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长期服用氯吡格雷的初发脑梗死患者卒中复发与CYP2C19基因多态性的关系。方法对78例初发脑梗死后长期(≥1 y)服用氯吡格雷的患者,根据入组时是否脑梗死复发分为复发组与未复发组,通过CYP2C19基因芯片检测系统对两组患者的CYP2C19基因型进行检测。结果 78例中,复发组32例,未复发组46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吸烟、高血压、糖尿病、血脂等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所检的78例共检出三种等位基因:CYP2C19*1、CYP2C19*2、CYP2C19*3,等位基因频率分别是61.54%、33.33%、5.13%。两组患者共检出6种基因型:CYP2C19*1/*1、CYP2C19*1/*2、CYP2C19*1/*3、CYP2C19*2/*2、CYP2C19*2/*3和CYP2C19*3/*3。未复发组CYP2C19*1等位基因和CYP2C19*1/*1基因型频率显著高于复发组,分别为76.1%:40.6%(P<0.01),58.7%:18.8%(P<0.001),而未复发组CYP2C19*2等位基因频率和CYP2C19*2/*2基因型频率显著低于复发组,分别为19.6%:53.1%(P<0.01),4.3%:31.3%(P<0.01),而两组其余等位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长期服用氯吡格雷的脑梗死患者卒中复发与CYP2C19基因突变有关,对于需长期服用氯吡格雷预防脑梗死复发的患者,进行CYP2C19基因型的检测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2.
氯吡格雷一种广泛应用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二级预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在临床实践中不断发现,不同的患者对氯吡格雷的反应性差异比较大,某些患者对氯吡格雷的反应性较低或无反应,称之为氯吡格雷低反应或氯吡格雷抵抗,氯吡格雷的低反应或抵抗在缺血性脑血管病复发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参与氯吡格雷反应下降的因素有很多,包括基因的多态性(如细胞色素P450、ABCB1及P2Y12基因多态性)、药物的互相作用(质子泵抑制剂、他汀类等)、患者的依从性、Ⅱ型糖尿病、慢性肾病等,但目前机制尚未完全清楚。而CYP2C19作为细胞色素P450(CYP450)家族中一类重要的亚型,在多种药物代谢中体现出其重要性。氯吡格雷作为一种常见的抗血小板药物,其代谢也受CYP2C19基因多态性的影响,不同基因型患者对氯吡格雷的治疗反应性不同。文中就CYP2C19的几个主要基因多态性位点对氯吡格雷代谢的影响作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CYP2C19基因检测及血小板聚集率综合评估氯吡格雷抵抗,指导复发性脑梗死患者合理用药。方法对2018年1-10月就诊于嘉兴市第二医院神经内科,诊断为复发性脑梗死的患者进行CYP2C19基因测序,分别收集氯吡格雷快代谢、中代谢、慢代谢基因型患者各30例,比较3组患者年龄、性别、BMI、吸烟、高血压、糖尿病及高脂血症等一般临床资料。3组均给予常规剂量氯吡格雷75 mg/d治疗,检测患者使用氯吡格雷前及使用7 d后的血小板聚集率。根据血小板聚集抑制率判断氯吡格雷抵抗情况,分析CYP2C19基因型与患者氯吡格雷抵抗的关系。筛选出氯吡格雷抵抗者(血小板聚集抑制率10%)分至氯吡格雷抵抗组,改用西洛他唑100 mg 2次/日,氯吡格雷半反应(10%≤血小板聚集抑制率30%)及氯吡格雷敏感(血小板聚集抑制率≥30%)者分至非氯吡格雷抵抗组,继续氯吡格雷75 mg/d治疗。3个月后再次检测血小板聚集率,比较不同药物的血小板聚集抑制情况,并观察终点事件发生情况(主要终点:再发脑梗死;次要终点:脑出血和死亡)。结果最终入组患者90例,其中男性49例(54.4%),年龄40~89岁,平均年龄68.27±10.14岁。快、中、慢代谢3组糖尿病(P=0.036)和氯吡格雷抵抗发生率(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慢代谢组合并糖尿病比率高于中代谢组(P=0.010),慢代谢组氯吡格雷抵抗发生率高于快代谢组(P0.001)及中代谢组(P=0.006)。氯吡格雷抵抗组患者22例(24.4%),非氯吡格雷抵抗组患者68例(75.6%)。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吸烟(OR 7.792,95%CI 1.899~31.968,P=0.004)、糖尿病(OR 4.466,95%CI 1.122~17.778,P=0.034)及CYP2C19基因慢代谢(OR 13.713,95%CI 2.352~79.959,P=0.004)是复发性脑梗死患者氯吡格雷抵抗的独立危险因素。非氯吡格雷抵抗组(49.51%±4.33%vs 63.73%±7.84%,P0.001)和氯吡格雷抵抗组(55.42%±6.63%vs 76.95%±7.42%,P0.001)患者3个月后的血小板平均聚集率较7 d时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个月后较非氯吡格雷抵抗组,氯吡格雷抵抗组血小板聚集抑制率更高(21.53%±4.30%vs 14.23%±6.90%,P0.001)。入组患者随访3个月均无终点事件发生。结论吸烟、合并糖尿病及CYP2C19慢代谢基因型是复发性脑梗死患者氯吡格雷抵抗的独立危险因素。西洛他唑能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可以作为氯吡格雷抵抗的复发性脑梗死患者的替代性用药。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氯吡格雷对不同CYP2C19基因分型脑梗死患者血小板CD62P、PAC-1表达和NIHSS评分的影响。方法 56例脑梗死患者根据CYP2C19基因分型分成3组,经氯吡格雷治疗14d,比较3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7d、14d的血小板CD62P、PAC-1表达和NIHSS评分的改变。结果 3组患者治疗前血小板CD62P、PAC-1表达和NIHSS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治疗7d后EM组,IM组的CD62P、PAC-1和NIHSS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PM组CD62P、PAC-1和NIH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d后,EM组和IM组的CD62P、PAC-1和NIHSS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也低于治疗后7d(P0.05),PM组的CD62P、PAC-1和NIHSS评分低于治疗前(P0.05),也低于后7d,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第7天和用药第14天PM组的CD62P、PAC-1表达水平和NIHSS评分均高于EM组(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CYP2C19基因形态可能是影响氯吡格雷临床预后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ICVD)患者CYP2C19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与临床特征、治疗效果之间的关系。