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探讨双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rized tomography,CT)大螺距前瞻性心电触发采集模式(Flash模式)在冠状动脉CT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随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行冠状动脉CT检查的患者120例,其中采用Double Flash扫描方式组60例(A组),常规螺旋扫描方式组60例(B组).入选患者在CT检查过程中心率均<70次/min,窦性心律且节律整齐,且体质量<100 kg.采用4分法对图像质量进行评价(1分为图像质量极好,2分为图像质量好,3分为图像质量一般,4分为图像质量差),并记录两组患者整个扫描过程中的总有效剂量值及总剂量长度乘积.结果 两组间图像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整个扫描过程中的总有效剂量值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6±0.8) mSv vs.(8.6±1.3) mSv,P<0.05];总剂量长度乘积也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45.8±13.5) mGy·cm vs.(621.4±129.8)mGy.cm,P<0.05].结论 双源CT大螺距前瞻性心电触发采集模式应用于心率<70次/min的患者时与常规螺旋扫描模式比较,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还可显著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使用第三代双源CT(FORCE CT)对复杂心率病人行冠状动脉和头颈部动脉联合扫描的可行性。方法前瞻性收集我院行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和头颈部动脉CTA检查的复杂心率病人104例,随机分为试验组(52例)与对照组(52例)。试验组采用第三代双源CT前瞻性心电门控大螺距模式进行冠状动脉和头颈部动脉联合CTA检查;对照组采用第三代双源CT分别进行冠状动脉CTA和头颈部动脉CTA检查,其中冠状动脉CTA检查采用前瞻性心电门控轴扫模式,头颈部动脉CTA采用双能量扫描模式。评估并比较两组图像质量、辐射剂量和对比剂剂量。结果两组冠状动脉和头颈部动脉图像质量客观评价指标CNR、SN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图像质量的主观评价一致性Kappa值为0.823,且试验组与对照组图像质量主观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有效辐射剂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第三代双源CT前瞻性心电门控大螺距模式对复杂心率病人行冠状动脉与头颈部血管联合扫描图像质量好,辐射剂量低,对比剂用量低,可以满足临床诊断需要。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中低剂量扫描的最有效方法。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间于我院行冠脉CT成像的患者共80例,将心率在70次/分以下、心率波动在5次/分以下的体检者共40例作为对照组,应用心电门控回顾性扫描;将心率在70次/分以上或心律不齐的体检者共40例作为观察组,应用心电门控前瞻性扫描。按照患者不同体重指数(BMI)给予不同管电压,对两组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进行观察。结果两组图像质量无明显差异,P0.05。在120kV管电压下,观察辐射剂量明显较对照少,对照组中,BMI18者选择80kV管电压较120kV的辐射剂量更小,BMI在18~24范围内者选择100kV管电压较120kV的辐射剂量更小,差异显著,P0.05。结论依据患者心律、心率以及BMI等指标制定出合适扫描方案,不仅能获取高质量冠脉CT图像,还能将患者辐射剂量降至最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第二代双源CT大螺距前瞻性螺旋扫描(Flash Spiral)高心率冠脉成像的图像质量、准确性及有效射线剂量。方法前瞻性入选心率〉65次/min的连续性患者268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134例,采用Flash Spiral模式扫描,采集图像时间为RR间期20%-30%;B组134例,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模式(Spiral)扫描。30d内A组有47例行冠状动脉造影术(CCA)检查(A1组),B组中有45例行CCA检查(B1组)。比较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图像质量评分、图像噪声、对比信噪比(CNR)和有效射线剂量。以CCA结果为金标准,分别计算A1、B1两组FlashDSCT显示冠脉病变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率、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结果①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两组不可诊断节段基于血管节段评价分别为1.52%和1.74%,基于患者评价分别为7.5%和6.