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肩胛颈及体部骨折的不同手术显露方法及疗效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肩胛颈及体部骨折的不同手术显露方法并分析其疗效。[方法]回顾分析自1996年1月-2006年12月收治的32例肩胛颈及体部骨折病例,男21例,女11例。年龄18—56岁,平均29岁。针对不同骨折类型,分别采用肩胛骨外缘直切口、肩关节后侧入路、Judet入路进行切开复位钢板或拉力螺钉内固定。[结果]所有病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8—22个月,平均12.6个月。骨折平均愈合时间在6—8周。功能预后按Hardegger等疗效评价标准:优22例,良7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为90%。[结论]移位严重的肩胛颈骨折、肩胛骨体部骨折应强调手术复位及内固定,肩关节才能获得良好的功能恢复。视骨折类型不同可分别采用肩胛骨外缘直切口、肩关节后侧入路、Judet入路。肩胛骨外缘的直切口可解决绝大多数肩胛颈及体部骨折,切口短、创伤小,软组织剥离范围小,暴露直接,节约手术时间,可以使骨折获得满意的复位以及牢靠的固定。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肩胛骨外侧切口人路治疗严重移位肩胛骨骨折的手术适应证和方法.方法 应用肩胛骨外侧切口人路对11例严重移位的肩胛骨骨折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体部骨折5例,外科颈骨折3例,关节盂缘骨折2例,关节盂窝骨折1例).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6个月.平均为12个月.结果 患者各阶段X线片复查骨折对位对线良好,骨折愈合时间7~22周,平均9周.肩关节功能采用Hardegger功能评分标准:优9例,良2例.结论 肩胛骨外侧切口入路比较适合于肩胛骨体部、肩胛骨颈部、关节盂缘、关节盂窝骨折的复位和内固定手术.但由于该切口偏于肩胛骨外侧,用于肩胛冈骨折时须延长切口.该切口不适合用于肩峰骨折及喙突骨折.肩胛骨外侧切口配合应用多孔重建钢板,可取得肩胛骨体部和颈部骨折的良好复位和固定.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肩胛骨骨折的手术适应证与手术复位内固定的临床效果。方法自1998年2月至2003年6月,对一组26例经手术复位内固定治疗的肩胛骨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骨折按Hardegger分型,肩胛体部骨折14处,肩胛颈部骨折12处,其中解剖颈骨折1处,外科颈骨折11处,肩胛冈骨折5处,肩峰骨折4处,肩胛盂窝骨折5处。手术入路采用肩胛骨外侧缘入路17例,肩关节后方入路9例。术后早期行功能锻炼。结果本组26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12~56个月,平均30.5个月。X线片显示,所有患者均在8~12周达到骨性愈合,平均9周。根据Hardeg—ger功能评定标准评定,优16例,良7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为88.5%。术后创伤性关节炎2例,异位骨化1例,无伤口感染和骨不连。结论手术治疗肩胛骨骨折恢复了肩关节的动力平衡和稳定性,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法.合理的运用手术入路和内固定方式,早期行功能锻炼,可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肩胛颈盂骨折的改良后侧入路的手术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对2004年6月以来收治的经改良后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26例肩胛颈盂骨折患者进行分析。均为男性,左侧17例,右侧9例。肩胛颈骨折21例,肩胛盂骨折5例。手术取后侧改良切口,上肢外展上举,沿肩峰略偏向内至肩胛下角作弧形切口,将三角肌下缘的肌筋膜切开,松解三角肌并将其向上拉开,在冈下肌与小圆肌间隙进入,显露肩胛骨腋缘直至颈盂部。根据情况用重建钢板或拉力螺钉固定。结果随访3个月~4年,平均2.6年。均获得骨性愈合,按Hardegger标准疗效评定:优15例,良5例,中1例,差5例。结论经改良后侧入路治疗肩胛颈盂部骨折是安全可靠疗效肯定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反Judet切口治疗肩胛骨骨折的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对2007—2011年我院收治的15例肩胛骨骨折患者,采用反Judet切口手术入路,行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术治疗。结果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3.5个月。骨折愈合时间10~16周,依据Rowe疗效评定标准,优7例,良6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86%。结论采用反Judet切口手术治疗肩胛盂、肩胛冈、肩胛颈及肩胛体外侧部骨折,显露清晰,复位满意,功能恢复理想。  相似文献   

6.
