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并发一过性右束支阻滞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临床预后.方法将我院近5年收治的103例AMI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无新发的右束支阻滞;观察组为伴有新出现的右束支阻滞,分析两组并发心功能不全、恶性心律失常及住院率的情况.结果观察组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心功能受损及住院病死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伴随AMI新出现的右束支阻滞患者的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2.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一种严重影响中老年健康的疾病,当发病初期出现右束支阻滞(RBBB)时心脏猝死率高。本文将我院1996年至2003年收治的AMI时新出现持续RBBB的13例患者进行分析回顾,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张健  王浩  张金光 《实用医技杂志》2003,10(12):1402-1402
患者,男,56岁,因阵发性心慌、胸闷4a,加重3d来我院查体。心电图示:窦性心律。QRS有两种图形,相间出现,一种呈完全右束支阻滞图形,QRS时限为0.122s,另一种呈正常图形。QRS时限为0.78s。出现右束支阻滞时的心率为88次/分,正常图形时的心率为62次/分。心电图诊断:①窦性心律;②快心率依赖型间歇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急性心肌梗死 (AMI)并发室内传导阻滞对AMI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 ,我院对 1995— 2 0 0 2年收治 15 0例AMI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15 0例AMI中男 112例 ,女 38例 ,男∶女为 2 .9∶1。年龄 38~ 78岁 ,平均 5 8岁。均经一系列心电图及心肌酶学检查确诊 ,除外病史中有室内传导阻滞 (IVCB)的患者。2 结果2 .1. 室内传导阻滞的类型及出现时间  15 0例AMI出现IVCB 4 2例占 2 8% ,其中左前半阻滞 (LAH) 18例 (4 2 .9% ) ,右束支阻滞 (RBBB) 13例 (30 .9% )、右束支阻滞 +左前半阻滞 (RBBB +LAH ) 9例…  相似文献   

5.
Zhu XY  Liu YH  Han XM  Hou CJ  Sheng XT  Zhang DZ  Cui CS  Deng DA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42):2997-3000
目的评价膜部室间隔缺损(VSD)治疗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和预后。方法对比分析2002年8月至2006年2月采用介入治疗膜部VSD患者358例(介入组)外科治疗手术组50例(手术组),治疗后和出院时的心电图心律失常改变,并对患者进行1、3、6和12个月连续随访。结果两组住院中除束支阻滞外,其他心律失常均在出院前消失。出院时介入组完全性右束支阻滞16例(4.5%),不完全性右束支阻滞36例(10.1%),左前半阻滞10例(2.8%),不完全性右束支阻滞并左前半阻滞6例(1_7%),完全性右束支阻滞并左前半阻滞2例(0.6%);而外科手术组完全性右束支阻滞和不完全性右束支阻滞分别为13例(26%)和14例(28%),显著高于介入组;随访1年时,介入组完全性右束支阻滞(3.3%)、不完全性右束支阻滞(3.3%)、完全性右束支阻滞并左前半阻滞(1.7%)和Ⅲ度房室传导阻滞(0.56%)明显得到改善,而外科手术组则无改善。介入组随访到180例,外科手术组随访50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膜部VSD大小、合并膜部膨出瘤的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两组治疗的临床效果一致,但是介入治疗比外科手术更安全;介入治疗产生的不完全性右束支阻滞和左前半阻滞,多在术后6~12个月消失,而完全性右束支阻滞或完全性右束支阻滞并左前半阻滞则需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6.
呼吸性束支阻滞是一种伴随呼吸周期同步出现,不与心率和体位相关的间歇性阻滞。近年偶见个案报道,心电图(ECG)专著中尚无描述。发生机理仍不明了。笔者将所遇4例呼吸性右束支阻滞(RBBB)追踪观察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并发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的临床意义及预后。方法:将我院1990-1999年收治的伴有新出现的持续性RBBB的AMI患者15例作为观察组,以同期收治的无束支传导阻滞的AMI患者15例作为对照组,分析两组的心肌梗死范围(MIS),严重并发症及住院病死率。结果:两组比较,观察组的MIS大,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高,心功能受损严重,住院病死率高(P<0.05)。结论:伴随AMI新出现的持续性RBBB是临床经过凶险和预后不良的标志。  相似文献   

