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总结整理针灸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研究现状。为今后提高针灸临床疗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从临床治疗和机理研究两方面对近年来针灸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状态的文献进行综述,归纳针灸治疗取穴规律。结论:研究已证实针灸能够缓解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状态,疗效肯定、取穴灵活、方法多样,但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改进,以提高研究水平。  相似文献   

2.
头针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头针,又称头皮针,是在头部特定的穴线进行针刺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头针疗法是在传统针灸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知识发展起来的.近年来的研究结果表明,头针疗法治疗中风偏瘫,疗效明显优越于其他疗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针灸治疗中风偏瘫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疗效。方法将82例偏瘫患者随机分成针灸组41例、康复组41例。针灸组采用针灸治疗,取穴:百会、四神聪、臂臑、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梁丘、阴陵泉、阳陵泉、足三里、丘墟、太冲等;康复组采用理疗、肢体功能训练等其他康复治疗。5周后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的减少程度。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针灸组与康复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0.4%、83.3%;显著有效率分别为:33.3%、23.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灸组的疗效明显高于康复组。结论针灸疗法治疗,可促进中风偏瘫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减少致残率,疗效较显著,且不良反应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谈阴经穴位在中风偏瘫中的运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历代医家以阳经为主治疗中风偏瘫取得较好疗效,对阴经辨证取穴、辨经取穴虽亦时有报道,却未能为多数医家所重视。笔者对阴经穴位在中风偏瘫中的应用问题有如下见解:1 阴经在中风偏瘫治疗中有重要作用 笔者在临床工作中体会到:阴经穴位对恢复中风偏瘫患者的肢体功能、提高针灸疗效及减少病残率等都有不容忽视的作用。尤其对长期用阳经穴位效果不佳或偏瘫后期,用阴经穴位为主或配合阴经穴位常获良效。有关阴经穴治疗中风偏瘫的大量的、散在的报道也证实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5.
介绍路绍祖教授运用体针结合头针、穴位埋线治疗中风后偏瘫的临床经验与治疗特点。路绍祖教授临症取穴精而少,以经络为纲,整体调节;立足于五脏,重视穴位埋线疗法对调整脏腑功能、平衡阴阳的作用;对于脑源性疾病常结合中西医理论,善用头针疗法。  相似文献   

6.
针灸治疗神经麻痹性疾患,如小儿麻痹、偏瘫、截瘫、脑外伤、脑病后遗症的肢体瘫痪、脊髓炎、面神经麻痹等,确有一定疗效。在瘫痪肌肉功能恢复的时间上,程度上,比例上,比其不针治者都有所提高。本文就针治麻痹性疾病取穴的一般原则谈一些体会,以便互相交流。目前针灸治瘫取穴的一般原则大体有  相似文献   

7.
查阅相关文献,从针刺(体针、头针、电针、耳针、芒针)、灸法、针灸结合、针药结合及综合疗法等5个方面对近年来针灸治疗中风后尿失禁的临床研究进行概述,指出针灸治疗本病疗效肯定、不良反应少,但存在取穴混乱、样本量少、疗效评价标准不一等问题,在今后研究中应针对上述问题制定最佳治疗方案,以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
痉挛性偏瘫是一种常见的中风恢复期后遗综合征,约65%的脑卒中患者会出现痉挛性偏瘫的临床表现。中医学认为,中风后痉挛性偏瘫主要以阴阳失调,气血逆乱,肝肾亏虚,痰瘀阻络为病机。在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进展中,少阳经取穴已广泛运用于针灸临床,并且疗效确切。目前,在不同的理论指导下,痉挛性偏瘫的针灸治疗方法繁多,但疗效各一。文章总结针刺少阳经穴治疗痉挛性偏瘫的理论基础,并从多方面分析针刺少阳经穴治疗痉挛性偏瘫的理论基础,为临床针刺少阳经穴治疗痉挛性偏瘫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分期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肢体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中风恢复期以肢体功能障碍为主的患者180名,随机分组为分期针刺+康复组(A组)、传统针刺+康复组(B组)、康复组(C组)。3组分别接受传统针刺的辨证取穴治疗和现代康复理论指导下的分期针刺取穴治疗,并同时接受系统现代康复治疗。分别应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运动功能评定(FMA)、改良巴氏指数(MBI)以及偏瘫肢体Brunnstrom分期等量表进行疗效评定。结果:3组在总的临床疗效分期针刺+康复组(A组)明显优于传统针刺+康复组(B组)和康复组(C组);在神经功能缺损量表、MBI量表、偏瘫肢体Brunnstrom分期量表积分治疗后经完全随机方差分析检验,分期针刺+康复组(A组)明显优于传统针刺+康复组和康复组(P〈0.001),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分期针刺疗法配合康复治疗中风后偏瘫患者肢体功能运动及日常生活能力方面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在对本病的研究过程中,针灸显示出了较好的疗效。为本病治疗开拓了广阔的前景。许多资料证实针灸对中风后假性球麻痹的临床症状有较好的改善,并且针灸作为治疗本病的有效手段具有安全、方便、有效率高、无副作用及成本低廉等现代医学无可比拟的优势,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医疗卫生系统的重视。针对假性球麻痹的治疗方法,笔者列举了以下常用几种:单纯的体针治疗,体针加电针,头针加体针,舌下针,针刺结合康复以及针灸结合药物。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分阶段头体针治疗中风偏瘫的疗效。方法:将111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7例采用分阶段头体针治疗,对照组54例仅采用传统针灸治疗。结果:两组经治疗后从总有效率进行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4.21%,对照组则为70.37%,经χ^2检验,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04,P〈0.05)。结论:采用分阶段头体针治疗中风偏瘫体现中西医结合,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分析针灸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老年中风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两组患者均跟据中医分型分别给予中成药治疗。由专业康复治疗师对患者行正规系统的运动和康复训练;观察组在上述基础上给予针灸治疗配合康复训练。针灸采用头针、体针相结合的方法,头针用双运动区、感觉区、足运动感觉区,体针取穴以患侧阳明经穴位为主。对所有患者在入组时、治疗1个月、3个月、6个月进行患肢运动功能评价(FMA)、FCA综合功能评定行走功能评分以及下肢Brunnatrom评级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入院时两组下肢Brunnatrom评级、下肢FMA积分和FCA综合功能评定行走功能评分相近,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1个月、3个月、6个月后,下肢Brunnatrom评级、下肢FMA积分和FCA综合功能评定行走功能评分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治疗6个月后与入组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老年中风偏瘫患者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辅以针灸并配合康复训练,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3.
针灸治疗偏头痛取穴方法多采用局部取穴法、循经取穴法、辨证取穴法以及其他(如根据中医学病机理论取穴、按标本根结理论取穴、根据现代医学理论取穴以及经验取穴等)取穴法。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是2种或2种以上取穴方法的结合使用。  相似文献   