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345,P=0.812)。两组图像质量评分均数分别为1.064±0.306和1.084±0.32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3)。A组平均图像噪声19±27(21.4±4.5)HU,CNR6.4-25.3(12.1±4.2):B组分别为19±28(20.9±4.3)HU和7.1-28.2(13.8±5.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心率变异性:A组图像质量评分3分的病例平均心率变异性明显小于B组。④与CCA比较,两组患者评价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⑤射线剂量:A组平均有效射线剂量显著低于B组[(1.04±0.16)mSv比(7.05±1.05)mSv,P=0.001]。结论高心率患者(心率〉65次/min)采用Flash双源CT大螺距前瞻性心电门控螺旋扫描在RR间期20%±30%成像,图像质量、准确性与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接近,而有效射线剂量显著减低。心率变异性对高心率患者FlashSpiral模式扫描图像质量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中采用前瞻性心电触发轴位扫描技术的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方法选择采用前瞻性心电触发轴位扫描技术进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患者160例作为前瞻组。将相同扫描参数输入回顾性心电门控螺旋扫描程序,获得扫描剂量数据作为回顾组。由2名放射科医师分别进行图像重建和图像质量评价。冠状动脉图像质量分级采用4级评分法。结果 2名放射科医师在图像重建和图像质量评价方面均有良好的一致性。160例患者除8例图像有严重血管错层伪影、2例冠状动脉严重钙化,共显示1449个冠状动脉节段。1~3分以上的1431个节段(98.76%)具有较好的图像质量,可以满足临床诊断要求。前瞻组与回顾组的平均有效剂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17±1.17)mSv vs (22.09±6.72)mSv,P0.01]。结论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中采用前瞻性心电触发轴位扫描技术可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显著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通过增加padding的方法,评估64层螺旋CT前门控冠状动脉CT成像在相对快心率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心率>65/min患者30例(病例组),通过增加padding至180ms,重建40%80%相位,评价冠状动脉图像质量,分析有效辐射剂量,并与30例(对照组)用回顾性心电门控螺旋CT冠状动脉重建方法辐射剂量进行对比。结果 98.3%的冠状动脉血管能够满足诊断要求,其中通过增加padding重建收缩期40%80%相位,评价冠状动脉图像质量,分析有效辐射剂量,并与30例(对照组)用回顾性心电门控螺旋CT冠状动脉重建方法辐射剂量进行对比。结果 98.3%的冠状动脉血管能够满足诊断要求,其中通过增加padding重建收缩期40%45%相位窗,28.3%的冠状动脉血管图像质量改善,其中7例患者(23.3%)的12支血管(10.0%)图像质量由不能诊断改善为可以用于诊断;病例组平均辐射剂量明显低于对照组(3.5mSv vs 10.1mSv,P<0.01)。结论前门控轴扫增加padding用于相对快心率患者,可改善图像质量,避免用辐射剂量更高的回顾性心电门控螺旋CT扫描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改善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图像质量的条件。方法在不同的心率、不同重组算法、图像重组相位窗下,用心脏冠状动脉模具评价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图像质量。结果心率小于70次/分,心率波动范围小于10次/分时图像质量最佳;图像质量在R—R间期的75%相位(舒张中期)最好;实验数据共108组,采用单扇区、双扇区、四扇区重组成功率分别为93.5%,91.6%,93.4%,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4.163,P=0.125)。优良率分别为81.8%,79.2%和84.1%。结论心率、重组算法和图像重组相位窗是影响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主要参数,运用合适参数能获得更优质图像。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心率及心率波动对256层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rized tomography,CT)冠状动脉成像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150例疑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患者行256层CT回顾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检查,对直径>1.5 mm的冠状动脉节段进行评分.