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子宫内膜周期性改变过程中的失调均可导致子宫内膜相关疾病的发生、发展,从而影响妇女健康。目前,由于缺乏表征子宫内膜发生、发展特性的研究模型,子宫内膜疾病发病机制研究和治疗药物开发受到一定限制。类器官是一种干细胞来源或原始组织来源的三维培养细胞群,由于其遗传特征、组织学特征、生物学特征与原始组织、器官的一致性,可代表来源器官或组织的功能。可传代扩增的子宫内膜类器官研究模型能保持基因组稳定性,弥补了传统细胞与动物模型的不足。该文综述了子宫内膜类器官模型的优势及其组织学特征、遗传学特征、生物学特征及其相关应用。  相似文献   

2.
类器官是高度保留其来源组织器官特性的体外3D组织培养物,在生物医学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类器官可以作为研究疾病的体外模型,有助于进一步了解疾病的病理生理和分子机制,为遗传性疾病的个性化治疗提供了技术支撑。该文将围绕类器官技术在儿童遗传性疾病中的应用,着重介绍其在模拟疾病模型、矫正遗传缺陷、个性化治疗方面的优势及潜在的发展前景,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子宫内膜异位症作为妇科临床常见疑难症,其复发率高,很难治愈,尤其危及生育期女性的生殖健康。因此提高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患者的妊娠率,已成为妇产科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目前,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合并不孕的病因、病理更加复杂,随着分子生物学、免疫学和基因学等医学领域的日益进步,子宫内膜异位症与不孕等相关病因、病理的研究发展,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子宫内膜异位症在神经内分泌功能、盆腔结构、免疫因素等方面发生异常,引起女性生殖器官结构和功能的变化,从多方面、多角度干扰着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生殖功能。本文通过对近几年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综述,旨在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不孕患者的病因、病理进行更加深入地研究,以期为临床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性不孕提供有效借鉴和参考,从而更好地满足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对生育的需求。  相似文献   

4.
类器官是一种新型体外研究模型,由干细胞或肿瘤细胞在三维培养条件下自我组装而成。它能够高度模拟原位组织的生理结构和功能,经长期传代保持遗传信息的稳定,因此类器官在构建疾病模型、药物筛选及个体化医疗等方面具有广阔前景。目前,食道、胃、肠、肝、胰、前列腺和乳腺等结构的类器官和相应的肿瘤类器官均已面世,开拓了体外培养的新平台。本文将对类器官的类型及其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张威  孟庆霞 《现代医药卫生》2024,(5):866-870+876
在辅助生殖技术助孕过程中,不孕症患者常常因为子宫内膜过薄而导致周期取消,过薄的子宫内膜会导致胚胎反复种植失败,与较低的种植率、持续妊娠率和活产率相关。目前,临床上薄型子宫内膜的治疗效果不佳,如何改善薄型子宫内膜仍是一个尚未解决的临床难题。富含血小板血浆(PRP)作为一种潜在的新疗法,对子宫内膜发育不良或子宫内膜薄且对标准疗法无反应的患者具有积极作用。该文综述了PRP对薄型子宫内膜影响的最新研究进展,希望为辅助生殖领域中子宫内膜过薄的不孕症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脑类器官是一种由胚胎干细胞(ESCs)或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s)诱导产生的三维神经培养物,能够模拟人脑的结构和功能。随着脑类器官培养技术的不断优化,并与器官移植、基因编辑和类器官芯片等新兴技术相结合,产生了功能性血管结构和神经回路等复杂脑组织结构,为研究人类大脑发育和疾病提供了新方法、新思路。就脑类器官技术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阐述了其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以及在脑卒中建模和移植治疗中的进展。  相似文献   

7.
肿瘤类器官(PDO)是利用基质胶或者生物材料将病人来源的肿瘤组织进行三维培养后建成的体外肿瘤组织。近十多年来PDO迅速发展,作为新型体外肿瘤研究模型,它能更好地保持人肿瘤细胞的遗传特性,真实还原肿瘤的高度异质性以及模拟体内肿瘤微环境。本文就肿瘤类器官研究现状、在肿瘤研究领域的应用及目前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综述,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薄型子宫内膜是影响妊娠和胚胎发育的重要因素,薄的内膜会降低辅助生殖技术中的妊娠率和着床率。目前对薄型子宫内膜的病因学研究较少,治疗方法虽多但缺乏临床统一性和规范性。本文结合相关文献,梳理薄型子宫内膜的影响因素和治疗方法,旨在为薄型子宫内膜的预防以及规范治疗方法提供可用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是下丘脑分泌产生的神经激素,其通过下丘脑-垂体-性腺轴调节女性发育和生殖功能,同时还以自分泌和旁分泌的方式作用于垂体外组织。研究发现,GnRH及其受体在正常及异常生殖相关组织均有表达,包括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内膜癌和卵巢癌。GnRH拮抗剂在性激素依赖性疾病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GnRH拮抗剂类药物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和肿瘤等妇科疾病是国外最新研究的热点之一。  相似文献   

