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研究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功能及其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关系。方法采用词汇流畅测验、视觉再生测验、联想学习测验、数字广度测验、相似性测验、领悟测验、木块图测验、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8项神经心理测试工具,对57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于治疗前和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治疗8周后各评定认知功能1次,同时采用酶免疫法测定其血清Hcy水平,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临床症状。结果①治疗前,除WCST的随机错误数外,患者组各项认知功能指标均显著差于正常对照(P<0.01);血清Hcy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P<0.01);患者组中WCST的正确数、完成分类数与血清Hcy水平呈负相关(r=-0.376,P<0.01;r=-0.397,P<0.01),WCST的错误总数、持续错误数与血清Hcy水平呈正相关(r=0.376,P<0.01;r=0.298,P<0.05)。②治疗后,患者组PANSS总分显著下降(P<0.01);认知功能除WCST的随机错误数外较治疗前有所改善(P<0.05),但总体仍显著差于正常对照(P<0.01);血清Hcy水平无显著变化;患者组中WCST的正确数、完成分类数仍与血清Hcy水平呈负相关(r=-0.388,P<0.01;r=-0.383,P<0.01),WCST的错误总数、持续错误数仍与血清Hcy水平呈正相关(r=0.388,P<0.01;r=0.315,P<0.02)。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认知损害,其执行功能损害可能与Hcy的代谢失衡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阴性和阳性症状为主型精神分裂症患者前额叶和丘脑质子波谱及其与临床症状、执行功能的相关性方法:对61例阴性症状为主型精神分裂症患者(阴性组)和53例阳性症状为主型精神分裂症患者(阳性组),在入组时应用抗精神病药治疗前与治疗后8周末,采用多体素磁共振质子波谱(1H-MRS)检测前额叶和丘脑N-乙酰基天门冬氨酸(NAA)与肌酸复合物(Cr),计算NAA/Cr值;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和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评定临床症状和执行功能;进行两组1H-MRS、PANSS、WCST的比较与相关分析。结果:治疗前阴性组右侧丘脑NAA/Cr值(1.43±0.33)低于阳性组(1.58±0.35),(t=2.35,P〈0.05);治疗前阴性组分类数(1.68±0.54)低于阳性组(2.06±0.66),(t=3.38,P〈0.01),持续错误数(43.3±11.2)高于阳性组(31.8±9.22),(t=5.95,P〈0.01);治疗前阴性组左侧前额叶NAA/Cr值与阴性症状分、持续错误数呈负相关(r=-0.35,P〈0.05);(r=-0.36,P〈0.01)。治疗前后阴性组左侧前额叶NAA/Cr值变化与阴性症状分变化、持续错误数变化呈负相关(r=-0.30,P〈0.05);(r=-0.29,P〈0.05),与分类数变化呈正相关(r=0.31,P〈0.05)。结论:不同亚型精神分裂症患者可能存在不同的神经生物学基础,阴性症状为主型精神分裂症患者左侧前额叶神经元的损害可能是引起阴性症状、执行功能障碍的生物学基础。  相似文献   

3.
稳定期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相关临床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因素。方法127例病情稳定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分别予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连续操作测验(CPT),连线测验(TMT)和韦氏智力测验(WAIS-RC),使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Montgom ery-Asberg抑郁量表(MADRS)评定临床症状。结果认知功能与患者的临床症状相关,不同发病年龄、受教育程度及使用不同种第二代抗精神病药治疗患者的认知功能不全相同。结论认知功能受临床症状、发病年龄、受教育程度及服用不同种抗精神病药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利培酮和氯氮平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符合入组标准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77例随机分为利培酮组与氯氮平组,分别进行8周系统治疗,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韦氏成人智力量表(WAIS-RC)、数字划销试验(CT)和临床记忆量表(CMS)进行检查,评估其疗效和对认知功能的影响。结果 脱落4例,73例患者在8周治疗后PANSS总分明显下降(P<0.01),两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利培酮组的WAIS-RC、CT、CMS总分均明显高于氯氮平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0.01)。结论 利培酮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明显好于氯氮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阿立哌唑与利培酮对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96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阿立哌唑组及利培酮组进行治疗,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2、4、6、8周末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临床疗效,用不良反应症状量表(TESS)评定药物不良反应.结果 阿立哌唑能有效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的阳性症状及阴性症状,疗效与利培酮相当,不良反应较利培酮更少.结论阿立哌唑是一种有效而安全的新型抗精神病药.  相似文献   

6.
