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分析2013-2020年河南省急性弛缓性麻痹(acute flaccid paralysis,AFP)病例中残留麻痹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减少疾病负担,制定科学的防控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对2013-2020年河南省AFP病例中残留麻痹者个案调查资料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残留麻痹的影响因素。结果 AFP病例残留麻痹率为9.57%(389/4 066);其中,五岁以下儿童(56.30%,219/389)、秋季发病(31.36%,122/389)、男性(58.35%,227/389)病例比例较高;肠道病毒分离率为10.80%(42/38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麻痹年龄<1岁、发热、肢体感觉障碍、深部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脊灰疫苗免疫史<3次、四肢麻痹为AFP病例残留麻痹的危险因素。其中脊灰疫苗免疫史<3次发生残留麻痹的风险是≥3次的3.093倍,麻痹部位发生为四肢者残留麻痹的风险是其它病例的3.654倍。结论 应针对高风险病例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尽早对因对症治疗,从而降低AFP病例残留麻痹率。  相似文献   

2.
摘要:目的 了解河南省15岁以下儿童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Acute Flaccid Paralysis,AFP)肠道病毒感染特征,为其防控策略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09-2013年河南省AFP病例肠道病毒感染状况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河南省AFP病例肠道病毒感染率为21.00%,其中非脊灰肠道病毒感染率为18.54%,脊灰病毒(疫苗株)感染率为2.46%。7-10月份肠道病毒感染病例占47.87%,5岁以下病例感染率为21.89%。病例疾病谱主要为吉兰巴雷综合征、短暂性肢体麻痹等,麻痹60天随访残留麻痹率为15.96%。结论 河南省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肠道病毒感染以非脊灰肠道病毒为主,感染高峰为夏秋季,小年龄组儿童易感,应及时采取措施降低肠道病毒感染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广东省残留麻痹的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影响因素,探究预防措施。方法病例资料来自2008-2012年广东省AFP病例监测系统。病例资料包括病例基本情况、临床症状和体征、麻痹后就诊、免疫接种等情况,并采集双份粪便送省脊灰实验室检测。对残留麻痹AFP病例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对残留麻痹的有关影响因素作单因素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广东省2008-2012年共报告1659例AFP病例,其中231例残留麻痹,占13.92%。残留麻痹病例集中分布于0~4岁,占82.25%(190/231),接种3剂次及以上脊髓灰质炎(脊灰)疫苗者占67.97%(157/231),麻痹前多有发热症状(占71.43%,165/231),以下肢麻痹多见(占67.10%,155/231),粪便标本脊灰病毒分离率为19.82%(45/227)。经多因素回归分析,女性、麻痹前发热、粪便分离出脊灰病毒是使AFP病例残留麻痹风险升高的因素,OR值分别为1.673、1.560、6.535;脊灰疫苗免疫3次以上、发病年龄较大是使AFP病例残留麻痹率降低的因素,OR值分别为0.505、0.570。结论粪便分离出脊灰病毒使AFP病例残留麻痹风险显著升高,残留麻痹病例中可能存在部分脊灰疫苗相关病例,加强对残留麻痹的AFP病例的临床诊断,有利于明确残留麻痹中可能存在的脊灰疫苗相关病例,进而采取防控措施。提高脊灰疫苗接种率,有利于减少AFP病例残留麻痹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江苏省AFP病例残留麻痹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江苏省186例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残留麻痹的流行特征及其相关影响因素,寻找早期预防措施.方法 对2004-2009年江苏省残留麻痹的AFP病例的186例流行特征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对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江苏省2004-2009年AFP病例残留麻痹率为12.02%,2007-2009年残留麻痹率较2004-2006年下降50.46%;宿迁县和徐州市AFP残留麻痹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86例残留麻痹AFP病例中,男性多于女性,每年4-7月发病数较多,65.59%的病例集中在0~4岁儿童;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性别、免疫史、粪便标本实验室结果、初始麻痹程度、粪便标本质量和AFP报告单位级别等与AFP病例残留麻痹的发生有关联.结论 将乡镇卫生机构纳入AFP主动监测医院范围,提高监测系统敏感性、脊灰疫苗接种率和儿童就诊及时率,是降低AFP病例残留麻痹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河南省15岁以下儿童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acute flaccid paralysis,AFP)流行学特征,为其防控策略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河南省2004-2011年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监测系统报告15岁以下AFP病例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河南省2004-2011年共发生15岁以下AFP病例4 500例,主要表现为散发.年平均发病率为2.95/10万,郑州市发病率最高4.96/10万,其次为三门峡市4.66/10万.