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杓型和非杓型高血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邵光方  童建 《高血压杂志》2002,10(4):389-391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24h动态血压(ABP)昼夜节律变化呈“杓型”与“非杓型”与血压负荷值、心脑血管损害及血糖、血脂的相关关系。方法 随机选择EH176例,根据从ABP监测,分为“杓型”(A组)与“非杓型”(B组)对比分析两组与血压负荷值、心脑血管疾病(脑梗死、脑出血及冠心病)及血糖、血脂的相关关系。结果 B组的脑血管意外、冠心病患病率明显高于A组(P<0.05),而高脂血症、糖尿病患病率两组无显性关系(P>0.05)。结论 EH从ABP昼夜节律与血压负荷值及心、脑血管损害有相关性,与高脂血症及糖尿病无关。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采用心率变异功率谱分折探讨杓型与非杓型高血压者自主神经调节功能。高血压病35例正常对照组25例,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及动态心电图监测。结果提示自主神经调节严重失衡可能为非杓型高血压病患者神经机制。  相似文献   

4.
我们研究了48例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动态血压变异性(ABPV)特点及其甲皱微循环的改变,其中“杓型”者30例(占62.5%),“非杓型”者18例(占37.5%),对二组间ABPV(d-ABPVs,d-ABPVd),夜间ABPV(n-ABPVs,n-ABPVd),24小时ABPV(24-ABPVs,24-ABPVd)进行研究。结果显示:“非杓型”组的n-ABPVs,n-ABPVd,24-ABPV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通过药物干预使非杓型高血压患者恢复杓型血压昼夜节律后对血浆内皮素 (ET)的影响。方法  30例 (年龄 6 4 8岁± 11 38岁 ,男 2 2例 ,女 8例 )符合WHO 1999年原发性高血压标准 ,并经动态血压检查定义为非杓型的高血压患者 (非杓型组 )随机分成两组 ,采用自身对照交叉试验法 ,在总剂量及药物种类 (硝苯吡啶缓释片及依那普利 )不变的前提下 ,通过调整用药时间加强夜间降压恢复杓型节律 (a处理 )或按常规的日间降压不恢复 (或保持 )杓型节律 (b处理 )。第一阶段两组分别接受其中一种处理 ,第二阶段分别接受另一种处理。用放免法同步测定每一处理前后的夜间 (2 :0 0 )、日间 (8:0 0 )血浆ET并复查动态血压。同期的健康体检者 45例 (健康对照组 )以及 2 1例同期住院的杓型高血压患者 (杓型组 )作为对照组。比较非杓型组血压昼夜节律恢复后前后ET的水平。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比 ,非杓型高血压患者白天及夜间平均血压、ET均显著增高〔分别为 (97 93± 11 6 7)mmHgvs (92 0 0± 7 34)mmHg ;P =0 0 17;(96 96± 12 31)mmHgvs(77 82± 6 35 )mmHg ;(85 2 5± 2 6 97)pg/mLvs (5 9 32± 2 7 6 1)pg/mL ;(78 6 2± 31 17)pg/mLvs(49 89± 2 3 6 4)pg/mL ;P均 <0 .0 1〕。血压恢复杓型后 ,夜间平均  相似文献   

6.
