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探讨防御素(Human defensins,HNP1-3)和白细胞介素8(IL-8)在大肠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UC)结肠组织中的表达及两者之间的相关性,观察中药溃结灵煎剂对HNP1-3和IL-8的影响,探讨溃结灵治疗UC的作用机制。[方法]60例活动期UC(大肠湿热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溃结灵加柳氮磺胺吡啶(SASP)]、对照组各30例,采用常规免疫组化SP法检测2组治疗前后肠黏膜组织内HNP1-3及IL-8的蛋白表达情况。[结果]UC患者随着病变分级程度的增高,HNP1-3、IL-8细胞因子的表达逐渐增强。两者呈明显的正相关。2组治疗后自身比较HNP1-3、IL-8表达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1,0.05)。2组治疗后HNP1-3、IL-8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溃结灵配合SASP治疗UC很可能是通过抑制IL-8等细胞因子对中性粒细胞的激活,不能或减少释放细胞毒性HNP1-3,使损伤的内皮细胞得以修复,继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模型大鼠与正常大鼠比较及通过水杨酸类药物治疗前后比较TXNDC5基因表达的变化,探讨其在疾病发生、发展中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41只SPF级SD大鼠随机分3组:空白对照组、模型组、柳氮磺胺吡啶组。除空白对照组外,余两组大鼠建立TNBS诱导的UC模型。确定造模成功后观察大鼠一般情况,灌服实验药物4周后处死大鼠,Western blotting、RT-PCR及免疫组化法检测结肠组织中的TXNDC5基因表达情况。结果空白对照组TXNDC5基因表达水平显著低于模型组和柳氮磺胺吡啶组(P0.05);柳氮磺胺吡啶组TXNDC5基因治疗后表达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模拟UC模型组大鼠结肠上皮细胞TXNDC5基因较正常大鼠表达水平上升,柳氮磺胺吡啶治疗干预可使表达降低,TXNDC5基因可能与UC黏膜炎症反应相关,具有进一步研究及潜在治疗靶点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益气活血解毒法对溃疡性结肠炎(UC)复发患者血浆及结肠组织P-选择素的影响。[方法]90例UC复发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45例,治疗组给予益气活血解毒法的中药汤剂,对照组给予柳氮磺胺吡啶治疗,治疗前后分别检测血浆及结肠组织P-选择素。[结果]治疗前UC患者血浆及结肠组织P-选择素水平明显高于正常(P〈0.01);治疗组治疗后及随访时血浆及结肠组织P-选择素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复发者水平明显高于未复发者(P〈O.01)。[结论]以益气活血解毒法的中药抗UC复发方,与西药柳氮磺胺吡啶比较,可有效降低血浆及结肠组织P-选择素水平,从而阻抑血小板活化,可能是抗UC复发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是否可通过对NF-κB活性的抑制,起到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作用。方法 24只BALB/C小鼠以DSS法建立UC小鼠模型,造模后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柳氮磺吡啶治疗组、柳氮磺吡+乌司他丁治疗组,每组8只,另8只正常小鼠设为正常对照组(饮用蒸馏水)。于用药后7 d对小鼠进行相关指标测定:疾病活动指数(DAI)、结肠组织病理学改变、血清中ALB、C反应蛋白、TNF-α的表达、结肠黏膜中SOD、NF-κB的表达。结果用药后各组小鼠DAI、C反应蛋白、TNF-α、NF-κB对比:正常对照组柳氮磺吡啶+乌司他丁治疗组柳氮磺吡啶治疗组模型对照组;ALB、SOD的对比:正常对照组柳氮磺吡啶+乌司他丁治疗组柳氮磺吡啶治疗组模型对照组。结论乌司他丁可明显抑制NF-κB的表达,对UC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纯使用柳氮磺吡啶。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丽珠肠乐联合柳氮磺胺吡啶对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的免疫调节作用以及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我院2010年2月~2014年12月诊治的UC患者5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丽珠肠乐联合柳氮磺胺吡啶治疗组。IL-10、IL-6、TNF-α表达的检测使用ELISA法。比较2组Southerland指数、肠镜评分和大便菌群评分。[结果]治疗前2组IL-10、IL-6、TNF-α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2组IL-10、IL-6和TNF-α表达均得到显著改善(P0.05、P0.01),但治疗组对IL-10、IL-6和TNF-α的改善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前2组患者Southerland指数、肠镜评分和大便菌群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上述指标2组均出现显著减低(P0.05、P0.01),但治疗组对上述指标的改善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丽珠肠乐联合柳氮磺胺吡啶可以显著升高UC患者IL-10表达,抑制炎症反应,临床疗效显著,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柳氮磺胺吡啶对溃疡性结肠炎肠粘膜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柳氮磺胺吡啶对溃疡性结肠炎肠粘膜丙二醛含量的影响朱炳喜吕愈敏柳氮磺胺吡啶(SASP)广泛用于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但其抗炎机制尚不明确。近来发现SASP具有清除氧自由基(OFR)的特性。