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重型颅脑创伤后继发性脑缺血—缺氧是导致病人死亡的重要原因,持续监测颈静脉氧饱和度在八十年代中期被推荐为早期发现颅脑创伤后继发缺血—缺氧的方法。文章概述颈静脉氧饱和度监测的生理基础,介绍监测方法及临床应用和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
<正>颅脑创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开颅术后的脑水肿、迟发型颅内血肿以及再出血等引起的高颅压可导致继发性脑损害。国外及国内TBI救治指南均强烈推荐对重型TBI患者行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监测[1,2],开颅术后持续的ICP监测对及时发现病情变化,指导临床用药,判断预后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应用ICP监测仪对我院42例TBI开颅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动态颅内压(ICP)监测在颅脑损伤(TBI)患儿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10月手术治疗的80例TBI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护理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术后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术后ICP动态监测和ICP专科护理。结果 出院后随访6个月,观察组预后良好率(45.0%,18/40;GOS评分4~5分)明显高于对照组(22.5%,9/40;P<0.05)。结论 TBI患儿术后动态ICP监测,及时采取相应措施,更有利于改善患儿预后。  相似文献   

4.
正常脑组织有精密的自动调节功能对脑血流进行调节。但在颅脑外伤、各种神经外科手术或病理状况下脑血流的自动调节功能容易受损,极易发生脑缺血缺氧。脑组织的缺血缺氧是造成外伤或手术后继发性脑损害的一个主要原因。因而准确有效地监测脑组织氧合情况,有助于早期发现和治疗脑缺血缺氧,减轻继发性脑损害,改善病人的预后。一、多参数脑组织代谢监测多参数脑组织代谢(Neurotrend系统)监测是随着电子和光纤技术的发展而新近涌现的有创脑氧监测技术。Neurotrend系统是采用原用于血管内血气监测的Paratrend7探头技术,在直径0.5mm,长约25mm的…  相似文献   

5.
颅内压(ICP)监测的意义已经得到公认,但临床应用中仍存在许多问题。在大数据时代的影响下,ICP监测从简单测压衍生出与其相关的参数,并从孤立数值转变为ICP与脑生理代谢、神经功能的多模态监测研究,利用计算机实时数据处理得出最优灌注压,为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保持良好脑灌注及脑代谢提供可靠依据,精准治疗神经外科疾病。本文现围绕ICP监测现状及相关参数研究展开综述。  相似文献   

6.
无创颅内压监护在迟发创伤性颅内血肿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无创颅内压(NICP)监护存迟发性创伤性颅内血肿(DTIH)临床诊治中的应用。方法应用NICP监测技术前瞻性地对86例中、重型创伤性脑损伤(TBI)患者的颅内压(ICP)进行动态监护,评价NICP监护在发现DTIH中的作用。结果86例TBI患者经CT证实有17例为DTIH,其中15例需手术治疗,发现时间为伤后6~74h,平均19.6h。监测结果显示迟发血肿侧ICP较对侧明显增高[(380±62)mmHg:(254±56)mmHg,P〈0.01],而且明显高于69例伤后24h无DTIH患者的平均ICP[(380±62mmHg:(242±65)mmHg,P〈0.01]。16例监测到ICP增高与CT检查结果吻合(94.1%)。结论NICP监护是一种简单、无创、有效的TBI监护技术.对早期诊断DTIH可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损伤(TBI)病人发生护理干预相关的继发性脑损害的风险预测因子。方法 回顾性分析28例重型TBI临床资料,护理干预包括体位护理和卫生护理。预测因子包括基线颅内压(ICP)≥15 mmHg、脑血管压力反应指数(PRx)≥0.3或ICP幅度≥6 mmHg。ICP≥20 mmHg持续5 min以上定义为继发性脑损害。结果 28例共记录67次护理干预,其中体位护理49次,卫生护理18次。