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腮腺浅叶部分切除与全切术治疗浅叶良性肿瘤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瑞林  陈哲  徐艳红  李文 《四川医学》2010,31(2):192-193
目的研究保留部分腮腺浅叶腺体与腮腺浅叶全切术这两种手术方式在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治疗后的临床效果。方法2002~2008年117例腮腺浅叶肿瘤中,79例行肿瘤及部分浅叶腺体切除面神经解剖术,38例行肿瘤及全部浅叶切除。比较术后涎痿,面瘫及复发情况。随访1—5年。结果两种手术方式复发率分别为6.3%(5/79),5.3%(2/38),涎瘘率接近,术后1~12周面瘫率及恢复率类似。结论两种手术方式对腮腺浅叶肿瘤的临床治疗效果没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两种手术方式治疗腮腺浅叶多形性腺瘤的临床疗效及术后并发症。方法将62例腮腺浅叶多形性腺瘤患者随机分为肿瘤及部分腺体切除术(观察组)30例和肿瘤及腮腺浅叶切除术(对照组)32例,通过4个月-7年随访,观察术后味觉出汗综合征(Frey综合征)、涎瘘、面瘫、面部外形及复发等情况。结果观察组Frey综合征、面瘫、面部凹陷畸形、涎痿发生率较对照组低,四种并发症在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肿瘤复发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肿瘤及瘤周部分腺体切除克服了传统腮腺手术的缺陷,具有手术创伤较小、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及复发率低的优点,可作为腮腺浅叶体积较小良性肿瘤的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腮腺混合瘤术后并发症及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 64例腮腺混合瘤中,有20例采取瘤体+部分腺体摘除(A组),32例采取瘤体+腮腺浅叶切除(B组),12例瘤体+全腮腺切除(C组).结果 64例术后暂时面瘫24例;永久性面瘫3例.术后涎瘘10例,术后发生味觉出汗综合征12例;术后伤口感染4例.术后复发12例,其中A组复发8例(40%),复发率远高于B组2例及C组(P≤0.05).结论 腮腺混合瘤手术采取瘤体+腮腺浅叶切除术或全腮腺切除术后复发率较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腮腺沃辛瘤(Warthin's瘤)区域性切除的临床效果.方法:20例腮腺沃辛瘤患者纳入试验组,行肿瘤及瘤体周围腺体区域性切除术.另选14例行肿瘤及腮腺浅叶切除术的腮腺沃辛瘤患者纳入对照组.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术后涎瘘、面瘫、面部畸形及Frey综合征发生率.结果:均无肿瘤复发,试验组腮腺术区凹陷畸形不明显,腮腺分...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腮腺多形性腺瘤理想的手术方式。方法回顾总结1999年1月~2004年12月我院手术治疗的50例腮腺多形性腺瘤患者临床资料,在45例肿瘤直径小于4cm且生长在腮腺浅叶内的患者中,27例行腮腺浅叶切除术,18例行腮腺浅叶切除+部分深叶切除术;另外2例肿瘤直径大于4cm和3例肿瘤生长在腮腺深叶的患者行全腮腺切除术,观察手术方式与肿瘤复发和术后并发症的关系。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发生肿瘤复发。腮腺浅叶切除27例并发术侧暂时性面瘫3例,Frey综合征3例;腮腺浅叶切除+部分深叶切除18例并发术侧暂时性面瘫2例,Frey综合征5例;5例全腮腺切除患者均出现Frey综合征。结论对于生长在腮腺浅叶内直径小于4cm的腮腺多形性腺瘤,腮腺浅叶切除术或腮腺浅叶切除+部分深叶切除术是较理想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美容切口在腮腺浅叶肿瘤手术中的临床应用和效果。方法:11例腮腺浅叶肿瘤患者,采用经耳屏缘、耳周、发际内切口入路进行保留面神经的肿瘤及部分腺体切除术,随访观察术后切口隐蔽情况和手术预后。结果:随访6~30月,11例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涎漏发生,局部无明显凹陷畸形,手术疤痕隐蔽,医患满意度高。结论:美容切口用于腮腺浅叶肿瘤手术可获得满意疗效,术后疤痕隐蔽,较经典腮腺手术切口具有更大优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两种切除腮腺肿瘤手术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率,探讨保留腮腺功能、减少手术并发症及术后面部畸形的最佳方法。方法:将我院收治确诊的31例腮腺肿瘤患者分为2组,传统腮腺浅叶切除术20例(浅叶组),肿瘤包膜外0.5~1.0 cm部分腺体连同肿瘤切除术11例(部分切除组)。结果:随访1~3年,浅叶组口干1例,部分切除术组无口干;两组分别有一过性额支症状1例和下颌缘支症状1例;浅叶组面部均不同程度出现凹陷畸形,部分切除组面部畸形不明显;两组随访期内均无复发。结论:肿瘤外0.5~1.0cm肿瘤与部分腺体切除术治疗腮腺良性肿瘤安全可行,面部畸形不明显,腮腺功能保留良好。  相似文献   

8.