不稳定性肩胛骨骨折的内固定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汪卫忠  张海明  韩雷 《中国骨伤》2012,25(8):687-689
目的:探讨不稳定性肩胛骨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自2008年10月至2011年8月收治不稳定性肩胛骨骨折14例,其中男12例,女2例;年龄21~55岁,平均38.7岁;伤后至就诊时间1h~10d,平均3d。肩胛体骨折3例,肩胛颈及肩胛体骨折4例,肩胛颈及肩峰端骨折4例,关节盂及喙突部骨折2例,肩胛冈及喙突部骨折1例。14例均采用手术治疗,术后采用Hardegger标准进行功能评定。结果:14例均获得随访,时间2~36个月,平均12.4个月。骨折临床愈合时间6~8周,无切口感染、内固定失败。根据Hardegger标准进行功能评定,优9例,良3例,可2例。结论:手术治疗不稳定性肩胛骨骨折可重建肩关节稳定,促进关节功能早期康复,最大限度地恢复肩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7.
1998年2月~2003年6月,我们对14例移位明显的肩胛骨体部骨折采取手术复位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取得满意疗效。1材料与方法1.1病例资料本组14例,男11例,女3例,年龄25~58岁。左侧6例,右侧8例。新鲜骨折13例,陈旧性骨折1例,均为肩胛骨体部闭合骨折。1.2治疗方法全麻下侧卧位。取后侧弧形入路2例,肩胛骨外侧缘入路12例,充分暴露骨折端,重建钢板塑形后行复位固定。见图1。术中C臂X线机透视复位满意后,放置引流片,关闭切口。术后24~48h后开始钟摆式功能锻炼,6周开始主动活动锻炼,3个月后开始肌肉强度和耐久力的训练。图1肩胛体骨折X线片A.术前;…  相似文献   

8.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5,(24):2300-2302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多发伤中肩胛骨骨折的内固定方式及其疗效。[方法]14例患者肩胛骨骨折行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其中合并胸部外伤9例,肱骨外科颈骨折2例,锁骨骨折或肩锁关节脱位6例,脑外伤2例,胫腓骨骨折1例,股骨颈骨折1例,臂丛神经损伤1例。单纯肩胛岗骨折2例,肩胛盂骨折1例,肩胛骨体部骨折11例。[结果]14例获得随访,门诊随访6~48个月,平均愈合时间10.3周(8~14周)。无内固定松动或感染病例。均达到骨性愈合。根据Hardegger功能评定标准评定疗效:优9例,良4例,可1例。[结论]对于达到手术指征的多发伤中的肩胛骨骨折,恰当的术前诊断及评估,适合的手术入路及内固定可以达到满意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采用锁定钛板治疗肩胛骨骨折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分析锁定钛板内固定治疗肩胛骨骨折的疗效.[方法]对11例肩胛骨骨折患者按骨折部位分为:体部爆裂骨折7例(合并肩胛岗骨折2例);颈部骨折4例.所有患者均采用全身麻醉,健侧卧位.沿肩胛骨外缘做直切口,逐层切开,显露出肩胛骨的体部及颈部骨折处,清理骨折端,将骨折复位,于颈部或肩胛骨外缘放置锁定重建钛板,钻孔后拧入螺钉固定.肩胛骨中央的碎骨片因其极薄无法固定,按其形态摆放在原位即可,术中注意重建肩袖及软组织功能.术后患肢行前臂吊带外固定,加强肘、腕关节功能锻炼,术后4周去除吊带行主动功能锻炼.[结果]术后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11~18个月,所有病例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为3~4个月,无1例出现内固定物松动、断裂及骨折再移位,根据Hardegger肩关节功能评定标准,本组优7例,良3例,中1例,优良率为90.9%.[结论]采用锁定钛板治疗肩胛骨骨折固定牢靠,螺钉松动的发生率极低;在操作中不必剥离骨膜,保护了局部血供,有利于骨折愈合,符合微创内固定原则.是治疗肩胛骨体部和颈部骨折的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10.