12例35次护理干预ICP<20 mmHg;10例24次护理干预出现一过性ICP≥20 mmHg;6例8次护理干预出现继发性脑损害,发生率为11.94%(8/67)。基线ICP≥15 mmHg病人继发性脑损害发生率明显增高(P<0.05)。基线ICP≥15 mmHg预测护理干预相关性继发性脑损害的特异性为86.4%,敏感性为50.0%,阳性预测值为33.3%,阴性预测值为92.7%。结论 基线ICP≥15 mmHg是决定重型颅脑损伤护理干预后继发性脑损害风险的最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颅脑损伤影响脑血流及氧代谢进行前瞻性研究。方法 30只Wistar大白鼠分成3组:颅脑损伤1组(TBI1)、2组(TBI2)及3组(TBI3)各10只,分别为轻、中、重型颅脑损伤。用脑阻抗(REG)测定脑血流量,颈内静脉血氧饱和度(SjVO2)反映全脑氧代谢情况。结果 TBI、TBI2及TBI3组影响脑血流和氧代谢程度依次为TBI3>TBI2>TBI1,健侧脑组织含水量各组无明显差异,伤侧脑组织含水量TBI3组最多,其次为TBI2,明显高于TBI1组(P<0.01)。结论 颅脑损伤后脑血流和氧代谢变化取决于损伤程度,脑血流和氧代谢各参数的监测对正确认识脑组织病理生理变化,指导临床治疗,判断预后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颅内压(ICP)监测在重型颅脑创伤(TBI)患者中的应用情况及其对预后和经济负担的影响.方法 抽取上海市5家二级以上综合性医院在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间收治的重型TBI住院患者535例,按是否行ICP监测分为两组(ICP组和非ICP组),对比两组患者的病死率,急性期总住院费用,住院天数,寿命年费用及质量调整寿命年费用.结果 重型TBI患者行ICP监测的比例为28.0%.ICP组患者的住院病死率为16.7%,显著低于非ICP组患者的住院病死率32.2%(P<0.001).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行ICP监测的患者死亡风险仅为非ICP监测患者的0.32倍(95% CI,0.19,0.54).重型颅脑创伤患者行ICP监测可使病死率下降15.5%,但平均多耗费住院费用69 620元(P<0.001);行ICP监测的寿命年费用中位数为5 995元,显著高于未行ICP监测的寿命年费用中位数2 236元(P<0.001);行ICP监测的质量调整寿命年费用中位数为11 558元,显著高于未行ICP监测的寿命年费用中位数3 938元(P<0.001).结论 我国重型TBI行ICP监测的比例仍较低,重型TBI患者行ICP监测可能会增加经济负担,但却大大降低患者病死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SHI)病人脑沟脑池形态改变与颅内压(ICP)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对120例SHI(GCS≤8分)病人CT片上脑沟脑池的形态改变,ICP及死亡率(MR)作统计分析。结果:轻度ICP增高表现为脑沟及外侧裂池消失;中度及重度ICP增高表现为鞍上池及环池消失,鞍上池及环池消失的病人MR较高,结论:根据SHI病人CT片上脑沟脑池的形态改变可判断ICP的高低及病人的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过度通气对重型颅脑损伤(STBI)患者颅内压(ICP),脑氧摄取,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含量的影响.方法 6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GCS≤8分),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过度通气使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PaCO,)维持在(4~4.67kPa)2h,同时监测颅内压,颈静脉氧饱和度(SjvO2),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结果 重型颅脑损伤的患者行过度通气2h后,ICP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平均下降(0.53 kPa),脑氧摄取与血清NSE含量没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轻度过度通气有效地降低了颅内压,没有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及脑组织损伤,不能放弃这种简单有效的降低颅内压方法.  相似文献   

12.