抗精神病药合并帕罗西汀治疗慢性精神分裂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抗精神病药合并帕罗西汀治疗慢性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的疗效。方法:对68例以阴性症状为主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原用抗精神病药基础上,随机分为合用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帕罗西汀和安慰剂,疗程12周。疗效和药物不良反应评定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和治疗中出现的症状量表(TESS),于治疗前及治疗4、8、12周各评定一次。结果:治疗第8周起合用组PANSS总分及阴性因子分均比治疗前显著降低。结论:以阴性症状为主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在使用抗精神病药同时联用帕罗西汀可改善阴性症状,两组不良反应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齐拉西酮与洛沙平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63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齐拉西酮与洛沙平,治疗8周,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和治疗中出现的症状量表(TESS)评定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两组疗效相仿(P〉0.05),齐拉西酮组不良反应显著少于洛沙平组(P〈0.05)。结论:齐拉西酮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抗精神病药。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团体人际心理治疗(IPT)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及社会功能的影响,为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适宜的心理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21年1月-12月在佛山市第三人民医院就诊的、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诊断标准的62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1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利培酮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接受团体IPT,两组均治疗8周。在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试(WCST)以及个体和社会功能量表(PSP)分别评定患者的精神病性症状、认知功能和社会功能。结果 治疗8周后,两组PAN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96,P>0.05);研究组WCST总应答数高于对照组,持续性错误数和非持续性错误数均低于对照组,PSP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0.398、2.609、0.523、0.381,P<0.05或0.01)。结论 团体IPT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症状改善可能无明显作用,但可能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和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与神经认知功能的相关性。方法:检测50例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女性患者(患者组)和50名健康志愿者(正常对照组)血清CRP水平;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估患者的临床症状,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试(WCST)、连线测试(TMT)评估患者的认知功能;对CRP水平与临床症状及认知功能进行相关分析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患者组血清CRP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t=9.203,P0.001);WCST、TMT测验成绩明显差于正常对照组(t=4.462~6.815,P均0.001)。患者组血清CRP水平与PANSS总分及阴性症状分呈正相关(r=0.422,r=0.372;P0.05);与WCST正确数、完成分类数呈负相关(r=-0.364,r=-0.375;P0.05),与WCST错误总数、持续错误数、随机错误数呈正相关(r=0.341,r=0.346,r=0.381;P均0.05);与TMT-A、TMT-B呈正相关(r=0.411,r=0.483;P均0.05)。结论:慢性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明显免疫异常,血清CRP水平与认知功能和阴性症状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丙戊酸钠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 将8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成研究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研究组患者使用新型抗精神病药合并丙戊酸钠系统治疗,对照组患者单用新型抗精神病药物系统治疗,共治疗8周.全部病例在治疗前后分别进行阳性和阴性综合征量表(PANSS)、韦氏成人智力量表(WAIS-RC)、韦氏记忆量表(WMS)、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进行疗效评定,应用治疗中需处理的不良反应症状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结果 与基线时比较,两组在治疗后第4、8周末PANSS总分及各因子分均有明显降低(P<0.05),研究组治疗后第8周末PANSS总分及各因子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第8周末,两组WMS、WAIS-RC、WCST评分与基线时比较,除即刻记忆评分外其余各项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除即刻记忆评分外其余各项评分均有显著性差异(P <0.05,P<0.01).结论 丙戊酸钠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有明显改善效果.  相似文献   

11.