8.
心律失常是急性心肌梗塞(AMI)最常见之合并症,也是导致AMI患者死亡最主要的原因之一。为了了解AMI早期心律失常的临床意义,现将我院冠心病监护病房所收治的64例AMI病例中发生心律失常者的54例分析如下:例,右束支传导阻滞8例;左前半分支阻滞2例,完全性左束支加双束支阻滞1例。本组有许多病例呈复合型心律紊乱,故心律失常例次较实际病例为多。临床资料收集我院198匕年1月至1982年7月收治的经临床、心电图、血清酶  相似文献   

9.
房早二联律伴交替性不全性左右束支阻滞1例报告李迪俊[病例]男性,45岁。临床诊断冠心病。ECG示:窦性加异位节律,在V1导联中,可见房早呈二联律,且房早QRS交替呈不完全性左、右束支阻滞图形。左束支阻滞型者,QRS时间为0.10s,rS型;右束支阻滞...  相似文献   

10.
双支阻滞是指右束支阻滞并左前分支阻滞,右束支阻滞并左后分支阻滞及左前分支阻滞并左后分支阻滞三种类型,在临床上多见前两种类型。现将我院收集的17100份心电图中100例此类资料分析并讨论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性别与年龄 100例中男性80例,女性20例,男女比例4∶1,年龄18~92岁,平均56岁,40岁以上有91例,占91%。1.2 病因分布 冠心病60例,占60%,高血压病30例,占30%,心肌梗塞、心肌炎、心肌病、甲亢各2例,占8%,其它2例,占2%。1.3 方法 均采用上海XD-3型心电图机及日本产6511型心电图机描记。1.4 诊断标准[1]1.4.1 右束支阻滞并左前分支阻滞 ①胸导联出现典型的完全性右束支阻滞图形;②QRS电轴左偏(-30~-90度);③Ⅰ、avL导联呈qRs型,Ⅱ、Ⅲ、avF呈rS型;④SⅢ>SⅡ,QRS时限≥0.12s。1.4.2 右束支阻滞并左后分支阻滞 ①胸导联为完全性右束支阻滞图形;②QRS电轴右偏+120度左右,Ⅰ、avL呈rS型,Ⅱ、Ⅲ、avF呈qR型;③除外引起电轴右偏的其它原因(如极度垂位心、肺部疾患、右心室肥厚、广泛前壁心肌梗塞等)。2 结果从17100份...  相似文献   

11.
B型激综合征合并完全性右束支阻滞较罕见,现报道如下: 患者,男,20岁,因阵发性心慌一年余就诊。检查无阳性体征,仅电心图呈完全性右束支阻滞,疑心肌炎收入院。两天后心电图右束支阻滞图形消失,呈典型B型预激综合征图形。三天后再复查心电图,又出现入院前变化,呈完全性右束支阻滞图形。而Ⅱ导的第  相似文献   

12.
5530例束支与分支传导阻滞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5530例束支与分支传导阻滞的分析,发现有顺质性心脏病患者占76.17%,其中以高心病、冠心病发生率最高,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占整个束支阻滞的大多数,为72.66%,男女发生率有显著差异,男女之比2.88:1。分析了几种较常见的束支与分支阻滞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董留琴  邵晓鸿 《宁夏医学杂志》2008,30(12):1118-1119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出现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的临床意义。方法对近12年来收治的AMI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临床资料分为两组,观察组(32例)为有新出现持续性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的AMI患者;对照组(90例)为同期收治的无束支传导阻滞的AMI患者,进行肌酸磷酸激酶(CPK)峰值、kil-lip分级、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及住院病死率比较。结果观察组CPK峰值、killip分级、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及住院病死率均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结论AMI患者出现持续性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提示病情重,并发症多,预后差。  相似文献   

