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分析子宫内膜和卵巢原发性双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情况,并探讨其与原发性子宫内膜癌伴卵巢转移间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7年12月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妇科手术后经病理组织学证实为子宫内膜和卵巢原发性双癌患者和原发性子宫内膜癌伴卵巢转移患者的资料,比较其临床表现、FIGO分期、治疗情况、病理及预后生存等。结果本研究共纳入原发性双癌患者38例、原发性子宫内膜癌伴卵巢转移患者52例。与原发性子宫内膜癌伴转移患者相比,原发性双癌患者的发病年龄较小、组织学类型以子宫内膜样腺癌为主、肌层浸润深度较浅、宫颈间质受累较少、输卵管受累较少、术后化疗比例较高(P均<0.05),预后更好;而转移组患者首发症状为不规则阴道流血、子宫增大、合并糖尿病比例及术后联合放化疗比例均高于双癌组(P均<0.05)。结论原发性双癌患者预后较好,且其临床病理特征与原发性子宫内膜癌伴卵巢转移患者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2.
子宫内膜癌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或子宫肌瘤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子宫内膜癌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或子宫肌瘤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探讨可能存在的内在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2007年间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132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中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13例(A组、9.8%)、或合并子宫肌瘤21例(B组、15.9%)的临床资料,随机抽取同期单纯性子宫内膜癌患者20例做对照(C组)。结果:A、B组的手术-病理分期、肿瘤组织病理分级分别与C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5),而A、B组间的比较则无差异(P>0.05)。结论:子宫内膜癌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肌瘤多属雌激素依赖性肿瘤,组织分化好,肌层浸润浅,预后较好。单纯性子宫内膜癌多为非雌激素依赖性肿瘤,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子宫内膜癌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病理分析,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内膜癌的内在联系。方法将2011年3月~2012年9月在我院治疗过的患有子宫内膜癌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例数34例作为组1.同时将患有子宫内膜癌但未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的78例作为组2,将仅患有子宫内膜异位症的44例作为组3。根据临床病理特征和年龄分布从而对三组进行对照分析。结果组1和组3的病理分期相对于组2的病理分期均较低,且患者年龄均趋向于年轻化,三组的年龄分布以及手术病理分期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当病例同时患有子宫内膜异位症时,病例趋向于年轻化,子宫内膜癌的病理分期较早,细胞分化较高同时肌层浸润浅,病情恢复快。  相似文献   

4.
目的 子宫内膜癌肉瘤为侵袭性和双相性肿瘤,本文探讨子宫内膜癌肉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患者预后情况,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方法 复习4例子宫内膜癌肉瘤的临床及病理学资料,行常规石蜡包埋切片和免疫组化染色协助诊断。结果 显微镜下见肿瘤组织由恶性上皮和间叶2种组织成分构成,相互之间有或穿插移行或分界清楚,上皮成分为子宫内膜样癌,肉瘤成分为横纹肌肉瘤。所有上皮成分AE1/AE3(+)、ER(+),所有肉瘤成分vimentin(+)、MyoD1(+)。结论 子宫内膜癌肉瘤是侵袭性肿瘤,预后差。组织形态学结合免疫组化染色对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及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分析2000年1月至 2003年12月63例子宫内膜癌病例,并对手术标本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 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 PR)、p53 及CerbB-2基因、增殖指标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凋亡抑制基因bcl-2在子宫内膜癌的表达, 分析其表达与临床预后因素临床分期、分化程度及肌层浸润深度的相关性.结果子宫内膜癌主要表现为阴道出血及腹痛.ER、PR表达随着肿瘤分化级别增高而降低; p53以及PCNA表达分别随手术-病理分期期别、肿瘤分化级别、肌层浸润深度的增加而增高,有显著性意义;bcl-2表达则随着以上三项预后指标级别的增加而呈显著性降低; CerbB-2表达与手术-病理分期期别呈正显著相关性.结论 ER、PR、bcl-2表达降低,p53、PCNA和CerbB-2表达升高,提示内膜癌预后差,指示多指标检测有助于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6.
