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经导管射频消融心律转复除颤器植入后电风暴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报道3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植入后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无效的室性心律失常电风暴患者经导管射频消融的结果。方法2名男性与1名女性患者,年龄为75、55、37岁,分别患有陈旧性前壁心肌梗死、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左心室心肌病。均在ICD植入后发生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无效的电风暴。应用Carto电解剖标测系统引导盐水灌注射频导管标测和消融室性心动过速(VT)。对可标测VT(持续性、血流动力学稳定)行激动和拖带标测;对不可标测VT,则在基质标测的基础上行起搏标测和/或短时间的拖带标测。结果3例患者中共诱发出5种形态的VT,4种血流动力学较稳定VT和1种血流动力学不稳定VT。成功消融了所有形态的VT,抑制了电风暴的急性发作。消融后随访的6、19和36个月中,仅1例患者出现1次ICD放电。结论在电解剖标测的基础上,应用盐水灌注射频导管消融ICD植入后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无效的电风暴有很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2.
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动过速的射频消融治疗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肌梗死(MI)后室性心动过速(VT)是导致患者心室颤动及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来,射频消融(RF)用于MI后VT治疗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但是,由于标测和消融技术的限制,该项技术仅能用于血流动力学稳定的单形性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药物治疗无效和(或)安装了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频繁放电的患者。本文就MI后VT的射频治疗存在的问题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道应用射频消融术治疗6例儿童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男1例,女5例,平均年龄8.5岁(4-14.5岁)。临床检查排除器质性心脏病.VT起源于左室间隔部4例.起源于右室流出道2例;选用温控消融导管,4例采用起搏标测结合激动顺序标测,于VT发作时放电,2例采用起搏标测,于窦性心律时放电;6例消融均成功。平均随访12.8个月(1-22个月),1例术后第4周复发,第5周于同一部位再次消融成功。无并发症发生。结果表明射频消融治疗儿童IVT是有效、安全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报道7例室性心动过速(VT)合并室上性心动过速(sVT)的射频消融。方法7例患者男6例,女1例,平均年龄(21±9)岁。阵发性心动过速病史(3.7±2.0)年。术中心房和心室刺激诱发VT和SVT,并进行消融。结果7例患者心房或心室刺激能反复诱发和终止VT合并SVT。法洛四联症矫治术后右心室VT合并三尖瓣环峡部依赖性心房扑动(AFL)1例,其余6例均为维拉帕米敏感性左心室特发性室速(ILVT),分别合并AFL1例,左后间隔旁路参与的顺向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1例,冠状静脉窦口慢旁路参与的顺向型AVRT1例,慢慢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1例,左侧游离壁旁路参与的顺向型AVRT2例。7例患者的两种心动过速均成功消融,所有患者消融术后随访2年,无一例VT或SVT复发。结论VT合并SVT并不少见,消融术中应放置必需的心腔内电极导管,完成详细电生理检查,避免漏诊。一次消融应根除两种疾病。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治疗在室性早搏(室早)触发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室速/室颤)中的作用。方法总结3例由室早触发室速/室颤的治疗经验,1例对室早进行射频消融(RF—CA)并植入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另1例经射频消融未完全消除室早而选择植入ICD,第3例经射频消融成功消除室早,未再发室颤。结果随访2年,3例患者均存活,ICD未再记录到室速/室颤。结论在室早触发室速/室颤病例中,应分析室早与室速/室颤的相关性,给予个体化治疗,射频消融室早可以消除/减少晕厥和室颤的发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对室性快速心律失常的治疗效果以及随访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方法48例植入ICD患者(其中8例为双腔ICD),根据患者室性心动过速(VT)/心室颤动(VF)发作时的频率及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确定方法和参数,并对植入ICD患者定期随访。结果48例患者顺利植入ICD,无并发症,在随访1~38个月中,患者共发作VT/VF 1 025次(VT764次,占74.5%;VF 261次,占25.5%),其中1 009次(98.4%)治疗成功,16次在ICD充电结束前自行终止。764次VT中,658次(86.1%)经抗心动过速起搏(ATP)终止,106次(13.9%)经低能量复律(CV)终止。261次VF中,经高能量除颤(DF)均终止。6例患者发生误放电19次,8例双腔ICD患者无误放电。结论ICD的疗效是确定的。但单腔ICD常会发生误识别、误放电,随访和及时调整参数可避免或减少此类情况发生。双腔ICD提高了对室上性心律失常的识别能力,从而减少误发电。同时应合理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高度重视ICD患者的心理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报道8例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1CO)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及随访结果。方法对置入ICD的8例患者进行电话询问和门诊随访,通过常规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及ICD存储的资料,对患者病情和ICDT作情况进行分析。结果8台ICD共检出心律失常事件263次,其中202次为短阵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VT),自行终止,61次为持续性VT/(室颤)VF,32次为抗心动过速(ATP)终止,21次为低能量电击终止,8次为高能量电击终止,再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全部经ICD成功转复为窦性心率,有效率100%。误放电治疗8次。误放电原因:阵发性心房颤动心室率超过设置的VT频率,ICD发生误识别。结论ICD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效果肯定,但应加强随访,警惕误放电。  相似文献   

8.
