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影像学定位和颈总动脉旁颈内静脉穿刺置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传统的颈内静脉穿刺置管途径是依据颈内静脉与胸锁乳突肌之间的相互关系,可分别在胸锁乳突肌的前、中、后三个方向进针。由于是盲探性操作,并发症发生率较高,甚至危及患者生命。我们根据颈部超声资料,改进了颈内静脉穿刺法,成功率明显提高,且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右颈内静脉(right internal jugular vein,RIJV)与颈总动脉(common carotid artery,CAA)解剖关系以及不同偏头位对其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全麻手术患者131例,男55例,女76例,年龄18~74岁,ASAⅠ或Ⅱ级。分别在0、15、30、45°偏头位,于甲状软骨喉结平面(喉结平面)和胸锁乳突肌三角顶点平面(三角平面)进行超声扫描并测量RIJV安全穿刺横径、RIJV与CAA横径重叠率、RIJV与CAA连线与水平轴夹角(α角),并根据α角将RIJV与CAA位置关系分为前外侧位、外侧位、后外侧位、偏后外侧位。结果安全穿刺横径在0°~30°偏头范围内,随着偏头角度的增加而递增(P0.05),在任一偏头位,三角平面安全穿刺横径均明显高于喉结平面(P0.05);横径重叠率在喉结平面0°~30°偏头范围内,随偏头角度增加而递减(P0.05),而在三角平面各偏头位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0°、15°偏头位,三角平面横径重叠率低于喉结平面(P0.05);RIJV位置分布以外侧位和后外侧位为主,并且随着偏头角度的增加,外侧位呈现升高趋势,同时后外侧位比例表现为降低(P0.05)。结论 30°~45°偏头位时RIJV安全穿刺范围较大、重叠程度较小;RIJV与CAA位置关系以外侧位和后外侧位为主,随偏头角度的增加外侧位比例增加而后外侧比例降低;三角平面穿刺条件优于喉结平面。  相似文献   

3.
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是血液透析常用的技术,由于右侧颈内静脉较粗,与头臂静脉、上腔静脉几乎成一直线,而且右侧胸膜顶比较低,故临床常选右颈内静脉建立血液透析临时性通路[1-3].正确的体位是颈内静脉穿刺成功的主要因素之一,标准的颈内静脉穿刺体位应是Trendelenburg体位,它能使患者的颈内静脉达到最大充盈[4],达到提高穿刺成功率的作用.但Trendelenburg体位需要在手术床上进行,目前大多数血液透析中心是在透析床上进行穿刺,而透析床多为二折或者三折床,不可能摆出标准的Trendelenburg体位,如何使患者在三折床上得到较好的体位,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穿刺并发症.我们近年来应用改良的Trendelenburg体位进行右颈内静脉穿刺,并与传统体位进行比较,旨在探究改良的Trendelenburg 体位是否优于传统体位.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利用超声技术探讨右侧颈内静脉与颈总动脉间的解剖关系以及影响因素.方法 随机选择306例成年患者,男171例,女135例,年龄18~86岁,BMI 16~36 kg/m2.超声探测右颈部高位(甲状软骨上缘水平)、中位(环状软骨水平)和低位(环状软骨水平下至2 cm)三处位点颈内静脉与颈总动脉覆盖情况.比较不同性别、年龄及BMI的患者高、中、低位颈内静脉与颈总动脉覆盖情况差异.结果 中、低位未覆盖率明显低于高位(P<0.05),而部分覆盖、完全覆盖率明显高于高位(P<0.05).女性中位未覆盖率明显低于男性(P<0.05).≥60岁患者低位未覆盖率明显低于其他年龄患者(P<0.05),完全覆盖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患者(P<0.05).BMI≥25 kg/m2患者中、低位未覆盖率明显降低(P<0.05),而完全覆盖率明显升高(P<0.05).影响覆盖程度的因素依次为:位点>BMI>性别>年龄,判别符合率为71.24%.结论 高位右颈内静脉与颈总动脉覆盖程度低,行静脉穿刺时能减少损伤动脉概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特殊体位患者行颈内静脉置管的可行性和临床效果。方法对47例特殊体位(被动体位9例,强迫体位38例)下行颈内静脉置管的患者作好物品与患者准备,根据不同体位确定穿刺步骤和固定导管。结果 47例颈内静脉置管均成功,其中一次置管成功38例。中心静脉置管留置4~151d,中位数22d。留置过程中无与置管相关的不良反应或并发症发生。结论对特殊体位患者行颈内静脉置管需重视各操作环节,尤其是穿刺点定位、穿刺方向、穿刺深度及角度,以提高置管成功率,减少置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右颈内静脉穿刺置管误入右胸腔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 ,女 ,4 5岁 ,4 6kg ,因左房粘液瘤拟体外循环下行左房粘液瘤摘除术。入室时患者安静入睡 ,血压 13 0 /8 5kPa ,心率 76次 /分。先在局麻下行右颈内静脉穿刺置管 ,采用经颈三角顶点入路 ,与皮肤成 30~ 4 5度进针 ,达一定深度后即边退边回抽直至皮下。