颅内高压症的监测和治疗进展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颅内高压症是神经内、外科急重症,严重者可在短时间内危及生命,因此进行颅内压(ICP)监测和治疗是非常重要的。ICP监测设备的发展也为颅内高压症的治疗提供了必要的手段。本文综述了当前国际采用的ICP监测方法和颅内高压症治疗新思路。1 颅内高压症1.1 常见病因 颅内占位性病变如硬膜下或硬膜外血肿、脑出血、脑肿瘤和脑脓肿等;CSF容量增加如脑水肿;脑容积增加如良性颅内高压症(脑假瘤)、脑梗死、全脑缺血缺氧、急性低钠血症、肝性脑病、脑挫裂伤、脑炎、脑膜炎、铅中毒脑病、子痫、高血压脑病和硬膜窦血栓等。1.2 临床表现 1几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颅内压(ICP)监测下控制性减压联合预缝式关颅在重型颅脑损伤(sTBI)患者手术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9年9月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湖州师范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sTBI患者136例,其中2018年2月及以前收治的患者57例(对照组)术中均采取ICP监测下常规快速血肿清除及标准去大骨瓣减压手术治疗(未采取控制性减压),2018年3月收治后的患者79例(研究组)术中均采取ICP监测下控制性减压联合预缝式关颅手术。对2组患者的术中低血压、急性脑膨出、迟发性颅内血肿等并发症的发生率、脑组织暴露时间、关颅时间、颅骨去骨瓣情况、非计划再次手术及伤后6个月的GOS评分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研究,明确ICP监测下控制性减压联合预缝式关颅这种手术模式在救治中的效果。 结果2组患者的性别分布、年龄、受伤至手术时间、术前GCS评分、术前瞳孔散大、影像学资料及初始ICP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中低血压、急性脑膨出及迟发性颅内血肿的发生率较对照组低,脑组织暴露时间及关颅时间较对照组短,双侧颅骨去骨瓣率较对照组低,非计划再次手术率较对照组低,预后良好率较对照组明显提高,死亡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ICP监测下控制性减压联合预缝式关颅模式的应用能降低sTBI患者术中低血压、急性脑膨出及迟发性颅内血肿的发生率,能降低患者非计划再次手术率或双侧颅骨去骨瓣率,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4.
重型颅脑损伤后局部脑氧饱和度的监测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后局部脑氧饱和度(rScO2)的变化规律及意义。方法选择29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为研究对象,采用近红外线光谱仪(NIRS)持续监测rScO2,与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平均动脉压(MAP)、颅内压(ICP)和脑灌注压(CPP)等,并将监测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重型颅脑损伤后rScO2均明显降低。23例存活病人术后早期rScO2呈不同程度上升,此后随ICP变化呈普遍下降然后又逐步上升的趋势。另6例rScO2呈持续性降低者均死亡。SpO2、SaO2、MAP除在死亡病例临死前进行性降低外,整个监测过程中均正常。结论NIRS持续监测rScO2能准确反映重型颅脑损伤后脑氧代谢的变化规律,对临床治疗及预后评估也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时间序列自回归单整移动平均(ARIMA)模型在颅内压(ICP)监测中应用的可能性及其在该领域的应用前景。方法对11例急性颅内压增高患者硬脑膜外留置ICP监测探头,术后连续20min监测并记录ICP值,应用SAS/ETS软件对每个患者ICP数据分别建立ARIMA时间序列模型,拟合ICP变化过程。结果所建ARIMA模型能够拟合ICP随时间的变化规律,预测误差范围可在正负4mmHg以内。结论ARIMA时间序列模型可用于ICP监测,具有潜在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颅内压(ICP)初始值(在手术室放置ICP监护探头后初次测得的ICP数值)对颅脑损伤(TBI)后顽固性颅内压增高(RICP,ICP持续维持在30mmHg以上超过15min,各种非手术治疗无效)的预测价值。方法对118例行ICP监测的TBI患者展开前瞻性观察研究,分析ICP初始值对RICP的预判价值。结果本组发生RICP43例,发生率为3.4%。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ICP初始值是TBI患者发生RICP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为1.152;95%可信区间为1.078~1.232;P〈0.001)。