9例11次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电风暴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总结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电风暴治疗的体会。方法与结果9例置入ICD后发生电风暴11次。均去除诱因,心电监测下静脉推注美托洛尔和/或胺碘酮,其中,2例加行室性心动过速(VT)射频消融,另1例加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11次ICD电风暴均全部纠治。结论静脉推注美托洛尔和/或胺碘酮、适时VT射频消融和/或急诊冠状动脉血运重建等综合治疗能有效终止ICD电风暴。  相似文献   

9.
目的报道6例应用电解剖标测系统(Carto系统)引导经盐水灌注射频导管消融法洛四联症术后室性心动过速(VT)。方法6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6~38岁,法洛四联症术后出现阵发性心悸,体表心电图均表现为持续性VT,3例有晕厥史,6例患者均不同意放置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应用Carto系统标测和消融VT方法如下:心室程序电刺激诱发VT,如血流动力学稳定则在VT时行激动标测和电压标测,结合标测舒张期电位和拖带标测等方法确定并消融VT关键峡部;如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或不能诱发持续性VT,则在窦性心律时行右心室电压标测、起搏标测,在局部起搏时和VT有相同或相近的体表心电图并伴较长的刺激到QRS波时间的部位消融,并消融晚电位或碎裂电位及消融连接可能的电屏障区。结果6例患者可诱发出8种形态VT,VT周长230~310ms,7种为持续性VT,其中2种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另1种为非持续性VT。4例患者在VT时标测和消融,2例患者在窦性心律下标测后消融。6例8种形态VT均为瘢痕折返机制,均消融成功。随访6~19个月,仅1例VT复发,经再次消融成功。结论应用Carto系统引导盐水灌注射频导管消融法洛四联症术后VT有较高的成功率和较低的复发率,尤其对引导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多形或非持续性VT的消融可能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特发性室性期前收缩(早搏,PVC)触发心室颤动和(或)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VF/PVT)的临床特点及射频导管消融治疗效果。方法:313例无器质性心脏病接受射频导管消融治疗的特发性PVC患者,其中6例发生了由PVC触发的VF/PVT,分析该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射频导管消融治疗效果。结果:该6例患者动态心电图可记录到频发PVC[(16303±5854)次/d],PVC联律间期及基础QT间期分别为(412±44)ms和(407±10)ms。这些参数值在另外307例特发性PVC患者中分别为(15570±4743)次/d、(419±36)ms和(404±8)ms,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313例患者中,有88例记录到由PVC触发的单形态室性心动过速(VT)。PVC触发VF/PVT患者中晕厥发生率(3/6)高于由PVC触发的单形态VT患者(4/88,4.5%,P〈0.05),PVT的周长[(235±22)ms]则短于单形态VT组[(324±29)ms,P〈0.05]。针对触发VF/PVT的PVC消融后随访的10~36个月期间,所有6例患者未再发生晕厥、VF及心脏骤停。结论:恶性VF/PVT可能由一些特发性PVC诱发,射频导管消融PVC治疗可作为一项有效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11.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已经成为威胁生命的室性心律失常治疗首选方法。但一些患者术后由于无休止室性心动过速(室速)接受多次电除颤治疗,即ICD电风暴^[1]。射频消融在电风暴治疗中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回顾了近两年本中心ICD及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RT—D)术后电风暴患者射频消融治疗的经验。  相似文献   

12.
