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雌激素受体在女性面部皮肤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雌激素受体在女性面部皮肤中的表达.探讨皮肤形态特点和老化与雌激素的关系.显示雌激素受体的两种亚型(ERα,ERβ)在皮肤均有表达,其中ERα只表达在皮脂腺细胞核中;ERβ在皮肤表达广泛,是皮肤的主要雌激素受体,真皮成纤维细胞、表皮基底细胞、皮脂腺细胞、毛囊外毛根鞘细胞、汗管内皮细胞均有ERβ表达.皮肤是雌激素重要的靶器官,可从各个方面影响皮肤的结构和功能.毛发的生长和脱落,皮脂分泌、皮肤老化进程都与雌激素有关.  相似文献   

2.
黄褐斑是一种面部获得性色素增加性皮肤,临床表现为面部呈对成性淡褐色或深色分布、形态不规则的色素斑,病程发展缓慢,可持续多年.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且易复发,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及工作,给患者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 [1].目前临床主要采取激光治疗,虽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皮肤的色斑,但患者容易因治疗心切,难以坚持面部护理,影响...  相似文献   

3.
光老化的产生主要是由于阳光中紫外线辐射使皮肤细胞产生活性氧,活化细胞表面分子受体,进而引起细胞内信号级联反应,激活转录因子激活蛋白、核因子-κB,最终导致皮肤主要基质成分的降解及炎症的发生.雌激素则通过干扰转化生长因子β的信号传导增加皮肤胶原含量及含水的能力等,最终改善皮肤老化外观及其功能状态,从病因上防治光老化.研究发现,不同的组织细胞表面表达不同的雌激素受体,皮肤细胞主要表达雌激素受体-β,与配体结合时,雌激素受体-β不像雌激素受体- α易引起子宫癌等不良反应,因此,开发和运用选择性雌激素受体激动剂防治光老化有着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雌激素在抗皮肤老化、加速皮肤损伤修复、促进毛发生长、抑制皮脂腺分泌等方面均发挥重要作用。已经发现的雌激素受体有两种,即雌激素受体-α、-β。雌激素受体-α、-β是由不同的基因编码的两种蛋白质,具有高度的同源性。雌激素受体在皮肤中的精确定位使人们对雌激素在皮肤中的生物学作用的研究更为深入、广泛。  相似文献   

5.
雌激素对皮肤和毛发生物学作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雌激素在抗皮肤老化、加速皮肤损伤修复、促进毛发生长、抑制皮脂腺分泌等方面均发挥重要作用。已经发现的雌激素受体有两种,即雌激素受体-α、-β。雌激素受体-α、-β是由不同的基因编码的两种蛋白质,具有高度的同源性。雌激素受体在皮肤中的精确定位使人们对雌激素在皮肤中的生物学作用的研究更为深入、广泛。  相似文献   

6.
表1 Bcl-2、Bax、雌激素受体和孕激素受体在乳房Paget病中的表达 乳房 Paget病 (MPD)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皮肤肿瘤,患者往往合并下方乳腺 癌 [1]。近年来,乳腺肿瘤组织中癌基因、抑癌基因以及凋亡相关基因研究报道日益增多,揭示乳腺癌的发生发展涉及到上述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 [2]。我们采用 SP免疫组化方法,观察 Bcl- 2、 Bax在 MPD及其下方乳腺癌中的表达,并与雌激素受体( ER)、孕激素受体 ( PR)的表达情况进行比较,旨在探讨凋亡相关基因与 MPD的发病关系以及 MPD与下方乳腺癌之间的关系。 一、 材料与方法 1.标本:…  相似文献   

7.
除真皮、皮脂腺及毛囊外,表皮也是雌激素作用的主要器官之一.雌激素受体广泛地分布于角质形成细胞中;临床上,雌激素水平的降低可导致皮肤干燥和萎缩;妊娠期银屑病减轻,而产后则加重.雌激素对外伤的愈合及色素的生成有促进作用.此外,雌激素与皮肤黑素瘤及角质形成细胞的增生也有明显的关系.因此,进一步了解雌激素对皮肤功能的调节作用有助于对某些皮肤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  相似文献   

8.
越来越多的研究提示,恶性黑素瘤是一种激素依赖性肿瘤,其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女性患者预后较好.β受体是黑素瘤中主要的雌激素受体,可以抑制细胞增殖,具有抑癌作用.随着肿瘤的进展,其表达量逐渐下降,与恶性黑素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女性雌激素β受体水平明显高于男性,可能与恶性黑素瘤女性患者预后更好相一致.未来雌激素受体β及其激动剂可作为评价预后的重要标志及新的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9.
《临床皮肤科杂志》2021,50(8):498-500
正黄褐斑属于面部获得性色素增加性皮肤病,色素常对称沉着为其主要表现,病情轻者皮损表现为浅褐色或淡黄色,在面颊两侧呈点片状散布;严重者则为浅黑色或深褐色,遍布全面部。皮损常对称分布,进展缓慢,常持续多年。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治疗难度大,且治疗后复发率较高。本病多见于中青年妇女,自觉症状不明显,但影响美观,且随着年龄增长及心理压力加大后病情也逐渐加重,导致社会交往心理障碍。研究提出黄褐斑患者黄体酮与雌激素增多,刺激细胞色素沉着[1],亦有研究认为致病原因为血清过氧化脂质增多有关[2]。  相似文献   

