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非瓣膜病性心房纤颤(房颤)及其合并脑栓塞患者的抗凝治疗情况。方法采集2012年1月~2013年12月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治疗的208例心源性脑栓塞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中存活的164例非瓣膜病性房颤(包括华法林抗凝治疗34例,抗血小板治疗130例)以及另行采集的36例一级预防华法林抗凝治疗的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随访1年。分析70例华法林抗凝治疗患者的基本情况,并依据预防等级、年龄、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控制水平、1年内是否继发出血进行分组比较,并分析与稳态时华法林剂量相关的因素。结果 164例非瓣膜病性房颤合并脑栓塞患者中,华法林抗凝组患者年龄、入院NIHSS评分明显低于抗血小板组,INR、1年内颅内外出血发生率明显高于抗血小板组(均P0.05)。70例抗凝治疗患者中,与二级预防相比,一级预防的患者年龄、房颤患者口服抗凝药物出血评分(HAS-BLED评分)和1年停用华法林的比例明显降低,身高、体质量和华法林初始剂量明显增高(均P0.05);与65岁的患者相比,≥65岁患者的房颤患者脑卒中风险评分和HAS-BLED评分明显增高,华法林初始剂量和稳态华法林剂量明显降低(均P0.05);INR 1.5~2.0的与INR 2.1~3.0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1年内未继发出血的患者比较,1年内继发出血的患者入院NIHSS评分明显增高,初始INR水平明显降低(均P0.05)。稳态时华法林剂量与年龄呈负相关,与初始华法林剂量呈正相关(均P0.05)。结论对于非瓣膜病性房颤合并脑栓塞患者而言,华法林抗凝治疗较抗血小板治疗的出血风险高。对于华法林抗凝治疗的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而言,一级预防较二级预防的患者年龄更轻、服药依从性好;低抗凝强度(INR 1.5~2.0)与传统抗凝强度(INR 2.1~3.0)在降低脑卒中发生率、出血风险方面无明显差别;年龄较轻患者华法林初始剂量及稳态时剂量均较高,但脑卒中风险及出血风险较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细胞色素P4502C9(CYP2C9)和维生素K环氧化物还原酶1(VKORC1)基因型在华法林相关颅内出血(WICH)术后患者重启抗凝中的作用。方法前瞻性纳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神经外科2015年5月至2017年1月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发生WICH的汉族患者28例,所有患者于颅内出血术后14 d重启华法林治疗。按照是否接受基因检测,分为基因组(12例)和对照组(16例)。基因组根据患者的CYP2C9和VKORC1基因型,计算华法林初始剂量;对照组按照常规治疗方法,初始华法林剂量为3 mg/d。两组均根据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调整华法林用量(INR目标值为1.8~2.4)。随访3个月(91 d),对比两组INR达到目标值所需的时间、INR达目标值持续的时间在91 d中所占的百分比(达标时间百分比)及颅内外出血或缺血事件的发生率。结果28例患者中共有21例患者完成随访,其中基因组9例,对照组12例。基因组中,8例基因型为CYP2C9 CC/AA +VKORCl AA,1例为CYP2C9 CC/AA +VKORCl GA。基因组和对照组INR达到目标值所需时间分别为(7.0±3.2)d、(12.0±5.9)d,INR达标时间百分比分别为(76±13)%、(56±1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32,P=0.006)。对照组再发硬膜下血肿2例,无缺血事件发生;基因组无一例发生出血和缺血事件,两组出血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14)。结论与传统抗凝比较,采用基于个体化基因型指导的WICH术后重启华法林治疗模式,INR达标时间短、在达标范围时间更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维生素K环氧化物还原酶复合物1基因(VKORC1)1639G/A(rs9926231)与细胞色素P450酶2C9基因(CYP2C9)1061A/C(rs1057910)多态性对中国汉族老年房颤患者华法林代谢和药效的影响。方法:用PCR—RFLP技术检测248例≥60岁房颤患者及262例≥60岁健康对照者的VKORC1—1639G/A、CYP2C91061A/C基因多态性。用HPLC法检测190例口眼华法林14d后国际标准化比值(1NR)达标1.5~3.0患者血药浓度,比较华法林代谢的药效差异。结果:两组-1639G/A与1061A/C各基因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NR达标组1061AA型比AC+CC型华法林维持剂量高、INR值低(P〈0.05),1639AA型比GA+GG型华法林维持剂量低(P〈0.05);调整体表面积和剂量后,1061AC+CC型华法林血药浓度高于AA型(P〈0.05);调整体表面积、剂量及血药浓度后,-1639AA型INR大干GA+GG型(P〈0.01)。结论:对中国老年房颤患者来说,VKORC1及CYP2C9基因多态性可能影响华法林药效;VKORC1多态性可能是中国汉族人群华法林维持剂量较低的原因之。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心源性卒中患者使用丁苯酞对华法林抗凝作用的影响。 方法 前瞻性连续纳入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2019年6月—2021年12月期间收治的心源性卒中患者,患者入组后随机分为试验组(华法林+丁苯酞)和对照组(华法林)。监测两组患者的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standardized ratio,INR)变化情况并收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INR达标时间、2周内达标率和90 d mRS评分的差异。 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101例心源性卒中患者,试验组51例,对照组50例。两组基线数据(年龄、性别、用药前INR、收缩压和舒张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入院时试验组的NIHSS评分[10(3.0~15.0)分 vs. 0(0~6.5)分,P<0.001],溶栓率(27.5% vs. 8.0%,P=0.011)与取栓率(25.5% vs. 2.0%,P=0.001)均高于对照组。