如此反复 2~ 3次 ,最后在退出约 1cm后可较通畅地抽得暗红色血液。但于置入导引钢丝达 18cm时 ,患者诉心慌 ,ECG显示有早搏。遂退出穿刺针及导引钢丝少许 ,置入双腔静脉导管。置管初始稍有阻力 ,留置 13cm。用注射器回抽时导管一腔有回血 ,而另一腔无回血 ,两腔均可推入液…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长轴平面、短轴平面和斜轴平面超声引导下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的临床效果,探讨最佳的穿刺引导平面。方法选择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救医学部EICU收治的患者180例,男94例,女86例,年龄34~82岁,按前瞻性随机试验方法分为短轴平面组、长轴平面组和斜轴平面组,每组60例。在超声引导下使用三种不同的引导平面行颈内静脉置管术,记录三组刺入目标血管时间、总穿刺时间、穿刺针进针改变方向的次数、穿刺点数量和置管成功率。记录三组颈内静脉置管的并发症(气胸、血肿和误穿动脉)。结果三组患者均顺利完成超声引导下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短轴平面组和斜轴平面组刺入目标血管时间和总穿刺时间明显短于长轴平面组,斜轴平面组刺入目标血管时间和总穿刺时间明显短于短轴平面组(P0.05);三组穿刺点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短轴平面组进针改变方向次数最多,斜轴平面组进针改变方向次数最少(P0.05);斜轴平面组误穿动脉发生率明显低于长轴平面组和短轴平面组(P0.05),三组均未发生气胸、血胸。结论与长轴平面和短轴平面比较,使用斜轴平面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可降低危重患者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中误穿颈总动脉的风险和缩短穿刺时间,是安全而有效的超声引导下颈内静脉穿刺路径。  相似文献   

8.
体表定位穿刺失败后行超声引导下颈内静脉置管23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深静脉置管建立血液透析血管通路时,应用超声引导的时机、准确性、成功率,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方法 回顾统计2006年8月至2008年11月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建立血液透析血管通路的450例患者,探讨超声介入的时机,寻找体表定位穿刺失败的原因.分析影响穿刺成功率、并发症发生与血流量的因素.结果 共计穿刺450例患者,其中23例常规体表定位穿刺失败,占5.1%;失败者在超声引导下穿刺成功22例,改股静脉置管1例.超声检查发现体表定位穿刺失败的原因包括:①右颈内静脉缺如;②右颈内静脉位置变异:靠外、靠上、靠下,以靠外侧多见,占34.7%,1例位置较深;③重症患者因体位不合适导致穿刺不成功者占21.7%.结论 超声引导下进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简便易行,其临床普及应用可提高穿刺成功率,降低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目的应用超声技术观察并比较不同年龄段患儿双侧颈内静脉与颈总动脉的解剖关系。方法选择择期手术患儿496例,男380例,女116例,年龄0~12岁,ASAⅠ或Ⅱ级。应用超声技术探测锁骨水平上颈内静脉与颈总动脉的影像位置,将颈内静脉相对于颈总动脉位置按照角度划分为5个区域:0°~30°(最利于穿刺)、30°~60°(利于穿刺)、60°~90°、90°(定义为重叠)、90°(定义为变异)。比较不同年龄段组[新生儿组(0~1个月)、婴儿组(1月~1岁)、幼儿组(1~3岁)、学龄前儿童组(3~6岁)和学龄儿童组(6~12岁)]患儿中双侧颈内静脉与颈总动脉的解剖关系。结果在0°~30°区域,婴儿组、幼儿组、学龄前儿童组和学龄儿童组患儿中右侧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左侧(婴儿组:42.3%vs 0%;幼儿组:48.8%vs 1.6%;学龄前儿童组:57.5%vs 2.7%;学龄儿童组:58.0%vs 2.1%)(P0.01);在30°~60°区域,各年龄段组患儿右侧所占比例均明显高于左侧(新生儿组:45.0%vs 10%;婴儿组:44.2%vs 23.1%;幼儿组:46.3%vs 19.5%;学龄前儿童组:35.4%vs 19.5%;学龄儿童组:35.1%vs 20.2%)(P0.05或P0.01);在60°~90°和90°区域,婴儿组、幼儿组、学龄前儿童组和学龄儿童组患儿右侧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左侧(P0.01);在90°区域,各年龄段组患儿右侧所占比例与左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患儿右侧颈内静脉与颈总动脉的解剖关系比左侧更利于穿刺,新生儿与其他年龄段患儿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0.
