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4.
5.
患儿,女,4岁。因患儿家长发现其左眼瞳孔发白10 d,于2010-03-14来我科诊治。查体:视力:右眼0.6,左眼无光感,双眼外眼未见异常,眼睑皮肤色泽正常,右眼屈光间质透明,眼底未见异常;左眼瞳孔非药源性散大约5 mm,直接、间接对光反射消失,经瞳孔可见黄白色反光,晶状体中度混浊(+),玻璃体重度混浊,眼底无法窥入。眼球B超提示:①左眼实质性占位,性质待定;②左眼重度玻璃体混浊;③左眼 相似文献
6.
乳腺癌骨转移100例临床影像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100例乳腺癌骨转移的分析,发现乳癌骨转移有以下特点:(1)骨转移与乳癌的病理类型及其分期密切相关;(2)骨转移以胸廓诸骨、上部腰椎及肱骨为多;(3)骨转移以溶骨性病变居多,亦可见成骨性、混合性及囊状膨胀性;(4)骨转移常累及多骨,最多为5骨14处;(5)不同部位的骨转移可具不同特点;(6)放射性核素骨显像可早期诊断骨转移,可发现X线上不能发现的病灶。 相似文献
7.
8.
9.
10.
11.
12.
13.
14.
双侧巨大副乳腺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病人,女,28岁,维吾尔族。2000年9月分娩第2胎后,出现双侧腋前区胀痛,并可在双侧腋下各扪及一包块,约桃核大小,质地较软,并有少量乳汁分泌,哺乳期结束后,停止泌乳,能耐受未予诊治,于2002年5月,患者第3怀孕时,肿块随着孕期而增大,并有少置泌乳现象。增长速度较快,产前双侧包块已增大至西瓜大小,于2003年3月初剖 相似文献
15.
16.
病例女性,26岁。发现右上颈包块2月,无鼻塞、涕血、耳塞、耳鸣等症状,血压正常。鼻咽CT显示:鼻咽未见异常,右上颈有3cm×3cm大小的实质性包块,与右颈动脉有粘连。于2004年4月进行手术,手术发现病变与右颈动脉粘连紧密,无法切除,只行包块活检,术后显微镜显示:瘤细胞排列成大小不等的巢状或腺泡状,瘤细胞卵圆形或多边形,界限欠清晰,胞浆丰富,透明,部分含嗜酸性小颗粒,胞核较小,均匀,居中,轻度异型,核分裂象少见,间质血窦丰富,明显扩张,灶性区域见含血管的纤维性间质增生。免疫组化:嗜铬蛋白(+),CD34(+)。诊断为右颈部副节瘤,术后未作其他治… 相似文献
17.
病例女,27岁,因发现高血压2年入院.入院查体:血压90/130 mmHg,血钾3.23 mmol/L,血醛固酮、皮质醇、多巴胺、肾上腺素及去甲肾上腺素均正常,尿多巴胺及去甲肾上腺素增高.超声检查:左肾上极与脾门之间探及一类圆形减低回声结节,大小约2.2 cm×2.1 cm,边缘欠光滑,内部回声欠均匀;彩色多普勒显示结节周边见少许血流信号,内部未见明显血流信号.超声报告:左肾上腺区实性减低回声占位,结合临床考虑为左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手术所见:左侧肾上腺区与腹膜移行处见大小约3 cm×2.5 cm×2 cm包块,暗红色,与脾门粘连,行包块切除术.病理结果:包块为脾脏组织,符合副脾.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探讨SPECT结合SPECT/CT骨显像对乳腺癌骨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59例患者进行SPECT及SPECT/CT骨显像,并对骨显像确诊骨转移的61例乳腺癌患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行SPECT/CT骨显像的259例乳腺癌患者中61例出现骨转移,骨转移率为23.55%,单发骨转移率27.87%,多发骨转移率72.13%。其中有10例因确诊时即发现骨转移而未行手术治疗,占16.39%;2)行手术治疗的51例乳腺癌患者分别于术后第1年至第33年不同时间行骨显像复查,术后第1年、第2年、第3年、第4年、第5年及5年以上骨转移数占受检者总数的比率分别为1.54%(4/259)、2.70%(7/259)、2.32%(6/259)、3.47%(9/259)、2.32%(6/259)及7.34%(19/259),术后2~5年骨转移占转移总数的54.90%(28/51),是骨转移高峰期;3)61例骨转移患者共发现转移灶660处,平均每例10.82处。其中胸部骨发生骨转移的病灶数最多,为244处,占36.97%;其次为脊柱骨34.85%,骨盆骨15.30%,颅骨8.18%,四肢骨4.70%,而以肋骨(29.24%)和胸椎(17.88%)最易受累;4)伴骨痛者32例,占52.46%,无骨痛者29例,占47.54%;5)SPECT结合SPECT/CT骨显像诊断溶骨性转移30例,占49.18%,成骨性转移19例,占31.15%,混合性转移12例,占19.67%。结论SPECT结合SPECT/CT骨显像对乳腺癌骨转移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