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氯吡格雷抵抗采用加倍氯吡格雷剂量与替格瑞洛在抗血小板方面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5年5月至2018年10月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心内科收治的ACS经PCI术后氯吡格雷抵抗患者60例,随机分为A、B组,各30例,A组采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双倍剂量抗血小板治疗;B组30例,阿司匹林联合替格瑞洛。进行12月随访调查,对两组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s)和出血事件进行记录和比较。结果:患者的平均随访时间为(12.72±3.12)个月,随访结果显示,与B组相比,A组患者的支架内血栓、靶血管重建及再次发生胸痛例数略高,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现脑卒中及心源性死亡。B组的总出血事件较高,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ACS经PCI术后氯吡格雷抵抗患者应用加倍氯吡格雷剂量方案的抗血小板临床效果及安全性不亚于应用替格瑞洛方案。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通心络胶囊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氯吡格雷抵抗(CR)的影响。方法氯吡格雷抵抗患者84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44例,口服氯吡格雷75 mg,同时加用通心络胶囊4粒/次,每日3次。B组40例,每日口服氯吡格雷75 mg。C组为无氯吡格雷抵抗的患者35例,每日口服氯吡格雷75 mg。于服氯吡格雷前、服药后1周分别测定血小板聚集率抑制率。结果 3组患者在服用氯吡格雷前血小板聚集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服药1周后,血小板聚集率A组为(21.5±3.9)%,B组为(28.1±5.7)%,C为组(17.9±4.7)%;血小板抑制率A组为(10.2±2.5)%,B组为(8.8±1.8)%,C组为(14.6±2.3),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血小板聚集率C组〈A组〈C组,血小板抑制率C组〉A组〉C组(P〈0.05)。结论通心络胶囊可以降低ACS患者氯吡格雷抵抗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西洛他唑联合替格瑞洛或氯吡格雷在降低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5月在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接受PCI的143例AMI患者,采用简单随机分组分为观察组72例和对照组71例。对照组患者采用西洛他唑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西洛他唑联合替格瑞洛治疗,均持续治疗1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血小板聚集功能及治疗后6个月MACE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LVEF水平均高于治疗前,血小板聚集率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的LVEF水平高于对照组,血小板聚集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的MACE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西洛他唑联合替格瑞洛或联合氯吡格雷在治疗AMI患者PCI后的安全性相仿,但西洛他唑联合替格瑞洛对AMI患者PCI后的左心功能的改善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血小板糖蛋白Ⅲa(GPⅢa)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患者氯吡格雷抵抗力的相关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100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服用氯吡格雷后最大血小板聚集率(MPA)进行分组,将MPA≥50%者纳入氯吡格雷抵抗组,将MPA 50%者纳入非氯吡格雷抵抗组,比较2组患者基线资料、GPⅢa基因型及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分析GPⅢa基因多态性对患者氯吡格雷抵抗及预后的影响。结果 2组患者年龄、性别、体质量、合并疾病情况、血脂水平和GPⅢa等位基因及基因型频率分布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 05)。氯吡格雷抵抗组和非氯吡格雷抵抗组患者随访期间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分别为37. 50%(9/24)和22. 37%(17/76),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发生与未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者GPⅢa等位基因及基因型频率分布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 05)。Binary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GPⅢa基因多态性与血小板高反应性无明显关联(OR=0. 924,95%CI [0. 576,1. 214],P 0. 05)。结论氯吡格雷治疗后血小板高反应性可导致冠心病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上升,但MPA及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均与GPⅢa基因多态性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5.