我院近3年来采取超声引导下坐位右颈内静脉置管取得了良好效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Two methods are described for percutaneous catheterization of the internal jugular vein in children. The technique can be used even in premature babies. No serious complications were observed from the catheterization in 100 cases.  相似文献   

12.
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直视下右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评估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直视下右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的应用效果。方法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实时引导及监测下,对64例尿毒症患者行右颈内静脉双腔导管置入术,将其分为直视组(36例)和对照组(28例,带穿刺架),对比两组的穿刺效果。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一次成功率分别为94.44%和96.43%(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未出现误穿颈动脉、气胸等并发症。结论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直视下行右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安全、简便、有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右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在血液透析中的应用,分析超声引导穿刺的方法、注意事项及并发症预防。方法对297例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患者进行超声引导下经皮右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按照提高一次穿剌成功率的技术要点进行操作。结果本组患者均获得穿剌置管成功,其中244例1次穿刺成功(244/297,82.15%),30例第2次穿刺成功(30/297,10.10%),23例第3次穿刺成功(23/297,7.74%)。并发症发生率为15.15%(45/297),31例因导管贴壁导致引血不畅流量不足。结论实时超声引导在右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中的应用,可极大提高穿剌的一次成功率,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采用超声观察婴幼儿颈部不同平面右侧颈内静脉横径大小并分析相关因素,观察其与颈部大动脉之间的毗邻关系。
方法 选择择期手术的患儿90例,年龄6个月至3岁,ASA Ⅰ或Ⅱ级,在全麻诱导置入合适喉罩后使用七氟醚维持麻醉深度,并保留自主呼吸。患儿均为平卧位,头转向左侧约40°。使用超声分别在环状软骨平面、锁骨上平面及两个平面之间的中间平面观察右侧颈内静脉、颈总动脉和椎动脉的短轴成像,分别在三个平面测量颈内静脉、颈总动脉和椎动脉的血管横径;记录颈总动脉或椎动脉与颈内静脉之间相对方位;观察颈总动脉与颈内静脉、椎动脉与颈内静脉之间是否重叠,如有重叠则测量重叠程度;测量椎动脉(前壁)与颈内静脉(后壁)间的垂直深度。
结果 颈内静脉横径在中间平面、锁骨上平面均明显大于环状软骨平面(P<0.05)。在三个平面中,颈内静脉横径大小均与患儿月龄呈正相关,其位置均位于颈总动脉前方。相对于颈内静脉,颈总动脉随着平面的下移而越来越靠近内侧(P<0.05)。颈内静脉与颈总动脉重叠程度在锁骨上平面明显低于其他平面(P<0.05)。颈内静脉与椎动脉重叠程度在锁骨上平面明显大于环状软骨平面(P<0.05)。椎动脉均位于颈内静脉深部,两者间在锁骨上平面的垂直深度最浅(P<0.05)。
结论 在不同颈部水平,婴幼儿右颈内静脉与颈部大动脉的相对位置不同。在右颈内静脉高位穿刺应更加警惕颈总动脉损伤的风险,而在低位需警惕椎动脉损伤的风险,同时避免使用穿透颈内静脉后壁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对颈内静脉置管成功率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需行颈内静脉置管进行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366例,随机分为2组,即超声引导组与对照组。超声引导组(188例)在超声引导下行颈内静脉置管,对照组(178例)根据体表标记盲探下行颈内静脉置管,比较2组之间的穿刺成功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超声引导组188例患者全部穿刺成功,置管成功率为100%(188/188);对照组178例患者中有5例置管失败,置管成功率为97.1%(173/17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超声引导组有181例(占96.2%)患者一针穿刺成功,对照组有95例(占53.3%)患者一针穿刺成功,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超声引导组无一例患者发生误伤动脉、血肿、假性动脉瘤及气胸,对照组有12例患者误伤动脉,5例发生血肿,1例出现假性动脉瘤,无患者发生气胸。