我们检测了SASP治疗前后UC患者肠粘膜中丙二醛(MDA)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溃结宁膏穴位敷贴对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UC)的临床疗效及其对γ干扰素(IFN-γ)、血清白细胞介素-4(IL-4)的影响.[方法]采用分层区组随机、双盲双模拟、阳性药和安慰剂平行对照的多中心临床试验方法,将150例UC患者均分成A、B、C三组,分别给予溃结宁穴位敷贴加服安慰剂、溃结宁穴位敷贴加服柳氮磺胺吡啶、口服柳氮磺胺吡啶加安慰贴治疗60 d,观察治疗前后3组临床综合疗效、黏膜病变疗效、黏膜病理疗效、中医证候疗效、血清IFN-γ及IL-4的变化.[结果]A组、B组中医证候疗效均优于C组(P<0.05);3组临床综合疗效、黏膜病变及黏膜病理疗效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IFN-γ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A组、B组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IL-4水平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且A组、B组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溃结宁膏穴位敷贴能提高脾肾阳虚型慢性复发型UC的中医临床疗效,减轻中医临床症状,减少不良反应,改善机体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乌梅丸对大鼠溃疡性结肠炎(UC)结肠组织核转录因子-κB(NF-κB)及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表达的影响机制。[方法]采用2,4-二硝基氯苯(DNCB)加醋酸复合法制备大鼠UC模型。84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正常)组、模型组、柳氮磺胺吡啶(SASP)组和乌梅丸大、中、小剂量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结肠组织NF-κB、ICAM-1的表达。[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结肠组织中NF-κB、ICAM-1表达显著增高(P〈0.01),而乌梅丸各剂量组、SASP组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O.01)。[结论]NF-κB、ICAM-1可能参与了UC的发生、发展。乌梅丸可能通过抑制NF-κB、ICAM-1的表达,从而起到治疗UC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不同剂型柳氮磺胺吡啶治疗老年溃疡性结肠炎(UC)的疗效及其对血清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水平的影响。方法将纳入研究的97例老年UC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1例)和对照组(46例)。观察组给予柳氮磺胺吡啶结肠溶胶囊治疗,对照组给予柳氮磺胺吡啶片。2组均治疗30 d,比较2组疗效,并分析血清PCT、CRP、IL-6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1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09%,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905,P0.05);治疗后,2组血清PCT、CRP、IL-6水平均有下降,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下降更为明显,与对照组治疗后同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柳氮磺胺吡啶结肠溶胶囊治疗UC疗效优于柳氮磺胺吡啶片,可能与其能更好的降低血清PCT、CRP、IL-6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中药清肠汤对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粪便常见需氧菌群和肠组织Toll样受体4(TLR4)、核因子-κB(NF-κB)p65激活的影响,探讨清肠汤治疗大鼠实验性UC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硫酸葡聚糖钠加乙酸复合方法制作UC大鼠模型,分别给予柳氮磺胺嘧啶(SASP)和中药清肠汤治疗,通过肠道菌群培养分析观察治疗后大鼠肠道菌群变化,并通过免疫组化方法观察肠组织中TLR4与NF-κB p65的表达,对肠道菌群中大肠埃希菌的特征变化与肠组织TLR4、NF-κB p65的表达进行相关回归分析。[结果]造模后大鼠肠道菌群发生了变化,各中药治疗组治疗结束后大鼠肠道内大肠埃希菌数量明显减少(P〈0.05),各治疗组治疗结束后大鼠肠组织中TLR4与NF-κB p65的阳性细胞数明显减少(P〈0.05),大鼠肠组织中的TLR4和NF-κB阳性细胞数存在线性回归关系(P〈0.01),TLR4、NF-κB阳性细胞数与粪便中大肠埃希菌的含量存在相关性(均P〈0.01)。[结论]清肠汤对UC模型大鼠肠道菌群有调节作用,并可由此抑制肠组织TLR4、NF-κB p65的激活,这可能是清肠汤治疗大鼠实验性UC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C)治疗后黏膜愈合程度与预后的关系。方法确诊为UC并经治疗后获得缓解的患者82例,根据治疗效果评价,分为黏膜愈合组(A组:DAI,0—1分;Geboes,0~1级)、黏膜未愈合组(B组:DAI,0~1分;Geboes,2~5级)。随访2年,内容包括患者的基线资料及0、12、24个月(或)复发时组织学参数、血清学指标(白蛋白、ESR、CRP、ANCA、IL-18、IL-6、IL-15),及再入院、结肠手术、结肠癌发生情况等,评估UC治疗后黏膜愈合程度与预后的关系。结果A、B组复发率及复发时间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发现性别(女性)、既往复发、pANCA、基底部浆细胞增多是UC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A、B组再入院率[分别为27.5%和44.1%,P=0.018,OR=2.24,95%CI(1.11—3.98)]、结肠切除术发生率[分别为0%和17.6%,P=0.035,OR=5.43,95%CI(2.14—7.64)],组间差异明显,而癌变率[分别为0%和2.7%,P=0.643,OR=3.43,95%CI(0.14—7.64)]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UC治疗后黏膜愈合程度与其预后存在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丹参多酚酸盐在溃疡性结肠炎治疗中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丹参多酚酸盐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6例UC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43例。