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陈梅  王维忠 《北方药学》2014,(11):146-148
目的:了解我院药源性过敏性休克发生的情况和特点,分析药源性过敏性休克发生的可能因素,为医院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信息。方法:对我院51例过敏性休克不良反应报告以及过敏性休克住院患者病历进行回顾性统计和分析。结果:发生过敏性休克患者年龄、性别没有显著差异;涉及药物以抗菌药物为主,其中又以β-内酰胺类和氟喹诺酮类为主;涉及静脉、肌内、口服和外用四种给药方式,以静脉给药为主;患者临床表现都以血压的变化合并皮肤及其黏膜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的表现为主。结论:加强药源性过敏性休克的报告与监测工作,及时分析相关信息可以提高医院安全用药风险能力,提高医院药物警戒工作水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各类药物导致过敏性休克的规律和特点。方法对2005年上海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药品不良反应数据库内199例药源性过敏性休克报告进行汇总分析。结果抗感染药物较易引起过敏性休克;药源性过敏性休克与年龄无关,未见性别差异,以静脉给药方式导致的过敏性休克发生率最高。结论应重视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合理用药,预防过敏性休克发生。  相似文献   

3.
608例药源性过敏性休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其丰  李斯达 《医药导报》2007,26(2):207-209
目的 了解药源性过敏性休克的发生规律与特点。方法 检索1994~2002年国内医药学期刊报道的过敏性休克病例报道,并对2001~2002年度报道的558篇共608例药源性过敏性休克进行分析。结果 608例过敏性休克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中青年(17~60岁)发生率较高。引起过敏性休克的药物以抗生素、中药制剂、生物生化制品最常见。过敏性休克大多数(82.40%)发生在用药后30 min内。给药途径大多为静脉注射给药(88.00%),其次为口服给药(12.00%)。结论 临床使用药物应保持足够的警惕,以防过敏性休克或其他严重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药物致过敏性休克不良反应的发生规律和特点,为临床防范严重药品不良反应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军队不良反应监测中心2009–2019年过敏性休克不良反应报告1230例,对患者性别、年龄、药品种类、给药途径、关联性评价及转归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抗感染药物、血液系统药、诊断用药、中药制剂、抗肿瘤药相关过敏性休克依次占比28.54%、14.63%、10.98%、9.76%、8.70%;静脉用药导致过敏性休克发生率最高,占90.57%;70.90%的过敏性休克发生在用药中或用药后的30 min内。结论:临床用药前应细询过敏史,严格用药指征,选择合适的给药途径;警惕抗感染药物、造影剂、中药制剂所致的过敏性休克;用药期间及后仔细观察,做好及时抢救准备。  相似文献   

5.
786例药源性过敏性休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国帅  马世斌 《中国药物警戒》2007,4(5):289-292,296
目的探讨发生药源性过敏性休克的特点和规律。方法检索中国生物医药文献数据库1996年~2006年医药类期刊报道的药源性过敏性休克病例,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抗微生物药物、中草药、生物制品的过敏性休克发生率及死亡率居前3位;静脉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占69.34%;速发型过敏性休克比例最大,占82.70%;药源性过敏性休克与性别、年龄无关。结论用药前询问过敏史,严格用药指征,观察用药后的不良反应,确保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6.
随着临床药物应用种类的不断增多,药源性过敏性休克的发生也呈上升趋势.而一旦发生过敏性休克,其严重性往往超过了原发病.本文对我院见到的19例加以分析,并探讨其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7.
药源性喉头水肿261例文献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文献分析探讨发生药源性喉头水肿的特点和规律。方法:对1994年1月—2008年12月国内医药学术期刊报道的药源性喉头水肿个案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抗微生物药物和中草药的喉头水肿发生率居前2位;静脉用药发生率最高,占67.05%;速发型喉头水肿发生率高,占73.56%;药源性喉头水肿与年龄无关。结论:用药前询问过敏史,严格用药指征,观察用药后反应,确保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8.
摘 要 目的: 分析药源性过敏性休克发生的一般规律及抢救措施,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阜阳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2011~2014年收到的207例过敏性休克病例报告,按照患者性别、年龄、过敏性休克发生时间、给药途径、怀疑药品、抢救药物和过敏性休克转归等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导致过敏性休克的可疑药物中,抗微生物药、中药注射剂、血液系统药构成比居前3位;静脉用药所占比例最高(91.3%);过敏性休克大多数发生在用药后20 min内,占84.5%。结论:临床应重视药源性过敏性休克的发生,用药前询问过敏史,严格掌握用药指征,注意用药全程的监护,一旦出现不良反应及时停药,并采取适当措施予以对症抢救治疗。  相似文献   