根据平均心率分为3组:A组,心率<65次/min;B组,65次/min~80次/min;C组,心率≥80次/min.比较不同心率组间的图像质量,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方法分析平均心率及心率波动对图像质量的影响,并采用线性回归方程确定需进行干预的心率临界点.结果 在最佳重组时相上,可满足诊断要求的图像占97.9%.冠状动脉总体、右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及左旋支的图像质量评分与心率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73、0.425、0.409、0.413(P均<0.001),冠状动脉图像质量与心率波动无明显相关(P>0.05).不同心率组间冠状动脉图像质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心率<83.1次/min时,可获得优良的图像质量,而为获取满足临床诊断要求的图像,心率应<119.1次/min.心率<65次/min时,舒张期重建的图像质量佳;心率>71次/min时,收缩期重建的图像质量佳.结论 心率波动对256层CT同顾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图像质量无显著影响,但心率仍是影响图像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降低心率有助于提高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64层CT冠状动脉成像中前门控轴面扫描不同电流设定量设置对射线剂量及图像质量的影响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体重指数(BMI)≤22 kg/m~2、心率65次/min以下、心率变异性(HRv)5次/min的临床疑诊冠心病病人75例,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3组进行前门控冠状动脉CT检查。A组为对照组(电流设定量为600 m A);另外两组(B、C)为试验组(低电流量扫描),电流设定量分别为500 m A、400 m A,其他扫描参数不变。评估各组图像质量,并对有效辐射剂量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有效辐射剂量分别减少16.67%、33.33%,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试验组图像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64层CT冠状动脉成像前门控轴面扫描,BMI≤22 kg/m~2病人适当降低管电流,既可降低受检者的射线剂量又能满足诊断需求。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入院时心电图与冠脉造影对照以探讨梗死相关动脉(IRA)与心电图关系。方法 对94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入院心电图进行回顾分析,所有病人于发病3周内行冠脉造影检查,将病人分为两组。结果78例IRA为无左旋支(LCX)狭窄的右冠状动脉(RCA)病变组。ST_Ⅲ段抬高>ST_Ⅱ在RCA组56例(71.7%)而16例无RCA狭窄的LCK病变组无1例(0%);ST_(aVL)段压低>ST_1压低,RCA组54例(69%)、LCX组2例(12.5%);ST_(V1V2)段压低LCX组14例(88%),RCA组14列(18%);RCA组ST_(V7-V9)段抬高4例(5%),LCX组12例(75%);RCA组ST_(V3R-5R)抬高36例(46%),而LCX无1例(0%)。它们之间P值均少于0.001,有非常显著差异性。结论ST_Ⅲ段抬高>ST_Ⅱ、ST_(aVL)压低>ST_Ⅰ、ST_(V1-V2)压低及V(7-9)和V_(3R-5R)ST段抬高对急性下壁心梗时IRA对临床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前瞻性心电门控320排容积CT对急性胸痛成像的可行性及诊断价值。方法:对连续61例急性胸痛患者不控制心率条件下行前瞻性心电门控wide-volume模式并强制在一个心动周期扫描,曝光时间窗根据心率不同预设在40%~50%R-R间期(心率≥70次/min)或70%~80%R-R间期(心率70次/min)。2个volume涵盖自胸廓入口至心膈面,对比剂采用三相注射法以便同时显示主动脉、冠状动脉、肺动脉三大血管床。评价三大血管床的图像质量及对胸痛病因的诊断能力。记录患者的有效辐射剂量、对比剂用量。结果:61例患者的三大血管床(主动脉、冠状动脉及肺动脉)均得到明显均匀强化。主动脉和肺动脉均获得良好的可诊断图像(可诊断率达100%,61/61)。2例患者因屏气不良冠状动脉图像无法评价,在其余59例患者的625个冠状动脉节段中,图像质量为1级的占94.2%(589/625),2级图像质量占3.2%(20/625),总的可评价率达97.4%。观察者之间总的一致性较好(k=0.83,95%CI:0.60~1.00)。平均有效辐射剂量为(5.44±1.15)mSv,对比剂总量平均为(75.7±4.35)mL。本扫描计划对胸痛病因阳性诊断率为82%(50/61),CTA诊断为阴性的18%(11/61)的患者中随诊一月内无不良并发症出现。