发病高峰多出现于每年3月和8 ~10月,0~4岁组发病率较高,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男女性别比为2.14∶1.741例AFP病例分离出肠道病毒,肠道病毒分离率为16.47%.15.80%的病例麻痹60d有残留麻痹.结论 河南省15岁以下儿童AFP病例以小年龄组为主,发病高峰多出现于春季、夏秋季,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儿童AFP病例残留麻痹率较高,应及时采取措施降低致残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广东省残留麻痹的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影响因素,探究预防措施。方法病例资料来自2008—2012年广东省AFP病例监测系统。病例资料包括病例基本情况、临床症状和体征、麻痹后就诊、免疫接种等情况,并采集双份粪便送省脊灰实验室检测。对残留麻痹AFP病例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对残留麻痹的有关影响因素作单因素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广东省2008—2012年共报告1 659例AFP病例,其中231例残留麻痹,占13.92%。残留麻痹病例集中分布于0~4岁,占82.25%(190/231),接种3剂次及以上脊髓灰质炎(脊灰)疫苗者占67.97%(157/231),麻痹前多有发热症状(占71.43%,165/231),以下肢麻痹多见(占67.10%,155/231),粪便标本脊灰病毒分离率为19.82%(45/227)。经多因素回归分析,女性、麻痹前发热、粪便分离出脊灰病毒是使AFP病例残留麻痹风险升高的因素,OR值分别为1.673、1.560、6.535;脊灰疫苗免疫3次以上、发病年龄较大是使AFP病例残留麻痹率降低的因素,OR值分别为0.505、0.570。结论粪便分离出脊灰病毒使AFP病例残留麻痹风险显著升高,残留麻痹病例中可能存在部分脊灰疫苗相关病例,加强对残留麻痹的AFP病例的临床诊断,有利于明确残留麻痹中可能存在的脊灰疫苗相关病例,进而采取防控措施。提高脊灰疫苗接种率,有利于减少AFP病例残留麻痹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脊髓灰质炎(脊灰)病毒阳性、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及其残留麻痹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2004 - 2009年江苏省(AFP)病例1 548例,采集粪便标本1 540例,检测脊髓灰质炎病毒(PV),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1 540例中,检出PV60例,检出率3.90%,均为脊灰疫苗相关株病毒;病例散在发生,男性多于女性;<1岁组阳性病例均高于1~2岁和≥3岁组;<1岁组、未服苗或服苗<3次、服苗与麻痹时间间隔≤60d的PV阳性AFP病例残留麻痹率均较高;首次服苗并分离出混合型脊灰病毒的5例病例均残留麻痹;疫苗相关麻痹型脊灰(VAPP)总发生率为0.29/100万,首次服苗后为1.56/100万.结论 江苏省仍有一定数量的脊灰疫苗株阳性病例和疫苗相关麻痹型脊灰(VAPP)病例发生;年龄、服苗史、服苗与麻痹时间间隔是残留麻痹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河南省15岁以下儿童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Acute Flaccid Paralysis,AFP)流行病学特征,为其防控策略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4-2012年河南省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监测系统报告5 247例15岁以下AFP病例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河南省15岁以下儿童AFP病例主要表现为散发,年平均发病率为2.92/10万,其中郑州、安阳和济源发病率居前三位,分别为4.55/10万、4.48/10万和4.19/10万。发病高峰多出现于每年8-10月和3月,0~4岁组发病率较高。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男女性别比为2.16∶1。891例AFP病例分离出肠道病毒,肠道病毒分离率为16.98%。15.04%的病例麻痹60 d有残留麻痹。结论河南省15岁以下儿童AFP病例以小年龄组为主,发病高峰多出现于夏秋季、春季,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儿童AFP病例残留麻痹率较高,应及时采取措施降低致残率。  相似文献   

9.
325例残留麻痹AFP病例临床及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 了解引起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肢体致残的主要原因。方法 对江苏省1993-2000年残留麻痹AFP病例进行临床及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引起我省AFP病例致残疾病的病因顺位为:格林巴利综合症、创伤性神经炎、临床符合脊灰、脑病和非脊灰肠道病毒感染。其临床及流行病学特征近年来主要变化为:四肢麻痹病例增多,单肢麻痹减少;有发热及腹泻症状病例养活,伴感觉障碍者增多;病例集中在苏北地区、年龄有增大趋势。结论 针对当前引起AFP病例致残的主要疾病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在实现无脊灰目标后,应结合AFP病例疾病谱的变化,进一步加强监测工作,以便及时发现和防止脊灰野病毒的输入。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河北省2009年非脊髓灰质炎(脊灰)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中残留麻痹病例的疾病谱进行分析。方法对2009年河北省AFP监测系统监测资料采用EPI-info和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河北省2009年非脊灰AFP病例疾病谱的顺位为格林巴利综合征(GBS)、非脊灰肠道病毒(NPEV)感染、脊髓炎、偏瘫和单瘫、神经根炎、周围神经损伤、脑瘤、手足口合并症、皮肌炎等。发病年龄以0~4岁为主,男性多于女性;在7、8月份发病较多;临床表现以下肢麻痹、腱反射减弱或消失为主。结论进一步掌握河北省导致AFP病例残留麻痹的主要因素,采取有效措施防治残留麻痹的AFP病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