试验组INR 2周内达标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3.1% vs. 44.0%,P=0.930)。试验组达标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6.50±2.41)d vs.(9.64±4.40)d,P=0.015]。试验组90 d mRS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0.5~4.0)分 vs. 2(0~3.0)分,P=0.175]。 结论 丁苯酞联合华法林治疗心源性卒中可能缩短华法林的达标时间,需进一步的研究来验证,但对于INR的达标率和90 d mRS评分无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心房颤动患者冠脉支架术后低强度抗凝联合双重抗血小板治疗预防脑卒中的作用。方法选取164例因稳定性冠心病或急性冠脉综合征接受冠脉支架术的持续性或永久性房颤患者,分为低强度抗凝治疗组(LIA组,n=86,华法林剂量滴定至INR1.5~2.0)和常规抗凝治疗组(CIA组,n=78,华法林剂量滴定至INR 2.0~3.0),同时接受双重抗血小板治疗(阿司匹林100mg/d+氯吡格雷75mg/d),随访1a后比较组间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或外周栓塞事件、出血事件和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与CIA组相比,LIA组脑卒中/TIA或周围动脉栓塞事件和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LIA组9.3%vs.CIA组15.4%,P0.05)。结论低抗凝强度华法林联合双重抗血小板治疗是房颤患者冠脉支架术后预防脑卒中安全有效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分析3例口服华法林后发生急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应用华法林导致脑出血的经验和教训,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华法林相关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特征、影像学特点、治疗方法和预后,并结合相关文献复习讨论。结果 3例华法林相关脑出血患者中,2例因颅内血肿继续扩大而死亡;1例颅内血肿完全吸收后,继发脑栓塞,头颅CT平扫示右侧枕叶新发梗死灶,住院期间予以重启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调整INR至2~3,病情好转。结论 1严格掌握华法林治疗的适应证,定期监测INR;2对于脑栓塞风险较大的华法林相关脑出血患者,评估脑出血风险后尽早重新启动抗凝治疗;3早期纠正INR,可减少血肿扩大。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口服华法林后并发急性脊髓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华法林相关自发性脊髓硬膜外出血(SSEH)的机制、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华法林相关SSEH患者的发病机制、临床特征、影像学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结合复习相关文献进行分析讨论。结果该患者经迅速诊断后积极抢救,调整INR至2.0~3.0,并行手术清除血肿,因脊髓出血位置较高,最终死亡。结论 (1)掌握华法林应用的适应证及出血风险评估,定期检测INR;(2)对SSEH,应尽早手术清除硬膜下血肿以解除压迫;(3)SSEH发病罕见,但病情进展迅速,位于高位脊髓的出血患者病死率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低强度华法林与阿司匹林预防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确诊为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患者108例随机分为2组,华法林组口服华法林,使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维持在1.6~2.5,阿司匹林组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d。随访1a,观察2组缺血性脑卒中及全身出血情况的发病率。结果华法林组脑卒中年发生率1.85%,阿司匹林组脑卒中年发生率7.4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华法林组年发生出血11.11%,阿司匹林年发生出血9.26%,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结论低强度华法林预防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并发脑栓塞优于阿司匹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华法林治疗房颤合并脑栓塞者疗效及D-二聚体的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华法林对慢性心房颤动(AF)并左心房血栓并发脑梗死患者的抗凝治疗的疗效及其对D-二聚体的影响。方法收集333例AF患者经食道超声心动图(TEE)检查左心房和(或)左心耳有血栓78例(87个),合并脑栓塞者16例(22.5%);无血栓患者255例,合并脑栓塞者6例(2.4%);血栓患者服用华法林,无血栓患者随机分为服华法林组和未服华法林组。服华法林组根据INR(2.0~3.0)调节华法林量;8个月后所有研究对象进行D-二聚体(D-D)含量检测并对其对比分析。结果 (1)8个月后,血栓组服用华法林78例血栓消失47例(56个),再次脑栓塞3例,脑栓塞再次发生率明显小于服用华法林前发生率(3.8%);服用华法林组合并脑栓塞发生率明显小于未服用华法林者。(2)服用华法林前血栓组较无血栓组D-D含量高(P〈0.05);血栓组和未血栓组服用华法林8月后D-D含量较服药前明显降低(P〈0.05),而无血栓组未服华法林组服药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华法林是目前治疗和预防AF患者左心房血栓及脑栓塞的主要药物,D-二聚体指标的检测不仅有助于评估AF患者血栓栓塞危险性,而且还可作为评价华法林抗凝疗效的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心房颤动(AF)患者口服华法林相关脑出血危险因素及预后情况,从而减低华法林相关脑出血(WAICH)的发生率与死亡率。