〔摘 要〕 目的:探究老年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患者给予不同剂量替格瑞洛的效果。方法: 选取汝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2018 年 7 月至 2020 年 9 月期间收治的 129 例老年冠心病 PCI 术后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 为两组,对照组 64 例给予标准剂量替格瑞洛,观察组 65 例给予低剂量替格瑞洛,比较两组患者血小板功能:花生四 烯酸(AA)抑制率、二磷酸腺苷(ADP)抑制率、二磷酸腺苷诱导的血小板 – 纤维蛋白凝块强度(MAADP)、血小 板反应指数(PRI);冠状动脉血流参数:左前降支收缩期血流峰值(SPV)、左前降支舒张期血流峰值(DPV)、 冠状动脉血流储备(CFVR)水平;不良事件发生情况: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及出血事件发生率。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 AA 抑制率、ADP 抑制率、MAADP、PRI、SPV、DPV、CFVR 水平及 MACCE 发生率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出血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与标准剂量替格瑞洛治疗比较,低剂量替格瑞洛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和红细胞摄取腺苷对冠心病 PCI 术后患者治疗, 可有效改善血小板功能,调节冠状动脉血流参数,并且能降低出血风险,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不同负荷剂量及维持量氯吡格雷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氯吡格雷抵抗(CR)产生的影响。方法所有入选患者随机分为4组,即负荷量氯吡格雷300 mg后每日75 mg组(A组)73例,负荷量氯吡格雷300 mg后每日150 mg组(B组)55例,负荷量氯吡格雷600 mg后每日75 mg组(C组)60例,负荷量氯吡格雷300 mg后每日75 mg,同时加用通心络胶囊4粒/次,每日3次组(D组)52例。予服氯吡格雷前、服药后72 h分别测定血小板聚集抑制率。结果 B组、C组CR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D组(P〈0.05);A组、D组血小板聚集率显著高于B组、C组(P〈0.05),而血小板抑制率显著低于B组、C组(P〈0.05)。结论高负荷剂量、高维持剂量氯吡格雷可以降低ACS患者氯吡格雷抵抗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银杏酮酯联合常规双联抗血小板方案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氯吡格雷抵抗时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共有1 560例ACS患者行PCI手术,按就诊顺序纳入489例经血栓弹力图证实存在氯吡格雷抵抗的患者进行临床观察,根据不同抗血小板方案将其分为A组(n=127)、B组(n=209)和C组(n=153)。A组采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强化的抗血小板治疗方案,B组采用阿司匹林+替格瑞洛的抗血小板治疗方案,C组采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银杏酮酯的抗血小板治疗方案。调整用药后2周复查TEG,观察3组腺苷二磷酸抑制率(ADP%)、花生四烯酸抑制率(AA%),比较用药期间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ADR)、3组抗血小板治疗的药物总费用(元),考察随访6个月时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调整用药后2周复查TEG发现,3组ADP%、AA%均较其调整用药前明显改善(P 0. 05),3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其中C组改善最佳(P 0. 05)。3组抗血小板治疗药物总费用分别是:A组440. 30元,B组305. 20元,C组307. 44元。与B组比较,C组药物总费用没有明显增加。持续随访6个月,3组总ADR发生率分别是:A组为14. 38%(22/127),B组为30. 62%(61/209),C组为7. 19%(11/153),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其中C组皮肤黏膜轻度出血发生率更低(P 0. 05)。3组MACE发生率分别是:A组4. 72%(6/127),B组0. 48%(1/209),C组0. 65%(1/153),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银杏酮酯联合常规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可有效改善ACS患者PCI术后出现的氯吡格雷抵抗,可显著降低血小板的聚集活性、降低出血率及近期MACE事件,且不会增加药物费用,故推荐这一方案在临床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8.
李杰 《中医临床研究》2011,3(15):121-122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抗血小板可以降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复发心血管事件的概率。但由于联合抗血小板治疗会增加出血的风险,所以目前临床推荐应用质子泵抑制剂(PPI)以预防胃肠道溃疡和出血。但最新证据显示,PPI可降低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活性,增加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并且,这种作用以奥美拉唑表现最强,而泮托拉唑相对较弱。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应用血栓弹力图监测二磷酸腺苷(ADP)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简称ADP抑制率),研究颅内外动脉支架成形术患者术后抗血小板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例行颅内外动脉支架成形术者,术后常规应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抗治疗,血栓弹力图测定其ADP抑制率,根据抑制率分为3组,抑制率≥70%为反应良好组(设定为A组)96例,抑制率≤30%病例104例,分为2组,每组各52例(分别设定为B、C组),B组保持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常规剂量治疗不变,C组加大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剂量,连续随访6个月,记录3组一般情况及严重颅内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3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中,共发生不良事件31例,其中A组8例(8.33%),B组12例(23.08%),C组8例(15.38%),A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B、C组(P0.05),C组低于B组(P0.05)。3组病例不良事件的发生在术后1个月较高,但与其他月份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栓弹力图监测在颅内外动脉支架成形术患者抗血小板治疗的过程中,对不良事件发生的预测及抗血小板治疗药物剂量调整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摘 要目的:比较替格瑞洛和氯吡格雷在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患者术后应用的效果。 方法:选取 2018 年 10 月至 2019 年 3 月在普宁华侨医院收治的心肌梗死患者 104 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 52 例。对照组的治疗予以氯吡格雷,观察组的治疗予以替格瑞洛。