为脑血管疾病患者服用抗血小板药物的个体化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2015年1月—2017年4月间完善CYP2C19(*2、*3、*17)基因检测的153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分别按每个基因位点基因检测的结果分为突变组及非突变组,分析CYP2C19基因各位点突变与患者临床特征、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及服药后发生缺血事件的关系。结果本组153例患者中,男70例(45. 8%),女83例(54. 2%),平均年龄(53. 2±11. 6)岁; CYP2C19(*2、*3、*17)各位点基因型突变的频率分别为53. 6%、9. 2%及2. 0%。CYP2C19*2位点突变与非突变组患者的吸烟、饮酒比率及血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0. 01); CYP2C19*3位点突变与非突变组患者的血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05)。CYP2C19 3个位点突变与与非突变组患者发生ICVD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 05)。CYP2C19*2位点突变患者服药后的缺血事件发生率比非突变患者明显增加(P 0. 05)。结论患者是否患有ICVD与CYP2C19(*2、*3、*17)基因位点多态性无明显关系;抗血小板治疗后是否发生缺血性事件与CYP2C19*2基因位点突变有关。因CYP2C19*2基因的突变率较高(本组患者达53. 6%),建议患者服抗血小板药前先行基因检测,以避免可能预后不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ABCB1、CYP2C19、CES1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氯吡格雷抵抗的关系及其对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10月至2017年12月期间被诊断为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90例,均给予氯吡格雷及阿司匹林双抗治疗.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血小板聚集率,采用焦磷酸测序法进行ABCB1 C3435T、CYP2C1...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基因多态性对氯吡格雷疗效及终点事件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06—2017-06新乡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418例。口服氯吡格雷5 d后抽取外周肘静脉血,血栓弹力图仪测定血小板抑制率。采用改良多重高温连接酶检测反应技术(iMLDR)对患者CYP2C19与ABCBl基因多态性进行分型。出院后进行24个月的随访,记录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类别及时间。结果根据CYP2C19*2/*3快速代谢型、中间代谢型、慢代谢型的血小板抑制率之间,以及ABCBl C3435T不同基因型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ABCBlT(-620)C不同基因型的血小板抑制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校正可能的混杂因素后,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CYP2C19*2/*3、ABCBl C3435T是血小板抑制率的独立影响因素;同时还发现体重指数(BMI)26 kg/m~2也是血小板抑制率的独立影响因素。共382例患者完成随访研究,终点事件发生率为13.61%(52/382),其中缺血性脑卒中复发36例(9.42%),心肌梗死4例(1.05%),血管性死亡12例(3.14%)。根据是否携带CYP2C19*2/*3基因分为2组,生存分析Log-Rank检验显示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而ABCBlT(-620)C、ABCBl C3435T基因的显性与阴性患者生存曲线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CYP2C19*2/*3基因携带是临床终点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同时年龄也是临床终点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携带CYP2C19*2/*3、ABCBl C3435T等位基因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氯吡格雷疗效降低,其中携带CYP2C19*2/*3等位基因的患者终点事件风险增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CYP2C 19基因分型与临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156例应用氯吡格雷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进行CYP2C19*2和CYP2C19*3基因型检测,根据检测结果分为野生型组(GG)和突变型组(GA/AA)。对比两组的血小板抑制率、氯吡格雷疗效及临床预后情况。结果野生型组患者的平均血小板抑制率为(42. 42±2. 74)%,突变型组为(32. 41±2. 69)%,突变型组的平均血小板抑制率显著低于野生型组(P <0. 05)。突变型组的氯吡格雷抵抗发生率为26. 32%,显著高于野生型组的1. 25%(P <0. 05)。突变型组的预后不良发生率显著高于野生型组,卒中复发率及心脑血管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也显著高于野生型组(P <0. 05)。与野生型组相比,突变型组患者随访期间累积无再发心脑血管不良事件的生存率明显更低(P <0. 05)。