10.
在体外给予人多能干细胞不同的培养基及培养条件,可朝向外胚层、中胚层、内胚层等不同方向分化,获得3D"人体类器官",如肺、胃肠道、肝脏和心脏等类器官,以及类脑器官(cerebral organoids)。目前,类脑器官主要用于研究脑发育进程、模拟脑发育疾病、开展药物测试等。例如,模拟寨卡病毒引起的头小畸形症;探究产前酒精暴露对脑神经发育的影响;利用类脑器官芯片模拟尼古丁暴露等。以脑卒中为代表的脑血管疾病,在中国和全球分别是第一和第二致死原因,以及主要致残原因,目前缺少有效的治疗手段。在全世界儿童和青年群体中,脑创伤是致死和致残的主要病因,但治疗手段有限。近年,我们课题组利用类脑器官首次开展了脑缺血模型构建及类脑移植治疗脑卒中、脑创伤的研究,希望推动新的治疗策略的研发。在脑缺血模型构建中,使用类脑制备人源化脑缺血模型,探讨了该模型类脑培育时间与体积挑选标准;阐释了类脑损伤程度和缺血时间的时效关系;证明了部分潜在脑缺血神经保护药和脑缺血相关通路化合物在该模型中的有效性和适用性,为脑卒中药效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评价模型,有助于克服种属差异问题。在脑缺血移植治疗中,使用类脑开展移植治疗作用及机制研究。发现脑缺血后6或24 h,类脑移植均显著降低脑梗死体积,改善神经肌肉运动功能。阐析了作用机制,发现类脑移植:(1)具有多向分化潜能,通过原位分化和细胞替代支持脑运动皮层特异性重构、形成调节神经递质释放的神经元、实现与宿主脑之间的突触连接;(2)在宿主脑内迁移和整合;(3)增强神经再生、突触重构、血管新生,减少神经细胞凋亡,增加神经元存活。从而,证明了脑卒中类脑移植治疗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为类脑移植作为脑卒中潜在有效的治疗策略提供了第一手实验证据。在脑创伤运动障碍疾病模型中,开展类脑移植治疗及机制研究。通过比较55 d类脑和85 d类脑在移植前的细胞组成和细胞数量、移植后介导的神经再生作用与细胞存活数量,发现55 d类脑比85 d类脑更适合作为脑损伤移植供体。阐析了作用机制,发现类脑移植:(1)具有多向分化潜能,通过原位分化和细胞替代支持脑运动皮层特异性重构;(2)沿着胼胝体在宿主脑内广泛迁移;(3)上调患侧海马中神经连接相关蛋白(PSD-95,synaptophysin)和神经营养因子(BDNF,NGF,EGF)的蛋白表达水平。整体功能显示,类脑移植显著改善脑创伤后神经肌肉运动功能恢复,提示类脑移植用于脑创伤运动障碍疾病治疗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杨智敏  谭兵兵  王丽 《贵州医药》2007,31(10):867-869
目的分离和纯化人子宫内膜基质细胞和腺上皮细胞并进行体外培养,为建立胚胎体外种植模型奠定基础。方法通过酶消化、筛网过滤和差时贴壁等方法,分离和纯化人子宫内膜基质细胞和腺上皮细胞并继续体外培养,通过免疫细胞化学染色进行细胞表型鉴定。结果基质细胞和腺上皮细胞的产量分别为8×106个/g组织和6×106个/g组织,存活率分别为90%和85%,纯度分别达95%和90%;基质细胞波形蛋白染色阳性,腺上皮细胞角蛋白染色阳性;基质细胞接种后0.5 h开始贴壁,腺上皮细胞在接种24 h后贴壁;基质细胞可以有限的传代,腺上皮细胞不能传代。结论采用酶消化、筛网过滤和差时贴壁等方法,可获得纯度较高的子宫内膜基质细胞和腺上皮细胞。人子宫内膜细胞体外培养的成功为胚胎体外种植模型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刘彩姣  王蔼明 《安徽医药》2017,21(5):781-784
临床实践中,子宫内膜损伤与频繁的宫腔操作史、感染及部分药物的使用密切相关.严重者可能会引起子宫内膜基底层的损伤,影响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和损伤血管的再生,从而导致子宫内膜修复困难.临床上可表现为月经减少,闭经,不孕,习惯性流产,早产和胎盘异常等.对于重度子宫内膜损伤的治疗是临床上较为棘手的问题,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研究发现干细胞移植在子宫内膜损伤修复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细胞治疗为子宫内膜损伤后修复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13.
类器官是成体干细胞或多能干细胞体外三维培养形成具有特定结构的组织类似物,与对应的器官具有高度相似的组织特性和生理功能。肿瘤类器官能够很好地保留癌症患者体内肿瘤的组织学和突变特征,在构建肿瘤类器官样本库、重建肿瘤微环境、研究肿瘤的发生发展机制以及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和药物筛选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目前仍存在着一些因素限制了肿瘤类器官的进一步发展。综述类器官技术在肿瘤基础研究和临床转化中的应用及面临的挑战,并对未来肿瘤类器官的发展方向予以展望。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剖宫产后致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疾病进行临床分析,探讨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防。方法对我院2013年4月至2017年4月诊治的腹部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20例患者的临床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疾病的相关病因、发病机制、诊断、治疗及预防。结果20例患者经手术后疾病康复,患者术前诊断明确,术后无复发。结论手术中子宫内膜发生异位种植是导致患者出现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主要原因,因此,严格掌握手术指征及手术中切口的有效保护是预防疾病的重点,彻底手术治疗时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有效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5.
维生素E属于脂溶性维生素,也是一种定位于细胞膜的脂溶性天然抗氧化剂。维生素E有很多很重要的生理功能,其中抗氧化是其最具有代表性的功能,其作为脂溶性抗氧化剂与生殖相关疾病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目前,生殖相关疾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用抗氧化剂维生素E治疗不可或缺,维生素E联合中药、中成药治疗男性不育症、女性不孕症、多囊卵巢综合征和子宫内膜异位症等生殖相关疾病,药用效果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受体(GnRH-R)在子宫腺肌病在位内膜组织中的表达,探讨GnRH-R与子宫腺肌病的关系,为临床治疗子宫腺肌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分离腺上皮细胞及间质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应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上述细胞中GnRH-R的表达,分析其在子宫腺肌病的表达。结果Gn-RH-R在子宫腺肌病在位内膜腺上皮细胞100%表达,增殖期和分泌期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质细胞无表达。结论GnRH-R在子宫腺肌病在位内膜腺上皮细胞有表达,在基质细胞无表达。  相似文献   