方法本研究通过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电子病历系统查找从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神经内科、外科住院AF患者WAICH患者20例和AF口服华法林无颅内出血患者30例为调查对象。记录患者基本信息、既往史、危险因素、实验室检查、出院转归等方面进行整理。同样方法搜集无出血组资料。对上述资料进行SAS9.4软件统计学分析。结果经分析,出血组与无出血组在高血压病、缺血卒中史、出血史、治疗时间≤1年、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为30.36±22.53、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为43.88±17.75、国际标准化比值(INR)2.93±1.80、INR异变率、合并使用抗血小板药物、HAS-BLED评分为3.30±0.73有统计学差异(P <0.05),将上述单因素有意义的变量放入多因素Logistic模型中,采用逐步回归,结果表明PT,APTT,治疗时间长短是独立因素。结论高血压病、缺血卒中史、出血史、PT升高、APTT升高、INR增高、有INR异变率、治疗时间≤1年、合并应用抗血小板药物患者、HAS-BLED评分高是非瓣膜房颤(NVAF)患者口服华法林相关脑出血的危险因素;PT增高,APTT增高,治疗时间≤1年为NVAF口服华法林致WAICH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华法令与阿司匹林联用与单用阿司匹林在预防心房纤颤(AF)患者并发脑梗死的疗效差距,探讨心房纤颤患者长期服用华法令的有效性、安全性与可行性.方法 80例心房纤颤患者随机分为华法令组40例与阿司匹林组40例,2组均予拜阿司匹灵100mg/d早餐后顿服,华法令组加用华法令晚饭后口服,起始剂量为2mg/d,1周后若INR(凝血酶原国际标准化比值)未达到2.0~3.0,逐步增加华法令剂量使INR值在2.0~3.0之间.随访3年,比较2组患者脑梗死的发生率、病死率、总病死率(包括脑梗死及非脑梗死事件)、出血事件发生率、严重出血发生率、轻度出血发生率.结果 华法令组和阿司匹林组脑梗死发生分别为2例(5.0%)和6例(15.0%),2组比较,P<0.01;华法令组和阿司匹林组脑梗死患者死亡分别为0例(0%)和2例(5.0%),2组比较,P<0.01;总死亡华法令组和阿司匹林组分别为2例(5.0%)和4例(10.0%),P<0.01;2组发生严重出血均为0例,P>0.05;华法令组轻度出血发生6例(15.0%),其中皮下出血4例,阿司匹林组发生1例(2.5%),华法令组高于阿司匹林组,P<0.01,但给予调整剂量后症状消失,不影响继续用药.结论 AF患者在常规使用阿司匹林的基础上加用抗凝药物华法令长期口服,可使脑梗死的发生率、脑梗死患者病死率、总病死率明显降低,在合理监测的情况下并未发生严重出血.建议在能定期监测INR值的AF患者中推广使用,以使更多AF患者受益.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华法林在60岁以上老年脑梗死并房颤患者中长期应用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1-05—2015-05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房颤伴脑梗死高危患者40例,长期应用华法林治疗,观察患者治疗前后凝血指标变化及出血情况。结果治疗1周、1个月、3个月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5个月,牙龈出血1例,皮肤黏膜瘀斑2例,消化道出血1例,出现痰中带血1例,出现脑梗死1例,未出现脑出血及其他严重出血并发症。结论华法林在60岁以上老年脑梗死伴非瓣膜性房颤中应用效果显著,出血不良反应小,梗死发生率低,且老年抗凝强度INR维持在1.8~2.5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低强度华法林在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卒中高风险患者卒中一级预防中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本研究连续入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2010年1月~2014年1月,心内科、老年科住院部及抗凝门诊确诊的治疗时间>1年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卒中高风险患者80例,根据患者接受治疗情况分为低强度华法林治疗组和阿司匹林对照组各40例,其中华法林组控制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为1.6~2.5,比较两组患者缺血性卒中及全身大出血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结果  两组间在性别、年龄、伴随疾病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低强度华法林治疗组心源性脑栓塞发生率为2.5%,阿司匹林治疗组为7.5%,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低强度华法林治疗组无其他部位栓塞发生,而阿司匹林治疗组患者其他部位栓塞仅1例,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均无心源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发生。低强度华法林治疗组与阿司匹林治疗组均无严重脑出血、肾出血、其他器官出血等并发症发生。 结论  低强度华法林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卒中高风险患者卒中一级预防中疗效性与安全性方面可能与阿司匹林相当。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达比加群酯在预防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发生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4-01—2016-01在我院住院治疗的心房纤颤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60例,对照组口服华法林治疗,试验组口服达比加群酯治疗,对比2组3个月内的脑栓塞或血栓形成事件发生率、出血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3个月内2组均未出现大出血、出血性脑卒中及死亡事件。达比加群酯与华法林对预防非瓣膜房颤患者脑卒中、栓塞或血栓形成事件的发生率相似,而出血发生率小于华法林(P0.05)。结论达比加群酯在预防脑卒中事件上与华法林相似,并不增加出血风险;且具有安全性好、使用简单、不需要频繁监测INR值等优点。  相似文献   

15.