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CYP2C 19基因分型与血小板抑制率、临床预后密切相关,携带CYP2C19突变型基因型的患者,血小板抑制率更低,氯吡格雷敏感性越差,预后不良风险越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规律服用氯吡格雷预防缺血性卒中二级复发风险之间的关系。方法入组首次缺血性卒中的326例汉族患者,采用DNA微阵列芯片法检测CYP2C19基因多态性,随访患者缺血性卒中复发情况,分析规律服用氯吡格雷的患者卒中复发与CYP2C19基因多态性的关系。结果对入组患者经过1~37个月[平均(14.44±5.07)个月]的随访,共139例规律服用氯吡格雷,其中29(20.86%)例出现卒中复发。中代谢型和慢代谢型患者的复发风险较快代谢型升高,比值比(odds ratio,OR)分别为3.05[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11~8.43,P=0.025]和9.17([95%CI2.39~35.16,P0.001]。携带*2(G681A)A等位基因患者的卒中复发风险是携带G等位基因患者的2.63倍(P0.001)。携带*2突变杂合子和纯合子患者卒中复发风险分别是野生型的2.82倍(P=0.026)和9.69倍(P0.001)。携带有1个失功能(loss of function,LOF)等位基因者卒中复发的风险是未携带者的3.02倍,(95%CI 1.13~8.05,P=0.030),携带2个LOF等位基因者卒中复发的风险是未携带者的11.01倍(95%CI 2.67~45.24,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携带LOF等位基因是卒中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规律服用氯吡格雷进行二级预防的首发缺血性卒中患者,中慢代谢型患者的卒中复发风险较快代谢型升高,携带CYP2C19 LOF等位基因是首发缺血性卒中患者卒中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椎动脉支架植入后再狭窄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0年10月-2022年10月本院收治的56例行椎动脉支架植入患者,根据术后6个月是否发生支架内再狭窄(In-stent restenosis, ISR)分为狭窄组和未狭窄组;检测患者口腔黏膜细胞CYP2C19基因分型,将CYP2C19功能缺失等位基因(LoFA)携带者定义LoFA携带者,为中代谢、慢代谢型;LoFA非携带者为超快代谢、快代谢型;分析椎动脉支架植入患者发生ISR的危险因素。结果 56例患者CYP2C19基因分型为LoFA非携带者30例(超快代谢型0例、快代谢型30例),LoFA携带者26例(中代谢型18例、慢代谢型8例),LoFA携带率46.4%;术后6个月随访发生ISR患者17例,再狭窄率为30.4%;CYP2C19基因快代谢型患者ISR发生率为16.7%(5/30)、中代谢型患者ISR发生率为38.9%(7/18)、慢代谢型患者ISR发生率为62.5%(5/8);狭窄组中舒张压、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 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脑梗死并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及并发出血情况。方法收集我科收治的107例急性脑梗死并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资料,将患者分为实验组(58例)和对照组(49例),实验组给予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对照组单独给予阿司匹林,记录入院时及治疗2周后NIHSS评分、连续服用3个月及6个月mRS评分及脑梗死复发、药物导致出血情况。结果治疗2周后,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神经功能恢复良好(P 0. 05)。治疗3个月后,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脑梗死复发率和致残率均低(P=0. 046,P=0. 037),且神经功能恢复良好(P=0. 03);但出血情况差别不大(P=0. 699)。治疗6个月后,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脑梗死复发率及残疾率均低(P=0. 037,P=0. 039)。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出血明显增加(P=0. 038),以胃肠道少量出血为主。结论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短期应用可有效降低急性脑梗死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脑梗死复发率,促进神经功能恢复。长期联合应用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对预防及治疗脑梗死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有临床治疗意义,但会增加胃肠道出血的风险。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经阿司匹林治疗后病情仍加重的急性进展性脑梗死(APCI)患者,联合使用氯吡格雷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76例APCI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对照组单用阿司匹林治疗.在治疗前后对2组患者进行斯堪的那维亚(SSS)评分.结果 治疗组的病情进展持续时间较对照组短;治疗组的SSS评分较对照组高.结论 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可延缓APCI的进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浆谷胱甘肽过氧化酶(GPx)浓度的改变及其与GPx-3启动子基因多态性的关系。方法检测94例ACI患者和80例正常对照者血浆GPx浓度。在ACI患者发病第1d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采用聚合酶链反应-连接酶检测方法(PCR-LDR)检测ACI患者GPx-3启动子基因多态性。结果ACI组发病第1d血浆GPx浓度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发病第14d时血浆GPx浓度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GPx-3启动子基因多态性的ACI患者,血浆GPx浓度和NDS明显低于无GPx-3启动子基因多态性的患者(P<0.05~0.01)。结论ACI患者血浆GPx浓度明显降低,有GPx-3基因多态性的患者血浆GPx浓度下降更明显,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更重。  相似文献   

14.
