血阻络证与肝组织炎症分级及纤维化分期的关系,为中医辨证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随机选取慢性乙型肝炎肝郁脾虚、湿热中阻、瘀血阻络3种证型各30例,对其进行肝脏活体组织检查,确定肝组织炎症分级(G)及纤维化分期(s)。结果肝郁脾虚证组以G1、s1为主,湿热中阻证组以G2、s2为主,瘀血阻络证组以G3~G4、S3~S4为主。结论慢性乙型肝炎3种中医证型中,从肝郁脾虚证到湿热中阻证再到瘀血阻络证,肝组织病理损害有逐渐加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肝硬化并自发性腹膜炎中医证型与客观指标的相关性,为肝硬化并自发性腹膜炎辨证客观化提供依据.方法:将29例肝硬化并自发性腹膜炎患者按中医辨证标准进行辨证分型,同时检测患者肝功能ALT、AST、TBil、Alb、前白蛋白(PA)、血清总胆固醇(Tch)、凝血酶原时间(PT)、血常规、腹水常规及生化、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分析水湿内停证、湿热蕴结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与上述指标的关系.结果:血清TBil湿热蕴结证较水湿内停证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腹水中性粒细胞比率(%)水湿内停证低于湿热蕴结证,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血清/腹水蛋白梯度湿热蕴结证低于肝肾阴虚证、水湿内停证,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血清CPR湿热蕴结证证明显高于水湿内停证,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肝硬化并自发性腹膜炎血清TBil、腹水中性粒细胞比率、血清/腹水蛋白梯度及血清CPR等指标的异常变化与中医证型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湿热蕴结证的感染较其他3种证型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16.
慢性腹泻脾胃湿热证与肠道菌群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慢性腹泻脾胃湿热证与肠道菌群的关系.[方法]用选择性培养基对慢性腹泻脾胃湿热证及脾虚证患者和正常人大便肠杆菌、肠球菌、酵母菌、双岐杆菌、乳杆菌、拟杆菌、消化球菌等进行培养,同时计算双岐杆菌和肠杆菌比值(B/E).[结果]与脾虚证组比较,脾胃湿热证组肠道需氧菌肠杆菌、肠球菌、B/E比值及厌氧菌双岐杆菌、乳杆菌均升高.[结论]慢性腹泻脾胃湿热证与脾虚证患者存在不同的肠道菌群失调.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轻度慢性乙型肝炎(CHB)中医证候分布特点,并分析其证候与肝组织病理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收集的82例轻度CHB的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并行肝组织病理活检,分析中医证候与肝组织病理之间的相关性.结果:经过聚类分析,82例轻度CHB中医证候可归为4型:肝气郁结证,肝郁脾虚证,肝肾阴虚证,肝胆湿热证;以肝气郁结证和肝郁脾虚证为主,所占比例为74.39%;肝组织学炎症以G2为主,纤维化程度以S1、S2为主,经x2检验,P<0.05.结论:轻度CHB的4类中医证型符合CHB中医证候临床特点.肝组织学炎症及纤维化程度以轻中度为主,且CHB的肝组织病理改变与中医证候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