10.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激活物受体(PPAR)属于核受体超家族,是一类能被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如脂肪酸、贝特类降脂药等)激活的受体,包括PPARα、PPARβ及PPARγ 3个成员[1].自1990年被发现以来,国外对其研究十分热门.近年来的研究结果表明:PPARγ在多种肿瘤组织中均有表达,在调控细胞分化和诱导细胞凋亡中发挥重要作用[1].本研究旨在检测PPARγ在皮肤基底细胞癌(BCC)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11.
大约30%的乳腺癌转移在皮肤,且可作为乳腺癌的首发症状。多种免疫组化标记如雌激素受体(ER)、孕酮受体(PR)和BRST-2等可用来鉴别乳腺分化的肿瘤及判断其激素依赖状态。然而,随着肿瘤恶性程度增加及分化性丧失,其检测结果对判断转移癌的原发部位,则价值不大。为此,作者运用免疫组化方法同时检测了14例皮肤转移性乳腺癌(浸润性导管癌10  相似文献   

12.
恶性黑素瘤患者雌激素受体和孕激素受体的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恶性黑素瘤死亡率高,严重影响着人类的健康,美国每年发生黑素瘤的病例数为25000例,每年死亡5800例[1]。近年在部分黑素瘤患者的瘤细胞中也发现了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为了探讨黑素瘤患者中ER和PR表达的意义,对12例恶性黑素瘤患者进行了免疫组化检测。  相似文献   

13.
黄褐斑是一种好发于颜面等暴露部位的色素增加性皮肤病,目前普遍认为其与紫外线暴露、性激素水平异常和遗传易感性等因素相关。近年研究结果表明,皮肤屏障的受损、炎症因素及血管因素在黄褐斑发病过程中也有重要意义。此外,长期暴露于日光中的短波可见光和人工光、热源也可诱发本病。  相似文献   

14.
毛发疾病     
941577 正常人体多毛部位皮肤雌激素受体的比较研究/周光平…//临床皮肤科杂志。-1994,23(2).-71~73 对10例毛发分布正常的健康男性头皮、眉部、胡须、腋部、阴部皮肤应用直接荧光组织化学法检测雌激素受体(ER)。结果:表皮细胞、毛囊外毛根鞘及少数内毛根鞘、皮脂腺、大小汗腺、立毛肌、真皮纤维母细胞、毛  相似文献   

15.
黄褐斑是一种获得性色素增加性皮肤病,病因复杂,治疗困难。外用药是黄褐斑治疗的首选,单用4%氢醌乳膏和三联疗法(4%氢醌乳膏+0.01%氟轻松+0.05%维A酸乳膏)为一线治疗方案,目前外用氨甲环酸治疗黄褐斑被证实安全有效,苯丙氨酸、丁雷锁辛也有一定疗效。外用木质素过氧化物酶、锌、西酸模精华、二乙酰伯尔定碱及转化生长因子β1仿生寡肽68、氟他胺等是近年的新方法。联合口服氨甲环酸能增加疗效。Q开关激光治疗黄褐斑疗效明显,但易复发和色素沉着。强脉冲光、点阵激光尚缺乏大样本研究,CO2激光和铒激光疗效显著,但极易造成亚洲患者的炎症后色素沉着,故不适于亚洲人群。顽固性黄褐斑患者可考虑化学或物理剥脱治疗,皮肤磨削术使97%患者的黄褐斑获得了永久性清除。  相似文献   

16.
皮肤色素沉着不仅与黑素细胞的种类和数量有关,而且黑素小体转运在其中也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本文综述了黑皮素-1受体、雌激素受体、蛋白酶激活受体-2、内皮素-1受体、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及干细胞因子受体(K IT受体)等在皮肤色素沉着这一过程中的作用,进一步探讨色素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并为寻找更有效的治疗方法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7.
中西医结合治疗黄褐斑138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褐斑是皮肤病中较常见的面部色素改变的皮肤疾病。面部不规则,深浅不一的色素斑,使患者在正常生活中有很大的心理负担,且至今还没有令人满意的治疗方法。笔者自1993年10月至1995年12月对黄褐斑患者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 本组138例黄褐斑患者中,男性12例,女性126例,年龄24~48岁,其中30~39岁87例,占61.6%。病程1—8年  相似文献   

18.
我很高兴拙文在贵刊上刊登后 ,常健民博士提出了不同看法 ,以共同商榷。现将有关问题答复如下。目前认为黄褐斑最重要的发病因素是阳光和遗传素质 ,过度日晒后黄褐斑几乎均加重 ,而避免日晒则可使黄褐斑减轻或消退。黄褐斑的组织学特点表现为表皮中黑素和黑素小体数均增加 ,黑素细胞活性增强[1] 。黑素的主要排泄途径是经皮肤排出 ,转移到角蛋白细胞中的黑素 ,随着表皮生长移行至角质层并随角质层周期性换新而脱落[2 ] 。表皮是皮肤中的天然日光屏障 ,紫外线大部分被表皮吸收 ,紫外线作为一种  [作者单位 ]珠海市皮肤病防治所 ,广东珠海  …  相似文献   

19.
黄褐斑是一种面部获得性色素增加性皮肤病,发病机制尚不清,概述黄褐斑的表皮屏障及黑素屏障的变化,以及真皮血管的变化。在此基础上推测黄褐斑的可能发病机制为紫外线、化妆品、避孕药等不良刺激导致表皮屏障功能障碍,代偿性引起黑素细胞功能活跃,黑素屏障增强,形成临床上表现为色素沉着为主的皮肤病。进一步导致真皮毛细血管扩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增加,促进色素沉着发生。  相似文献   

20.
黄褐斑治疗现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黄褐斑是一种发生于面部的难治性色素增加性皮肤病 ,外用去色素或脱色素制剂是治疗表皮中黑色素增加最常用的方法。现已使用的除色素剂主要有两类 :酚的衍生物和非酚类化合物 ,还可以联合应用化学剥脱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