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ARVC)以往一直被认为是一种罕见病,无特效治疗方法,尤其是合并室性心动过速(VT)等心律失常的处理。近年来随着三维标测系统的广泛应用,VT的起源部位能够被精确、快速定位,对一些器质性心脏病相关VT的射频导管消融(下称消融)取得了飞速发展。加上对ARVC认识的不断深入,治疗ARVC已不再完全束手无策。近期我院成功消融1例ARVC合并持续性VT,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射频导管消融治疗起源于主动脉左冠状窦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 12例起源于主动脉左冠状窦的心律失常患者行射频消融治疗。采用激动顺序标测及起搏标测相结合,靶点V波较体表心电图QRS波群提前至少20ms,温控大头导管温度55℃,射频功率15~30w放电240s射频消融。随访患者射频消融治疗后的近期及远期疗效。结果靶点位于主动脉左冠状窦左冠状动脉开口下方1~2cm,即刻成功率为100。术中及术后无并发症发生。术后1个月内,12例患者复查动态心电图,室性早搏(室早)的次数由术前(15273±2056)次/24h,降为消融后的(656±135)次/24h,射频消融前后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3个月11例患者室早消失,1例复发,再次行单导管法消融成功。结论射频消融治疗起源于主动脉左冠状窦的室性心律失常安全有效,并能根治该类型室性心律失常的发作。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报道心肌梗死(MI)后浦肯野纤维参与室性心动过速(VT)的电生理机制和射频导管消融.方法 3例男性患者,55 ~75岁,前壁MI经抗心律失常药物和/或血运重建治疗后,仍反复发作VT/室性早搏(PVC),呈右束支阻滞(RBBB)图形伴心电轴左偏或右偏.左心室射血分数0.44~0.61.应用Carto电解剖标测系统引导盐水灌注射频导管标测和消融VT/PVC.结果 例1和例2程序性心室刺激反复诱发出持续性临床VT,例3术中自发非持续性临床VT/频发PVC.3例VT的标测结果均不符合典型MI后瘢痕折返性VT,均在VT/PVC时,在后间隔低电压区边缘标测到最早浦肯野电位(PP)或舒张期电位(DP)提前体表QRS波-20 ~ -70 ms处消融VT/PVC成功.结论 MI后可以发生浦肯野纤维参与的单形性VT,可以发生在MI后急性缺血时期,也可发生在MI后远期,其电生理特性、标测和射频导管消融与特发性左心室分支性VT相近,射频导管消融可有效根除或控制此类VT.  相似文献   

15.
报告药物治疗无效、射频导管消融失败的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发育不良(ARVD)顽固性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1例患者,在电生理导引下行右室前游离壁隔离术治疗成功。术后随访7个月无室速发作,右室收缩功能正常。提示部分右室隔离术对有生命危险和药物治疗无效及射频导管消融失败的AVRD室速患者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6.
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射频导管消融术后心率变异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射频导管消融(RFCA)术后室上性心动过速(室上速)患者心率变异的变化,并探讨其相关因素。 方法:133例室上速患者根据电生理检查证实后将其分为左侧旁道组78例,右侧旁道组13例,房室结双径路组42例,并于术前、术后3天内分别采样5分心电图,经计算机处理得到心率变异时域和频域结果。为探讨心率变异变化的相关因素又对93例患者心率变异变化与消融总能量等进一步进行相关分析。 结果:①术后3天内采样5分心电图与术前相比平均心率,最快、最慢心率均升高,窦性RR间期标准差及低频、高频、总频谱功率下降,低频、高频功率比较术前无显著变化。②心率变异变化与消融总能量、放电次数、单次放电最大能量、放电时间及X线照射时间均无显著相关。 结论:射频导管消融可能同时损伤了支配心脏的交感、迷走神经,且以迷走神经为主,导致其对窦房结的神经调节减弱,这种损伤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CARTO标测指导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动过速的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心肌梗死(MI)后室性心动过速(VT)的基质存在解剖上的复杂性并且血液动力学常常是不稳定的,因此射频导管消融的成功率是有限的。