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现代社会中,由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血栓性脑梗塞发病率越来越高.其死亡率、致残率、复发率高已引起人们普遍重视。因此,早期预防,及时诊断,进行系统规范的个体化康复、治疗可降低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我科护理救治经验和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2.
周菁菁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5,13(1):109-111
目的研究讨论护理模式对缺血性脑中风病患急性期临床治疗的康复价值及其护理心得。方法选择缺血性脑中风急性期病患14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70人和对照组70人。治疗组的70个人小组在基础的脑病科常规治疗的治疗基础之上采用标准化护理,对照组的70个人小组在采用基础脑病科常规治疗治疗。结果治疗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4.32%,而对照组为79.07%;两组病患的健康教育达标率比较治疗组(96.2±2.2)分,对照组(93.2±2.6)分经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护理是对缺血性脑中风病患急性期临床治疗有明显的康复效果的事情,是具有推广价值的。 相似文献
3.
4.
目的:探讨脑中风患者的中医辨证护理疗效。方法:将80例脑中风患者随机分为中医辨证施护观察组和西医常规护理对照组,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护理,观察组根据中医辨证的结果给予中医辨证施护。结果:中医辨证施护组有效率95%;常规护理组有效率72.5%,两组护理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辨证施护对中风患者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中风临床上可分中经络与中脏腑两大类,中经络者病位浅,病情轻;中脏腑者病位深,病情重,多见于脑出血,其发病骤然,变化迅速,发病率、病残率、病死率均较高。因此,准确及时地诊治,严密的病情观察和细心的护理尤为重要。现将1999年6月~2000年10月施护32例脑中风患者体会如下。1中经络患者的护理1.1环境保持病室清洁、安静,温、湿度适宜,光线柔和。注意勿使风直吹患者,必要时用屏风遮挡。1.2调理患者情志七情内伤是本病的主要病因之一,患病初期由于痰热腑实,气机不利,表现为烦躁易怒。中期由于实邪已去,气… 相似文献
6.
7.
8.
脑中风患者的心理分析及护理体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方彩平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6(14):2008-2008
脑中风按病理性质可分为出血性和缺血性两类,包括脑出血、脑梗死、蛛网膜下腔出血等,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其发生率、病死率、致残率均很高。据统计,我国每年新增脑血管病患者150万~180万,给家庭、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万。其主要症状为:语言障碍、肢体活动障碍、吞咽困难,不仅给患者造成身体的痛苦,也使患者出现一系列的心理障碍。而脑中风患者的恢复不仅要靠药物治疗,同时应做好患者的一11,理护理和康复,从而使患者以良好的心态配合治疗,达到早日康复的目的。笔者对我院1998年1月-2004年9月584例各类脑中风患者资料进行了综合分析,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有效地治疗和预防脑中风的方法。方法:对我院收治的52例脑中风患者资料做回顾性分析,采用以中药活血化瘀治疗为主,静脉点滴针剂为辅的治疗方法,按照疗程治疗。结果:痊愈24例、显效17例、有效6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高达90.4%。结论:活血化瘀为主要疗法可以降低脑中风的高发病率、致残率和致死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教育人们树立健康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行为,保护和促进个体或群体的健康。本文针对糖尿病合并脑中风患者,提高其生活质量。方法:针对糖尿病合并脑中风患者,通过教育,指导患者以预防为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结果:通过健康教育干预前后糖尿病合并脑中风患者在饮食控制、用药、加强运动和血糖监测。结论:患者对糖尿病及脑中风的认知、态度和行为发生变化,得到科学合理的治疗和管理,提高患者自身健康的维护能力,达到治疗效果的预期目标。同时利用医护人员、家庭成员及社会关系和患者加强沟通,不断提高康复理念,加强功能锻炼,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相似文献
11.
脑中风又称脑卒中,是中老年人群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其以猝然昏倒、口眼歪斜、偏身麻木或半身不遂为主要临床表现[1]。脑中风发病后经及时、有效、合理的抢救治疗护理后,多数患者可从急性期转入恢复期,此时患者多有半身不遂、口角歪斜、言语不利、进食困难、大小便异常等问题存在,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如在恢复期给予有效的护理干预,对于促进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现将笔者对50例脑中风恢复期患者的临床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2.
刘靖轩 《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10,32(5)
缺血性脑中风是临床常见急症,由于初起症状隐蔽,变化迅速,患者到达医院时,已错过抢救的黄金时间,而遗留不同程度的后遗症.笔者应用补阳还五汤结合针灸治疗气虚血瘀型缺血性脑中风60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随着人均寿命的延长、物质条件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西化,心脑血管病症的患病率和死亡率明显增高,特别是脑血管意外(中风)经抢救存活后的患者,大多遗留肢体偏瘫失语等症状,严重影响了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15.
在临床工作中,发现郁证患者与日俱增,由于患者个体性格的差异,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患者的心理承受能力有别,因此,郁证的临床表现也多种多样.现将笔者对郁证的诊治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6.
张武德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3,10(9):69-70
笔者诊治痹证案例颇多,其中有2例印象深刻,颇耐寻味。其一堪称《素问·痹论》所论痹证演变规律之范模;其二之证候病机又与寻常之痹有所不同。兹不揣浅陋,总结如下,以求证于同道。 1 凝寒结聚,诸痹纷呈;辛散热通,破冰削坚 案例1:田某,女,42岁,农民,1996年2月3日初诊。1994年7月,正值酷暑,劳作于田,热汗淋漓之际,突遭暴雨浇注而渐病。初期微似外感而无大痒痛,旬日始腰背发凉,肢节微困。2个多月后,颜面肤色苍黑,肌肤麻木。11月,右侧肩、肘、腕、膝、踝诸骨节冷痛显著,左肘膝亦痛而轻。其时,以火炕热熨或桑柴火烘烤,痛可稍缓。此后缠绵渐剧… 相似文献
17.
冯雅英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1,(Z1)
郁证属于中医学气滞胁痛等肝胆病范畴。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近年患此病的人有明显增加的趋势。郁证常导致肝气不舒,出现气机郁滞的现象,郁久不愈,可由气及血,产生或实、或虚、或虚实夹杂证候,变生多端,累及各个脏腑,导致阴阳失衡,甚至危及生命。笔者在临床工作中运用中药辨证治疗该证,取得较好疗效,现将诊治体会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16例患者均为本院门诊患者,均为女性,年龄35~61岁,病程2个月~5年。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7年颁布《中医病证诊断标准》辨证分型,16例均属实证,共分3型:①肝气郁结型7例,主症:精神抑郁,胸胁胀痛、… 相似文献
18.
19.
<正> 笔者在肝病的防治研究中,根据临床发展的不同阶段,依病邪之进退,正气之盛衰,以脏腑、气血等辨证之法,自拟肝炎四方治疗乙型肝炎,收到了满意疗效。1 肝胃同治 乙肝初起,多以邪实正盛为特征,临床表现主要有胸胁胃脘胀痛不适、食欲不振、恶心厌油腻、便溏,或有黄疸,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化验以血清谷丙转氨酶活力增高为主。其病机主要为肝胃不和。治疗当以疏肝清热、和胃化湿为宜。拟方肝炎一号汤:板蓝根20g,虎杖30g,白花蛇舌草15g,茵陈15g,大黄8g,金钱草15g,枳壳10g,厚朴10g,白术10g,夏枯草15g,甘草6g。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