正常血压及高血压者的动态血压监测表明 ,多数人夜间收缩压和舒张压比白天下降 1 0 %以上 ,此称为杓型血压 ;少数人夜间血压下降趋势变小 ,全天血压曲线趋于平缓 ,称为非杓型血压。近来研究证明 ,胰岛素敏感性降低是高血压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为此 ,本文观察了杓型和非杓型高血压患者用卡托普利治疗前后的胰岛素敏感性参数改变 ,旨在探讨该药对杓型和非杓型高血压病患者胰岛素敏感性变化的影响。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杓型高血压 (下称 A组 ) 35例 ,男2 1例 ,女 1 4例 ;平均年龄 ( 5 4± 4.6)岁。非杓型高血压 (下称 B组 ) 35…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女性非杓型高血压与年龄、心率的相关性。方法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将诊断为高血压的260例女性患者分为两组:非杓型组及杓型组,再根据女性生理特性将非杓型组分为三组:20-39岁组、40-59岁组、≥60岁组,研究女性非杓型高血压与年龄及心率的关系。结果女性非杓型高血压与非杓型心率相关且在40-59岁组发生率较高。结论女性非杓型高血压与年龄、心率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动态观察高血压病患者昼夜血压节律对心脏结构的影响。方法根据夜间血压下降率分为杓型组和非杓型组。应用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和超声心动图方法观察并比较256例高血压病患者的动态血压节律及心脏结构。结果非杓型组24小时收缩压、24小时舒张压、夜间收缩压、夜间舒张压明显高于杓型组,非杓型组较杓型组左室心肌及左室心肌质量指数明显增加。结论非杓型组高血压患者较杓型组更易导致左心室肥厚。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盐酸阿罗洛尔对杓型及非杓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24 h动态血压的影响.方法选择符合入选条件的1~2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47例.平均年龄(49.6±7.8)岁(18~70岁).服用安慰剂1周后,测量24 h动态血压,根据夜间血压下降程度将患者分为杓型组和非杓型组,其中杓型组23例,非杓型组24例.所有患者给予盐酸阿罗洛尔治疗,每次10~15mg,2次/d,连续4~6周,治疗结束时再测量一次24h动态血压.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偶测血压均较治疗前有显著降低,杓型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8.2%,非杓型组为54.2%;动态血压各项指标:24 h平均收缩压(24hMSBP)、24 h平均舒张压(24hMDBP),白天平均收缩压(dMSBP)、白天平均舒张压(dMDBP)和血压负荷均有显著降低,同时全天的心率也较治疗前明显下降;治疗后,非杓型组24例患者中,有12例(50%)血压节律改变为杓型.结论盐酸阿罗洛尔是一种有效的抗高血压药物,在影响血压节律方面,能够更显著地降低非杓型患者的夜间血压水平.  相似文献   

10.
我们研究了48例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动态血压变异性(ABPV)特点及其甲皱微循环的改变,其中“杓型”者30例(占62.5%),“非杓型”者18例(占37.5%)。对二组日间ABPV(d-ABPVs、d-ABPVd)、夜间ABPV(n-ABPVs、n-ABPVd)、24小时ABPV(24-ABPVs、24-ABPVd)进行研究。结果显示:“非杓型”组的n-ABPVs、n-ABPVd、24-ABPVs、24-ABPVd明显低于“杓型”组,二组间差异非常显著(P<0.01),但二组间的d-ABPVs、d-ABPVd差异无显著性(P>0.05)。这种ABPV的差异,可能是导致“非杓型”者的靶器官损害程度较“杓型”者严重的缘由之一,也为高血压病个体化治疗提供了客观依据。此外,对二组的甲皱微循环观察结果表明:“非杓型”组微循环的恶化程度较“杓型”组高,二组甲皱微循环加权积分值比较,“非杓型”组在管襻形态积分、血流流态积分值和总积分值均高于“杓型”组,二组差异显著(P<0.05),而二组间襻周状态积分值差异无显著性(P>0.05),提示微循环的恶化可能是“非杓型”组内中风发生率增高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动态血糖与昼夜动态血压波动情况及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120例,通过佩戴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连续监测患者3 d内的血糖情况,根据平均血糖及血糖标准差(SDBG)的变化,将患者分为高波动血糖组及低波动血糖组。通过佩戴动态血压监测(ABPM)系统测定患者24 h动态血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血液生化指标、SDBG、夜间收缩压下降率(SBPF)、夜间舒张压下降率(DBPF)。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血糖波动与昼夜动态血压变化的相关性,采用多元回归分析影响昼夜动态血压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高波动血糖组患者52例,低波动血糖组68例,两组患者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高波动血糖组与低波动血糖组杓型血压患者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0.8%比57.4%,χ~2=12.71,P0.01)。