结论超声引导可提高颈内静脉置管成功率,减少穿刺次数及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气道加压对全麻患者右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的影响.方法 需要进行右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的全麻患者12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n=60)和气道加压组(P组,n=65).超声引导下于环状软骨平面,C组在暂停机械通气时、P组手控呼吸维持气道压力20 cm H2O时进行右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暂停机械通气时测定两组右颈内静脉横截面积和穿刺成功后CVP,P组患者气道压力20 cm H2O时测定颈内静脉横截面积和CVP,记录穿刺次数、颈内静脉管壁至皮肤的最短距离、进针深度、进针和退出过程中回抽血液通畅情况,气道加压前测定HR和MAP,并记录气道加压过程中的最低值,观察两组患者的穿刺置管情况.结果 P组气道压力20 cm H2O时颈内静脉横截面积和CVP较气道加压前增加(P<0.01);与C组比较,P组进针深度降低,1次穿刺成功率、30 s内穿刺成功率、进针过程中回抽血液通畅率升高(P<0.01),心动过缓、低血压发生率升高(P<0.05).结论 气道加压有助于超声引导下右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的成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超声实时引导和传统体表标志定位两种颈内静脉插管方法的成功率及穿刺并发症的发生率。方法采用双盲1:1分层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纳入2006年2月至2007年1月本院肾内科120例需建立颈内静脉通路、用于输液或血液透析的患者,随机分为超声引导组与体表定位组,每组60例。结果超声引导组颈内静脉插管全部成功,体表定位组成功53例,占88.3%,(P=0.006),两种方法首次插管成功率分别为95.0%和76.7%(P=0.004)。体表定位组共发生穿刺并发症10例,超声引导组无相关穿刺并发症发生。结论超声实时引导颈内静脉插管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19.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whether the anatomical differences between right and left internal jugular vein catheterization (RJVC and LJVC) would lead to differences in the frequency of complications, in particular, central vein occlusion (CVO). A group of 479 jugular vein catheterizations, 403 RJVC and 77 LJVC done in 294 prevalent hemodialysis patients were analyzed. A right-sided carotid pseudoaneurysm was the only major puncture-related complication. A total of 78 RJVC and 17 LJVC were inserted more than once in the same position. Of the RJVC, 44 (10.9%) of 403 were removed because of infection compared with 16 (20.8%) of 77 LJVC (P < 0.02). The overall incidence of infections was 1.58 episodes of infection per 1000 catheter days, 1.57 for RJVC and 3.72 for LJVC, respectively. Catheter dwell times were not different. A group of 127 patients with former RJVC and 44 with LJVC had ipsilateral arteriovenous access (RJVC+ and LJVC+ group, respectively). Four diabetic LJVC+ developed severe arm swelling secondary to CVO leading ultimately to access ligation. The RJVC+ group had no access ligated. LJVC may cause CVO in diabetic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