年轻妇女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病理特点与预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讨年轻妇女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病理特点与预后,将本院1979年4月~1996年12月经手术治疗的307例子宫内膜癌进行分组,A组≤40岁,共41例;B组>40岁,共266例,将A组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与B组作对比分析。子宫全切加双附件或一侧附件切除A组17例,B组98例;子宫广泛切除加盆腔淋巴清扫A组13例,B组113例;子宫次广泛切除A组11例,B组55例。统计学处理采用χ2检验或精确χ2检验。结果原发不孕A组11例(26.8%),B组13例(4.9%)(P<0.001)。继发不孕、高血压、糖尿病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A组以阴道流血为主33例(80.5%),B组118例(44.4%);B组以阴…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特点,为其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我院2000年1月至2007年6月收治的94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前MRI检查肌层浸润与术后病理分期无统计学差异;绝经前后病理类型、受体分布、细胞分化及浸润深度有统计学差异;绝经前后临床分期无统计学差异。结论MRI对判断癌浸润深度有一定价值。Ⅰ型患者的预后要好于Ⅱ型,受体水平与肿瘤恶性程度呈负相关,可以反应预后,同时可为激素治疗作指导。  相似文献   

8.
对手术根治的110例子宫内膜部进行了临床病理分析,并对术后生存5年以上的56例进行了预后因素的探讨。110例平均发病年龄为59.8岁,平均绝经年龄为50.2岁,月经紊乱,不孕,肥胖-高血压-糖尿病及并发卵巢多个滤泡囊肿的发生率较高、表明长期持续的,缺乏孕酮对抗的雌激素刺激与发病相关。  相似文献   

9.
刘颖  田春桃 《广东医学》2020,41(23):2461-2464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atypical endometrial hyperplasia,AEH)合并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rcinoma,EC)的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方法收集术前诊断AEH,并行全子宫切除术的84例患者,回顾性分析这些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合并EC的高危因素。结果84例术前诊断AEH的患者中,15例(17.9%)全子宫切除术后诊断EC。年龄和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是预测AEH合并EC的敏感指标,而绝经状态、高血压、糖尿病不是预测EC的指标。15例伴发的EC均为早期的子宫内膜样腺癌,未见脉管侵犯和淋巴结转移。随访11例患者7~61个月,1例发现复发。结论术前诊断AEH的患者,特别是高龄、高BMI的患者,子宫切除术后易合并EC。伴发的EC往往是早期,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0.
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尤其未绝经女性的发病增多。为探讨年轻妇女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病理特点与预后,复习我院1990年1月~2000年3月收治子宫内膜癌患的病历资料,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1.
作者探讨了肾癌患者106例的不同临床分期、组织学类型、细胞学类型、核分级以及肿瘤大小等因素与患者术后生存期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的组织学类型间以及透明细胞型、颗粒细胞型和混合细胞型之间术后生存期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弥漫肉瘤样构型者及未分化细胞型者预后不良;肿瘤大于10cm者预后差,肿瘤的临床分期、核分级对患者预后起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12.
绝经前后子宫内膜癌临床与病理特点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曙方  李小毛  李田 《中国全科医学》2008,11(22):2028-2029
目的比较绝经前后子宫内膜癌的临床与病理特点。方法将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经手术病理确诊的42例子宫内膜癌患者分为绝经期组21例与未绝经组21例,对两组患者的临床与病理特点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合并高血压的发生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类型、病理分化、病理分期、肌层浸润、宫颈浸润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绝经与未绝经的子宫内膜癌患者在病理分化、病理分期、病理类型等方面无差异。  相似文献   

13.
井激扬  朱艳 《医学综述》2007,13(7):F0002-F0002,F0003
目的为了探讨uPA在子宫内膜增殖症的子宫内膜和癌变的子宫内膜中的分布及表达。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15例增殖症的子宫内膜、5例癌变的子宫内膜、5例正常增生期的子宫内膜中uPA的分布和表达情况。结果uPA抗原存在于各种类型的子宫内膜的腺体上皮细胞中,uPA主要分布在内膜腺体细胞的细胞膜、细胞浆和核膜中;uPA的表达在癌变的子宫内膜组织的腺体细胞中最强,有显著性差异(P<0.005),在不典型增生、复杂增生、简单增生过长的子宫内膜中的表达依次减弱;三者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05);正常子宫内膜中uPA的表达最弱。结论uPA的抗原分布及表达可能与子宫内膜增生程度及子宫内膜癌变的发生、发展有关,提示uPA对增殖症内膜腺体的过度增生及癌变可能有促进作用,可考虑作为临床预测子宫内膜进一步病变的筛选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绝经后子宫内膜腺囊型增生与癌变的关系。方法:回顾总结131例绝经后子宫出血病例中23例子宫内膜腺囊型增生在不同时间演变为癌前病变和癌的情况。结果:23例子宫内膜腺囊型增生病例,有3例分别于治疗后17、23、27个月再次出血,诊刮为腺瘤样增生1例,不典型增生1例,子宫内膜癌1例。结论:绝经后子宫内膜腺囊型增生不是癌前病变,但有转变为癌前病变的倾向,应积极治疗,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15.