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肝、肾功能,术前及术后 2 h、 24 h、3 d 血小板凝聚率,以及两组患者术后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结果:术后,观察组患者的谷草转氨酶(AST)及血肌酐 (Scr)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 2 h、24 h、3 d 观察组均血小板凝聚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相对于氯吡格雷,替格瑞洛能有效地减轻对肝、肾功能的影响,控制血小板凝集, 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后应用替格瑞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82例AC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1例。2组患者均接受PCI术,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氯吡格雷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替格瑞洛进行治疗,观察2组患者治疗后不良事件发生率、出血事件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为9.76%,对照组为36.58%,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出血事件的发生率为7.32%,对照组为4.88%,观察组略高于对照组,但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9.76%,对照组为14.63%,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ACS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应用替格瑞洛可显著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虽有呼吸困难不良反应发生,但并不明显增加严重出血等的发生率,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光比浊法(light transmittance aggregometry, LTA)和血小板功能分析法(VerifyNow)对抗血小板药物药效学指标-血小板反应性检测结果的一致性。方法 纳入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规律服用P2Y12受体抑制剂氯吡格雷或替格瑞洛的冠心病患者,在服药前采集谷浓度血样,使用LTA和VerifyNow两种检测方法对药效学指标血小板反应性进行检测,对两种检测方法结果之间的相关性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然后分别按LTA和VerifyNow将患者判定为血小板高反应性(high platelet reactivity, HPR)和血小板低反应性(low platelet reactivity,LPR),比较两种方法结果的一致性;最后根据抗血小板治疗药物将患者分为氯吡格雷组和替格瑞洛组,分析在不同药物组LTA和VerifyNow两种检测结果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共纳入116名患者,其中氯吡格雷组39人,替格瑞洛组77人。血小板反应性检测结果显示LTA和VerifyNow检测结果显著相关性,r=0.565,P=3.99×10-11。但在HPR和LPR的判定方面,两种方法一致性中等(kappa=0.403)。氯吡格雷组的两种检测方法结果具有相关性,r=0.526,P=5.89×10-4。替格瑞洛组血小板反应性显著低于氯吡格雷组,药效更好,但两种检测方法结果不具有相关性,r=0.120,P=0.299。结论 LTA和VerifyNow检测值整体具有相关性,但在血小板反应性较低的替格瑞洛组无显著相关,两种检测方法判定出的HPR和LPR一致性中等,需要进一步改进判定的阈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根据血栓弹力图及时发现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抵抗并即时调整抗血小板治疗方案的有效性。方法选取2013年9月—2014年8月行PCI的患者共922例为实验组,术前术后常规口服双联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以及氯吡格雷),检查血栓弹力图,包括花生四烯酸诱导血小板聚集的抑制率以及ADP诱导血小板聚集的抑制率,筛选出阿司匹林抵抗或氯吡格雷抵抗患者,相应予以加大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剂量,必要时予西洛他唑三联抗血小板治疗。回顾2012年9月—2013年8月PCI患者870例作为对照组。2组均随访1年,比较2组支架内血栓和其他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实验组靶血管支数显著多于对照组(P<0.05),而MACE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MACE发生与肾功能不全、多支病变、分叉病变以及左主干支架置入呈正相关。根据血栓弹力图结果调整抗栓药物剂量可以减少MACE的发生。结论根据血栓弹力图调整冠状动脉支架术后的抗血小板治疗方案可以有效减少支架内血栓以及其他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且对肾功能不全、冠状动脉多支病变、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以及左主干病变患者进行血栓弹力图检查及时调整抗血小板治疗方案更有针对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氯吡格雷抵抗的相关因素。方法:对2014年7月至2016年12月期间在贵州航天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脑梗死患者137例予以氯吡格雷。比较氯吡格雷抵抗与敏感者的年龄、性别、吸烟、高血压、糖尿病、同型半胱氨酸和基因型等指标。结果:137例患者中有4例患者对氯吡格雷全抵抗,血小板聚集抑制率10%,有29例患者对氯吡格雷半抵抗。104例患者对氯吡格雷敏感,所占比例为75.91%。患者的年龄、饮酒、吸烟、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症、缺血性心脏病、心梗死和同型半胱氨酸,这9个指标与患者是否存在氯吡格雷抵抗无相关性(P0.05)。基因检测结果可见野生型(GG)、突变杂合型(GA)、突变纯合型(AA)三型。GG型血小板抑制率为(43.4±2.3)%,GA和AA型血小板抑制率为(30.4±2.2)%,GA和AA型血小板抑制率显著低于GG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吡格雷抵抗与饮酒、吸烟、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症、缺血性心脏病等因素无关,与患者的基因多态性有关,临床应加强其检测,从而为更为有效的治疗患者疾病。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麝香通心滴丸对气虚血瘀型老年冠心病患者氯吡格雷抵抗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存在氯吡格雷抵抗的气虚血瘀型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老年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予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麝香通心滴丸治疗,干预4周后,比较2组治疗前后血小板抑制率及临床疗效。结果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西雅图心绞痛量表评分及ADP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明显升高(P0.01,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1,P0.05);观察组中医证候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麝香通心滴丸可以协同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改善气虚血瘀型老年冠心病患者的氯吡格雷抵抗和中医症候疗效。  相似文献   

16.