结论:320排容积CT的前瞻心电门控wide-volume扫描模式在不控制心率情况下可低辐射剂量及低对比剂用量地对急性胸痛患者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第二代双源CT大螺距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模式(fllash spiral)在房颤患者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从我院接受大螺距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的1077例患者中,选择房颤患者10例,分别采用HP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flash spiral模式)和回顾性心电门控模式扫描(spiral模式)。Flash spiral模式采集图像时间选择为RR间期的20%-30%成像。结果10例患者均采用flash模式扫描,其中7例患者图像质量好(评分1分),3例患者有轻度伪影,但可评价血管(评分2分)。SpirM扫描中,4例病例右冠状动脉伪影重,为非诊断血管病例,1例回旋支重度伪影。Flash模式扫描有效射线剂量为O.680-1.887mSv,8例患者低于1mSv。Spiral扫描有效射线剂量为14.920-21.306mSv。结论①房颤患者采用大螺距flash spiral模式单个心动周期成像可获得良好的效果,且图像质量优于回顾性心电门控模式。②由于RR间期不规则,房颤患者flash spirM扫描时必须在下一个R波前完成扫描,需提前采集数据时间(RR间期的20%-30%采集为最佳)。③房颤患者flash spiral扫描有效射线剂量低于1mSv。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应用双低技术——低千伏(100 kV)技术联合低对比剂浓度在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CTA)中的可行性。方法选取拟行冠状动脉CTA检查患者80例患者(体重指数≤26.0 kg/m2),随机分为A、B两组,A组(n=40)采用100kV,270 mg/ml威视派克对比剂及自适应迭代算法重建(ASiR),B组(n=40)采用120 kV,350 mg/ml欧乃派克对比剂及滤波反投影算法重建(FBP)。测量主动脉、皮下脂肪和竖脊肌的CT值和SD值,平均SD值计算为图像噪声。测量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AD),左冠状动脉回旋支(LCX)和右冠状动脉(RCA)的CT值和SD值,并计算对比噪声比(CNR)。采用5分法对所有图像进行主观质量评分。记录CT剂量指数,并进行有效辐射剂量计算。结果A组患者平均碘用量比B组患者下降22.8%。两组患者LAD、LCX和RCA血管CT值、CNR值、图像噪声及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A组患者的有效辐射剂量明显低于B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体重指数≤26的患者,低对比剂浓度和低千伏(100 kV)相对于常规扫面能够提供相似的图像质量,并减少对比剂的碘用量及有效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双源CT不同扫描模式下患者冠脉图像质量评分及患者接受的有效辐射剂量.方法 50例患者被纳入研究,男性36例,女性14例,平均年龄(68.2±9.4)岁,心率<60次/min,心率稳定,BMI为22.5~24.9 kg/m2.所有研究对象均在第1个月的第1天和第15天两次行不同扫描模式双源螺旋CT(DSCT):A组为100/sn 100 kV,B组为80/sn 120 kV.研究两组的冠脉图像质量及患者接受的有效辐射剂量.结果 A组Ⅰ级图像数量(52%)低于B组(70%),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的图像比A组的图像质量高,但都可以进行诊断.从性别上来看,无论100 kV还是120 kV,高螺距冠脉图像的有效辐射剂量暴露量女性均值高于男性均值,但100 kV的辐射剂量暴露低于120 kV.结论 Flash双源CT(100/sn100kV)在获得满意图像质量的同时可以减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5.
黄群英  刘卫华  黄晓明  庞振瑶 《内科》2013,8(3):227-228,232
目的探讨早发冠心病(PCAD)与晚发冠心病(LCAD)患者的冠脉病变特点及观察经桡动脉介入治疗效果,并对两组患者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主要包括死亡、心肌梗死、再次靶病变血运重建发生情况进行对比分析。方法总结分析经桡动脉介入治疗的PCAD(58例)和LCAD(80例)的病例资料,比较两组病例的冠脉病变特点、支架置入数和长度以及介入治疗并发症、住院期间MACE发生率。结果 PCAD组患者冠脉病变多累及左回旋支(LCX)、右冠状动脉(RCA);PCAD组介入治疗所需支架总数、长度少于LCAD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管径路并发症、冠脉夹层、冠脉穿孔比例、介入成功率方面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MACE发生率PCAD组低于LCAD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CAD组患者介入治疗并发症少于LCAD患者。