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Barrett食管、反流性食管炎与幽门螺杆菌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Barrett食管、反流性食管炎与幽门螺杆菌的相关性.方法:胃镜诊断Barrett食管109例,反流性食管炎125例,及对照组70例,分别在其胃窦部大、小弯各取2块活组织行快速尿素酶试验及病理活检检测幽门螺杆茵.结果:Barrett食管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为32.31%,反流性食管炎为33.78%,对照组为54.29%.Barrett食管和反流性食管炎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幽门螺杆菌可能对Barrett食管及反流性食管炎有一定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检测幽门螺杆菌在反流性食管炎及慢性胃炎中的检出率,进一步探讨幽门螺杆菌在反流性食管炎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具有典型烧心、反酸等反流症状的患者经胃镜及病理证实为慢性胃炎及反流性食管炎,并同时做快速尿素酶实验检测幽门螺杆菌。结果 317例患者中幽门螺杆菌检出阳性209例(65.93%),胃镜及病理证实为反流性食管炎62例(19.56%),幽门螺杆菌检出阳性36例(58.71%),慢性胃炎共305例(96.83%),幽门螺杆菌检出阳性285例(81.43%),反流性食管炎及慢性胃炎同时存在53例,其幽门螺杆菌检出阳性33例(62.26%),其幽门螺杆菌感染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反流性食管炎随病情加重其幽门螺杆菌感染检出率逐步下降,感染检出率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20)。结论幽门螺杆菌在反流性食管炎感染的检出率低于慢性胃炎,与反流性食管炎发生呈负相关,在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中可能有—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幽门螺杆菌与胃食管反流病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食管反流病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方法:胃食管反流病和浅表性胃炎患者胃镜检查时,行快速尿素酶方法检测以了解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分别比较胃食管反流病组与浅表性胃炎组(对照组)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结果:胃食管反流病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为30.43%,对照组中感染率为56.94%,胃食管反流病组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中幽门螺杆菌感染率较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反流性食管炎(RE)与幽门螺杆菌(HP)的相关性。方法:收集经过胃镜确诊的RE患者203例及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216例,并在内镜下取两块黏膜组织采用快速尿素酶试验结合病理学检查(Giemsa染色)比较两组HP感染率,并将反流性食管炎按洛杉矶分类法分级,比较各级反流性食管炎的HP感染率。结果:203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中HP感染率为37.93%,对照组为60.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反流性食管炎A、B、C、D级HP感染率分别为40.45%、37.33%、34.62%、30.7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呈现反流性食管炎等级越轻,HP感染率越高的趋势。结论:HP感染有可能是反流性食管炎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5.
背景:部分幽门结扎法是制备反流性食管炎动物模型的常用方法之一.幽门结扎口径大小关系到能否有效建立反流性食管炎模型.目的:比较运用不同管径内支架并部分幽门加前胃结扎制备大鼠反流性食管炎模型的差异,以寻求合理的制备模型方法.方法:将40只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2组.分别采用外径2.9mm内支架和外径3.7mm内支架支撑结扎幽门,并加前胃结扎减少胃容量建立动物模型.观察大鼠体质量及7 d存活率.7 d后处死大鼠,取食管下段组织标本观察食管炎发生率.结果与结论:2.9 mm内支架组和3.7 mm内支架组7 d存活率分别为35%(7/20)和68%(13/19),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38):两组食管炎发生率分别为86%(6/7)和77%(10/13),以及两组存活大鼠结扎后每天体质量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果表明,采用部分幽门加前胃结扎可成功建立反流性食管炎大鼠模型,幽门结扎后管径与大鼠存活率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窄波成像(narrow band imaging,NBI)与白光内镜(white light endoscopy,WLE)在胃食管反流病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159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先应用WLE然后切换到NBI模式,观察鳞柱状上皮结合处附近黏膜破损情况。结果非糜烂性反流病诊断率NBI(54.72%)低于WLE(71.70%)(P〈0.05);LA-A级反流性食管炎诊断率NBI(33.33%)高于WLE(20.13%)(P〈0.05);LA-B、LA-C、LA-D级反流性食管炎诊断率在NBI分别为9.43%、1.87%、0.63%,在WLE分别为5.66%、1.87%、0.6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BI用于LA-A级反流性食管炎诊断优于WLE。  相似文献   