9.
125例药源性喉头水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正东 《海峡药学》2011,23(5):258-259
对1994~2007年国内公开报道的125例药源性喉头水肿文献病例进行统计分析。药源性喉头水肿的发生无性别、年龄差异;一般发生时间较短,30min内发生的病例有90例,占72.0%;主要以静脉给药途径为主;涉及药物12类74种,以抗菌类药物最多有57例(占45.6%),其次是中药,有39例,占31.2%。  相似文献   

10.
唐志华  丁洁卫  张林  肖幸丰 《中国药房》2008,19(14):1098-1100
目的:探讨药源性水肿的发生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2001~2006年国内医药期刊公开报道的173例药源性水肿文献病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药源性水肿的发生男性多于女性,但无年龄差别;一般发生时间较短,1h内发生的病例有76例(占43.9%);主要以静脉和口服给药途径为主;涉及药品17类115种,以抗菌药物最多,有54例(占31.2%);水肿类型以喉头水肿为最多,共57例。结论:药源性水肿是一种常见的药品不良反应,必须引起临床医务工作者的重视,尤其对急性喉头水肿,用药后应密切观察,发现问题立即处理。  相似文献   

11.
280例药源性死亡病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药源性死亡的特点和预防方法。方法:检索1994~2006年CHKD期刊全文数据库报道的药物不良反应致死亡病例,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男性多于女性;呼吸、循环、消化系统疾病为主要原发疾病;抗微生物药、中枢神经系统药和中药为主要药物;静滴和口服为主要给药方式;过敏性休克为主要死亡原因。结论:临床医师、药师应重视药物不良反应,做到用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严重药品不良反应(ADR)报告表,探讨预防严重ADR发生的方法。方法对146例严重ADR报告表,分别按患者年龄、性别、报告人职业、引起ADR的药品、给药途径、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 146例严重ADR中,静脉给药方式引起的严重ADR例数最多(89例,60.96%),其次为口服给药(52例,35.62%);抗菌药物引起的严重ADR最多,其次为心脑血管药物和中药制剂;ADR临床表现以过敏性休克、药物性肝炎、重症皮疹等表现为主;90例严重ADR导致住院或住院时间延长,42例危及生命。结论严重ADR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应增强合理用药意识,以减少和避免严重ADR的发生,保证药物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王亮  黄庆华  赵兴 《天津药学》2009,21(5):13-15
目的:了解本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减少ADR的发生。方法:汇总本院2004年1月—2009年3月收集上报的138例ADR报告,分别以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物种类、涉及的器官或系统、转归情况及引发的ADR排序前10位的药品等方面,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结果:138例ADR报告中,涉及最多的给药途径为静脉滴注,占总数的90.4%;从药品分类来看,抗感染药物所占比例最大,占总数的50.7%;不良反应累及的系统首位为皮肤及其附件,占总数的40.6%;ADR报告前10名药物的发生频次占总数的56.5%,其中左氧氟沙星注射液导致的不良反应最多。结论:开展ADR监测工作是医疗机构的重要任务,加强ADR监测是患者用药安全的保障。  相似文献   