胃癌微转移检测与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梽  李良庆 《医学综述》2008,14(12):1817-1819
胃癌微转移检测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已证实胃癌微转移与胃癌的复发、转移密切相关,但胃癌微转移与预后的关系却研究较少。本文就胃癌微转移的概念、检测方法及两个主要指标细胞角蛋白及癌胚抗原在淋巴结、血液、腹腔及骨髓中的表达与胃癌预后的关系进行了综述。探讨胃癌微转移与预后有助于更科学的进行胃癌临床病理分期以及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胸苷磷酸化酶在原发性肝癌血管新生化及预后中的作用。方法收集65例HCC患者围手术期一般临床资料和病理学资料,并进行随访。分析TP的免疫组织化学表达与微血管密度计数的关系;对随访的54例患者作生存分析。结果(1)肝癌组织TP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正常肝组织(P<0.05);(2)肝癌组织TP阳性表达组、阴性表达组MVD计数分别为16.14±5.11、10.11±4.55,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TP的表达与肝癌大小、Edmondson分级、包膜是否完整、有无门静脉癌栓明显相关。(4)TP表达阳性HCC组1年、2年、3年复发率分别为40.0%、66.7%、79.2%;TP表达阴性HCC组则分别为27.4%、31.3%、45.7%。TP阳性HCC组2年、3年复发率明显高于TP阴性组(P<0.01)。(5)54例随访患者,TP阳性组总体生存率明显低于阴性组(P<0.01)。结论TP在HCC血管新生化中起重要作用,可作为HCC术后一个新的预后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阴道超声对绝经后妇女子宫内膜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539例绝经后妇女采用经阴道超声测量子宫内膜厚度,子宫内膜≥5mm作诊刮术,进行病理检查。结果:87例子宫内膜≥5mm,诊刮内膜病理检查。结论:阴道超声测量绝经后妇女子宫内膜厚度,可作为内膜病变检查的首选筛查方法,有利于子宫内膜病变的早期检出。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层粘蛋白(LN)的表达与肺癌转移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LSAB法检测96例肺癌(鳞癌49例,腺癌47例)组织中LN的表达。结果:LN的表达类型在肺癌不同组织学类型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不同分化,分级的肺癌中有极显著性差异(P<0.00001);在有否淋巴结转移及术后不同生存期的肺癌组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LN的表达类型可作为判断肺癌细胞分化,淋巴结转移及病人预后的一个独立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卵巢恶性肿瘤发生后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早期诊断及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4年4月~1998年6月收治的80例卵巢恶性肿瘤临床资料。结果80例卵巢癌中Ⅰ期36例,Ⅱ期14例,Ⅲ期30例,5年存活率100%,57.1%,13.3%;体腔上皮细胞癌占65%,生殖细胞癌占20.0%;性索间质癌占12.5%,非特异性间质癌占2.5%,5年存活率分别53.8%,62.5%,100%,0%。结论不同组织类型的卵巢癌发病年龄不同,存活率与首次手术的彻底性、临床期别、组织类型有关,早期诊断是提高生存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P16蛋白在鼻咽癌中的表达及与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抑癌基因P16 蛋白与鼻咽癌发生、发展及与预后的关系,采用免疫组化LSAB法,检测了73例鼻咽癌和10 例鼻咽部慢性炎症粘膜上皮中的抑癌基因P16 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①P16蛋白在鼻咽部慢性炎症的粘膜上皮的阳性表达率(100% )明显高于鼻咽癌的阳性表达率(38.4% ),两者间具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 0.01); ②P16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与鼻咽癌的分化程度(低分化和未分化)、临床分期(Ⅰ~Ⅱ期与Ⅳ期)、肿瘤浸润程度(T1 ~T2与T3、T4)之间均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 0.01),而未发现P16 蛋白表达与颈淋巴结转移有关(P> 0.05); ③P16 蛋白表达阳性组的三年生存率(88.9% ),高于表达阴性组的三年生存率(72.9% )(P< 0.05)。以上表明,P16 与鼻咽癌的发生、发展有关,它可作为了解鼻咽癌生物学特性及判断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