心瓣膜置换术后患者因需终生口服抗凝药物使得颅内出血的机会增加8~11倍[1]。我科2003年2月~2004年11月对8例心瓣膜置换术后长期抗凝治疗并发脑出血患者急性期采用低强度抗凝[国际标准化比值(INR)1.3~2.3]恢复华法林的抗凝治疗,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1对象与方法1.1对象8例均为心瓣膜置换术后采用华法林治疗中因头痛、眩晕、恶心、呕吐、失语、偏瘫、偏侧感觉障碍入院的患者,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脑出血诊断标准,并经颅脑CT证实。男3例,女5例;年龄26~48岁,平均39.2岁。脑出血发生在心瓣膜置换术后长期服用抗凝剂2~7…  相似文献   

16.
<正>1病例报告患者女,55岁。因"突发四肢麻木无力,伴尿便障碍1d"于2015-01-26 16:30收入作者医院。入院前一天凌晨3:00患者开始出现左侧肢体麻木无力,进行性加重,18:00出现右侧肢体麻木无力,伴尿便障碍。既往有风心病病史,本次入院5年前行二尖瓣换瓣手术,平素口服华法林4.5mg,1次/d,否认外伤史。入院查体:体温38.3℃,血压130/80mmHg(1 mmHg=0.133kPa),意识清楚,言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儿童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临床特点、病因和预后。方法 2019年3月至2022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神经外科收治20例CVST患儿, 所有患儿确诊后立即给予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 1 000 IU/10 kg, 2次/d, 共15 d;第12~15天同时口服华法林, 根据国际标准化比值(维持在2~3)调节药物剂量, 之后根据病因不同个体化应用华法林。回顾性分析患儿的临床症状、病因、影像学特点、实验室指标及抗凝疗效。结果 20例患儿起病至就诊的中位时间为5.5 d(0.5~17.0 d);发病以头痛为主的14例、发热4例、癫痫1例、偏瘫1例, 治疗前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1分17例, 3分1例, 4分2例。病变位于横窦、乙状窦15例, 上矢状窦5例(3例累及皮质静脉)。13例患儿的致病因素为中耳乳突炎, 病变均位于横窦、乙状窦。7例为非感染性因素, 其中2例为白血病, 溃疡性结肠炎、TBHB基因突变、颅脑外伤、系统性红斑狼疮各1例, 病因不明1例;5例病变位于上矢状窦, 其中3例合并脑水肿和出血转化。治疗前D-二聚体≥500 ng/ml的有8例。20...  相似文献   

18.
背景:华法林抗凝治疗可减低房颤患者或人工心脏瓣膜患者的血栓栓塞并发症,但高质量门诊抗凝检测的有效管理较为复杂,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常常超出目标范围,而且需要患者集中到门诊接受检测,限制了检测频度,一些患者因此不能接受口服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华法林抗凝治疗在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并脑梗死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二级预防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36例确诊为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并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华法林组与对照组,分别给予华法林、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治疗,通过随访比较2组患者再发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出血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果华法林组再发脑梗死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出血等不良事件发生率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并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二级预防中,华法林抗凝治疗的疗效优于抗血小板聚集治疗,且出血等不良反应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简要介绍主要抗凝和抗血小板药物的基础上,总结了抗凝和抗血小板相关颅内出血的发生率、死亡率和危险因素。主要危险因素是高龄、血压高、抗凝治疗剂量与时间和既往有脑缺血病史。联合应用抗凝和抗血小板药物及合用不同抗血小板药物可增加颅内出血发生率。维持抗凝时INR≤3.0、控制血压、避免联合应用抗凝和抗血小板药物可减少颅内出血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