14.
中风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的特点,中风后偏瘫导致患者运动功能降低,其中手功能障碍的恢复又滞后于下肢,延缓了偏瘫康复的进程。因此,探寻有效的康复疗法改善偏瘫患者的手功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合近5年来针灸、康复以及针刺结合康复治疗中风后手功能障碍的相关文献,旨在探讨中医治疗本病提供优化方案,为今后进一步研究、治疗本病提供理论依据和思路。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针灸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我院2014年4月—2015年1月接受治疗的80例中风偏瘫患者。将80例中风偏瘫患者分为康复训练组和康复+针灸组。康复训练组采取常规康复治疗;康复+针灸组在康复训练组方案上给予针灸治疗。比较中风偏瘫治疗总有效率,干预前和干预后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生存质量的差异。结果:(1)康复+针灸组对比康复训练组中风偏瘫治疗总有效率更高,P0.05;(2)干预前两组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生存质量相似,P0.05;干预后康复+针灸组对比康复训练组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生存质量改善更显著,P0.05。结论:针灸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效果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促进其生存质量的提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针灸治疗中风病的研究进展及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针灸治疗中风临床研究的进展及展望作简要述评。方法:综述体针、头针、舌针、择时取穴针法治疗中风的临床研究及机理探讨。结论:针灸治疗中风有确切疗效;也存在临床研究的某些不足;对今后的临床研究阐述了个人见解。  相似文献   

17.
中风后运动功能障碍是主要的中风后遗症,文章通过对近5年来针灸治疗中风后运动功能障碍的文献做出综述,得出针刺对中风后运动功能障碍疗效显著,针刺方法多样,包括头针、眼针、腹针、足针、电针、醒脑开窍针刺法、针药结合法等均有疗效。  相似文献   

18.
中风后运动功能障碍是主要的中风后遗症,文章通过对近5年来针灸治疗中风后运动功能障碍的文献做出综述,得出针刺对中风后运动功能障碍疗效显著,针刺方法多样,包括头针、眼针、腹针、足针、电针、醒脑开窍针刺法、针药结合法等均有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旨在阐述针刺躯体健侧腧穴(通常叫交经"巨刺")在中风偏瘫针灸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概况及其理论依据.方法 通过回顾和分析古代与现代文献,对"巨刺"及与其之相关的"缪刺"进行简析,对交经"巨刺"用于中风偏瘫的临床与实验研究概况加以综述,并运用传统中医和现代医学理论对交经"巨刺"治疗中风偏瘫的机理进行理论探讨.结果 在中风偏瘫的康复治疗中,"巨刺"法已经得到认可并日益受到重视.但在针刺治疗中风偏瘫时,是"巨刺"法好还是非"巨刺"法好,抑或两者配合应用好,以及如何根据中风偏瘫康复的不同阶段如何选择"巨刺"与非"巨刺"等等问题,目前均未得出令人满意的结论."巨刺"法对中风偏瘫的康复有效已经得到认可,但其确切机理到底是什么,目前亦未十分明朗.结论 有关交经"巨刺"的诸多问题有待于今后进一步的临床观察与科学研究.  相似文献   

20.
中风偏瘫后出现的肢体痉挛现象是中风后的常见临床表现,发生痉挛时会引起相应的异常运动模式和(或)关节的僵硬畸形,严重阻碍患者偏瘫肢体功能的恢复。改善患肢痉挛对提高偏瘫肢体运动的能力有着很重要的意义。近年针刺治疗在缓解中风后肢体痉挛状态方面有良好的疗效,现将近十年的相关文献综述如下。1体针治疗1·1按痉挛优势劣势侧选穴位针刺依据现代康复医学理论,Brunnstrom提出了偏瘫六阶段恢复过程,依肢体痉挛异常运动模式,分出痉挛优势肌和痉挛拮抗肌,按照抑制痉挛肌原则选穴,可归纳为以下几种。1·1·1痉挛拮抗肌取穴肖淑杰等[1]采用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