14.
药源性胰腺炎(drug-induced pancreatitis,DIP)指由于药物对胰腺直接或间接损害引起的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fis,AP)。近年来,随着新药的不断问世和广泛应用,DIP的报道越来越多,但不少药物致AP患者缺少典型的胰腺炎特征性表现,且不  相似文献   

15.
王淑君  王凤霞  于玲  李红旭 《中国药房》2008,19(11):861-863
目的:分析我院发生药品不良反应患者的一般情况及影响因素,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以我院2006年1月~2007年9月上报的101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为对象,对患者的一般情况以及用药情况等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结果:101例药品不良反应共涉及药品74种,其中抗感染药占25.68%,中药制剂占31.08%;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所占比例最大(70.30%)。结论:抗感染药、中药制剂的应用及静脉用药的给药方式是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主要易感因素,应加强其使用的监督管理。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规范药物相关过敏性休克的预防、救治,促进临床用药安全、有效。方法收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2009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期间通过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上报的药物相关过敏性休克报告,对患者的一般资料、致敏药物、救治药物、转归等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纳入62例药物相关过敏性休克报告,患者性别男56例,女6例,男∶女=9.33∶1,年龄主要分布在60岁以上(61.29%)。过敏性休克的发生时间平均为(9.90±11.44)min,主要发生在用药初期<10 min(74.2%)。在药物救治方面,使用肾上腺素救治的病例为36例(58.06%),大多数27例(75%)给药途径为静脉推注,其次为肌内注射3例(8.35%)。在27例静脉推注和3例肌内注射的报告中,单次剂量都偏大。治愈或好转占98.38%。结论过敏性休克通常发生迅速且严重,在重视不良反应预防的同时,必须重视过敏性休克的正确抢救,及时规范使用肾上腺素,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17.
药源性过敏性休克522例分析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陈吉生 《中国药房》2005,16(1):55-57
目的 :探讨发生药源性过敏性休克的特点和规律。方法 :检索中文医药卫生期刊1998年~2003年报道的药源性过敏性休克个案 ,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抗微生物药物、中草药、生物制品的过敏性休克发生率及死亡率居前3位 ;静脉用药发生率最高 ,占61 30% ;速发型过敏性休克比例极大 ,占78 73% ;药源性过敏性休克与性别、年龄无关。结论 :用药前询问过敏史 ,严格用药指征 ,观察用药后反应 ,方能确保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8.
药源性过敏性休克死亡98例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药源性过敏性休克死亡的发生原因、规律、特点,避免或减少药源性过敏性休克死亡的发生。方法:通过对《中国期刊网CNKI数字图书》中的《CNKI-CHKD中国医院知识仓库》1994-2004年共11年进行文献检索,共收集国内公开发表的有关药源性过敏性休克死亡相关的医药期刊查找原文,自行建立数据库,对文献资料进行整理、汇总,并进行分析。结果:抗生素类药物、循环系统药物、神经系统药物的过敏性休克死亡率居前3位,静脉用药发生率(60.02%)最高,速发型过敏性休克死亡占了相当大的比例(84.69%),药源性过敏性休克死亡与性别、年龄无关。结论:严格用药指征,用药前详细询问过敏史,特别是老年患者更应注意其基础疾病,密切观察用药后反应,确保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9.
109例药物致过敏性休克综合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为探讨药物致过敏性休克的规律、特点,降低其发生率和病死率,笔者收集1994~1997年中国医院药学杂志刊登的药物致过敏性休克(下称休克)109例进行综合分析。1一般资料删去原文中未注明性别和年龄的20例,余89例中男45例,女44例。年龄2个月到67...  相似文献   

20.
严晗  史强 《中国药业》2012,21(17):57-58
目的探讨儿童抗感染药物药品不良反应(ADR)的特点,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医院2006年至2009年收集的777例抗感染药物ADR报告,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0岁以下儿童发生不良反应较多,致ADR药物以β-内酰胺类较多,临床表现以皮肤损害为主。结论应注意儿童ADR相关因素,重视合理用药,以防止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