对照组采用柳氮磺吡啶肠溶片口服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静脉滴注丹参多酚酸盐,比较2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肠黏膜评分、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测定及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PLT、血清CRP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MPV较治疗前升高(P0.05),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肠镜下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溃疡评分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肠镜下黏膜假性息肉形成治疗前后组间、组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参多酚酸盐可改善患者血液高凝状态和肠黏膜微循环,减少炎症渗出,促进溃疡愈合,对UC患者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治疗前后诱导痰中α-防御素1-3(HNP1—3)含量、中性粒细胞比例(N%)与肺功能及血气分析结果的相关性,以探讨HNP1—3在COPD发病机制中的可能作用。方法收集AECOPD患者42例(根据肺功能检测结果分为轻度组11例、中度组13例、重度组18例)治疗前后及20例急性支气管炎痊愈者(对照组)的诱导痰,分别进行痰中性粒细胞计数并计算其百分比,用ELISA方法检测诱导痰中HNP1—3的含量;测定各观察对象治疗前后的血气分析及肺功能,分析HNP1—3含量与N%、肺功能和血气分析的相关性。结果COPD患者诱导痰中HNP1-3水平、N%、PaCO2随病情严重程度的增加而增高(P〈0.01),并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FEV,%pred、FEV,/FVC、PaO2随病情严重程度的增加而降低(P〈0.01),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三组患者诱导痰中HNP1—3含量分别与N%呈显著正相关(r=0.887~0.973,P值均〈0.01),与FEV,Yoopred、FEV,/FVC、Pa02分别呈显著负相关(r=0.721~0.973,P值均〈0.01)。经治疗一周后,轻度、中度、重度患者FEV,Voopred、FEV1/FVC、PaO2明显增高,诱导痰中HNP1—3含量、N%明显降低。结论HNPl—3参与了COPD炎症的过程,此过程与中性粒细胞有关。痰中HNPl3含量可作为COPD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指标,并有助于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降脂疗效和安全性的评价。方法:选取在我院冠心病重症监护室2012年1月~9月的232例AMI患者,分成强化治疗(强化组)和普通剂量组(常规组),强化组:178例,瑞舒伐他汀20mg/d;常规组:54例,瑞舒伐他汀10mg/d。对出院时丙氨酸转移酶(ALT)和(或)门冬氨酸转移酶(AST)升高超过正常值3倍以上的患者服用剂量减半或停用,即强化组患者瑞舒伐他汀10mg/d,常规组患者暂时停用瑞舒伐他汀。比较入院时、出院时及随访1个月、3个月的血脂指标、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肝肾功能变化及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①两组的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B(ApoB)均有显著下降(P〈0.05),其中强化组在出院1个月时降低LDL—C的水平更显著(P〈0.05)。②两组患者的hs—CRP出院后均有显著下降,但两组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出院后患者返院复查肝肾功能,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④对主要心血管事件进行3个月随访,强化组无患者死亡,常规组3例死亡,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MI患者早期应用瑞舒伐他汀强化治疗更有效、更安全。  相似文献   

15.
循证医学证据提示益生菌对溃疡性结肠炎(UC)的诱导缓解无效,但对维持缓解有效,然而2009年发表的两项临床试验结果显示益生菌合剂VSL#3对UC的诱导缓解有效。目的:系统评价益生菌尤其是VSL#3诱导UC缓解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联机检索MEDLINE、EMBASE、CochraneLibrary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万方数据库,由两名分析人员独立选取与UC诱导缓解相关、比较益生菌治疗组与对照组(安慰剂或阳性对照)的随机对照试验(不限语种)并提取数据。应用RevMan5.2.10软件行meta分析,同时行亚组分析和敏感性分析。结果:共纳入9项随机对照试验,共557例UC患者,其中4项治疗组使用VSL#3。Meta分析显示益生菌组总体诱导缓解率显著优于对照组(OR=2.05,95%CI:1.14~3.70,P=0.02),亚组分析显示VSL#3亚组诱导缓解率显著优于对照组(OR:2.35,95%CI:1.45—3.80,P=0.0005),其他菌种与对照组间诱导缓解率无明显差异。益生菌组、VSL#3亚组与对照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无明显差异。敏感性分析显示meta分析结果稳定。结论:VSL#3对UC的诱导缓解作用优于对照组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6.