〔摘 要〕 目的:探讨三联抗血小板(PLT)治疗对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治疗 2 型糖尿病(T2DM)合并 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效果。方法:选择潮州市人民医院 2019 年 12 月至 2021 年 1 月收治的 102 例 T2DM 合 并 STEMI 患者,按收治入院的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 51 例,均行 PCI 治疗。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替罗 非班,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将氯吡格雷替换为替格瑞洛。比较两组患者心肌灌注(TMPG)分级、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 发生情况、PLT 聚集率。结果:术后,两组患者的 TMPG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患者的 MACE 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观察组的 PLT 聚集率为(34.62 ± 3.40)%,低于对照组 的(38.79 ± 3.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1)。结论:阿司匹林+氯吡格雷 / 替格瑞洛+替罗非班三联抗 PLT 方案均可恢复行PCI治疗T2DM合并STEMI患者的心肌灌注,但应用替格瑞洛抑制PLT聚集的效果更佳,MACE发生率更少。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联合替格瑞洛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巩义市人民医院2015年11月至2016年11月收治的102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给予对照组患者PCI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给予观察组患者PCI联合替格瑞洛治疗,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冠脉心肌梗死溶栓(TIMI)血流分级、左室射血分数、TIMI心肌灌注分级(TMP)、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和死亡率。结果:在给予治疗干预前,两组患者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小板水平、左室射血分数、TMP和TIMI血流分级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冠脉再通率(98.03%)与对照组(96.0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PCI联合替格瑞洛治疗干预,能够显著改善患者血小板水平、左室射血分数、TMP和TIMI血流分级。  相似文献   

18.
高波 《内蒙古中医药》2010,29(17):45-46
目的:比较进口氯吡格雷(波立维)和国产氯吡格雷(泰嘉)在,临床应用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急性冠脉综合症(ACS)行PCI治疗患者随机分组,分别应用波立维和泰嘉,观察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波立维和泰嘉在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面无明显差异÷结论:国产氯吡格雷(泰嘉)可以替代进口氯吡格雷(波立维)发挥抗血小板的作用,适合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补阳还五汤联合阿司匹林(aspirin, ASP)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时阿司匹林抵抗(AR)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筛选TIA后服用阿司匹林作为二级预防的AR患者86例,剔除2例(因依从性差),将84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予补阳还五汤联合ASP,对照组予氯吡格雷联合ASP,分别治疗30、60、90天后采用比浊法测定以花生四烯酸(AA)和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PAG)。观察治疗后90天内TIA复发或进展为脑梗死的病例数, 观察出血等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两组治疗前后各时间段ADP与AA诱导的PAG下降趋势相似,疗效相当(P>0.05),在终点事件(包括缺血性脑血管病事件、TIA复发、脑梗死)的风险控制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出血1例(轻微消化道出血),对照组出血4例(皮肤黏膜出血3例,便血1例),治疗组较对照组出血风险降低了76.29%。结论 补阳还五汤联合ASP对AR的治疗效果及对终点事件的控制与氯吡格雷联合ASP相当,且降低了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20.
氯吡格雷是目前临床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它通过其活性代谢产物选择性地与血小板表面的ADP(P2Y12)受体结合而不可逆地抑制血小板聚集。在血管性疾病高危患者中,阿司匹林能使严重血管事件[心肌梗死(MI)、脑卒中和心血管死亡]的相对危险降低20%,但是有80%的患者应用阿司匹林仍不能预防严重的血管事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