17.
子宫内膜容受性是决定辅助生殖技术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但目前尚缺少评价内膜容受性的可靠标准。超声指标评价子宫内膜容受性具安全、无创、简便、可重复、经济的优点,使其成为辅助生殖领域研究最多的方法之一。为此,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利用超声就形态学指标和生理性指标两方面评估子宫内膜容受性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8.
类器官是利用干细胞的自更新和自组织能力在体外构建的三维多细胞培养物,其复现了对应器官或组织的关键结构和功能特征,为发育生物学、再生医学、疾病建模和药物开发等领域提供了理想的体外模型和研究平台。然而,传统的类器官培养体系依赖于手动操作,培养流程较为繁琐,且培养物个体差异和批次差异较大,成为限制类器官转化和应用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工程化类器官培养体系通过引入微流控芯片技术来提升类器官培养体系的通量和自动化程度,对于实现类器官大规模、均质化、标准化培养具有重要意义。该文综述了高通量自动化类器官芯片的研究进展,并探讨了类器官培养通量和标准化的主要限制性因素和潜在挑战。  相似文献   

19.
子宫内膜异位症常发生于已婚育龄妇女,发病率为5%~10%。其临床症状为不同形式的疼痛,而目前对于其疼痛的发生机制了解较少,主要和神经生长因子、神经纤维、炎症反应等相关。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所致疼痛患者进行针对性的治疗和护理有助于提升其生活质量。目前的治疗方式主要有手术、药物、中医治疗,但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局限性,包括反复发作、副作用、费用高等。因此,有必要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机制、治疗方式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以期找到并制定更优化的治疗方案,为患者减轻痛苦。本文通过查阅国内外的相关文献报道,特对子宫内膜异位症致疼痛的发生机制及其治疗措施进行了综述,希望可以为相关医护人员及患者提供参考,改善子宫内膜异位症致疼痛患者的疼痛状况。  相似文献   

20.
着床是胚泡植入子宫内膜的过程,经过定位、粘附和穿透三个阶段,是生殖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妊娠的关键。着床的成功必须具备许多条件,需要足够的激素分泌,合体滋养层细胞形成,以及胚泡与子宫内膜同步发育与相互配合等。这一过程的调控机制十分复杂,至今仍是生殖医学领域中尚未解决的问题。大量研究证实这一过程主要受激素的调控。最近,有研究表明,除激素调控外.胚胎在整个着床过程中有显著作用,能诱导胚胎和子宫内膜间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