高波动血糖组与低波动血糖组SDBG分别为(3.84±1.17)、(2.69±1.10)mmol/L;SBPF分别为6.7%(-5.1%~10.6%)、11.5%(4.6%~13.4%)。高波动血糖组SDBG与SBPF、DBPF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r_s=-0.151,-0.171;P=0.522,0.463);低波动血糖组SDBG与SBPF、DBPF呈负相关(r_s=-0.441,-0.462;P=0.014,0.021);120例患者SDBG与SBPF、DBPF呈负相关(r_s=-0.523,-0.461;P=0.031,0.025)。SDBG、年龄、糖尿病病程为动态血压变化的影响因素。结论血糖波动较小的2型糖尿病患者杓型血压所占比例较高,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血糖波动与昼夜动态血压变化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男性高血压患者非杓型血压与勃起功能障碍(ED)、血一氧化氮、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及循环内皮微粒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9年1月-2021年5月,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心内科门诊和住院的首次诊断原发性高血压、剔除糖尿病、年龄40~60岁的男性患者19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夜间收缩压下降率是否≥10%分为杓型组(n=120)和非杓型组(n=70)两组,采用勃起功能障碍国际指数问卷表-5和RigiScan阴茎硬度测量仪进行夜间勃起功能监测评估ED;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测定血浆一氧化氮、eNOS,流式细胞技术测定血浆内皮微粒水平。结果 与杓型组比较,非杓型组ED发生率上升(50.00%比32.50%,χ2=5.694,P=0.017);非杓型组血浆一氧化氮浓度[(60.09±3.56)比(62.34±4.06)μmol/L,t=3.817]、eNOS浓度[(19.76±2.98)比(21.33±2.48)μmol/L,t=3.914]下降,血浆内皮微粒[(6.08±1.22)%比(5.04±1.41)%,t=5.173]上升(均P<0.0...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高龄高血压患者白蛋白尿与血压节律异常的关系。方法选取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在北京友谊医院住院的70例高龄高血压患者,收集临床资料、尿白蛋白排泄率以及动态血压监测结果。根据尿检结果将其分为白蛋白尿组(n=32)和非白蛋白尿组(n=38)。比较两组之间的白昼平均收缩压(dSBP)和舒张压(dDB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和舒张压(nDBP),以及夜间收缩压和舒张压下降率、血压变异曲线。结果白蛋白尿组与非白蛋白尿组问比较,年龄、性别、糖尿病发生率、超敏C反应蛋白、左室射血分数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P〉0.05)。与非白蛋白尿组比较,白蛋白尿组患者估测肾小球滤过率(eGFR)明显下降(P〈0.05)。动态血压监测结果显示两组患者dSBP和dDBP均在正常范围,且无明显差异(P〉0.05),但白蛋白尿组nSBP明显升高(P〈0.01)。两组患者非杓型血压节律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白蛋白尿组患者的反杓型曲线比例更高(P〈0.01)。结论夜间收缩压升高,即反杓型血压节律,与高龄高血压患者白蛋白尿和eGFR下降高度相关。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探讨老年男性非杓型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对血压昼夜节律形态及心、肾靶器官损害的影响。方法入选老年男性原发性非杓型高血压患者656例,根据是否合并2型糖尿病,分为合并糖尿病组(n=366)与非糖尿病组(n=290)。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空腹血糖(FBG),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氨基末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肌钙蛋白T(TnT),并依据MDRD公式计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行心脏超声检查,计算左室质量指数(LVMI)。分析两组患者上述指标差别。结果与非糖尿病组比较,合并糖尿病组患者血红蛋白[(132.3±15.62)mmol/L vs.(131.14±12.32)mmol/L]、TG[(1.52±1.09)mmol/L vs.(1.35±0.69)mmol/L]、HDL-C[(1.15±0.32)mmol/L vs.(1.20±0.33)mmol/L]、T3[(4.05±0.69)nmol/L vs.(4.27±0.85)nmol/L]、TnT[(0.05±0.18)μg/L vs.(0.02±0.02)μg/L]、LVMI[(179.82±44.83)g/m2 vs.(168.21±32.16)g/m2]、24h收缩压[(125.00±12.14)mmHg vs.(123.00±11.11)mmHg]、白昼收缩压[(127.00±13.09)mmHg vs.(125.30±12.29)mmHg]、夜间收缩压[(128.12±16.28)mmHg vs.(125.34±14.59)mmHg]、夜间血压与白天血压比值[(0.99±0.05)mmHg vs.