7.
胃食管反流病284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食管反流病(GERD)临床表现与食管酸反流程度、食管炎症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84例GERD患者经胃镜或24 h食管pH监测的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症状与食管炎症和反流程度之间的关系。结果:反流性食管炎(RE)组和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组在年龄、性别上无显著差异(P〉0.05),且在酸反流严重程度上及食管症状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GERD患者的临床症状表现与食管酸反流程度、食管炎症之间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反流性食管炎与幽门螺杆菌( 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的关系.方法 70例经胃镜检查确诊为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为观察组,同期90例胃镜检查诊断为轻度慢性胃炎者为对照组,2组均行1 4C呼气试验及快速尿素酶法检测Hp,比较其结果.结果观察组Hp感染率31.4%,对照组54.4%,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反流性食管炎患者Hp感染率较低,Hp可能对反流性食管炎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反流性食管炎关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与反流性食管炎的关系。方法 选取78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胃镜检查时取活检行快尿素酶检测幽门螺杆菌,病理检查证实慢性萎缩性胃炎及萎缩程度,住院患者同时行血清抗幽门螺杆菌抗体检测;对照组为78例无反流性食管炎的同期就诊患者。结果 78例反流性食管炎组幽门螺杆菌阳性者24例(31%),对照组幽门螺杆菌阳性者为54例(68%),统计性食管炎的幽门螺杆菌的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及慢性萎缩性胃  相似文献   

10.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幽门螺杆菌感染和胃食管反流病之间的相关关系。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8月就诊的患者,分为病例组125例和对照组100例,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Hp感染程度、GERD分级资料。结果病例组的Hp感染率为65.5%,对照组的Hp感染率为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7,P0.05)。结论本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食管反流疾病存在关联,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程度与GERD分级不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反流性食管炎(RE)与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患者食管酸暴露特点、食管下括约肌压力以及食管体部压力,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具有典型反酸、烧心等症状的患者78例,经胃镜等系统检查确诊RE 48例,NERD 30例.便携式pH监测仪行食管24 h pH监测,De-Meester积分≥14.72分为存在病理性酸反流;对两组患者分别进行食管下括约肌(LES)、食管体部(即LES上方3 cm、8 cm、13 cm、18 cm)和食管上括约肌(UES)的压力指标.结果 78例患者中,24 hpH监测阳性在RE组和NERD组分别为33例(68.75%)和17例(56.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DeMeester积分值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51.42±62.05 vs.40.37±62.60,P>0.05);RE组长反流次数显著高于NERD组(8.08±10.17 vs.3.87±6.15,P<0.05),RE组酸暴露与食管炎严重程度有一定关系:两组LES压力及食管体部压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E组UES压力明显低于NERD组(P<0.05).结论 RE患者食管炎严重程度与酸暴露呈正相关.胃酸与食管黏膜接触时间的长短可能是导致食管黏膜炎症改变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的根除与反流性食管炎(RE)及Barrett食管(BE)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 262例患者(RE177例、BE 85例)分为无幽门螺杆菌感染组139例(A组),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组123例(B组);B组又随机分成2个亚组,B1组62例,B2组61例.A组及B1组给予洛赛克20 mg/次,2次/d,多潘立酮10 mg/次,3次/d,果胶铋100 mg/次,3次/d,疗程为8周;B2组在A组、B1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加用阿莫西林500 mg/次,2次/d,克拉霉素500 mg/次,2次/d或替硝唑500 mg/次,2;A/d,其中三种抗生素选两种,应用2周.治疗前及治疗后行内镜、病理及24 h食管pH及胆红素监测检查.结果 治疗后3组患者症状改善总有效率均达95.0%以上[分别为A组97.8%(136/139)、B1组96.8%(60/62)、B2组98.4%(60/61)],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镜下3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总有效率分别为92.9%(78/84)、91.8%(45/49)、88.6%(39/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arrett食管患者未见明显效果,有效率约35.0%,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3组患者24 h食管pH及胆红素监测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改善(P<0.05),但3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RE及BE患者,可进行抗HP治疗但须同时进行抑制胃酸减少胃液,促进胃排空及保护食道黏膜的系统治疗,短期内可有效预防RE及BE的进展,长期效果还有待长期、大量的临床病例观察.  相似文献   

13.
反流性食管炎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韦红  王裕宣 《临床医学》2007,27(12):14-15
目的分析反流性食管炎的病因及其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5年8月至2006年8月7228例胃镜检出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的相关信息。结果共检出反流性食管炎患者218例,检出率3.02%,其中男146例,女72例,男女之比为2.03∶1,年龄18-78岁,反流性食管炎的严重程度与患者年龄的增加有关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检出食管裂孔疝患者161例,检出率为2.23%,其中男110例,女51例,男女之比为2.16∶1,年龄19-81岁,食管裂孔疝病人的平均年龄明显大于无食管裂孔疝的反流性食管炎病人(P〈0.01)。反流性食管炎合并食管裂孔疝患者75例,占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的34.4%,占食管裂孔疝病人的46.58%。结论食管裂孔疝是反流性食管炎的重要病因,反流性食管炎与食管裂孔疝是互为因果和互相促进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与胆汁反流性胃炎(BRG)、反流性食管炎(RE)的关系。方法:对192例病人作胃镜检查,并对胃或食管粘膜分别作快速尿素酶试验和病理学妇科白带涂片快速染色法(CTB),进行分级。结果:BRG患者的Hp感染率为88.88%(96/108),RE患者的Hp感染率为35.71%(30/84),BRG组Hp感染率明显高于RE组,差别有显著意义;BRG患者CTB分级较RE高,差别有显著意义。Hp阳性RE患者胃镜分级、病理程度与Hp阴性组比较,差别无显著意义。结论:胆汁反流性胃炎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密切关系,而反流性食管炎与幽门螺杆菌的关系不确定。  相似文献   