精神分裂症认知障碍与精神症状的关系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探索精神分裂症认知障碍特点及其与阴性、阳性症状间的关系。方法:比较32例未用过抗精神病药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及15例正常受试者的事件相关电位(ERPs)和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成绩,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精神分裂症患者多个位点N2和P3波潜伏期延长,P3波幅降低。WCST中分类完成数偏少,持续错误数和总错误数增加。N2潜伏期和波幅与阳性症状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阳性症状分呈负相关,而WCST总错误数与PANSS总分和阴性症状分正相关。结论:精神分裂症病人存在中枢信息处理障碍、认知障碍,与阴性、阳性症状之间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雷洛昔芬联合奥氮平治疗对绝经后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阴性症状的影响,并 进一步分析治疗过程中血清雌二醇水平的改变与患者阴性症状的关系。方法 连续入组绝经后女性 精神分裂症患者80 例,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给予12 周的奥氮平和雷洛昔芬 (60 mg/d)治疗,对照组给予奥氮平和安慰剂治疗,在治疗前和治疗12 周检测患者血清雌二醇水平,同 时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估患者的精神症状。结果 研究组和对照组治疗前PANSS 总 分、阳性症状分、阴性症状分、一般精神病性症状及血清雌二醇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 周 后,研究组PANSS 总分及阴性症状因子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而血清雌二醇水平显著高于对照 组(P < 0.05);治疗前后研究组血清雌二醇水平差值与PANSS 阴性症状分差值呈显著正相关(r=0.434, P=0.005)。结论 加用雷洛昔芬可以显著改善绝经后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阴性症状以及升高血清雌 二醇含量,并且体内雌二醇含量的变化可能与阴性症状的改善有关。  相似文献   

13.
抗精神病药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非经典抗精神病药奎硫平、奥氮平、氯氮平与经典抗精神病药氯丙嗪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对160例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开放分配接受奎硫平、奥氮平、氯氮平和氯丙嗪药物治疗。12周的急性期治疗后,获得临床稳定期的患者[阳性与阴性量表(PANSS)总分≤60或减分率/〉50%]进入固定剂量的24周治疗。分别在基线、治疗12周和24周进行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言语流畅性测验、霍普金斯词语学习测验(HVLT-R)、持续操作功能测验(CPT)、韦克斯勒记忆测定(WMS)、韦克斯勒智能测定(WAIS)、连线试验测定、手指叩击试验测定。结果:奎硫平组、奥氮平组、氯氮平组治疗12周和24周后认知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P均〈0.05),明显优于氯丙嗪,而氯丙嗪组无显著改善。治疗12周后奎硫平组在改善执行功能、言语流畅性和警觉性显著优于奥氮平组和氯氮平组(P〈0.05)。奥氮平组在数字特征和连线测定上明显优于氯氮平组(P〈0.05)。3种非经典抗精神病药在认知功能总分的改善与PANSS总分、阴性症状分的改善有显著相关性(r=-0.32,P〈0.05)。结论:3种非经典抗精神病药奎硫平、奥氮平、氯氮平可不同程度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门诊随访,比较四种常用的第二代抗精神病药对于稳定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功能和临床症状的影响,并比较其安全性。方法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及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在筛选期和随访六个月末对137名稳定期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临床症状和认知功能评定。结果1)四种药物组的PANSS各项分值在筛选期无显著性差异,六个月末PANSS减分率也无显著性差异。2)筛选期利培酮组的WCST的各项成绩较差,六个月末阿立哌唑组的WCST总错误数(F=4.114,P<0.01)和持续错误数(F=3.767,P<0.05)高于其它各组。3)筛选期阿立哌唑组的SDSS(F=4.012,P<0.01)和ADL(F=4.690,P<0.01)均显著高于其它各组,至六个月末各药物组的SDSS和ADL总分无显著性差异。4)喹硫平组较常见嗜睡(χ2=8.687,P<0.05),利培酮组较常见肌强直(χ2=7.809,P<0.05),奥氮平组较常见体重增加(χ2=12.370,P<0.01)。结论对稳定期门诊随访患者,四种第二代抗精神病药对阳性和阴性症状的改善作用相当。阿立哌唑对认知功能的改善作用较弱,但能较明显地改善社会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拉莫三嗪合并抗精神病药,治疗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对以阴性症状为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50例,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抗精神病药物合并拉莫三嗪组,(合用组)和单用抗精神病药物组(单用组),疗程12用。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疗效.用治疗中出现的症状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于治疗前及治疗4、8、12周各评定一次。结果:合用组显效率64%,单用组硅效率40%。从治疗4周起,合用组PANSS总分及阴性症状分均显著低于单用组。结论:以阴性症状为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在使用抗精神病药物同时联用拉莫三嗪,可改善阴性症状,两组不良反应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6.