14.
增率性完全性右束支阻滞是时相性传导阻滞最常见的一种,亦称3相阻滞,其主要诊断是当心率增快时出现束支阻滞,当心率减慢时束支阻滞消失。我院最近发现1例增率性完全性传导阻滞,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吴桂平  刘少稳等 《海南医学》2002,13(12):168-168
目的:蝉联现象是一种较常见的心电图现象,常常发生于心房颤动时,出现于窦性心律时的蝉联现象还很少有报道,我们报道房早引发其后窦性心律伴伴右束支蝉联现象一例给同道讨论分析。方法和结果:病人,女,56岁,因心慌不适来医院检查,连续记录Ⅱ导联心电图。心电图示:窦性心律,P波略高尖。P'3、7、11、28为提前出现的异位P波,均下传,P’3、28后为窄QRS波群,P’7、11后为宽QRS波群,P’7、11前的窦性下传P波也为宽QRS波群,所有宽的QRS波群均呈右束支阻滞图形。在规律的窦性心律P-P间期为0.68(0.72秒)后出现的房早下传呈窄QRS波群(P’3、18),继发于房早后较长代偿间期的第二个窦性P波下传呈宽QRS波群。P’-QRS3代偿间其为0.90秒,比前一个窦性周期0.68秒延长0.22秒,造成下一个窦性(0.66秒)P波落于右束支不应期内而呈宽QRS。P’-QRS11同样形成0.88秒的代偿周期,P-QRS12正常,但P-QRS12-P-QRS13周长又缩短为0.64秒,又一次使P14下传落入右束支不应期,故QRS14变宽,其后一系列P-QSR的QRS均为宽的,直至P-QRS21周期,其周长仅延长0.04秒,而过了不应期才正常下传。结论:该患者连续出现右束支阻滞图形的原因,可能为激动通过左束支下传经间隔传入右室,再经右束支末稍递传形成一系列隐匿传导所致,俗为蝉联。蝉联现象发生的条件是早搏、心率加快,退出的条件是心率减慢,本例患者的心电图表现符合这一条件。此患者的右束支阻滞图形均出现于早搏的代偿间期之后,与此代偿间期引起的右束支不应期延长有关。  相似文献   

16.
徐戈  李醒三 《医学文选》2001,20(3):267-269
目的:评价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并发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的临床意义及预后,方法:将我院1990-1999年收治的伴新出现的持续性RBBB的AMI患者共15例作为观察组,以同期收治的无束支传导阻滞的AMI患者共20例作为对照组,分析两组的心肌梗塞范围(MIS),严重并发症及住院病死率。结果:观察组的MIS大,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高,心功能受损严重,住院病死率高,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结论:伴随AMI新出现的持续性RBBB是临床经过凶险和预后不良的标志。  相似文献   

17.
小儿双束支传导阻滞6例山东省立医院儿科韩秀珍,刘芳,曹修岩,马沛然双束支传导阻滞6例中男3例、女3例,生后2天至11岁,诊断新生儿窒息1例、心肌病1例、心肌炎4例。治疗前心电图完全性右束支阻滞加左前半支阻滞2例,完全性右束支阻滞加左后半支阻滞1例,完...  相似文献   

18.
徐戈  李醒三 《微创医学》2001,20(3):267-269
目的评价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并发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的临床意义及预后。方法将我院1990~1999年收治的伴新出现的持续性RBBB的AMI患者共15例作为观察组,以同期收治的无束支传导阻滞的AMI患者共20例作为对照组,分析两组的心肌梗塞范围(MIS)、严重并发症及住院病死率。结果观察组的MIS大,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高,心功能受损严重,住院病死率高,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结论伴随AMI新出现的持续性RBBB是临床经过凶险和预后不良的标志。  相似文献   

19.
冯庚 《中国全科医学》2005,8(12):1033-1033
室内传导阻滞(Intraventricular block)又称房室束远端传导阻滞,它是指室上性冲动在希氏束及其分支的传导过程中出现障碍,出现下传受阻的情况,此时由于心室除极程序发生改变,其心电图QRS波形态和时间也产生了相应的变化。狭义的室内阻滞是指QRS波增宽(≥0.12s),但不能给予准确定位时对该情况的通称。临床上将室内传导阻滞分为束支阻滞(左束支、右束支)、分支阻滞(左前分支、左后分支)和弥漫性室内阻滞3类,  相似文献   

20.
我们对1985年以来的195例来支传导阻滞病例随访观察,发现一些病人转变成Ⅲ°房室传导阻滞,特别是带有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的病人,尽管临床发生率较右束支阻滞抵,但导致Ⅲ°房室传导阻滞的临床意义却似较大。现将情况报告如下。资料所有195例中分五类计入资料:见表1。结果把病例按<5年和>5年分成两组进行对比分析束支传导阻滞与1“房室传导阻滞的关系。见表2。讨论1左束支传导阻滞远比右束支阻滞少见[1],但发生Ⅲ°房室传导阻滞的临床意义却很重要。从本文结果看,右束支阻滞仅2例,发生率为1.92%,而带有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