15.
陈波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16):3873-3873
目的 观察消化性溃疡患者在根除HP(幽门螺杆菌)后对胃食管反流的影响.方法 观察86例患者,以快速尿素酶法、<'13>C呼气试验诊断HP感染.予经典三联疗法根除HP.以24 h食管pH值监测,检测有无胃食管反流,观察在根除HP治疗前后消化性溃疡患者出现胃食管反流情况.结果 根除HP与治疗前胃食管反流发生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是否根除HP胃食管反流发生率经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消化性溃疡患者在根除HP治疗后患胃食管反流病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埃索拉唑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效果.方法:将经胃镜检查证实的96例胃食管反流病,采用随机、双盲法分成埃索拉唑组、奥美拉唑组、法莫替丁组,每组各32例.3组均予西沙比利10 mg,每日3次口服;在此基础上三组分别予埃索拉唑20 mg,每日2次口服;奥美拉唑20 mg,每日2次口服;法莫替丁20 mg,每日2次口服.于治疗8周后观察症状的缓解情况,同时复查胃镜观察食管炎治愈效果.结果:埃索拉唑组、奥美拉唑组、法莫替丁组治疗8周后症状改善总有效率分别为96.88%、93.75%、62.50%,埃索拉唑组和奥美拉唑组与法莫替丁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埃索拉唑组与奥美拉唑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三组食管炎总有效率分别为87.5%、81.25%、28.14%,埃索拉唑组和奥美拉唑组与法莫替丁组比较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埃索拉唑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17.
幽门螺杆菌与胃食管反流病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在胃食管反流病(GERD)发生中的作用.方法通过电子胃镜和病理确诊的GERD患者72例及68例轻度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分别在胃窦取组织行快速尿素酶法及Giemsa染色进行幽门螺杆菌检测.结果72例GERD患者Hp感染率为28%,其中Ⅰ级33%,Ⅱ级24%,Ⅲ级25%,对照组68例Hp感染率为52%,结果表明GERD患者Hp感染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05),但GERD患者各级之间Hp感染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食管反流病发生无关.  相似文献   

18.
幽门螺杆菌与胃食管反流病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关系。方法经内镜检查确诊的102例GERD患者,按Hp检测结果分为Hp( )组和Hp(-)组,以内镜下食管炎的分级进行严重度比较。Hp( )组Hp根除后与Hp(-)组在6、12个月后进行复发率的比较。结果Hp( )组和Hp(-)组重度GERD检出率分别为35.3%和6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p( )GERD患者Hp根除后6、12个月食管炎总复发率为66.1%与Hp(-)组GERD43.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Hp(-)者重度GERD发病率高于Hp( )者,Hp( )GERD患者Hp根除后12个月,其复发率较高,Hp对GERD可能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反流性食管炎与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的反流类型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酸反流和胆汁反流在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中的意义.方法具有典型的胸痛、反酸、反食等反流症状患者,同步进行24 h食管下段酸及胆汁反流监测,结合胃镜结果分为两组,反流性食管炎(RE)组21例,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NERD)组34例.结果 RE组混合反流发生率47.6%,酸反流发生率38.1%,胆汁反流发生率14.3%;NERD组混合反流发生率20.6%,酸反流发生率为50.0%,胆汁反流发生率29.4%.RE组混合反流发生率显著高于NERD组(P<0.05).结论 RE与NERD的反流类型存在一定的差异.NERD以酸反流为主,但也存在胆汁反流,单纯的胆汁反流不易引起食管炎发生,而混合反流则易致食管黏膜的损伤.  相似文献   

20.
梁红亮  杨曦  陈旭平  蒋志凌 《华西医学》2012,(10):1479-1482
目的探讨和分析反流性食管炎与幽门螺杆菌感染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1年11月间胃镜确诊为反流性食管炎334例,所有患者均行快速尿素酶试验;其中反流性食管炎合并消化性渍疡57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102例。结果反流性食管炎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为21.6%,在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的患者中最多见并发消化性溃疡,而在幽门螺杆菌感染阴性的患者中最多见并发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解剖结构和动力障碍性疾病绝大多数并发于幽门螺杆菌阴性患者。A和B级反流性食管炎的幽门螺杆菌感染阴性的患者多于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的患者。在A级反流性食管炎中幽门螺杆菌感染率28.0%,B级为8.4%,C+D级为0.O%。结论反流性食管炎中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低,幽门螺杆菌阳性的反流性食管炎多并发于消化性溃疡,提示幽门螺旋杆菌对反流性食管炎发病有一定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