目的应用计算机迷宫测验和WCST评估利培酮和氯氮平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63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利培酮组(32例)和氯氮平组(31例),进行双盲给药治疗6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临床疗效,计算机迷宫测验和WCST评定认知功能。结果双盲给药的第2周末迷宫测验与WCST成绩呈显著性相关,第6周末仅复杂迷宫测验成绩与WCST中的完成分类数和持续性错误呈非常显著性相关。氯氮平组和利培酮组患者的认知测验成绩均明显改善。阴性症状与认知测验成绩显著相关,而阳性症状的改善与部分认知测验成绩的改善显著相关。结论计算机迷宫测验是一种较好的认知功能评定工具。利培酮和氯氮平均能明显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职业技能训练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阴性症状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6例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及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职业技能训练,随访12周,比较两组阳性阴性症状量表(PANSS)、韦氏成人智量表(WAIS-RC)、威斯康星分类检测卡片(WCST)等指标。结果两组实际完成随访各40例。干预后观察组阴性量表、一般病理症状、PANSS总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WAIS-RC数字符号、数字广度、视觉深度、以及WCST完成分类数、正确应答数、概念化水平百分数、持续应答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持续性错误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职业技能训练有助于缓解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阴性症状,改善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抗精神病药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探索性眼球活动障碍的疗效及与精神症状变化的关系。方法:对6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8周做探索性眼球活动检测和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分,主要观察指标为凝视点数(number of eye fixation,NEF)、反应性探索评分(responsive search score,RSS)及PANSS总分。结果: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前NEF和RS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1),治疗8周后的NEF和RSS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P均〉0.05);PANSS总分显著下降,与NEF和RSS变化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抗精神病药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探索性眼球活动障碍无明显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利培酮与氯丙嗪对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比较利培酮和氯丙嗪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将符合入组标准的首发精神分裂症62例随机分为利培酮组与氯丙嗪组,分别进行8周系统治疗,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韦氏成人智力量表(WAIS-RC)、数字划销试验(CT)和临床记忆量表(CMS)进行检查,评估其疗效和对认知功能的影响。结果:脱落3例,59例患者在8周治疗后PANSS总分明显下降,但两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利培酮组的WAIS-CT、CMS总分均明显高于氯丙嗪组,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利培酮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明显好于氯丙嗪。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水平及其与症状、认知功能的关系.方法 收集74例入组前1个月内未用药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患者组),给予单一的抗精神病药治疗4周,检测其治疗前后的血清BDNF浓度,并与来自体检人群的153名正常对照作比较;采用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isconsin card sorting test,WCST)评定患者组治疗前后的执行功能,并与另89名正常对照比较;应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估患者的精神症状.结果 治疗前患者组血清BDNF浓度低于对照组[(20.64±6.32) ng/mL vs (23.72±5.61) ng/mL,P<0.01];治疗后BDNF浓度升高(t=-2.48,P=0.02)且与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ANSS总分下降 (t=21.13,P<0.01),WCST成绩虽有提高,但与对照组比较,完成分类数仍较少,错误应答数、持续错误数及非持续错误数较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患者组的BDNF浓度、WCST及PANSS总分之间无相关性(P<0.05).结论 精神分裂症患者外周血的BDNF浓度降低,认知功能受损,治疗后症状改善,认知功能与BDNF浓度同步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