保留腮腺功能的腮腺浅叶部分切除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腮腺良性肿瘤保留腮腺功能的浅叶部分切除术的效果.方法:通过对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最近2年来50例腮腺浅叶肿瘤患者,采取保留腮腺功能的浅叶部分切除术进行回顾分析,评价腮腺的分泌功能,面神经损伤情况,面部外形改变,唾液积潴,术后复发.结果:经过1年~2年的门诊复诊及随访发现,面部外形无凹陷畸形,无永久性面瘫,无涎瘘形成.保留的残余腺体有涎液分泌,肿瘤无复发.结论:认为保留腮腺功能的浅叶部分切除术是一种可行性术式并具有较好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刘文书  金志巍  张艳秋 《吉林医学》2010,(35):6527-6528
目的:回顾性分析150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腮腺肿瘤的病历资料。统计病例资料的病理分类、手术方式、临床治愈率、术后复发率及并发症情况。方法:110例良性肿瘤中30例行肿瘤及周围腮腺区域切除,80例行肿瘤及腮腺浅叶或全腮腺切除。恶性肿瘤40例,全部行肿瘤及腮腺切除,有2例同期行侧颈淋巴结清扫。对恶性肿瘤术后均给予放疗。结果:150例腮腺肿瘤病例,良性肿瘤110例,术后复发3例(6例失访按复发计),复发率8.2%;恶性肿瘤40例,复发8例,复发率20.0%;死亡5例,死亡率12.5%。结论:腮腺肿瘤的首次术前最大程度确定肿瘤的性质对指导手术术式、治疗方式的选择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保留部分腮腺浅叶腺体与全切除术在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90例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患者被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行传统腮腺浅叶切除术,观察组行保留部分腮腺浅叶腺体切除术,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肿瘤复发率。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及解剖面神经分支术分别为(83.45±2.13)min、(40.17±3.45)m L、(6.26±1.67)cm和(1.66±0.36)支,均较对照组显著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7.32、6.89、7.60、8.37,P<0.05);观察组术后皮下积液或涎瘘、暂时性面瘫、耳垂麻木、面部畸形、Frey综合征等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4.44%、11.11%、17.78%、0%和8.89%,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且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54、6.89、8.93、7.69、7.15,P<0.05);两组患者术后1年肿瘤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2,P>0.05)。结论保留部分腮腺浅叶腺体切除术治疗腮腺浅叶良性肿瘤临床疗效较好,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手术创伤,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术后恢复,可进行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杨光辉 《中国现代医生》2012,(34):136-137,139
目的探讨区域性切除术和浅叶切除术治疗腮腺浅叶良性肿瘤的疗效。方法将76例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8例,对照组采用腮腺浅叶切除术治疗,观察组给予区域性切除术。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及解剖面神经分支数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随访6个月~2年,观察组Frey综合征、涎瘘或积涎、耳周皮肤麻木及面部凹陷畸形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腮腺区域性切除术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等优势,可作为瘤体较小的浅叶良性肿瘤的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区域性切除术治疗腮腺多形性腺瘤的效果。方法总结我院2002年1月~2009年1月间收治的腮腺多形性腺瘤患者82例的临床资料,按照所采用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区域性切除术组(52例)和浅叶切除术组(30例),随访3~10年,观察两组疗效。结果采用区域切除术的患者面瘫、Frey综合征、涎瘘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采用腮腺浅叶切除手术的患者(P<0.05),两组复发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区域性切除术手术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可作为腮腺多形性腺瘤治疗的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改良术式与传统术式治疗腮腺浅叶良性肿瘤的临床效果,以期提高临床治疗水平。