影响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效果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影响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效果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3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予以卒中单元规范化治疗;在治疗前、治疗14 d时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以及检测有关血常规、生化指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与患者治疗后NIHSS评分相关的指标进行分析.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脑梗死各亚组的血浆脂蛋白[Lp(a)]、尿酸、D-二聚体(D-D)、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明显降低;轻、中度亚组血糖及中、重度亚组直接胆红素水平明显降低;中度亚组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LDL)及重度亚组总胆红素水平明显降低(均P<0.05).重度亚组治疗前的血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明显高于轻、中度亚组(均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治疗后NIHSS评分与血糖、hs-CRP、Hcy、尿酸、D-D、LDL、Lp(a)水平相关(OR=1.235~4.042,P<0.05~0.001).结论 血糖、hs-CRP、Hcy、尿酸、D-D、LDL和Lp(a)为影响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效果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细胞色素P450 2C19(CYP2C19)基因对丙戊酸(VPA)血药浓度,以及VPA和苯妥英(PHT)联合应用时对其VPA血药浓度的影响.方法应用变性高效液相(DHPLC)技术对CYP2C19两个常见的等位基因突变进行了分析;应用荧光偏振免疫法(FPIA)测定口服抗癫痫药物患者的血药浓度.结果81例癫痫患者中CYP2C19外显子4(*3)和外显子5(*2)位点均为野生型(*1/*1)的发生率为37.0%,CYP2C19*2和CYP2C19*3的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31.5%和3.7%.单一应用VPA时,弱代谢患者较正常代谢患者的VPA血药浓度有所升高(P<0.05).联合应用PHT和VPA可使VPA血药浓度显著降低(P<0.01),CYP2C19正常代谢患者VPA血药浓度降低尤为明显(P<0.01);在VPA与PHT联合用药过程中,约半数CYP2C19正常代谢患者VPA血药浓度不能达到治疗血药浓度.结论CYP2C19基因多态性影响VPA的血药浓度变化,在联合应用PHT时对VPA血药浓度的影响尤为明显,从而影响抗癫痫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 探讨丹参多酚酸联合双联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对CYP2C19基因变异的颅内外动脉支架成形术后患者的影响。方法 研究对象选取于本院2015年7月-2018年3月进行颅内外动脉支架成形术合并CYP2C19基因变异患者102例,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双联组(51例)及联合组(51例),双联组仅给予双联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联合组在其治疗基础上给予丹参多酚酸针剂,比较2组治疗前后氧化应激反应、血管内皮功能、血小板功能及治疗后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治疗前2组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血小板活化标志物(CD62p、 CD63)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联合组MDA、ET-1、CD62p及CD63水平显著低于双联组; SOD、NO水平显著高于双联组; 联合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双联组(P<0.05)。结论 丹参多酚酸联合双联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能有效降低CYP2C19基因变异的颅内外动脉支架成形术后患者氧化应激反应,改善其血管内皮功能及血小板功能,减少不良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To identify low-penetrance genes related to sporadic essential tremor (ET) at the CYP2Clocus, located in chromosome 10 q23.33. Leukocytary DNA from 200 ET patients and a control group of 300 unrelated healthy individuals with known CYP2C19 genotypes was studied for common CYP2C8 and CYP2C9 allelic variants by using amplification-restriction analyses. Patients with ET showed the following differences compared with healthy subjects: a 1.6-fold reduction in the frequency for CYP2C8*3 (p=0.006), a 1.35-fold reduction of CYP2C9*2 (p=0.05) and a 1.52-fold reduction in the frequency for CYP2C9*3 (p=0.07). The frequency for patients with ET carrying at least one defective allele was 1.33-fold reduced as compared with healthy subjects (p=0.002). In addition, a disruption of the CYP2C8*3/CYP2C9*2 linkage disequilibrium was observed in ET patients, with a 2.1-fold reduction in the percentage for carriers of the haplotype CYP2C8*3 plus CYP2C9*2 in ET patients (p=0.0001). These findings were independent of gender, age, age of onset, or clinical symptoms.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alterations at the CYP2C gene locus are associated with the risk for E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