结论 PCAD患者冠脉病变多在LCX、RCA,介入治疗MACE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迭代重建技术(iDose4)在前瞻性心电门控结合体质量调节管电压管电流心脏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rized tomography,CT)成像中降低辐射剂量及控制图像质量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实验猪10只,每只猪均进行以体质量调节管电压管电流为基础的常规剂量(A组)及在此基础上降低管电流[分别降低30%(B组)、50%(C组)、70%(D组)]的256层前瞻性心电门控心脏CT扫描,所有数据均分别采用滤波反投影(filtered back projection,FBP)和iDose4重建,计算猪接受的辐射剂量,测量升主动脉根部及左心室腔噪声、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分别对总体图像质量和冠状动脉图像质量进行评分(5分法评分),3分及以上为图像质量可满足诊断,并对两种重建方法处理后所得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A、B、C、D组的有效辐射剂量(ED)分别为(3.13±0.63) mSv、(2.26±0.51) mSv、(1.61±0.36) mSv、(1.01±0.23)mSv.随着X线剂量降低,图像噪声增加,信噪比、对比噪声比降低,图像质量下降.各组内比较,iDose4重建的图像噪声均较FBP重建者明显降低,而信噪比及对比噪声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0).A、B、C、D各组内经FBP/iDose4重建后总体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3.80±0.42)分/(4.60±0.52)分、(3.60±0.52)分/(4.40±0.52)分、(3.00±0.67)分/(3.80±0.42)分、(2.00±0.67)分/(3.40±0.52)分,各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FBP重建,A、B、C、D组近、远端冠状动脉的可诊断率分别为100%、95%、70%、20%和92%、72%、36%、0;经iDose4重建后,A、B、C组近、远端冠状动脉的可诊断率均大于经FBP重建后A组的可诊断率或与其相当(P>0.05),而D组的可诊断率明显低于FBP重建后A组的可诊断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前门控结合体质量调节管电压管电流心脏CT成像中,应用iDose4较FBP可显著降低图像噪声,提高信噪比及对比噪声比,提高图像质量;用iDose4重建可以在现有辐射剂量基础上降低50%的剂量进行扫描而图像质量保持不变.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总结急诊介入治疗(PCI)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及临床资料,分析其对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罪犯血管判定及预后评估的作用.方法 选择2007年1月到2010年7月进行急诊PCI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280例,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分为右冠状动脉(RCA)梗死组及左冠回旋支(LCX)梗死组;根据临床结果分为高危急性下壁心梗组(高危组)及低危组.分析各组的心电图表现、危险因素及预后.结果 RCA组与LCX组比较,STⅢ>STⅡ、STavL或STⅠ>1 mm下移更多见于RCA梗死.高危组年龄比低危组偏大,糖尿病患者更多,更多出现心肌梗死溶栓治疗(TIMI)分级中的0级(无灌注)及1级(渗透而无灌注),RCA近端闭塞及双支、三支病变患者,心电图出现STV3R-5R↑、STV7-V9↑、STV4-6↓、STV1↑、STAVR↓的比例更高.结论 心电图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进行急诊PCI的患者诊断及预后判断中有重要作用,对进行急诊PCI靶血管判定有一定的协助作用.冠脉造影TIMI 0、1级,RCA近端闭塞,双支、三支病变患者,年龄偏大患者和糖尿病患者整体预后均较差.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绝对时相收缩期采集在心房颤动患者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的可行性,并与相对时相采集对照。方法:连续入组92例持续心房颤动患者,其中A组46例采用绝对时相收缩期采集(R波后200~400ms),B组46例采用相对时相收缩期采集(R-R间期:30%~50%)。对两组扫描的冠状动脉分别做图像处理。比较两组的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结果:A组冠状动脉段图像质量总体评分为(1.56±0.25),B组为(1.62±0.28),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83)。两组之间可诊断的冠状动脉段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85)。A组有效剂量5.76(3.20,8.63)mSv;B组有效剂量9.27(4.74,12.65)mSv,两组间有效剂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绝对时相采集比相对时相采集降低辐射剂量约38%。结论:在心房颤动患者绝对时相收缩期采集具有可行性,该方案比相对时相采集显著降低辐射剂量,而不影响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