童贤平  朱峰  卢进 《中国骨伤》2007,20(6):382-383
目的:探讨肩胛骨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本组肩胛骨骨折18例,男12例,女6例;年龄23~62岁,平均42岁。全部采用后入路肩胛外缘切口,如有肩胛冈骨折或肩峰骨折另作辅助切口,重建钢板内固定。结果:术后随访6~24个月,骨折平均愈合时间6~8周,按Hardegger肩关节评分系统评定疗效:优13例,良5例。无钢板断裂、松脱,骨折移位,骨不愈合,感染,再骨折,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结论:采用后外侧缘切口内固定肩胛骨外侧缘、肩胛冈治疗肩胛骨骨折,具有创伤小、疗效好的优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外侧直切口入路治疗肩胛骨骨折的疗效,分析该切口入路在操作中的细节处理。方法自2010年5月至2015年2月河南省骨科医院收治的46例(47肩)以肩胛颈、盂和体部骨折为主的肩胛骨骨折患者,进行了外侧直切口入路手术治疗并获得6个月以上随访。手术采用外侧直切口入路,保留三角肌后束的完整性,通过松解三角肌和周围肌肉之间的筋膜使其具有一定牵拉活动度,在适度屈伸收展肩关节和提拉三角肌后束下,自冈下肌和小圆肌的间隙进行分离,显露肩胛颈、肩胛盂后侧、肩胛骨外侧,对骨折进行复位和固定。术后分别进行临床和影像学随访,随访6个月时采用Hardegger评分和Constant-Murley评分评定肩关节功能。结果 47肩均获得骨性愈合。3例患者围手术期出现并发症,并发肺感染2例,1例伴同侧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患者并发尿路感染,以上经治疗感染均得到控制。1例术后出现异位骨化。依据Hardegger肩关节功能评定标准,结果优40肩,良6肩,可1肩。Constant-Murley评分平均(90.6±6.9)分,90~100分37肩,80~89分8肩,70~79分2肩。结论外侧直切口具有软组织剥离少,利于早期康复的优点,用于肩胛骨骨折可以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肩胛骨骨折合并锁骨骨折的早期手术治疗体会。方法对26例肩胛骨骨折合并锁骨骨折患者实施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患者均获骨性愈合。经8~18个月随访,未发生切口感染、臂丛神经损伤、肩关节畸形等并发症。Hardegger功能评定标准:优良率88.46%(23/26)。结论早期实施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肩胛骨骨折合并锁骨骨折,肩关节固定牢靠,可早期进行功能锻炼,促进肩关节功能康复。  相似文献   

13.
手术治疗肩胛骨骨折2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肩胛骨骨折的手术适应证与手术复位内固定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1月-2006年10月手术治疗23例肩胛骨骨折患者临床资料,骨折位于肩胛冈6处,肩峰3处,肩胛盂6处,体部12处,颈部11处。采用肩胛骨腋窝缘入路15例,后入路8例。术后早期功能锻炼。结果本组均获随访,平均29.6(12-48)个月,X线片显示所有患者均于11(10-12)周达到临床愈合。肩关节功能评定:优15例,良5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为86.96%。发生创伤性关节炎1例,无切口感染和骨不连。结论手术治疗肩胛骨骨折能及时恢复肩关节的动力平衡和稳定性,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法;合理的运用手术入路和内固定方式,早期行功能锻炼,可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移位型肩胛骨骨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使用重建钢板治疗移位型肩胛骨骨折的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对2003年3月至2007年6月的10例移位明显的肩胛骨骨折采用切开复位、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术后早期功能锻炼。结果所有病例均获12~43个月的随访,平均22.3个月,骨折完全愈合。功能恢复按照Hardegger标准评定,优7例,良2例,可1例,优良率90%。结论切开复位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移位型肩胛骨骨折可坚强固定和早期功能锻炼,有利于肩关节功能的早期恢复。  相似文献   

15.