方法将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于2010年1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90例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采用传统术式治疗的45例为传统术式组,采用改良术式治疗的45例为改良术式组,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两组治疗后的临床效果。结果改良术式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解剖面神经分支数均少于传统术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术式组面瘫、Frey综合征、涎瘘或积涎、耳周皮肤麻木、面部凹陷畸形的发生率均低于传统术式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2周、3个月、12个月在面瘫、面部畸形各分级发生率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术式治疗腮腺浅叶良性肿瘤的临床效果满意,能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缩短手术时间,并且能降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与评价婴幼儿腮腺血管瘤手术的治疗效果,探讨手术治疗要点及注意事项。方法:分析2007年1月~2010年1月收治的24例未满2岁的婴幼儿腮腺血管瘤病例,全部病例在气管插管全麻下施行保存面神经的血管瘤和部分腮腺或全部腮腺切除术。结果:全部患儿未发生麻醉和手术意外,仅2例小于6个月患儿术中给予输血50mL;手术创口除2例Ⅱ期愈合外,其余均Ⅰ期愈合。无感染、无涎瘘等并发症发生;术后5例患儿出现暂时性面瘫,均在2周~3个月内恢复;术后随访6个月~3年,面部外形无明显凹陷畸形,血管瘤无复发。结论:婴幼儿腮腺巨大血管瘤采用手术治疗可以获得良好效果,仔细解剖保护面神经和有效控制出血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回顾性分析腮腺良性肿瘤的外科手术治疗方式的选择及其并发症.方法 收集我院2007-2011年间83例腮腺良性肿瘤患者,行腮腺部分切除术21例,腮腺浅叶切除术43例,全腮腺切除术19例,随访1~4年,分析其手术效果及并发症.结果 在本组病例中,均无肿瘤复发及永久性面瘫;在腮腺部分切除术中,暂时性面瘫发生率为14.3% (3/21),Frey综合征为4.8% (1/21).在腮腺浅叶切除术中,暂时性面瘫为39.5% (17/43),涎瘘为14% (6/43),Frey综合征为16.3% (7/43).在全腮腺切除术中,出现暂时性面瘫发生率为52.6% (10/19),涎瘘为10.5% (2/19),Frey综合征为15.7% (3/19).结论 腮腺部分切除术并发症少,但有严格的手术适应证,腮腺浅叶切除术手术疗效肯定,但并发症较多,术中尽量保护面神经,保留腮腺导管、耳大神经.全腮腺切除术术后暂时性面瘫发生率最高.三种术式均有严格的适应证,不同部位的腮腺肿瘤应采用不同的手术切除方式,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外伤性面瘫采用药物及手术方式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2-2012年收治的78例外伤性面瘫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A组48例和B组30例,分别采用药物和手术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后患者的面神经功能情况以及临床效果。结果:两组治疗后面神经功能改善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总有效率为87.5%(42/45),B组总有效率为90.0%(27/3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根据外伤性面瘫患者的情况及早采用药物或手术方式治疗,以利于临床疗效的改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改良术式在手术切除腮腺良性肿瘤的临床效果及可行性。方法对36例腮腺良性肿瘤首发病例(肿瘤直径均≤3.0 cm),根据肿瘤发生部位,选择不同切口,采用保留腮腺主导管的肿瘤+区域性腮腺切除术+局部面神经解剖术的改良术式。术后随访6个月~3年,观察患者术后肿瘤有无复发,并发症发生等情况;测定每个病例手术前后总唾液量,评价术后腮腺分泌功能。结果 36例患者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肿瘤术后无复发,未出现涎瘘、Frey综合征、口干。1例患者术后出现暂时性面瘫,于2周左右恢复正常。术前唾液总量为(6.6±0.76)ml/6 min,术后唾液总量为(6.2±0.82)ml/6 min,手术前后唾液总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术式手术切除腮腺良性肿瘤,术后肿瘤无复发,并发症少,术后腮腺分泌功能良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腮腺肿瘤术后面神经功能损伤的发生率与手术方式、面神经解剖方式、病变性质、肿瘤位置以及手术次数等关系。方法:对本院2001年3月~2007年7月手术治疗的264例腮腺区病损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64例患者中有127例(占48%)术后出现面神经功能损伤。行浅叶及肿瘤切除手术比行全叶及肿瘤切除手术损伤面神经的概率低。良性肿瘤术后面神经损伤的机会较恶性肿瘤低,多次手术较首次手术发生损伤面神经的概率低,耳前、下颌骨后侧较耳后及耳下发生损伤面神经的概率高,良性病损术后多为暂时性面神经损伤;恶性病损,由于采用切除受累神经分支术式,术后面神经损伤多为永久性的。结论:面神经受损的危险性与手术切除范围、面神经解剖方式、病理性质、肿瘤位置及手术的次数等是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