本研究的目的是运用电解剖标测(CARTO)指导VT的射频消融,以便弄清折返环和梗死区的关键峡部,此可能增加临床消融的效率。19例MI的病人(年龄66±7岁,其中男性17例)因VT拟作20次消融[17例在服用抗心律失常药,7例已安装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所有病例均反复发作临床型VT(周期为423±87 ms)。在VT时或窦律/右室起搏(SR/RVP)行左室CARTO标测。对13例14次血液动力学稳定的VT实施标测,包括2例无休止性慢VT。仅8例临床性VT,在心动过速时完成了整个左室的重建,另6例因反复机械损伤MI区内关键性峡部,使临床型VT不再诱发。12例在SR/RVP时完成左室标测,包括6例关键性峡部损伤及6例血液动力学不稳定者。在8例CARTO标测的VT中,有3例呈现典型的“8字”型折返环,2例沿二尖瓣(MA)激动心室。在8例VT中,于关键性峡部放电消融,其中6例VT终止,平均放电2次;然后行线性消融连接两个疤痕区域或连接疤痕与MA环,平均放电16次。在SR/RVP时标测,可见1个或多个疤痕区域,4例在诱发VT时放电,均终止了VT;另8例因极不稳定的血液动力学或机械损伤,在SR/RVP时行放电消融。消融后仍有2例可诱发临床型VT。平均随访11个月,1例临床型VT复发,另5例病人也安装ICD。结论①对VT病例,尤其是血液动力学不稳定的VT,通过CARTO标测可清楚地呈现整个或部分折返环以及梗死心肌区内的关键性峡部,于两疤痕或一个疤痕与MA之间行线型消融可消除临床型VT并预防复发。②在临床型VT标测时,常常发生关键性峡部的机械损伤,这高度提示关键性峡部位于心内膜下浅层,此利于导管消融。  相似文献   

18.
目的:应用右心室造影结合电解剖标测(CARTO标测)指引经盐水灌注射频导管消融法洛四联症术后室性心动过速(VT)5例。方法: 5例患者中4例为男性,6~38岁,法洛四联症术后2~16年反复出现阵发性心悸,发病时体表心电图均表现为持续性VT且药物治疗无效,2例有晕厥史。均不同意放置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应用右心室造影结合CARTO标测指引消融VT的方法如下:首先进行右心室造影明确右心室解剖及肺动脉瓣环位置,并作为解剖路标,在窦律时行右心室电压标测,标记低电压手术疤痕和室间隔补片区域,明确VT发生基质。而后心室程序电刺激诱发VT,如血流动力学稳定,则在VT时行拖带标测,确定并消融VT关键峡部;如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或不能诱发持续性VT,则在窦律时行起搏标测,在局部起搏时和VT有相同或相近的体表心电图并伴较长的刺激到QRS波时间的部位消融,并消融有晚电位或碎裂电位的电屏障区。结果: 5例患者可诱发出6种形态VT,VT周长230~310 ms,5种为持续性VT,其中1种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另1种为非持续性VT。3例患者在VT时标测和消融,2例患者在窦律下标测后消融。6种形态VT均为疤痕折返机制,6种VT均消融成功。随访12~30月,无VT复发。结论: 右心室造影能明确法洛四联症术后右心室及肺动脉瓣环解剖结构,CARTO标测可以定位室间隔补片和外科手术疤痕,在明确这些VT发生基质基础上指引射频导管消融法洛四联症术后VT可取得较高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射频消融心肌梗死后相关的病理性室性心动过(室速)的成功率,探讨应用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的必要性。方法:纳入2017年3月至2018年9月108例有心肌梗死病史的病理性室速患者,其中男性75例,女性33例,入院后行射频消融术。结果:108例均行射频消融治疗,仅有12例成功消融病理灶,且未发生明显的并发症;96例经射频消融术后仍复发室速,之后择期行ICD植入术。结论:病理性室速直接射频消融的成功率较低,应首选ICD治疗。  相似文献   

20.
室性心动过速(VT)是心肌梗死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在预防心源性猝死方面非常有效,但VT发作时频繁放电给患者造成痛苦且除颤后不能改变VT发生的基质,而且无法进行VT的病因治疗导致VT复发.长期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心肌梗死后VT效果不佳但副作用明显.导管消融可标测心肌梗死后心肌基质,并可揭示心动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