外侧切口入路桥接组合式内固定治疗肩胛骨骨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采用外侧切口入路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肩胛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2012年10月至2016年12月,采用外侧切口入路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20例肩胛骨骨折,男15例,女5例;年龄21~52岁,平均31.6岁。肩胛体骨折14处,肩胛颈骨折10处,肩胛冈骨折6处,肩峰骨折1处,喙突骨折1处,盂缘骨折4处,盂窝骨折3处。手术时间为伤后4~15 d,平均10 d。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3~24个月,平均15个月。术后2例发生伤口感染,经伤口清创、换药后愈合,无骨髓炎、医源性神经损伤、内固定松动断裂、骨折再移位、关节僵硬等并发症发生。术后3个月骨折部位可见骨痂生长,骨折愈合时间为4~7个月,骨折愈合良好,无延迟愈合或畸形愈合。肩关节功能评定采用Hardegger评定标准:优12例,良6例,可2例。结论:肩胛骨外侧切口入路术中操作方便,显露清楚,该切口可任意向两边延长,能为骨折的复位固定提供有利条件。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术中操作灵活,固定强度可靠,是一种治疗肩胛骨骨折的良好选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切开复位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移位性肩胛颈骨折疗效。方法采用切开复位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11例移位性肩胛颈骨折,记录术后近期并发症、骨折愈合时间和肩关节功能。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切口Ⅰ期愈合,摄X线片显示骨折达到解剖复位或接近解剖复位标准,肩盂倾斜角度正常。全部得到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5个月。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6~10周,平均8周。无创伤性关节炎、异位骨化、肩峰撞击等并发症。根据Hardegger功能评定标准:本组优良率90.9%。结论采用切开复位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移位性肩胛颈骨折可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直切口入路在肩胛骨颈部及体部骨折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2006年2月至2013年2月在潮州市中心医院骨科行手术治疗的40例肩胛骨骨折患者,按照抽签方式随机分为试验组和观察组各20例。试验组采用直切口入路,对照组则采用Judet切口入路行内固定术。记录每个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切口长度。术后行早期功能锻炼,并进行Hardegger功能评定。结果两组患者的术中情况比较发现,试验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及切口长度均低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Hardegger功能评定结果比较发现,试验组的整体优良率(85.00%)明显高于对照组(55.00%),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肩胛骨颈部及体部骨折患者的手术治疗中,直切口入路方式术程简便、创伤小、副损伤少,且术后治疗效果优于传统的Judet入路手术方式,值得在临床上应用。  相似文献   

18.
肩胛骨骨折临床并不常见,肩胛骨有三边、三角、三突、两面。肩胛骨骨折手术前方入路以前内侧切口应用最广泛,该入路切口与皮纹几乎垂直,显露充分,但易出现疤痕。术中应注意保护头静脉,该切口常被用于肱骨近端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习惯性肩关节脱位修复术、肱二头肌长头肌腱断裂修补术、前方或前下方肩胛盂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肩关节成形术或人工肱骨头置换术、肩关节融合术等。进行肩关节后方入路操作时患者取侧卧位,沿肩胛冈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可显露肩胛盂后部、肩胛骨体部、肩胛冈、肩峰等结构。该入路常用于习惯性肩关节后脱位修复术、肩胛盂颈部或体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肩关节后方游离体摘除术、肩关节化脓性关节炎的切开引流术等。1984年Hardegger报道改良Judet入路——外侧直切口,该入路的优点是开窗暴露外侧柱,切口小,创伤小,肌肉软组织剥离少;缺点是无法显露内侧柱、肌肩胛冈。在进行手术操作时,应注意保护四边孔内的腋神经和旋肱后动脉,三边体内桡神经。另外应注意保护肩胛上神经,该神经起自臂丛上干,经肩胛切迹肩胛冈外缘进入冈下窝,支配冈上肌、冈下肌的运动。而旋肩胛动脉升支损伤易导致出血而影响术野。此外经肩峰入路不是一个常规的手术入路,该入路可通过肩峰截骨或已存在的肩峰骨折端进行暴露,肩峰需要进行有效固定,术中注意保护冈上肌。  相似文献   

19.
改良后侧入路治疗肩胛骨骨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改良的后侧入路治疗肩胛骨骨折的手术疗效.方法 采用改良的后侧入路治疗肩胛骨骨折患者18例.骨折根据Hardegger等分型方法,肩胛冈骨折5处,肩胛体骨折15处,肩胛颈骨折11处,盂缘骨折3处,盂窝骨折4处,通过改良的后侧入路,对不同类型的肩胛骨骨折均采用重建钢板,螺丝钉内固定.结果 1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8个月(8~32个月).根据Rowe疗效评价标准,优12例,良3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为83.3%.结论 改良的后侧入路操作简单,暴露充分,可以治疗大部分肩胛骨骨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不稳定性肩胛骨骨折的手术治疗与入路选择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稳定性肩胛骨骨折的手术治疗及手术入路选择。方法2004年7月-2009年7月治疗不稳定性肩胛骨骨折患者25例,其中开放性骨折取原伤口入路,闭合性骨折分别取肩关节前侧、肩胛骨后侧、肩胛骨外侧缘入路,骨折复位后运用重建钢板、螺钉、钢丝等进行固定。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20个月,平均11个月。术后复查x线片显示复位满意。根据Hardegger功能评定标准,优18例,良6例,可1例,优良率为96%。结论对不稳定性肩胛骨骨折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和固定方法,辅以早期功能锻炼,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