电针神门、四神聪对原发性失眠患者多导睡眠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比观察电针神门、四神聪对原发性失眠患者多导睡眠图(PSG)的影响。方法将60例轻中度原发性失眠患者随机分为三组,A组电针神门、B组电针四神聪、C组电针神门+四神聪,治疗前后行PSG检测。另择2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结果 A、B组治疗前后比较,PSG部分数据有统计学差异(P〈0.05);C组治疗前后比较,PSG各项数据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治疗后A组与B组比较PSG大部分数据有统计学差异(P〈0.05),C组与A、B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或〈0.01)。A、B组治疗后与正常组比较,PSG仍有统计学差异(P〈0.05或〈0.01),C组治疗后与正常组比较,各参数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原发性失眠患者,调脑神与调心神作用相当,但机理各异;二神共调具有明显的协同作用,临床治疗中应重视心神、脑神共调。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丁苯酞治疗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的疗效,为寻求治疗MCI的有效药物提供临床证据。方法选择135例2011年10月至2012年10月泰安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门诊主诉"记忆障碍"就诊的MCI患者,年龄60~80岁,随机分为胞二磷胆碱对照组(67例)和丁苯酞治疗组(68例),胞二磷胆碱对照组给予胞二磷胆碱及肠溶阿司匹林等药物治疗,而丁苯酞治疗组则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丁苯酞软胶囊口服,每次0.2 g,每日3次,以3个月为一疗程。3个月后,治疗组完成59例(失访率13.23%),对照组完成57例(失访率14.93%)。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3个月后均给予简易精神状态评价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以此评价其临床疗效。组内治疗前后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组间不良反应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治疗组用药1个月、3个月后的MMSE、MoCA评分均高于同期对照组(t值分别为4.690、10.736、3.259、6.623,均P0.05),且治疗组内3个月后MMSE、MoCA评分高于1个月后(P0.05),而对照组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3个月的两项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苯酞软胶囊能显著提高MMSE和MoCA评分。丁苯酞软胶囊治疗MCI有效,能显著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自然杀伤T细胞(NKT)在不同证型活动期与缓解期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中的差异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将UC患者分为以下4组:湿热型活动期组(A)、湿热型缓解期组(B)、脾肾阳虚型活动期组(C)、脾肾阳虚型缓解期组(D),各25例;选取20例行肠镜检查的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集以上5组的外周血及结肠黏膜组织,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NKT及其细胞因子γ干扰素(IFN-γ)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频率.[结果]①NKT:外周血及结肠频率均呈现A<B<C<D的顺序,且A显著低于B,C显著低于D,A显著低于C,B显著低于D(均P<0.05);每组结肠NKT频率均显著低于外周血(P<0.05).②细胞因子:外周血与结肠频率大体呈现A<B<C<D,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每组结肠NKT频率均显著低于外周血(P<0.05).[结论]NKT及其细胞因子频率降低在湿热证型及活动期UC发病机制中起到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和分析实验性结肠炎大鼠血浆内毒素水平的变化及结肠Toll样受体4(TLR4)和核因子κB(NF-κB)表达及意义,并分析益生菌的作用。方法30只雄性W istar大鼠均分为正常对照组(NC组)、模型对照组(UC组)和益生菌治疗组(PC组);UC和PC组建立2,4,6-三硝基苯磺酸(TNBS)实验性结肠炎大鼠模型,PC组大鼠给予双歧三联活菌悬液(2.2×10^9CFU/只)治疗,1次/d,共4周。光镜下观察肠黏膜炎性反应并评分;鲎试验检测各组大鼠血浆内毒素水平;W estern印迹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大鼠结肠TLR4和NF-κB p65蛋白及mRNA的表达,分析其变化及益生菌的作用。结果PC组炎性反应评分较UC组明显降低(P〈0.05),但高于NC组(P〈0.01);PC组血浆内毒素明显低于UC组(P〈0.05),但高于NC组(P〈0.01);UC组TLR4和NF-κB p65的蛋白及mRNA表达明显高于PC组和NC组(P〈0.05、0.01),PC组高于NC组(P〈0.01)。结论内毒素-TLR4-NF-κB信号通路参与了大鼠实验性结肠炎的发生和发展,减少内毒素的产生、降低大鼠结肠TLR4和NF-κB表达可能是益生菌减轻大鼠结肠炎症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