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初始ICP的最佳临界值为19.5mmHg,此时灵敏度为97.7%,特异度为64.7%;当初始ICP≥19.5mmHg时,RICP的发生率高达82.7%。结论TBI患者的ICP初始值≥19.5mmHg对发生RICP有很好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监测上矢状窦血栓患者颅内压(ICP)的可行性,研究TCD动脉、静脉参数及频谱形态与ICP的关系,以指导临床治疗、评价疗效及判定预后。方法选择18例上矢状窦血栓形成住院患者,取入院第1、7及14天为观察点,动态监测患者的ICP、脑灌注压(CPP)、波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大脑中动脉(MCA)和大脑中深静脉(dMCV)平均血流速度(Vm)以及TCD频谱形态,并与对照组相比较,同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上矢状窦血栓患者各观察点参数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t=6.32,P<0.05),随着ICP的升高,患者的dMCV平均血流速度、PI及RI呈上升趋势,MCA平均血流速度和CPP呈下降趋势,在第7天达到高峰,持续到两周时略有恢复,但仍维持在较高水平。ICP与P1呈明显正相关(P<0.01,r=0.859);ICP与MCA-Vm呈明显负相关(P<0.01.r=-0.638);ICP与dMCV-Vm无相关性(r=0.07,P>0.05)。随着ICP的升高,动脉频谱表现为舒张期和收缩期血流的不同步下降,静脉频谱呈现血流升高的特征,表现为血流量与血管径的同步增加。结论TCD对临床可疑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患者是一种有效的筛选检测手段,TCD动态监测脑静脉窦血栓患者动脉和静脉血流的同步变化可以评估ICP增高的程度和脑部灌注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处理颅内病变是否须用颅内压(ICP)监测,目前仍有争议。一般认为ICP 的持续升高可能提示疾病预后不良。对脑内出血病人,ICP 监测可能有助于指导果用药物或手术治疗以及选择手术时机。为了确定使用ICP 监测能否影响脑内出血病人的临床治疗与预后,本文介绍10例脑出血病人在ICP 监测指导下进行治疗的情况。10例病人均为非创伤、非动脉瘤所致脑内出血。平均年龄56岁。其中8例为基底节出血,1例丘脑出血,1例半球出血,2例脑室内出血。7例病前有高血压史。10例入院时神志昏迷或在观  相似文献   

19.
我科于1993年7月至1998年7月间,采用单孔钻颅经脑血肿腔内置管监测颅内压(ICP)指导治疗术后ICP增高病人50例,现将初步应用体会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本组男34例,女16例,年龄34~76岁;血肿部位:基底节27例、丘脑10例、丘脑及基底节区8例、额颞叶2例、枕叶3例;血肿破入脑室系统的7例;本组术后死亡8例:2例死于应激性溃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经侧脑室引流管测压进行实时颅内压(ICP)监测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方法对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自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行脑室型有创ICP监测传感器置入术的28例患者,同时采用压力传感器连接侧脑室外引流管测量脑脊液传导压力(P1),通过临床监测数据采集软件系统每分钟实时采集P1和同期监测的有创ICP数据,每频段连续采集30 min,分析和对比2组数据的一致性。同时对患者的临床特征、颅内感染和浅表手术切口感染、颅内再出血等进行分析。 结果28例患者共获得87个频段和2610对P1和ICP数值。有创ICP监测的平均值为(14.217±6.729)mmHg(1 mmHg=0.133 kPa),引流管测压P1的平均值为(14.263±6.765)mmHg,ICP与P1的组内相关系数(ICC)为0.977(P<0.001),具有较高的一致性。2组数据Band-Altman散点图显示P1与ICP的差值为(0.046±1.435)mmHg(95%CI:-2.767~2.859)。28例患者均未发生手术相关的颅内感染、浅表手术切口感染和愈合不良、颅内再出血等。 结论经侧脑室引流管连接压力传感器测压与有创ICP传感器监测所得到的ICP值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其准确性和安全性较高,可作为持续监测ICP的有效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