(0.98±0.04)mmHg]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老年男性原发性非杓型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收缩压升高更为严重,血压昼夜节律消失更为明显,心功能损害加重。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坎地沙坦不同给药时间对非杓型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与血压水平的影响。方法将156例非杓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两组患者均给予口服坎地沙坦治疗,每天4mg。但A组患者早晨7:30服药,B组晚间7:30服药,治疗8周。治疗前后检测并比较两组患者24小时动态血压值及血压的昼夜节律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24小时平均收缩压、白昼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收缩压、24小时平均舒张压、白昼平均舒张压和夜间平均舒张压均显著下降(P0.05),且B组24h平均收缩压和夜间平均收缩压比A组下降更为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压昼夜节律均得到改善,B组夜间血压降低有效率显著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晚夜服用坎地沙坦对非杓型高血压患者降压效果及血压昼夜节律调节作用更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综合护理干预对非杓型高血压的血压节律的影响。方法80例非杓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包含时间护理、健康宣教及心理护理在内的综合护理。入院第1d及出院前1d行动态血压监测。结果观察组夜间血压下降率及达标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纠正高血压患者的血压节律紊乱。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非杓型血压的临床特点和相关因素,以提高非杓型血压的知晓率和治疗率。方法:选择原发性高血压或其他心脏疾病并发原发性高血压,并排除严重并发疾病的患者。收集临床资料,并行血生化、心电图、心超等辅助检查。所有患者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将夜间平均血压与白天比较,无下降者,为反杓型血压组,下降超过10%,为杓型血压组,下降不超过10%,为非杓型血压组,并分析其临床特点。结果:共55例入选,所有患者均为高血压Ⅱ级或Ⅲ级,杓型血压者19例(35%),非杓型者22例(40%),反杓型者14例(25%),广义非杓型血压共36例(占65%)。不同血压节律组间比较,年龄、冠心病史、脑卒中史、血浆尿素氮及夜间收缩压、舒张压差异有显著性。Logistic回归提示冠心病史、脑卒中史、血浆尿素氮增高为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的影响因素。结论:住院高血压病患者中非杓型血压的发生率较高,冠心病、脑卒中、血浆尿素氮增高的患者是非杓型血压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9.
杓型和非杓型轻、中度高血压患者的超声心动图改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了解具有不同的24h动态血压(ABPM)动态曲线模式的高血压(HT)患者对心血管结构功能的影响。方法 对126例经ABPM测定的轻、中度HT患者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 杓型与非杓型HT患者在年龄、性别基本相同,非杓型HT组具有更长的病程和更高的平均动态血压,且该组主动脉、主肺动脉内径有增宽的趋势,非杓型HT组左心室舒张功能轻度受损,两组患者的收缩功能均正常,结论根据ABPM动态曲线模式,可以判断轻中度高血压患者出现心血管异常的可能性及对心脏结构功能的损害程度,为临床上早期预测严重的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及降压药的选择、疗效的评价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20.
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的血压昼夜模式与血压波动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计算机化清醒自由活动大鼠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观测60周龄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的24h动态血压,研究其血压波动性(BPV)与血压昼夜节律的关系。经计算机实时和脱机分析后可得到SHR的24h、白昼、夜间等不同时间段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及其波动性(SBPV、DBPV)等参数。大鼠的生理节律与人相反,夜间活动增多,血压上升,故将白昼SBP比夜间SBP下降≥1.33kPa(10mmHg)者定义为构型(dippers)血压,反之为非构型(non-dippers)血压,本实验中非杓型血压SHR占46%。比较杓型与非杓型血压SHR的血压值及BPV,结果表明非杓型血压SHR白昼SBP明显高于杓型血压SHR;非杓型血压sHR白昼长期SBPV、DBPV及夜间短期SBPV明显高于杓型血压SHR。非杓型血压SHR的BPV较高可能是其靶器官损伤严重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